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632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Word下载.docx

(2)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处于社会的中心,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功能。

作为这一中心的活动主体-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学.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增强其责任感和事业心,使其顺利执行这项神圣的使命。

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譬如对高等教育学历史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所从事的高等教育的阶段和发展趋势;

对高等教育结构和功能理论的学习,可以使我们认识高等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内在要素和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等等。

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对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加强、对于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加强.都有重要的意义。

(3)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

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

3)要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4)要关注高教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二、简答题.

1、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有何特点.请分析其原因。

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

我国高校大的方面分为三类:

一是面向本省、市、自治区;

二是面向大协作区;

三是面向全国。

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大城市或沿海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布局调整后高等教育也重新布局,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地域分布逐步形成以下两种模式.

(1)梯度结构模式。

第一层次为经济发达的和原来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市.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第二层次为一些原先高校数目不多.但发展较快的省市.包括浙江、福建、河南、黑龙江等.这些地方一般有高校30~40所.第三层次主要包括一些边远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如云南、贵州、甘肃、西藏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域结构因此呈现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梯度层次。

(2)中心城市模式。

即重点发展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然后以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从而使高等教育布局更趋合理。

2、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1)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基础作用

(2)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直接制约。

(3)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客观影响。

3、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如何实现?

(1)HE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

(2)HE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

(3)HE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实现:

HE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专门人才的结构来实现的。

专门人才的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中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分布的比例关系。

通过培养各类专门人才适应并进而调整、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4、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的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把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机构并针对外部环境而言的。

功能通常指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所具有的作用.它是事物通过自己特有的活动而实际起到的作用。

而职能则指某一机构的职责与能力。

两者在概念的内涵上有着相同之处.都指事物的作用.但两者存在着应有范围上的区别。

高等教育的功能总是通过高等学校的职能得以体现或与高等学校的职能相对应。

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校职能存在的内在依据;

高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外化形式。

5、如何理解高校的国际合作职能。

国际合作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HE交流与合作。

它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互认、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协助等。

这既是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和能够扮演的角色。

这种新的职能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杠杆的作用,打破高校历史上形成的相对封闭性,将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服务在国际合作的现实导向下进行全面的协调和有机的重组。

1、怎样促进高等教育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挥?

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谈谈教师在高等教育功能发挥过程中的作用。

⑴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它也是高等教育的功能体系中最基础的功能,功能:

促进个人1)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2)提高文明素养3)改变社会地位;

⑵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和促进政治的民主化三方面。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

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⑶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这两个功能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二者本质上没有什么矛盾。

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我认为: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主体性高度弘扬的群体对自身的职业应该有着明确的角色意识,明白社会对自身的素质有那些期待,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或社会实践进行自觉有效的反思,才能提升教育智慧,履行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

高等教师是:

1.社会的监督者和引路人,2.新知识的创作者,3.先进文化的普及者,4.创业者,5.教书育人者。

2.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国际合作的四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决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因素。

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他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活动就会脱离社会实际。

国际合作是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崭新职能。

值得强调的是不同层次、类型、水平和条件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1、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和作用.

(1)性质:

HE目的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HE目的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在现实基础上相统一的性质。

1)HE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

2)HE目的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客观性

(2)作用:

HE目的的性质决定了HE目的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导向/调控/评价/激励作用。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内涵是什么.

(1)基本观点.①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②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③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④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2)思想内涵.①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的全面发展.要把智、德、美三育通体育内在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②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③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多维的.而且是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

这将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3、如何认识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基本途径。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就是能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学研究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着力点主要在于掌握历史积淀的人类知识,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

科学研究训练的着力点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社会实践的着力点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素质、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三种实施途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而有效实现高等教育目的。

1、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认识。

1.社会本位论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除了社会目的外,并无其它目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

这种教育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政治品质的发展。

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

社会作为有机体,个体则分布在由社会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器官”中,起着机体基质的作用,社会处于决定性、中心的地位。

社会是目的,个体则处于从属地位,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个体必须加入某一社会系统,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才有价值。

2.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个人本位论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理论,这种理论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个性自然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

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

个体作为有机体,社会是个体生存发展的环境。

个体处于中心地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手段。

3.两种价值观的评析及现实抉择(这一块是答案的重点)这两种高等教育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

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另一方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

导致高等教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

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

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个体本位论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会导致高等教育某些弊端:

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

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适当的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

这两种理论长期相辅相成,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根据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价值及发展历程,当前我们在高教目的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

历史证明基于任何一种理论的单向选择都是有弊端的。

2、论述通才教育论和专才教育论的内涵及两种教育的现实选择。

(1)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通才教育论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其主张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通才教育论非常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第二.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通才教育论主张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技术和艺术.而且充分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

第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通才教育论主张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教育目标.如设置通博类型的课程.开设综合学科讲座.举办专题讨论会等。

(2)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

专才教育论注重学问的专深、技能的专精.其主张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才主要是通过专业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技能应用。

第三.比较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

(3)现实抉择:

就一般性而言当代高等教育在通才教育和专长教育的现实选择上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

这是因为: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由当前的国情决定的。

3、英才教育论和大众教育论的内涵及我国的现实选择。

(1)英才教育论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所谓精英人才.就是那些具有突出的智力水平和道德素养.能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作出杰出的创造性贡献的人。

英才教育论主张.高等教育的支撑者为国家.国家应承担高等教育的全部投资。

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对智力、品行等各方面的考察、考试等选拔方式而获得的。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致力于统治管理才能培养。

英才教育论及其实践在阶级社会.主要为统治阶级筛选并培养统治人才服务.高等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

(2)大众教育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各业的人才。

高等教育经费虽然由国家、政府提供一部分.但主要来源是社会和个人投资。

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极低。

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大众受教育者分布广泛.更多的人可以上大学.特别是工农大众子女可以通过平等竞争进入大学.从而重新选择社会角色和地位。

大众教育论及其实践.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学校数量增多.学生入学比率提高.而是高等教育种类、层次、形式出现多样化。

(3)就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现实状况看.应吸取英才教育论和大众教育论的长处.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实施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的发展思路。

首先.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是当今世界各国HE发展的普遍趋势。

其次.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

再次.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是符合我国实际的选择。

1、简述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特征。

以公立系统为主.大多数高校由各省举办和管理.部分由中央部委负责.私立系统逐步形成。

2、如何改革高校毕业就业制度.

第一.加快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体系。

第二.加强和深化以用人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制度改革.改善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第三.进一步调整改善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培养模式转变。

第四.加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建设.注重发挥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的重要作用。

除了重视以上改革外.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也是目前就业形势下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农村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并引导优秀毕业生积极参加选调,另一方面,对接受高校毕业生收取的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政策。

3、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第一.进一步保证和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逐步尝试招生权力的下放。

第二.高考制度的改革应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比重.逐步建立更加灵活地为考生和社会普遍接受的招生考试制度.高考内容和形式在总体上将更加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有助于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第三.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学校培养方式也体现了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环。

第四.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并通过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制度.保证其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4、简述我国高校内部领导层的构成。

P86

(1)校长.第一.校长的产生和任命.中央集权的高教管理体制——校长由政府部门确定和任命。

高校自治管理体制——校长由董事会、理事会确定和任命。

第二.校长任期.实行任期制。

法国——5年.一般不得连任。

日本——4年.可连任一届。

英国——副校长在50岁时可获得这一职务.并保留到65岁。

.校长是荣誉职务.第三.校长职责.对全校工作全面负责。

重点在筹措学校的办学金费.从事某些重要的政治性活动。

(2)副校长.由校长或董事会任命若干名副校长。

分别负责外部事物、财政、学术、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工作。

有些国家不设副校长.设教务长。

(3)高等学校的决策权力机构.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

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

问题.

(1)校-院-系或校-系之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上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

(2)学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3)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4)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趋同和模仿现象也十分严重。

改革方向:

第一.扩大高等学校改革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强调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个性化改革。

第二.调整院系结构.把内部管理的重心放在院(系)一级。

第三.加大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用人机制和制度。

第四.转变管理模式.依靠教授办学。

第五.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激励机制。

第六.深化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

但从教师本人方面讲.“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

在我国目前.高校教师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无论是经济待遇、社会权益还是职业声望都是较高的。

我国教师还享有各种应有的权利.国家依法保护教师的各种合法权益。

(2)作用.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科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实现者.知识技术转化的重要参与者.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2、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和职业修养是什么.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

高等学校要完成这三个职能.主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

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

(1)教书育人

(2)科学研究(3)服务社会。

对高校教师的个人职业素质要求:

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三,优秀的教学能力和出色的科研能力。

3、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哪些特征.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2)以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要求民主和改革的迫切性。

(4)群体结构的多元性。

4、如何理解大学生的社会地位.

(1)青年中的佼佼者。

(2)具有合法权益的受教育者。

(3)培养中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当好一个高校教师有何意义.

(1)高校教师劳动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和长效性。

(2)意义.首先.得到社会尊重.其次.不仅对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会对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再次.教师教学、科研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会对教育对象具有长期影响力。

2、结合教师队伍群体和个体的素质要求说明如何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可经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个体.群体.管理角度,从教师个体看.主要是通过选拔、培养、使用来提高教师个体的素质.特别要加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从教师群体看.主要是通过流动、调整和教师资源开发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功能.从管理角度看.主要是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建设来保证教师队伍建设顺利进行。

深入探讨的三个角度.

(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

主要体现在1、应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

2、应适应高等教育变化发展规律;

3、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1、提高教师个体素质的原则,

(1)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

学校组织培养工作,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形式。

培养任务包括深化理论知识,增强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思想素质等。

教师的自我提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研水平,都要靠教师自己来进行。

组织培养是条件,自我提高是根据,组织培养要通过自我提高起作用。

(2)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

教师使用是目的,选拔、培养是手段,严格选拔和认真培养是为了提高使用效能。

(3)提倡奉献和给予回报相统一。

这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表现。

奉献强调社会价值,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回报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则;

(1)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

教师队伍保持相对稳定是完全必要的,只有保持稳定才能形成一定的教学科研特色,构筑一定的学术实力。

但稳定是相对的,流动是绝对的,只有流动,才能真正造就一支富有活力的队伍。

(2)规范控制与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

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控制是手段形式,教师资源开发式目标和内容。

教师队伍的一切规范控制都应以教师资源开发为出发点和本质内容。

(3)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

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思路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照需要与可能适度增加数量。

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它是教师质的量化表现形式(三)加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1、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2.完善教师培训结构3.加强检验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4)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5、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3、高校师生之间关系有哪些重要的表现形式.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指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2)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

并且是紧密相关的.它们贯穿在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其中.教育关系是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