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089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docx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一年级,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民间传说、历法与生肖、诗词诵读

(一)、娱乐体育、曲艺与杂技、诗词诵读

(二)、中华河流、政治人物、诗词诵读(三)共十个单元,35个课时。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七、教学时间安排:

每课均一课时。

每周一课。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第1课《三字经》

(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背诵“人之初,性本善。

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

本段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

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

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二)全课背诵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三)故事连接:

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讲完后问:

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以后我们如何做?

三、拓展活动:

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四、全课小节:

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第2课《三字经》

(二)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

自勤苦”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

本科内容的背诵。

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

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

我们要向孔子、赵普、苏秦、匡衡等人学习,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二)、背诵本课内容:

1、学生齐读三遍。

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

4、教师检查:

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

最后齐背诵。

(三)、故事连接:

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

2、问: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做?

三、拓展活动:

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

四、全课总结:

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第3课《三字经》(三)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勤奋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

教学重点:

本课应背诵的内容“犬守夜。

裕于后”

教学难点:

本课全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

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

2、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

(二)、学习新知

1、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

2、背诵全科内容:

(1)、师找一个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背,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

师及时评价。

(2)、学生齐读一遍。

(3)、纠正读音。

(4)学生独立背诵。

(5)小组检查---------师个别抽查。

3、故事连接:

学生独立看书:

故事《苏洵发愤》。

4、拓展活动:

看完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小节。

 

第4课《百家姓》

(一)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

(一),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3、调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掌握并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背诵

教学难点:

全课内容的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

我姓荆,说说你姓什么?

(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2、你现在想到了什么?

……一直到学生说出百家姓为止。

3、点题:

今天我们学习《百家姓》的一部分内容。

(二)、学习新知:

1、简介《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宫438个。

其实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

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

比如傣族。

2、作者介绍:

具体作者不详,相传是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

3、姓氏的由来:

目前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

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据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时期,各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的物,如狼、熊等等这些标志便成了姓的标志。

姓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就是一的字的姓氏,复姓就是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姓氏。

本课主要是单姓。

4、强调读音:

仇”读“求”、“区”读“欧”、“召”读“哨”、“任”读“人”“华”读“化”、“补”读“瓢”等等

5、背诵:

(1)分句教孩子们读,

(2)孩子们独立背诵。

(3)齐读、能背诵的背诵。

(4)个别抽查。

6、趣味姓氏:

中国五大怪姓:

死、难、黑、老和毒。

7、赐姓:

8、改姓:

古代要比皇帝的名讳。

如果你的姓和皇帝的名讳一样的话,你就要改姓。

中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和庄子就是这样的。

他们的姓氏囿于河汉宣帝刘询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分别同音、同字,被迫改名。

随着汉代的灭亡,他们两人才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三)总结结束: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5课《百家姓》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百家姓》复兴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并掌握《百家姓》种所设计的有关内容。

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甚至背诵《百家姓》的兴趣。

3、深化学生对传统蒙学教材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增强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全课内容的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姓》单姓的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复兴的部分。

(二)学习新知:

1、复姓的来源:

由居地而来:

如东郭、南门氏、南宫氏濮阳等等

由封邑而来:

如钟离氏、令狐、梁丘、上官、羊舌、段干等

有王父之字、官名、爵系、族系而来:

如公羊、子车、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乐正等

由部落而来:

独孤氏、尉迟氏。

有人名而来:

端木氏、颛孙氏。

自创姓氏:

赫连氏。

有山水之名而来:

完颜氏、

由赐姓而来:

长孙氏

由国名而来:

淳于氏

由职业而来:

漆雕氏

由排序而来:

第一、之外第八复姓。

2、复姓名人简介:

公孙大娘:

唐朝舞蹈家,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大力称赞公孙大娘的剑舞精妙奇绝;又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剑舞后,得起神韵,草书也上了一个台阶。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曾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因此名垂千秋。

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

3、帮助孩子背诵:

(1)帮助学生读、注音

(2)分句读,帮助孩子理解字义。

(3)学生独立背诵。

能被多少背多少。

(4)个别检查。

(三)总结:

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第二单元民间传说

第6课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及其意义,

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3、使学生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善良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牛郎、织女等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

你读过哪些民间文学?

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

主要写了“乞巧节”是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问:

(1)谁读过有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2)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情?

齐读第一段:

问“乞巧节”是什么意思?

它来源于一个什么美丽的传说呢?

2、学习第二段:

接着读第二段。

介绍了牛郎的身世,牛郎是个孤儿,由于嫂子对他不好,给她出难题,只给他九头牛放牧,却要带回十头牛,是他有机会认识了天上的金牛星。

问:

牛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孤儿)嫂子对他如何?

(嫂子对他不好。

还刁难他)我们应该向牛郎学习什么?

(诚实、善良、勤劳的品格)

3、学习第三段:

介绍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的织女相识、相爱、并生下了儿女,但织女因为触犯天庭,被带回了天界。

读两遍后问:

织女与牛郎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什么阶层?

为什么织女与牛郎结成夫妻就是触犯了天条?

4、学习第四段:

讲述了牛郎穿上老牛的皮制成的鞋来到了天界,即将与织女团聚时被王母娘娘用银簪变成的银河挡住了去路,喜鹊化为鹊桥是牛郎与织女团聚,牛郎织女的爱情最终打动了王母娘娘,牛郎和孩子们得以留在天界,每年和织女相会一次。

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个日子定为“七夕节”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了解王母娘娘这个形象,并思考王母娘年娘对于整个故事所起的作用?

为什么他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要干涉,最后态度又发生了变化?

5、巩固:

学生分组分角色读文,达到基本能口述故事的程度。

(三)作业布置:

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第7课孟姜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快速浏览并概括文章大意,知道正确有效速度的方法,培养自读意识,为提高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3、使学生对我国的万里长城有所了解。

4、了解秦始皇的暴政。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命运。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体会到秦朝的暴政,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与辛酸,认识到今天雄伟的万里长城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泪修成的,这是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

教材简析:

孟姜女的故事讲述了秦朝刚刚结婚的范杞梁被征召去修长城,结果一年时间过去了,都没有回家,他的妻子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到他时,发现范杞梁已经累死在修长城的过程中,万分悲痛的孟姜女失声痛哭,居然哭倒了长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谁爬过长城?

谁看过有关在长城过程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与织女》,今天我们学习民间故事《孟姜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秦始皇征80万人修筑长城,范杞梁被征召。

此时的范杞梁刚刚结婚,就离开妻子孟姜女去修长城,一年未归。

孟姜女连夜为范杞梁赶制寒衣,要去长城寻找丈夫。

通过朗读第一段,问:

孟姜女姓什么?

为什么不是姓孟?

孟姜女的名字有什么习惯含义?

回答完后继续教学生读书,让他们认识到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繁重的老矣,计划了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

这也是本故事的社会原因。

2、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讲述了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却发现丈夫范杞梁已经累死。

连尸骨都找不到了。

(1)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画,叫学学了解长成的雄伟和壮观,以曾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2)学生读两遍课文,一道学生通过范杞梁筑长城却尸骨无存的事例了解,长城的修筑,一方面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其修筑过程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3、学习第三段:

第三段讲述了孟姜女得知梁杞梁已经累死的消息之后,失声痛哭,哭倒了长城,在长城得崩塌处,露出了范杞梁的尸骨,孟姜女悲痛之下,投海而死。

学生读课文后问:

孟姜女为什么失声痛哭以至哭倒长城?

范杞梁为什么在死后被埋在长城之下?

4、学习第四段:

介绍了人们纪念孟姜女的情况,人们根据传说推断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山海关,由于不知道孟姜女是哪里人,所以很多地方都说是孟姜女的故乡,修建了孟姜女的墓。

(1)师向学生介绍孟姜女庙,位于山海关东,此庙是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修建的。

(2)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宣称自己是孟姜女的故乡?

5、知识链接:

古代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是:

孟(伯)、仲、叔、季。

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孟姜女实际是孟家的大女儿。

6、知识拓展: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请孩子们试着读一读.

(三)作业布置: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

 

第8课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让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掌握主要情节。

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3、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体会故事所表达的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

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祝英台形象的特点,分析师母、祝英台父母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简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它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故事。

千百年来,它以反抗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受到大家的喜爱,老幼皆知,传送不息。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其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森严等级和吃人礼教对年轻人爱情的钳制和迫害,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门第等级的反抗。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介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祝英台一心要去杭州读书,父亲让她女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在书院认识了梁山伯,并结拜为兄弟,三年的同窗生活,梁山伯竟然没有发现祝英台是女子。

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后问:

第一段讲了什么事?

祝英台为什么想读书?

为什么她的父亲让她女扮男装才能进书院呢?

(这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有关,当时的女子是没有资格进学校读书的,所以祝英台想读书,只有女扮男装。

向学生介绍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歧视与不公)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第二段讲述了祝英台回家,梁山伯在师母的指点下才发现祝英台是女子,于是去祝英台求婚,但遭到祝英台父母的反对,梁山伯悲愤病亡。

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祝英台师母这个角色的形象,思考她在本故事中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祝英台父母反对梁山伯求婚的本质原因?

书生梁山伯和祝英台父母代表的是一个阶层吗?

他们分别代表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第三段讲述了祝英台被迫嫁人,在迎娶的路上,到梁山伯的墓前哭拜亡灵,与梁山伯化身为一对彩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表达了两人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生死相随的情感,对爱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四、巩固提高:

(1)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复述故事。

五、知识拓展:

(1)听一听:

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2)读一读:

荆南竹枝词。

咏梁祝

(淸)史承豫

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

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

 

第9课白蛇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白蛇传”的故事,能说出白蛇传的内容大意。

2、认识“白蛇传”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意义。

3、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白蛇传故事所表达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教材分析:

《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携青蛇来到杭州的西湖,并与许仙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

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本文安排在第二单元《民间传说》部分。

教学中,帮助孩子打开民间传说的大门,激发学生所谓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里遨游。

本课就是有秀的范例,让学生多读课文,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感受劳动人民善良、勤劳、勇敢的美德,憎恶坏人自私、贪婪、懒惰的恶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

你看过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吗》?

这部电视剧说了个什么故事?

谁来说一说,请学生说说后,是接着说,今天咱们再来学习这篇民间传说。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讲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相识,许仙在西湖遇到了白蛇幻化的白娘子,以及青蛇幻化的小青,由于避雨而相识,并且最终结为夫妻,开了家药铺,生活的很幸福。

学生读课文后,问:

白娘子和青青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这个故事与梁祝故事有什么不同?

2、学习课文第二段:

(第二段讲述了金山寺的法海和尚为收服白娘子,把许仙拘禁在金山寺,白娘子为了救出许仙,水漫金山死,因此触犯了天条,由于白娘子展示了她的法术,这位后面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了铺垫。

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让学生体会白娘子的性格以及形象,分析法海的形象以及他在故事中的作用。

(在此处留作业:

搜集有关法海的资料,和同学分享)

3、学习课文第三段:

(讲述了许仙对白娘子是蛇妖的说法将信将疑,帮助法海用金钵盂收复了白娘子和青青,法海在雷锋寺前砌成了雷锋塔,镇住了白娘子。

学生读课文后,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法海怎样镇住白娘子的?

4、学习第四段:

(第四段讲述了白娘子的儿子长大后考取了状元,将母亲就出了雷峰塔,一家人幸福团聚。

学生进度课文,了解许仙的人物形象,体会许仙在故事中的作用。

这个故事的结束与“牛郎织女”和“梁祝”有什么不同之处?

5、知识拓展:

老师或学生讲故事:

《白娘子峨眉山盗灵芝仙草》

(三)作业布置: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三单元历法与生肖

第10课农历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概念。

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

引导学生熟悉农历的月份划分,并介绍公历的月份,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农历特定的月份名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善而独立的历法体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识。

同时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历月份的划分方式和特定月相的名称以及月份名称。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记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

难点在于认识农历公历的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

(二)探究新知:

1、简介公历:

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

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

每年365天,分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为小月,每月有30天。

2月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月有29天,如2000年、2004年、2008年。

(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28天。

2、公历的节日:

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

(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

3、介绍月相名称:

(1)农历:

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

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

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

每月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是“朔日”,农历初三、初四,看到的月亮如一丝纤细银钩,叫做“娥眉月”,每月初七、初八,看到的半个月亮,叫做“上弦月”,之后初九到十四,我们看到的大半个月亮,这时叫做“凸月”,每月十五十六可以看到一轮圆月,这时称为“满月”或者“望”。

满月过后,月亮又开始慢慢变小,每月十九二十日又看到大半个月亮为“凸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看到半个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五、二十六看到的月亮又变成一个娥眉性月牙,称为“残月”而到下个月月初,又回归的“朔”。

这样,按照月亮的变化,农历把每年定为366天,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29天的称为小月,30天的为大月。

每19年安排7个闰月。

所谓闰月,便是多一个的意思。

比如2009年的农历五月便要过两次,第二次过五月便成为闰五月。

(2)农历的节日:

除了公历的节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农历节日。

想想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小月的话还有腊月二十九)

(3)正月腊月的称为:

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岁首,称为正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岁末称为腊月,十一月也称冬月。

(4)农历的旬:

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平均分成三等份,前十天称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最后九天或十天为下旬。

每旬基本为十天。

(5)时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