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403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docx

中学数学说课模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

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 目标:

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 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

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学情分析:

(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

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

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 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

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案例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内容是初中数学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一节一次函数后,回过头重新认识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其他数学概念,即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不等式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它不是简单的回顾复习,而是居高临下的进行动态分析。

2、活动目标

①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会根据一次函数图像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②学习用函数的观点看待不等式的方法,初步形成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局部问题。

③经历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探讨过程,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辨证思 想。

④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妙的愿望,体验成功的感觉,品尝成功的喜悦。

总的来讲,希望达到张孝达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给我们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大脑。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

1、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合作交流的友好氛围,让学生更有机会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四、教法分析

由于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能写成ax+b>0(或<0)的形式,而此式的左边与一次函数y=ax+b的右边一致,所以从变化与对应的观点考虑问题,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也可以归结为两种认识:

⑴从函数值的角度看,就是寻求使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⑵从函数图像的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y=ax+b在x轴上(或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合。

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上两个角度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1、“动”―――学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探”―――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合作讨论。

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一点,直观多一点,动手多一点,使学生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辨证思想。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

1.一次函数的定义。

2.一次函数的图象。

3.直线y=kx+b与方程的联系。

那么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是怎样的关系呢?

本节课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相关概念以及一次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设计意图:

回顾所学知识作好新知识的衔接。

二、导探激励

问题1:

作出函数y=2x-5的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x取何值时,2x-5=0?

(2)x取哪些值时,2x-5>0?

 (3)x取哪些值时,2x-5<0?

(4)x取哪些值时,2x-5>3?

教师活动:

展示问题1,适当时间后请学生解答并说明理由,教师借助课件作结论性评判。

设计意图:

问题1可以直接解不等式(或方程)求解,但这里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直接图象得到。

引导学生体会既可以运用函数图象解不等式,也可以运用解不等式帮助研究函数问题,二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学生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教师意图是尽量用图象求解。

问题2:

用画函数图象的方法解不等式:

-2x+3<3x-7.

分析:

   由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可先将其化为一般形式,

  再画图求解;也可以将-2x+3与3x-7看作是两个

  关于x的一次函数,即y1=-2x+3,y2=3x-7。

  于是不等式的解集即对应着y1

解法1:

  原不等式化为5x-10>0,画出直线y=5x-10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上方,

  即这时y=5x-10>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解法2:

  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是两个一次函数,

  画出直线l1︰y=-2x+3,y2=3x-7,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它们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2时,

  对于同一个x,直线y=-2x+3上的点在直线y=3x-7上相应的点的下方, 这时-2x+3<3x-7,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三、达测深化

做一做:

兄弟俩赛跑,哥哥先让弟弟跑9m,然后自己才开始跑。

已知弟弟每秒跑3m,哥哥每秒跑4m。

列出函数关系式,作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何时哥哥追上弟弟?

(2)何时弟弟跑在哥哥前面?

(3)何时哥哥跑在弟弟前面?

(4)谁先跑过20m?

谁先跑过100m?

(5)你是怎样求解的?

与同伴交流。

教师活动:

展示做一做,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请部分学生展示其解法。

教师借助课件对学生解答作出评判。

展示练习,在学生思考后,用课件展示图象 以便学生识图。

设计意图:

函数、方程、不等式都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通过具体例子渗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受函数、方程、不等式的作用。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P19读一读P20习题1.6

找规律》说课稿

坦洲镇同胜小学梁金燚

说课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部分。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

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生经历对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个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规律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在探索活动中用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规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规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 考、精于运用的学习品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游戏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先用游戏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 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摆学具,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五、教学程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通过游戏导入,揭示课题→创设情境,探索规律→动手操作,提升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

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一共有几个间隔?

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

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间隔是4个,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然后指出:

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谈话:

你们看,兔子乐园正在举行才艺表演。

(多媒体课件显示)告诉学生在这一场景里隐藏着一个规律,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交流:

首先来观察情景1,从这情景中你能观察到什么呢?

学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排在两端的物体是兔子,而蘑菇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

接着再来观察情景2,一看情景,学生马上就能说出每两个夹子之间有一块手帕,夹子和手帕是间隔排列的,排在两端的物体是夹子,而手帕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夹子有10个,手帕有9块,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然后再观察情景3,在观察这个情景之际,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根据上面的两 个情景图,在这个情景中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的讨论进行的很激烈,同学们基本上都能观察到:

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道篱笆,木桩和篱笆是间隔排列的,排在两端的物体是木桩,而篱笆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木桩有13根,篱笆有12道,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道数多1。

通过刚才的观察、交流,我们发现兔子乐园的情景中有这样一个规律: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的个数比排在中间的另一种物体多一个。

反之,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的个数就比排在两端的另一种物体少一个。

(三)动手操作,提升规律

首先,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每人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并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上一个圆片,你们会摆吗?

接着再让学生摆一摆在每两个圆片中间摆上一根小棒,看看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并将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分别填入表格中,然后再观察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接着再进行对比:

通过操作发现的规律与在例题里发现的规律一致吗?

谁能把发现的规律总结出来呢?

同学们都能马上把规律总结出来。

那么,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

仔细想一想,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然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例子,同学们的例子只要符合这种规律的,我都给予肯定和表 扬。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运用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

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2、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

在每棵柳树两端各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学生能马上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接着我提出我的疑问,为什么你们能马上就回答出正确的答案呢?

学生说出正因为找到了规律。

是的,这两题都是基础巩固题,都运用了例题中的规律。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接下来能为我解决这道拓展延伸题吗?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与上一题有何不同,当学生出现疑问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来解决这种新的问题,从而知道:

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成一个圆形时,两种物体的个数 相等。

(五)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发现了什么规律?

是怎么发现规律的?

利用规律我们可以干什么?

一起归纳总结:

通过观察、探索、操作等方式发现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相同,如果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反之,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一个;如果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

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兔子(8只)蘑菇(7个)

夹子(10个)手帕(9块)

木桩(13个)篱笆(12个)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范文

浏览次数:

898   2010-07-2712:

37:

07

我是广告1111

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视 频  小学数学教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上册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直线和线段》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

我是广告1111

鞯南肮吆痛蟮ㄌ剿鞯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

这些线有什么区别?

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

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

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

它是什么形状?

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

(板书:

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

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

”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

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

”还可以拉长吗?

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

”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

无限延长   (板书:

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

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

没有端点(板书:

没有端点)

(2)画直线:

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

学生回答:

“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

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

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

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请看大屏幕:

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

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

(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

得出线段的特点:

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1)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

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

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2)请一位学生到上面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教师:

老师这儿有一把断尺(实物投影)要量数学书,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师总结:

你觉得哪种量法比较快?

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见了实际问题:

绯咦佣狭?

我们也可以用其它刻度来量.

(3)量桌子的长度.

4、画线段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线段,那么你能画线段吗?

(1)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画好后同桌之间相互量一量

(2)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3)画一条长3厘米6毫米的线段.(实物投影校对)  

(三)应用提高

1、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2、(课件出示)判断哪条是直线?

哪条不是直线?

             判断哪条是线段?

哪条不是线段?

(为什么)

 3、书本练习:

用直尺在两点间画一条线段.

4、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见课件)

(四)交流评价:

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