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114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年四川省广元市初中学业水平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H—1O—16S—32Cl—35.5Na—23Zn—65Fe—5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燃放烟花爆竹B.牛奶变酸

C.菜被切碎D.铁制刀具表面生锈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燃放烟花爆竹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牛奶变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菜被切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D.铁制刀具表面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此依据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验满二氧化碳

D.测定溶液的pH

【答案】B

【解析】

【详解】A.倾倒液体,瓶塞倒放,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朝向手心,此选项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用手紧握试管的外壁,观察放入水中的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此选项正确;

C.气体

验满在瓶口处进行,应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此选项错误;

D.测定溶液的pH,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变色后,与比色卡比较,此选项错误。

故选B。

3.2019年5月12日至18日是我国第五届“全民营养周”。

本届活动的主题是“合理膳食,天天蔬果,健康你我”。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预防缺碘性疾病,可食用适量海带

B.学生营养餐提供牛奶、馒头、蔬菜和水果等

C.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做调味品

D.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苹果汁(苹果汁的pH为2.9~3.3)

【答案】C

【解析】

【详解】A.海带中含有碘元素,为预防缺碘性疾病,可食用适量海带,此选项正确;

B.学生营养餐提供牛奶、馒头、蔬菜和水果等,以补充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此选项正确;

C.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虽然具有咸味,但不能做调味品,此选项错误;

D.胃酸过多的人应适当食用一些碱性食物,苹果汁显酸性,应少饮用,此选项正确。

故选C。

4.2019年5月17日,我国首台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20秒试车成功。

该发动机具有性能高、安全性好、易操作、可重复使用等特点。

其中甲烷为推进剂,液氧为助燃剂。

下列有关甲烷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烷由1个碳元素和4个氢元素组成

B.一个甲烷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

C.甲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是3∶1

D.点燃混有空气的甲烷,可能会发生爆炸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没有数量的意义,正确的叙述是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此选项错误;

B.分子都由原子构成,一个甲烷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此选项正确;

C.甲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是:

12:

(1×4)=3∶1,此选项正确;

D.任何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都有一个爆炸极限,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点燃混有空气的甲烷,可能会发生爆炸,此选项正确。

故选A。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被火势困在高层建筑内,乘坐楼内电梯撤离

C.可以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

D.将水加热煮沸,能降低水的硬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

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此选项错误;

B.发生火灾时,电路可能已经断路,故被火势困在高层建筑内,应乘坐步行梯撤离,此选项错误;

C.硫酸铜溶液能与铁反应,不可以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以防铁桶被腐蚀,此选项错误;

D.将水加热煮沸,能降低水的硬度,此选项正确。

故选D。

6.提升“中国芯”的性能是我国信息产业的当务之急。

“中国芯”的核心材料是高纯度的单质硅,工业上制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

SiO2+2C

Si+2C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比氧元素多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C.在此反应中硅元素的化合价升高D.该反应体现了碳的氧化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地壳中的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此选项错误;

B.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此选项正确;

C.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Si是一种单质,硅元素的化合价为为0,反应中硅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此选项错误;

D.该反应体现了碳的还原性,此选项错误。

故选B。

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由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t2℃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90g

D.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选项正确;

B.由t2℃降温到t1℃,甲的溶解度变小,有甲析出,仍为饱和溶液,此选项错误;

C.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

50g+25g=75g,此选项错误;

D.由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故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此选项错误。

故选A。

8.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固体

B.表示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C.表示水电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关系

D.表示分别向等质量的铁粉、锌粉中加入足量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A.高温煅烧碳酸钙固体,生成氧化钙固体和二氧化碳气体,固体质量减少,但不是减少为零,此选项错误;

B.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碱性减弱,但不能变为酸性,pH值变小,不能小于7,此选项错误;

C.水电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

1,此选项错误;

D.由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相等时间内锌产生的氢气比铁多,等质量的锌与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锌产生的氢气少,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转折点、终点位置是否正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9.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氮气分子_____;

(2)五氧化二磷____;

(3)钠离子____;(4)

表示的微粒是_____;

(5)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显著降低的氮肥是_____。

【答案】

(1).2N2

(2).P2O5(3).Na+(4).Cl(5).NH4NO3

【解析】

【详解】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可表示一个该分子,多少个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氮气分子2N2;

(2)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故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钠离子的符号为:

Na+;

(4)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是17的是氯原子,

表示一个氯原子,单独的一个元素符号可表示一个该原子,故其微粒符号是Cl;

(5)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显著降低,硝酸铵含有氮元素,是一种氮肥。

10.“一带一路”的倡议,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1)“一带一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传入西方,将西方的宝石等带入中国。

蚕丝属于____(填“天然”或“合成”)纤维;某种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____。

(2)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中缅油气管道将石油和天然气输入中国。

石油属于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是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答案】

(1).天然

(2).Al2O3(3).混合物(4).不可再生

【解析】

【详解】

(1)蚕丝属于天然纤维;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氧化铝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铝元素的化合价是+3,故其化学式为Al2O3。

(2)石油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是不可再生能源。

11.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能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

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

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1)物质丙属于____(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反应前后,_____(填“分子”或“原子”)的种类不变。

(3)物质丁的化学式____。

(4)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分子个数比为_____。

【答案】

(1).有机物

(2).原子(3).H2O(4).1:

3

【解析】

【详解】

(1)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物质丙是CH3OH,属于有机物。

(2)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为新的分子,故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3)物质丁的化学式是H2O。

(4)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分子个数比为:

1:

3。

12.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其中D与E的组成元素相同,B、D、E在通常状况下是气体,F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M是一种黑色固体粉末。

请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____。

(2)物质M在反应①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

(3)反应③中伴随着____(填“放热”或“吸热”)现象。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

(5)写出实验室制取气体E的化学方程式____。

【答案】

(1).H2O2

(2).催化作用(3).放热(4).3CO+Fe2O3

2Fe+3CO2(5).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

【分析】

D与E

组成元素相同,B、D、E在通常状况下是气体,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D+Fe2O3→E,由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来冶炼金属,故D是CO,则E是CO2。

F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F是Ca(OH)2;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G是CaCO3。

M是一种黑色固体粉末,反应①的反应前后都有M,则M作催化剂,M是MnO2,A是H2O2,B是O2,C是H2O。

将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正确。

【详解】

(1)物质A的化学式是H2O2。

(2)物质M在反应①中所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3)反应③是:

,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4)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

2Fe+3CO2。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氢氧化钙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该题的突破口。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1分,共14分)

13.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化学方程式___。

(3)实验室里,常用锌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利用该反应制取氢气,发生装置应选___(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应选___。

(4)已知:

一氧化氮(NO)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发生如下反应:

NO+O2→NO2(二氧化氮),则收集NO气体应选用的装置是___,其原因是___。

【答案】

(1).酒精灯

(2).

(3).Zn+H2SO4=ZnSO4+H2↑(4).B(5).D、E(填对一个也给满分)(6).E(7).NO气体难溶于水(NO气体难溶于水且能与氧气反应)

【解析】

【详解】

(1)仪器①是酒精灯。

(2)加热高锰酸钾生成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硫酸锌,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固液常温反应制取气体选择发生装置B,故利用该反应制取氢气,发生装置应选B,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选择收集装置D,氢气难溶于水,选择收集装置E。

(4)一氧化氮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选E。

【点睛】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及水溶性选择收集装置。

14.小娟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化学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

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小娟和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该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猜想】①该溶液没有变质;

②该溶液全部变质;

③该溶液部分变质。

【进行实验】小娟和同学们按如下方案进行了实验。

【问题讨论】

(1)操作Ⅰ的名称是___。

(2)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

由此现象可得出:

猜想___(填序号)错误。

(3)结合操作Ⅰ和Ⅱ,若“现象X”是溶液不变色,则猜想___(填序号)正确;若“现象X”是___,则猜想③正确。

【拓展应用】

(1)小娟和同学们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得出,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方法是___。

(2)如果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常加入适量___(填“BaCl2”或“Ba(OH)2”)除去。

【答案】

(1).过滤

(2).Na2CO3+BaCl2==BaCO3↓+2NaCl(3).①(4).②(5).溶液变红色(6).密封保存(合理回答即可)(7).Ba(OH)2

【解析】

详解】[问题讨论]

(1)通过过滤可将难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故操作Ⅰ是过滤。

(2)氢氧化钠与氯化钡不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的碳酸钠与氯化钡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BaCl2=BaCO3↓+2NaCl。

由此现象可得出:

猜想①错误。

(3)因为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而氯化钡溶液呈中性,结合操作Ⅰ和Ⅱ,若“现象X”是溶液不变色,则溶液不是碱性,即不含有氢氧化钠,猜想②正确;猜想③是溶液部分变质,则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无色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入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故如果“现象X”是溶液变红色,则猜想③正确。

[拓展应用]

(1)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故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方法是密封保存。

(2)除去杂质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二是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如果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常加入适量Ba(OH)2除去,Na2CO3+Ba(OH)2=BaCO3↓+2NaOH,没有引入杂质。

如果加入BaCl2,Na2CO3+BaCl2==BaCO3↓+2NaCl,虽然能除去碳酸钠,但引入了杂质NaCl,故选“Ba(OH)2”。

【点睛】进行离子验证实验,必须排除其他物质的干扰,氢氧化钠、碳酸钠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在不引入碱性物质的条件下,必须先将碳酸钠转化为沉淀除去,再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存在。

四、计算题(共4分)

15.某实验小组同学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向8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当恰好完全反应时,共用去稀硫酸62g。

请你计算:

(1)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

【答案】

(1).8

(2).10%

【解析】

【详解】解:

(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8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80g×10%=8g

设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14.2g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

答:

(1)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4.2g;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点睛】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关键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式计算,易错点是由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