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92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docx

《《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docx

《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

《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

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

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生活中图形运动的实例,使学生在欣赏数学美的同时,初步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运动现象,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图案的共性,都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或旋转变换设计出来的。

从而激发学生动手设计的欲望,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动手实践,探究方法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

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

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

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

(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

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

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

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有层次的三个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案,了解一些美丽的图案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然后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图形,运用所学的图形运动的知识,在正方形中贴出自己喜爱的图案;最后学生自由设计图案,并在正方形中画出来。

让学生经历“学习——模仿——创造”的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图形运动的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又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三、综合运用,巩固提升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

 

是由()组

 

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

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

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

 

,可以组成()组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

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

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3.15幅

 

,能拼出()组

 

,若拼成4组,还需要再增加()幅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将相同的一组图案进行拼摆,让学生明白不仅可以将一个图形进行运动,也可以将一组图形进行运动;再将有余数的除法知识与图形的运动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图形运动中“一组”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课件配乐展示)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设计意图:

活动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交流设计图案的经验,提炼图形运动的基本方法,谈自己对所设计图案的情感体验等。

同时将活动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图形的变换美,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