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综述--卢秋燕.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6772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秘综述--卢秋燕.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便秘综述--卢秋燕.doc

慢性便秘的研究现状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作者:

卢秋燕王素环林晶林廖丽英何美玲罗志添  

【摘要】

便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病症,大多为功能性。

中医学认为便秘是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便秘是消化道系统常见的疾病,其人群发病率为3%-21%。

国内对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便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本文从流行病学、中医、西医三大方面对慢性便秘进行综合论述。

流行病学主要针对普通人群、不同的特殊人群进行流病的数据说明;中医方面主要从便秘的病名、病因病机、中医分型及中医治疗展开阐述;西医方面则是通过诊断标准、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及其与中医分型的关系、诊断进展、西医治疗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便秘;功能性便秘;流行病学;治疗

Abstract

Constipationiscausedbyavarietyofcauses,mostcommondiseaseforthefunctional.TCMholdsthatconstipationisstrandedinintestinalfecestoolong,BiJieimpassability,defecatecycleextended,orcycleisnotlong,butdungqualitative,ejectingdifficultdryquality,ordung,thoughtherewashard,butthenjammedmeansofdiseaseandsyndrome.Modernmedicalstudyfoundthatconstipationisacommondisease,gastrointestinalsystemforthecrowdincidence3%-5%21%.Domestictochronicconstipationepidemiologicalsurveyshowsthattheincidenceofconstipationisrisingyearbyyear,andayoungertrend,theseriousinfluencepeople'sphysicalandmentalhealth.Thisarticlefromepidemiology,Chinesemedicine,westernmedicineforchronicconstipationthreeaspectsdiscussedcomprehensively.Epidemiologicalmainlyaimedatthegeneralpopulation,differentspecialcrowdthatthedataonflowdisease;In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inlyfromconstipation,etiology,diseaseclassificationandtreatmentofTCMonTCMexpatiated;Westernmedicineisthroughindiagnosticcriteria,etiologyandpathogenesis,clinicalclassificationandrelationshipwithChineseclassificationdiagnosis,progress,westernmedicinetreatmentfiveaspectsforanalysis.

Keywods:

constipationFunctionalconstipationepidemiologytreatment

前言

便秘是一种慢性消化道疾病,其危害很少导致住院治疗或有生命危险,因此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往往被人们忽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升、科技的更新、人们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尤其是转基因食物代替了纯天然食物,使便秘的发生率逐渐上升。

便秘一般是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年。

便秘不仅能引起腹胀、腹痛、呕吐、头痛、面部粉刺和雀斑、烦躁不安、精神不振、还可以引起如下疾病:

高血压、肝脏疾病、乳腺癌、大肠癌、痔疮、肛裂,影响智力等危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对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有了一些进展,但目前尚无安全特效的药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综述查阅、汇集、分析了近10年的相关文献资料,从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中医、西医三大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旨在归纳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功能性便秘提供思路与参考,以便为人们正确认识便秘、如何预防便秘提出可行性建议。

1、流行病学

便秘是消化系统的一个常见症状,人群发病率在3%-21%之间,[1]大多处于3%一5%之间,大于10%的相对较少。

[2]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尤以老年人及儿童便秘患病率较高。

调查方法大多都是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

各地调查选用标准以罗马Ⅱ标准多见,2005年罗马Ⅲ标准确立,但目前以罗马Ⅲ标准做调查的还很少,也有不少的调查采用自拟标准,且差别较大。

1.1普通人群

很多疾病的患病率都与地域密切相关。

据流行病学调查,约有12%-19%的美国人受到慢性便秘的影响,亚洲地区的便秘发病率也达到了14%。

[3]另外,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新疆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北方,北方高于南方。

如史红调查的新疆地区的便秘发病率为21.05%;沈阳、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的发病率分别为18.5%[4]、6.07%、[3]11.6%[5];而南方地区,广州、台湾和香港的患病率分别为4.0%[2]、8.5%和14.3%[6]。

和地域对疾病也影响一样,性别不同,发病率亦不相同。

吕农华、谢勇等人对南昌市的便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女比例为1:

1.8;[7]向国春、龙庆林等人对重庆的便秘流病调查的男女比例为1:

1.68;[8]郭晓峰、柯美云等人对北京市成年人慢性便秘的调查结果中,男女比例为1:

4.59。

[9]由此可以看出各地便秘患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且北京男女性别比更突出。

1.2特殊人群

1.2.1大学生

魏柏、余保平对大学生便秘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显示便秘与性别有关,男生和女生的发病率分别为6.70%和23.08%。

女生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便秘男生:

女生为1:

3.046。

[10]这一结果和国外报道类似。

张敏、蒋希对孝感职业技术学院662名大学生便秘情况调查显示便秘发生率为25.5%,其中女生为28.2%,男生为10.8%。

学生对便秘有关知识知晓率低。

[11]还有刘伟宏、陈长香对唐山市五所高校1109名学生进行便秘的调查,调查结果为在校大学生便秘患病率为24.08%。

[12]在校大学生的便秘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且发病有明显的时间性,多发生在新生入学期间和学期末考试前。

1.2.2儿童

梁芳等对广东省江门市287例6一8个月的散居婴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自拟便秘诊断标准。

结果显示便秘患病率为27.18%,男女患病率无显著差异,认为母乳喂养儿便秘的发生比人工喂养儿少。

[13]西安王宝西等调查当地城乡2一14岁的儿童1001名,自拟便秘诊断标准。

结果便秘发病率为3.8%;城区发病率为4.65%,农村2.38%,城区高于农村。

认为便秘患儿生活质量及生长发育受一定影响,便秘与饮食有关。

[14]而胡娟娟自拟便秘诊断标准,对西安市城区及农村1001名2一12岁儿童的调查显示儿童患病率为4.40%,女性高于男性,小年龄组(2一6岁)高于大年龄组(7一12岁),农村高于城市。

认为儿童便秘与性别、年龄、居住地有关,尚可能与家族史及膳食结构等因素有关。

[15]这两种结果存在矛盾,可能与诊断标准不一有关。

1.2.3老年人

蔡云清等人对南京市3731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

结果便秘患病率为24.0%,并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增高,性别无差异。

认为老年人便秘的患病率较高,便秘者较易发生亚健康症状,皮肤瘙痒和皮肤干燥为便秘者易发生的亚健康症状。

[16]天津郭亮等对干休所老年人进行了便秘的现况调查。

调查显示便秘患病率为42.10%,患病率高。

认为生活无规律,饮食单一,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者患病率高。

[17]成都王静思等调查城乡1016例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

结果患病在城市为4.7%,在农村为12.6%。

[18]

综上所述,不同人群的便秘发病率根据地域和年龄不同,其结果也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

2、中医方面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1中医病名

祖国医学对便秘的认识起源于《内经》,其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秘涩”、“秘结”、“大便涩滞”。

汉·张仲景则在《伤寒论》称便秘为“大便硬”、“不更衣”、“脾约”、“闭”“阴结”、“阳结”等。

宋代朱胧在《类证活人书》中提出“大便秘”的概念。

此后各代医家又有“风、气、寒、、湿秘”和“风热燥”等学说。

直至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才比较明确的提出“便秘”的病名。

2.2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便秘的基本病机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胃与肠相连,胃热炽盛,下传大肠,燔灼津液,大肠热盛,燥屎内结。

《金匾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19]曰:

“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为脾约。

”金元·李东垣《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20]曰:

“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

”肺热肺燥,下移大肠,则肠燥津枯;清·唐容川《血证论》[21]云:

“肺移热于大肠则使结,肺津不润则便结,肺气不降则便结”。

肝主气机,若肝郁气滞,或气郁化火伤津,则腑气不通,气滞不行。

秦景明《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22]曰:

“诸气佛郁,则气奎大肠,而大便乃结;若元气不足,肺气不能下达,则大肠不得传道之令,而大便亦结矣”。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秘结》[23]曰:

“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

”可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失职,但以上诸因皆可影响大肠的传导,而发为本病症。

功能性便秘一般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多数医家赞同“因虚致秘”的病机理论,认为本病症多责之于脏腑气血阴阳之不足,证属本虚标实。

韩偎偎[24]总结其师李乾构教授经验,认为老年习惯性便秘的病机特点是以脾虚为本,进而引发肠燥津亏或气滞血癖等标实之象,故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见。

王秀珍[25]认为习惯性便秘津液不足,燥热内结,气血亏虚者十居七八。

刘军玲[26]认为脏腑机能衰退,气血阴阳诸亏为老年人的体质特征,病理特点多为因虚致实,以体虚为本,阳明腑实为标。

脾肺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宋·窦材《扁鹊心书·便闭》[27]曰:

“老人气虚,及妇人产后血少,致津液不行,不得通流,故大便常结。

2.3中医分型

古代医家对便秘一病有许多分类,因而列出一系列不同证候的名称,此种证候相当于现代中医病证结合的名称,即辨病与辨证的合称,又是证类分型。

如《伤寒论·辨脉法》[28]分为阳结与阴结二类:

“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日阴结也。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十分推崇这一分类方法,《景岳全书·秘结》[29]指出:

“不知此证之当辨者惟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

盖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气不足,宜补宜滋者也。

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

”并提出:

“有火者便是阳结,无火者便是阴结。

”以此作为区别阴结、阳结之要点,把阴结、阳结作为便秘辨证的纲领。

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秘结论治》[30]提出分五秘:

“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

”金元·张元素《医学启源·六气方治》[31]提出:

“凡治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疗,有虚秘,有实秘。

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胃实秘,物也;胃虚秘,气也。

”明确提出了虚实分类的方法,这种分类的方法,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归纳,成为便秘临床辨证的纲领,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大便不通》[32]归纳前人对便秘的认识,分为四秘:

“然有实闭、虚闭、热秘、冷秘之不同。

”延至现代,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19]将便秘证型概括为:

实秘、虚秘两大类七个型,其中实秘包括热秘、冷秘、气滞秘,虚秘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个基本证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将便秘分型为:

热秘证、气秘证、虚秘证、冷秘证等4个证型。

上述可见,目前对便秘的辨证分型并非统一。

文献显示,临床实际运用中,各医家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虽未离上述辨证分型原则,但各有侧重。

以虚实为纲,辨证方法以脏腑辨证和病因辨证为主,如包广勤等[33],将慢性功能性便秘分四型论治:

阴血虚损型、脾肾阳虚型、中气不足型、实热蕴结型,均基本类似于基础分法。

徐中一[34]将其辨证为虚秘、实秘两大证型,虚者包括阴虚、阳虚、气虚,实者包括气秘、热秘,缺少冷秘一证。

王奎平[35]等将习惯性便秘分为湿邪困脾、脾胃气滞、胃热肠燥、脾虚血亏、脾气虚弱、胃阴亏虚、脾阴亏虚、脾胃阳虚八型。

陈智慧等[36]将其分为热结便秘、气机郁滞、气郁化热、肺脾气虚、气阴不足、阴血亏虚6型,王敏英[37]将其分为热积肠胃、肝郁气滞、气虚下陷、津亏肠燥、血虚气弱、脾肾阳虚6型进行治疗,岳维成[38]热结胃肠、阴寒凝滞、中气虚弱、气血不足、阴津亏虚5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便秘诊断标准中将便秘分为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脾虚气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5型等。

此外,亦有医家提出了新的辨证方法。

王氏[39]按《伤寒论》分类,提出六经分类论治。

按六经分为:

太阳营卫不和,阳明脏气滞涩,少阳胆气郁结,太阴脾约失运,少阴热灼津亏,厥阴血虚失濡。

路志正[40]认为便秘既有气虚、血虚、脾胃虚、肾虚之别,又有湿滞、虚中夹实之异。

.陈树森[41]论治本病分6型:

气虚便秘、血虚便秘、阴虚便秘、阳虚便秘、气滞便秘,并将热秘细分为脾约热秘、肝火亢盛便秘。

于作江等[42]将其分为6型论治:

热结型、寒结型、气结型、血结型、食积型、阴血虚型。

史志勋[43]将便秘按病因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包括:

1.热邪入里之便秘;2.寒邪入里之便秘;3.表邪未解,里热便秘;4.贪惰便秘。

内因包括:

1.虚秘,以气阴不足为主;2.气秘(也叫郁秘),由情志不遂,气机郁结不畅,大便秘涩不行而致;3.燥秘(脾约证);4.冷秘。

王垂杰[44]通过对古今文献深入研究,并结合其20余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功能性便秘的基本病因病机为热盛伤津、或气机阻滞、或气血亏虚、或阴津不足、或阴寒凝结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肠腑不通而成便秘,将功能性便秘分为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脾虚气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血虚肠燥6型。

林谦平[45]认为,脾肾亏虚是便秘的病机关键。

刘重等[46]认为,便秘病机当以虚为主。

在辨证分型研究方面,陈英群[47]总结马贵同教授经验,即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便质、伴随症状及舌脉不同,将便秘辨证为气秘、虚秘两大证型。

王崇文等[48]认为中医将便秘分为实秘和虚秘,而实秘又可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又可分为气虚、血虚、寒凝。

严石林[49]等指出中医对便秘的认识长期以来着眼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失调,辨证多从“燥热”、“寒凝”、“风闭”、“气滞”、“阴虚”、“血虚”、“气虚”、“阳虚”、“癖血”入手。

除外上述基础分型,有医家注意力转向之前少见的一些证型,如张小军[50]认为痰浊蕴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降,则形成便秘之症,但尚未有辨证分型标准见报。

在目前地理环境及生活方式改变的情况下,痰湿形成机会大增,因此出现痰浊内阻型便秘可能有所增加,但尚未见流行病学研究报道。

湿秘证最早见于宋·严用和《济生方》:

“摄生乖理,三焦气涩,运掉不行,于是乎蕴结于肠胃之间,遂成五秘之患。

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

其在古代发病较少,而叙述者甚少。

但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摄入多,活动少,脾之运化受影响,湿浊内停,湿秘逐渐引起医家的重视。

王彦辉[51]将湿秘分为:

温热蕴阻、气滞湿阻、脾虚湿困3型。

张庆东等[52]拟出湿秘诊断要点:

大便排出困难;大便质地外形多样化,燥结或质软甚至粘塘、便或粗或细;院腹胀满或痞闷;苔厚腻,舌边涎条,脉濡,其中舌边涎条是诊断的最重要的指征,一旦出现即可诊断体内存在湿邪。

也有学者提出血癖与便秘关系密切,如胡小勤等[53]癖血阻于肠道则成便秘,便秘日久又可伴随血癖,两者形成一恶性循环。

蔡光先等[54]又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提出阴虚血癖型便秘诊断标准。

然而血癖病机在便秘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此外,有资料显示便秘还因年龄、性别、工种、性格等不同,其证型偏重点有别于一般证型,需引起注意。

可见目前关于便秘的中医证型并未形成定论,其不断出现的新证型及在不同人群出现的证型各有其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和总结。

2.4中医治疗

2.4.1辨证分型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思想。

古人把便秘分为虚秘、实秘、气秘、风秘、冷秘、热秘.目前,对于便秘的辨证分型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医家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虽不离上述辨证分型原则,但各有侧重。

王敏英[37]将本病分为6型辨证治疗:

热积肠胃型:

药用大黄、川朴、积壳、麻子仁、杏仁、白芍各109,甘草69。

肝郁气滞型:

药用沉香6g,木香9g,槟榔、积实、生大黄、青皮各109。

气虚下陷型:

药用炙黄茂309,焦白术、炙升麻、党参、柴胡、陈皮各109,炙甘草5g、当归109。

血虚气弱型:

药用党参209、炙黄茂309、焦白术、当归、熟地黄、白芍、杏仁各109,炙甘草5g。

津亏肠燥型:

药用生地、石解、玄参、当归、杏仁、桃仁麻子仁各109,生甘草69。

脾肾阳虚型:

药用肉从蓉、当归、制大黄、制附子各109,干姜5g、炙甘草5g。

孟祥智等[55]认为,功能性便秘或因脾肺气虚,运化失职,导致大肠传导无力;或因血虚津少,不能下润大肠,肠道干涩,致大便秘结,且中年女性多有气滞,故采取益气养血、兼理气润肠的治法,自拟润通汤治疗功能性便秘48例,总有效率达94%。

杨英[56]认为肝失疏泄则胃的降浊功能异常而易致便秘;若肝血、肝阴不足,则肠道失润便干;又因肾司二便,为先天之本,乃元阴、元阳之府,大肠排泄糟粕的功能有赖于肾的温煦濡养。

在此基础上其拟定了滋肾清肝汤治疗难治性慢性功能性便秘120例,总有效率为92·5%。

目前国内有很多医家采用基本方加减治疗,如季铁铮[57]辨证治疗老年虚性便秘,将42例便秘患者分为脾肺气虚型(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血虚阴亏型(治以尊生润肠汤加减)和脾肾阳虚型(治以济川煎)取得了较好效果(三型的有效率分别为93.5%、90.9%、86.7%,总有效率90.5%)。

吴氏[58]分为六型:

热秘,用麻子仁丸化裁;气秘,以六磨汤加减;冷秘,用济川煎化裁;气虚便秘则用黄茂汤加味;血虚便秘用桃仁四物汤;阴虚便秘用六味地黄汤合益胃汤化裁,疗效颇佳。

郑方等[59]利用归芪通便汤加减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56例,总有效率为92·9%。

2.4.2单方验方治疗

中药治疗应强调辨证论治,通里攻下药如大黄、番泻叶等适当应用,效果非凡,但不可长期使用。

但不少医家喜用单方验方治疗,针对便秘某一证型或分证型而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

如王班思等[60]等用番泻叶煎汁保留灌肠治疗习惯性便秘17例,结果11例灌肠4~8次而愈,余者均有显著疗效。

方法:

番泻叶30克加适量水煎煮,取药液250毫升,作保留灌肠(15~20分钟),每晚一次即可.徐勇等[61]应用决明子治疗功能性便秘,收到较好的疗效。

孟景春[62]用白术治疗本病获良效,并认为白术是治疗气虚便秘专药,适用于脾气虚引起的便秘,用量宜大,最轻者亦需30g,重者可至120g,常规量不能成功。

2.4.3中成药疗法

中成药以其服法简便、易于保存等优点更能为患者所接受。

用于治疗便秘的中成药种类较多,如具有清热通便作用的复方芦荟胶囊、新清宁片等;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麻仁润肠丸、麻仁滋脾丸、麻仁软胶囊等;以及具有理气通腑作用的四磨汤口服液、六味安消胶囊等。

在临床上治疗功能性便秘需辨证施用中成药,不可随意滥用。

张建波等[63]用六味安消胶囊(大黄、木香、山奈、诃子、寒水石、碱花)治疗习惯性便秘,同对照组中药辨证治疗比较无

显著差异。

也有医家结合功能性便秘的病机特点及自己的临床经验,自拟方药制成中成药剂型应用于临床,进一步丰富了治疗便秘的中成药种类。

李智勇等[64]认为便秘病位在大肠,但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他们采用“以补通塞、以补治秘”的治疗方法,运用养荣润肠舒合剂调肝理脾、补肺强肾、通腑润肠,达到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良好疗效。

2.4.4其他治疗

目前对于便秘的中医外治,或内外合治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加强了治疗效果。

秦建平等[65]采用中药灌肠与太宁栓塞肛同时治疗75例便秘病人,有效率达84.00%。

目前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选穴多集中在天枢、足三里、大肠俞、支沟等,如廖琴[66]以平补平泻法针刺双侧大肠腧、足三里、天枢、支沟、上巨虚穴,治疗2周后痊愈87.5%,好转9.4%。

高效祥[67]针刺支沟、天枢、脾俞、上巨虚、胃俞、大肠俞结合补中四物汤治疗虚秘。

梁谊深等[68]用按揉法、扪法及捏法沿患者双侧足太阳膀胱经第一条侧线(脊柱正中线旁开1.5寸)进行操作,再于双侧大肠俞穴行穴位注射(实秘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虚秘偏气虚者用黄芪注射液,虚秘偏阳虚者用鹿茸精注射液,虚秘偏阴虚者用参麦注射液),疗效优于对照组果导片治疗。

王氏[69]认为便秘为肠蠕动迟缓,导致肠传导功能失调所致,按摩小腹能够给局部以机械刺激,加快肠蠕动,而点压天枢、关元穴则可以疏通大肠腑气。

有时还可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均具有良好疗效。

3、西医方面

3.1便秘的概念及其诊断标准

3.1.1便秘的概念

过去多数学者都强调,便秘不是一种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便秘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

有关便秘的定义各种各样,如DigestiveDiseaseCommunication执行主编,《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胃肠病学》编委任建林认为便秘是指在不用通便药的情况下,1周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且1/4以上的时间至少具有粪便硬少、排便困难、排便不尽3个条件中的1个,可伴有腹胀、腹痛或肛门周围疼痛等。

[70]《现代汉语词典》对便秘的解释是:

粪便干燥,大便困难而次数少的症状。

此外,在临床上,临床医生和普通人群对便秘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通常以排便的频次来界定便秘(<3次/周),而人们则认为便秘是排便费力或大便干硬。

[3]

3.1.2便秘的诊断标准

有关便秘的诊断标准,虽说在国内外专家长期的国际、国内的共识过程后,已达成一致,但国内学会标准也仍然存在。

1999年5月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修订的便秘的标准为:

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标准,其包括:

①大便量太少,太硬,或大便不干硬也排出困难。

②排便困难合并一些特殊症状群,如:

长期用力排便(摒便)、直肠胀感、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或需手法帮助排便。

③7天内排便次数少于2一3次。

[71]而国际学会标准经历了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