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201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docx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一、总体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切实加强师德规范、师德修养、遵纪守法、依法执教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素养,建设一支立德树人、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教研机构要以《大纲》为基本依据,搞好师德教育工作,要组织形式多样和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对师德规范入耳、入脑、入心,积极认同、自觉践行。

努力通过指导教师学习《大纲》、践行《大纲》,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切实提高师德水平,重塑教师职业道德风范,全面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和美誉度。

二、教育目标

引导教师深刻认识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明晰和理解新时期师德规范的内涵,自觉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师德修养,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强化教师法律法规意识,加强教师职业责任,规范职业行为,优化职业作风,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三、教育内容

本《大纲》教育内容包括师德规范、师德修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法规、教师沟通的艺术等五个方面,力求让教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增强自己的岗位责任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己的协调沟通能力,增强法律法规意识,自觉做到教书育人依法执教。

(一)师德规范

师德规范是对一定社会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中伦理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评判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

它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约束作用。

1.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努力提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要环节。

要求教师热爱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必须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具备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精神,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实现我市城乡教育统筹的重要力量。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师做到立场坚定、业务精良、善于育人。

这就必须发扬奉献精神,培养起爱党、爱国、爱教、爱校、爱生的职业感情,形成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教师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所以,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教师行业风尚,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

(2)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处世准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才能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示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有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基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前沿,教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干地位。

我们要从确保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民教师首先以自己的道德风范直接影响学生,再通过学生向社会扩散,推进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教师在社会上的道德风貌,也会对人们的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产生直接影响。

所以,加强师德建设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工程,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现实需要。

2.胡锦涛总书记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的几点希望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为进一步做好师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

广大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

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

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

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颁发了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1)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4.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基本内涵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背景下重新修订并颁发的。

《规范》的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

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

亲其师,信其道。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倡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任务。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倡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对教师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倡导“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表率。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学习和业务学习,潜心钻研知识,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但不是对教师的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的许多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条文的具体化。

(二)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就是指教师根据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活动。

师德修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既包括教师内在品质方面的修养,如公正、爱生、以身作则、献身教育事业、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等等,也包括外部行为方面的修养,如待人处事的态度与涵养,包括稳重、沉着、外表端庄、语言规范、衣着整洁大方等等。

师德修养是内在品质修养和外部行为修养的高度统一。

1.师德修养的基本的特点

(1)历史继承性。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师德和师德修养的民族,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的陶行知、蔡元培,历代圣哲先贤、教育家对师德内涵和修养都提出过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并终其一生践行自己的主张,成为世人楷模。

倡导师德修养,首先就需要教师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责无旁贷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

       

(2)鲜明时代性。

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教育思想的转变,师德内涵不断融入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等内容,烙印上深刻的时代印迹。

例如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就是当今社会赋予师德的时代内涵。

倡导师德修养,需要我们紧扣时代脉搏,站立时代潮头,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

2.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有关师德修养的内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地学习,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教育学生要孜孜不倦,把全部精力投身到教育事业。

孔子又说: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他自身不仅好学乐学,而且终生如此。

后代学者、教师,大多好学不倦。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四十年几乎没有间断,表现出对学生的厚爱、对教育的执著。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极大的责任心和热情。

教师对待学生,就应该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帮助其成人、成才。

以身作则,反躬自省。

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又言: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

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者,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最好的资源。

因此,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

在教育上,教育学生既有言教,也有身教。

言教在于说理,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于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这体现了儒家的一贯主张。

孔子说: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凡事反求诸己,严于律己,时时反思,成为古代先贤修身养性的自觉行为。

孔子的学生曾子深得老师的影响,他讲: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今天,教师在教学中提倡反思性教学,不就是反躬自省在当代的延伸吗?

教学相长,相互尊重。

孔子说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友辅仁”;“德不孤,必有邻”。

《学记》中说:

“相观而善之谓摩”,指出教学中要相互观摩、切磋,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韩愈则明确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种观点,在以人为本,倡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看来,更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

学习与进修,都要做到相互尊重与体谅,这样才能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境界。

立志乐道,甘于奉献。

传统师德强调积极人世,以“出世”的精神,干一番“人世”的大事业,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

在老百姓心目中,教师是与天、地、君、亲并举者。

这就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所以,教师一般都具有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进退、热爱本职工作、专注投入的高尚品格。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传统师德非常重视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的模范作用。

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董仲舒则主张教师“治我”要严,待人要宽,“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论语·仁义法》)。

这样做,不仅体现了传统师德之美,而且说明教师只有成为“人之模范”,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

乐教善教,讲究教法。

荀子提出为师的四个条件,实际就是教学道德。

他说“师数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着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只有具备了上述四方面条件者方可为师。

也就是说为师者不仅要乐教,还要善教,即强调实施教育要有科学合理的施教途径和方法。

传统师德对教学之德的要求,具体说可分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方面。

这些都是当今师德建设有益的不可多得的借鉴。

有教无类,教书育人。

孔子极力倡导“有教无类”,主张不论其贵贱、贫富、长幼、华夷、智愚,均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他的学生中,有来自不同阶层和地域的学生。

从教育史上来说,“有教无类”是一次重大的革新,由此形成了“平等相待”、“一视同仁”、“教育公正”等一系列师德品质。

古人把教师的职责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三条,归根结底还是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

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对为师者的必然要求。

教书育人,就是通过教书,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礼记·文王世子》)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同时也是由教师的社会责任决定的。

大教无痕,相反相成。

-老子说: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是说,真正的道理是不必大声传导的。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言外之意就是,大爱无痕,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事。

教师应该深明管理的艺术,这样才能达到大教无痕,正如老子所说:

“是以圣人之言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这里,“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等,都是老师教化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老子说:

“反者,道之动”。

这就是说,道自身包含着相反相成、终极复始的运动规律。

教师应该明了这样的道理,把学生皆看作可变化之人,可塑造之人。

依老子的这种观点来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从逻辑上来讲就十分成立,也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憧憬、期待和追求。

躬行自明,身体力行。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

”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生涯说明,为师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才能立教于天下。

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也指出:

“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

他要求教师不仅要当教师,教学问,而且要当人师,教学生怎样做人。

3.提升师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果。

提高师德修养,必须学会掌握正确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的师德修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提高和完善。

(1)提升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加强学习,勇于创新。

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

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前提。

教师师德修养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学习。

第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不断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深刻的理解师德修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三,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

参与实践,总结经验。

道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提高一切个人修养的根本观点,也是师德修养与古代一些思想家所讲的道德修养的根本区别所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础。

教师在学习师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锤炼,不断深化,不断升华,才能达到一名教师所具有的道德修养要求。

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善于相互学习、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这是提高教师修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2)提升师德修养的方法

学习道德榜样。

榜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它的力量是无穷的。

把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加以大力宣传,用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高尚情操、模范行为引领广大教师,可把抽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形象化、具体化,一方面弘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起到感染和激励的作用。

教师只有明确自己的神圣使命,以先进模范的行为激励自己,才能真正的爱岗敬业,增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严于解剖自己。

严于解剖自己,认真进行自我批评,是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刻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同时还必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

要经常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课堂教学表现、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反思,经常倾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从而及时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纠正,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时时为学生做出表率,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影响,促使其以教师为榜样,愉快地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

学会“慎独”。

“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行。

慎独要求教师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慎独”。

能够很好实践慎独的修养方法,就能锻炼教师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主宰精神,真正使道德修养成为为我的而不是为人的,从而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三)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是指全国人大和教育行正部门制定的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法律与政策。

教师知晓法律法规内容是提高法规意识的前提,懂得哪些教育行为属于必为、勿为、可为的范畴,可以提高我们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确保证自己不违规缺位、越权、错位,同时还能借助法律利器的作用有效推进教育工作。

1.教师学习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1)传播人类文明的需要。

道德与法律都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结晶,都是精神文明的成果。

广大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法制教育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法律知识是说服学生最有力的道理,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带头学习、宣传、运用法律教育学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教师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知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存。

(2)开展教书育人的需要。

教师职业具有言传身教,行为示范的特点,教师具有良好的法治理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法治教育。

只有教师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3)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法律是调整相关社会关系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本规范。

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在学校内部和外部发生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人与单位之间的矛盾冲突。

法律就是调节和处理这些关系的依据。

近年来,校园安全问题,教师待遇问题,校园周边娱乐厅干扰问题等等时有发生,这些都只能通过依法办事,有利、有理、有节地解决和处理。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依法从教,按法律要求行事,可以使教师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

(4)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经过二十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教师学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一些教师还依然法律知识贫乏,法律素质不高,仍有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甚至严重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现象;有些教师法治观念不强,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和做法,不但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秩序,也有损教师的良好形象。

我们可以通过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过程,可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5)规范自身行为的需要。

法律意识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对于我们班主任自觉履行依法治教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法律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通过学习、经验和不断培养的结果。

知法是提高法律意识的前提,懂得哪些教育行为属于必为、勿为、可为的范畴,可以提高我们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不断强化法律意识,自觉在法律框架内行事,确保证自己不违规缺位、越权、错位,同时还能有效推进工作。

2.法律的特征与种类

(1)法律的特征。

法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规则),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通过规定社会关系者的权利和义务来保护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规范。

法律与德的关系。

法治与德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

法治是刚性的:

法律规范是人们行为的的底线,是不允许逾越的,其推行的手段是靠外在的强制力量;德治是柔性的,它是建立在一套维护社会秩序的劝导性伦理道德规范,其维系手段是依靠社会教育、风俗、环境熏陶、道德榜样感染,社会舆论监督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和内心信念来推行。

前者的长处是惩恶,后者的长处是劝善。

在治国中,“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人的权利只能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存在。

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即"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每个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他也承担着对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应有的承认和尊重的义务。

在法律规定中,人们享有的权利有时可以放弃,但是义务绝不能推卸,必须履行。

法律效力关系:

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律法规包含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都是通常说说的法律,由于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