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128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俗小故事500字.docx

民俗小故事500字

民俗小故事500字

【篇一:

民俗小故事500字】

春节传说之三: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

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篇二:

民俗小故事500字】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

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

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

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

她突然反问自己:

对啊!

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

“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

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

”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

她想:

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

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

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

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

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

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

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

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

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

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

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

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

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

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

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

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二:

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

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

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

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

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

小青看在眼里,忙说:

“多谢!

请问客官尊姓大名。

”那小书生道:

“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

”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

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

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

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

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

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

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

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

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

“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

”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

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

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

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

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

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

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

“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

”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

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

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

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三:

牛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

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

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

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

这是怎么回事?

神仙下凡了吗?

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

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

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

“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

”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

“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

”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

“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

”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

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

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

“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

”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

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

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

“别难过!

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

”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

“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

”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

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

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

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

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四: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

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

“别喊别喊,救救我吧!

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

”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

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

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

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

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

她想:

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

对!

就这么办!

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

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

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

“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

”民工说:

“有这么个人,新来的。

”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

她连忙再问:

“他在哪儿呢?

”民工说:

“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

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

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

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篇三:

民俗小故事500字】

民俗小故事范文一:

年俗小故事

腊八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

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春节,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就算开始了。

固有“送信的腊八粥”民谚流传。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

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佛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做法也是极其简单的,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

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

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关于这简单的物件儿的由来,据说也是有点儿说头儿的。

进入腊月,年关将至。

做生意的也都要清算一下收支,算算账,准备过年。

这个时候不管是欠别人的,还是别人欠的,也都该了解一下了。

但是快要过年了,总也不能杀将到人家家里大喊:

“欠债还钱”。

中国人总讲个面子和彩头。

于是收债的就会泡上一些腊八蒜送人。

欠债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

年关了,一年的债务该清算清算了。

“蒜”,“算”同音吗。

北京有句老话说:

“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用腊八蒜当作催债提示,倒也算是难得的苦心。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

“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

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原文地址:

年俗小故事

腊八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

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春节,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就算开始了。

固有“送信的腊八粥”民谚流传。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

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佛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做法也是极其简单的,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

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

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关于这简单的物件儿的由来,据说也是有点儿说头儿的。

进入腊月,年关将至。

做生意的也都要清算一下收支,算算账,准备过年。

这个时候不管是欠别人的,还是别人欠的,也都该了解一下了。

但是快要过年了,总也不能杀将到人家家里大喊:

“欠债还钱”。

中国人总讲个面子和彩头。

于是收债的就会泡上一些腊八蒜送人。

欠债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

年关了,一年的债务该清算清算了。

“蒜”,“算”同音吗。

北京有句老话说:

“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用腊八蒜当作催债提示,倒也算是难得的苦心。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

“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

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

范文二:

年俗小故事:

腊八: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

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春节,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就算开始了。

固有“送信的腊八粥”民谚流传。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

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佛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做法也是极其简单的,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

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

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关于这简单的物件儿的由来,据说也是有点儿说头儿的。

进入腊月,年关将至。

做生意的也都要清算一下收支,算算账,准备过年。

这个时候不管是欠别人的,还是别人欠的,也都该了解一下了。

但是快要过年了,总也不能杀将到人家家里大喊:

“欠债还钱”。

中国人总讲个面子和彩头。

于是收债的就会泡上一些腊八蒜送人。

欠债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

年关了,一年的债务该清算清算了。

“蒜”,“算”同音吗。

北京有句老话说:

“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用腊八蒜当作催债提示,倒也算是难得的苦心。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

“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

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