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979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荒漠化研究.docx

土地荒漠化研究

1引言

1.1荒漠化研究背景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重大环境问题,被列为全球生态环境十大问题之一。

如何治理荒漠化已成为全世界所面对的一个不可回避、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而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我国有262.2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并以每年平均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荒漠化面积已接近国土总面积的30%,影响9个省区数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在荒漠化严重的9个省区中,内蒙古又名列前茅,荒漠化土地占到全国的1/3左右。

1.2荒漠化的概念

国际上关于荒漠化概念的提出,有50多年的历史,但曾经有过100多个关于“荒漠化”的定义,这本身就说明了荒漠化现象与过程的复杂性。

荒漠化是法国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奥不立维尔(A.Aubreville)于1949年研究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稀树草原化过程时,在其文章中首先用的术语。

原意是指中非和西非年降水量700—1500mm勺半湿润、湿润地区的热带雨林,由于人类滥伐,烧荒和耕作导致的树林的稀树草原化和干旱环境的出现及类似荒漠景观的演变模式。

根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第12条,“荒漠化”的定义是“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这一定义后来就作为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明确定义。

2正镶白旗概况

2.1地理位置和区划

正镶白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南,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

东临正蓝旗,南接太仆寺旗和河北康保县,西与镶黄旗和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接壤,北与苏尼特左旗为邻,辖2个镇、2个苏木,分别是明安图镇、星耀镇、乌兰察布苏木和伊和淖尔苏木。

总面积为6215平方公里。

正镶白旗旗政府所在地明安图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2地质与地貌特征

正镶白旗属阴山山脉的东延部分,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形南高北低,中部微隆起,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高度在1100〜1400米。

其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丘陵相接地区,南半部为丘陵和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大,有着广阔的天然牧场。

北半部为大面积沙丘沙地。

介于低山丘陵与沙地之间为一窄长的低丘地,分布有自然森林和常年河流。

由于地貌形态多样,全旗地貌可分为低山丘陵、丘间沟谷洼地、低丘、河谷平地及风积沙地等六类。

河谷平原,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分布在卓伦河两岸,其物质组成由上新纪的冲积、洪积、砂砾、碎石和粘土组成,地形平坦开阔,植被覆盖好,是良好的天然放牧场和打草场。

2.3气候与水文特征

正镶白旗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主要特征为寒冷,风大,干旱,

无霜期短,温差大,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

年平均气温1.9C,寒冷期长达半年之久,从10月到来年4月,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7.7C,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35.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1C,极端最高气温达34.9C,年平均无霜期110天左右。

年平均风速达4米/秒,全年大风日数75天(7—8级风)。

正镶白旗年平均降水量363毫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8%,降雪量年平均27.1毫米。

而年均蒸发量为1932毫米,是降水量的5倍多。

在其境内有4条季节性的小河,较大的有布日嘎斯太河。

无较大的湖泊,多为季节性的沼泽,共105处,较大的有沙日盖淖、伊克淖、乌兰淖等,都分布在北部地区。

2.4土壤

土壤以栗钙土为主。

还有黑钙土、灰褐土、草甸土、灰色草甸土、碱土等。

栗钙土为地带性土壤,分布很广,除北部沙地外,绝大部分为栗钙土;黑钙土主要在低山丘陵垂直带上零星分布;草甸土和灰色草甸土分布于沿河阶地、河漫滩、丘间低洼地、沙丘间平地及湖盆外缘和低山丘陵。

碱土主要分布于湖盆外缘低洼地。

2.5植被

主要有三种植被类型:

草甸草原植被分布于中部低山丘陵,发育了中生灌丛和中生草本植物建群的草甸草原植被。

草甸草原植被中的山体集水线上出现有少量的白桦、山杨。

典型草原植被分布于南部丘陵地带,具有地带性,主要植被有克氏针茅、羊草、糙隐子草、冷蒿、小叶锦鸡儿等。

沙丘沙地植被分布的沙丘沙地地区为典型的风沙地貌,是浑善达克沙地的组成部分,沙丘沙垄植被稀疏,沙丘间小平原植被繁茂。

植被有沙生灌木、半灌木及沙生禾本科植物为主组成的群落类型,建群植物有沙柳、小叶锦鸡儿、沙蒿、沙芦苇、卵穗苔草等。

3正镶白旗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

3.1荒漠化的分类系统

内蒙古中部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根据中国三北地区荒漠化区域分类,将正镶白旗荒漠化土地分为三类,即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在此基础上又分为未荒漠化、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严重荒漠化五级(表1)。

表1荒漠化土地分类分级系统

类型

风蚀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

盐渍荒漠化

程度

未荒漠化

未荒漠化

未荒漠化

轻度

轻度风蚀荒漠化

轻度水蚀荒漠化

轻度盐渍荒漠化

中度

中度风蚀荒漠化

中度水蚀荒漠化

中度盐渍荒漠化

重度

重度风蚀荒漠化

重度水蚀荒漠化

重度盐渍荒漠化

严重

严重风蚀荒漠化

严重水蚀荒漠化

严重盐渍荒漠化

3.2正镶白旗荒漠化现状

根据作者目前掌握的资料,2006年正镶白旗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36411仆吊,占总土地面积的58.06%,其中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160284.4hmf,占总土地面积的25.56%,占荒漠化面积的44.02%,其次为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74486.5h卅,占总土地面积的11.88%,占荒漠化总面积的20.45%,在次为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是66597.3hmi,占总土地面积的10.62%,占总荒漠化土地面积的18.29%,最后是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是62742.7h卅,占总土地面积的10%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17.23%。

(表2)

表22006年正镶白旗不同荒程度漠化面积

荒漠化类型

面积(hm)

占总面积的比例

(%

占荒漠化面积的比例(%

未荒漠化

254240.4

40.5

轻度荒漠化

74486.5

11.88

20.45

中度荒漠化

160284.4

25.26

44.02

重度荒漠化

66597.3

10.62

18.29

严重荒漠化

62742.7

10

17.23

图12006年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图22006年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占总荒漠化面积的比例

3.3近年来正镶白旗土地荒漠化的动态

3.3.1近十几年土地荒漠化状况

1990年正镶白旗土地荒漠化状况:

正镶白旗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81911.05hmt占总土地面积的44.89%。

其中,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面积为88263.75hmi,占总土地面积的14.05%,占总荒漠化土地面积的31.3%;其次是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72112.7hmi,占总土地面积的11.48%,占总荒漠化面积的25.58%;在次是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64458.9hmi,占总面积的10.26%,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2.86%;面积最少的是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是57075.6hmf,占总土地

面积的9.09%,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0.24%。

(表3-3)

表31990年正镶白旗不同程度荒漠化面积

荒漠化类型

面积(hm)

占总面积的比例

(%

占荒漠化面积的比例(%

未荒漠化

351192.1

55.3

轻度荒漠化

64458.9

10.26

22.86

中度荒漠化

88263.75

14.05

31.3

重度荒漠化

72112.7

11.48

25.58

严重荒漠化

57075.6

9.09

20.24

u未荒漠化

轻度荒漠化口中度荒漠化_重度荒漠化

严重荒漠化

图31990年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i_i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

II重度荒漠化r1严重荒漠化

图41990年不同程度荒漠化程度土地占总荒漠化面积的比例

2000年正镶白旗土地荒漠化状况:

正镶白旗2000年时荒漠化总面积是

292309.49hmi,占总土地面积的46.55%。

其中,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86058.46hmi,占总面积的13.7%,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29.44%;其次是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是81820.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3.03%,占荒漠化土地面积

的27.99%;在次是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是74082力卅,占总土地面积的11.79%,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25.29%,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是50347.9hmi,占总土地面积的8.01%,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17.22%。

(表3-4)

表42000年正镶白旗不同程度荒漠化面积

荒漠化类型

面积(hm)

占总面积的比例

(%

占荒漠化面积的比例(%

未荒漠化

332812.1

52.8

轻度荒漠化

74082.7

11.79

:

25.29

中度荒漠化

86058.46

13.7

29.44

重度荒漠化

81820.4

13.03

:

27.99

严重荒漠化

50347.9

8.01

17.22

 

图52000年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r1严重荒漠化

图62000年不同荒漠化程度土地占总荒漠化面积的比例

通过对以上图表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正镶白旗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不断扩

大,其中中度荒漠化土地增加的最为迅速。

而在这些荒漠化土地中,中度荒漠化

土地所占比例增加较快,重度荒漠化土地所占比例有所减少。

332土地荒漠化面积的变化

土地荒漠化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研究区十几年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的总态势。

1990年正镶白旗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81911.05hmf,占总土地面积的44.89%。

2000年正镶白旗荒漠化土地总面积是292309.49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6.55%。

2

2006年正镶白旗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364111hm,占总土地面积的58.06%。

年份

荒漠化土地面积(hmb

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

1990年

281911.05

44.89

2000年

292309.49

46.55

2006年

364111

58.06

 

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的趋势很明显。

2000年比1990年荒漠化总面积共增加了10398.4公顷,2006年比2000年荒漠化总面积增加了71801公顷,荒漠化总面积在迅速增加。

4正镶白旗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分析

荒漠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地关系相互矛盾的结果,对于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作者认为正镶白

旗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本论文试从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方面进行探讨。

4.1荒漠化扩展的气候原因

本文着

影响荒漠化变化的气候因素包括降雨量、蒸发量及气温的变化等。

重从降雨量,蒸发量、气温三方面对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影响进行分析。

4.1.1降雨

在半干旱地区内当降雨量接近或大于400mm寸,大部分草本和灌木均可顺利生长,植被覆盖率增大,植物生长量也大幅度增高,荒漠化土地逆转,而连续小于300mm寸,除多年生植物外,一年生草本植物将难以生长,群落长势较差,因此造成地表大面积裸露,荒漠化迅速发展,原来的固定沙丘也开始活动。

而正镶白旗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大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热干燥。

因此降雨量分配不均及变化大是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4.1.2温度

温度作为一个主要气候因子对自然环境状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温度影响无霜期,蒸发量等,这些因子都影响植物的生长。

根据掌握的温度资料及多年的数据可知道正镶白旗的年平均气温不稳定,变化率大,这对草的种类及生长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强化了荒漠化的发展。

4.1.3蒸发量

正镶白旗近42年间蒸发量的范围是1446.4—2352.8mm降雨量的范围是199.6—534.5mm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

干燥度一般反映各地区的干湿程度,即指植物的最大蒸发量与降雨量之比,计算公式为K=E/R。

K为干燥度,E为蒸发量,R同期降雨量。

K>1,表示降雨量不足需要,K<1表示降雨量有余。

而正镶白旗近42年的干燥度范围是2.7—9.11,可以看出干燥度大于1,表明降雨量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这也导致了荒漠化的发展。

4.2荒漠化扩展的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行生产开发的手段不断改进,规模不断扩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4.2.1政策制度原因

纵观内蒙古牧区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经济制度的变化和发展状态非常显著。

牧区畜牧业生产过程,绝大多数时间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20世纪八十年代牧区放牧制度进行了改革,从牲畜承包到户到牲畜私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是,也打破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内在分工与协作规律,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组织的畜群结构多以“小而全”为特征,牧民们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一度无节制的增加牲畜数量,导致草地严重退化。

4.2.2人口迅速增长与总体质量不高

1949—2005年正镶白旗人口统计资料显示,1949年总人口为19696人,到2005年时70374人,增长了50678人,增长率为257%。

但从开始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率下降,人口总趋势平和。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草场不断减少,人们为了生存进而加重了对土地的压力。

土地荒漠化除了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外,人口质量低下也是其重要原因。

人口素质低,直接表现在不合理利用土地,盲目开垦,过度利用方面。

正镶白旗人口文化水平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文盲人口还很多,因文化程度低,有些农牧民生活虽然很艰难,但也不愿出去打工,加重了草地的负担。

4.2.3过度放牧与垦殖利用

草原是由土—草—畜构成的生态系统和生产系统。

牧草是系统内的主要生产者,草地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长期不合理利用导致草地退化,植物自然更新过程受阻,种类减少,变劣,植被覆盖度下降,致使草地生产力急剧下降,进而加强了畜多草少的矛盾。

正镶白旗的南部丘陵地区以农为主,农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不得不大量开垦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在中部和北部,牧民也开垦一些优良草场种植饲料,增加冬春季的青草储备。

而垦荒是对天然植被破坏最严重的一种形式,沙质土壤失去植被保护作用以后水的入渗性能降低、蒸发作用加强,地表稳定性变差,致使风蚀、水蚀与盐渍荒漠化过程加剧。

4.2.4经济因素

近年来随着正镶白旗旅游业的兴起和公路铁路建设的发展,使大量的车辆和人随意践踏草场,从而使草场遭到破坏,加重了荒漠化。

随着人口增加、居住条件的改善,城镇建设和居民地不断扩大,也占用了大量草场。

5荒漠化的防治对策

正镶白旗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不仅制约了当地的经济,降低了农牧民的收入,更对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治理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减少对草地的破坏。

全旗人民应在旗政府的领导下,做出自己的努力。

5.1改变饲养方式

土地荒漠化是人类不合理利用及恶劣的自然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必须充分了解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采取防治和治理措施,恢复植被覆盖,保持生态平衡。

对于不同破坏程度、退化的草场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严重退化的草场,最主要的保护措施是禁牧,减少破坏。

其他退化的草场,根据破坏程度,采取休牧、轮牧以及在此基础上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放养和圈养相结合的措施。

5.2改变经营方式

白旗农牧民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使大量农畜产品失去了市场竞争力,经济收入减少,如果改变经营方式,建立合作经营,扩大规模,既能合理利用草场,也能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减轻草地的压力。

还可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如蒙牛、伊利等,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如奶、绒毛、皮革加工业等,一方面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增加就业人数。

5.3建立健全法规政策

白旗应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防治草场退化、荒漠化的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防沙治沙法》《草原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法规政

卒策。

长期以来,人类对草场的过渡利用是造成荒漠化迅速扩展的主要原因,人们虽然意识到了这点,但现在这种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形成了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法管理,加强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强荒漠化治理工作的单位、领导的协调与监督,避免因不同工作部门间管理工作的脱节而给荒漠化防治治理带来不便。

5.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人类不合理利用及过度的开发土地而造成的。

白旗巨大的人口压力与当地土地资源承载力不相适应,必然会造成土地退化。

人口多,为了生存必然会增加牲畜头数,从而引起过度开垦草地、滥牧以及踩踏使道路和居民点周围的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要控制土地荒漠化的继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减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5.5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生物措施是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度、减轻风力、水力的侵蚀,减少土地的退化,从而达到防治、治理的目标。

工程措施是采取工程技术手段防治荒漠化,对荒漠化的治理单一方法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所以大力增加植被覆盖的同时,又要配合适当的工程措施才能达到防治、治理荒漠化的目的。

在白旗北部沙质荒漠化严重扩展的地区,实施围封禁牧、休牧的基础上,加强人工种草,种灌木,增加植被覆盖,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机械沙障固沙,即在沙面上设置各种障碍物,以此减少风速、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结构、速度,达到防风、阻沙、固沙的目的。

此外正镶白旗的盐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湖泊周围,由于降雨量减少,湖面退缩,裸露出来的湖底盐碱地寸草不生,影响周围环境。

在盐碱化土地上种植耐碱或耐盐的农作物和牧草,以生物工程措施改良盐碱土地,防止次生盐渍化。

结束语

荒漠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研究的也比较多比较深入,本文肯定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前人对荒漠化研究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近十几年来内蒙古正镶白旗的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之后又分析了这种变化的成因机制,进而结合实际提出了土地荒漠化预防和治理的一些措施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这些研究内容对正镶白旗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致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金色老师。

金色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忙,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前期的选题、查阅资料,到中期论文的修改,直至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此请一并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董玉祥.沙漠化与荒漠化[J].科学技术研究.2000

(2)

[2]宝音、包玉海.内蒙古生态屏障建设与保护[J].2002

[3]敖登托亚,乌斯.内蒙古草原所有制和生态环境建设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

[4]包玉山.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

(1)

[5]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

[6]包玉山.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

[7]孙金铸:

《内蒙古地理文集》[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8]正镶白旗旗志[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2004

[9]马林著.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10]杜和平.西部开发成略下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D],中国知网,2008

[11]张志如,徐斌.保护草地生态环境促进内蒙古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2004

[12]高芙蓉.内蒙古草原资源法制建设的完善.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2005

[13]张志如、徐斌.保护草地生态环境促进内蒙古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2004

[14]王钰国、云彬.浅谈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

[15]内蒙古年鉴

[16]内蒙古区情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