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7004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2021年《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2021年《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1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

知道庐山在哪吗?

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

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

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

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

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

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

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

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

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

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

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2021年《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2

  小学的整个语文教学都应当以朗读为主,不管是那种类型的__,都必须在读中去感悟,理解,体会。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更应当以朗读指导为主了。

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整篇__的感情基调,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导入部分先我是利用了多媒体来介绍庐山的风景,接着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并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

开课后,我为学生范读了一遍课文。

虽然,我在上课时课件出了一点小问题,没有播放出配置的一点古筝的音乐,但并不影响我的范读。

我看见学生情不自禁的跟着我一起朗读古诗,心里真的很高兴。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

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

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地计,而要读得入情入境,只能从图片、录像上感受,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在老师的情境语言中读。

我也寻找了大量的资源引导学生读,《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名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带着孩子们看了课件高山瀑布的景象,让他们感受到了“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个别学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反思自己,发现:

只有放慢语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读起古诗来才会更有味道。

在枯燥的课文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向导,有了教师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维大门就会打开,一切看似疑难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课中,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齐读,小组长带领大家读等,悟出了诗歌中所蕴藏的优美的画面时,教师一定要做具体的指导。

那些字该重读,诗歌的节奏时怎样的,古人读诗,吟诗时摇头晃脑,声断气不断的样子······这些朗读的技巧,教师都要做细致的指导。

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唱读,不拖读。

由此而感受到朗读诗歌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背诵古诗的兴趣,从而积累古诗中的名句,做好长远的打算,奠定基础。

今后在写作中能信手拈来。

正所谓:

熟读唐诗八十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真的不简单。

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反复的修改,反复的试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021年《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前反思与构思

  要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教学时可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范读录音等多种手段,创设诗歌意境。

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背诵,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时可适当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

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

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

  

(1)出示整首诗

  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教后小记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意境,理解诗句,背诵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抓住“银河”,激发想象,体会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比作银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垂挂山前的壮美之景。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

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

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

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近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舒畅愉快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远景

  教后小记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自读自悟,深入理解古诗后,再引领学生认识对仗,感受诗美。

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等。

2021年《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4

  坐下来,梳理这节课,真的像诗句中描写的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问题,在备课的时候,预想不到,只有上完这节课经过实践以后,问题才会暴露出来。

老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导学案的设计问题等等,只有经过这一节节的课堂实践才能去发现,去解决。

反思这节课,主要问题可以归纳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导学案的设计。

其实这也是检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能力。

这节课,我想达到的学习目标,第一就是让学生会正确朗读这两首诗,A组和B组能背诵其中一首。

第二就是理解两首诗的大致意思,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可是一节课匆匆上下来,总是觉得时间不够,问题一展而过,处理不透彻。

所以,我觉得导学案真的要提前下发,在上这节课之前,教师还应该抽查个别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因为,新的课堂模式,学生也在适应阶段,需要老师的指导,有时候仅仅利用课堂的15分钟学生很难完成一份导学案,而如果独学在课堂中占用太多时间,又会影响后面的教学流程。

另外,在一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上,最好有一个可以让全员参与共同解决的核心问题,比如说这节课的古诗学习中,如果第四题能加上“创意大考验:

我们小组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展示我们组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读、写、背、演……)”,我想学生不管选择哪一种方式小组都会群策群力,积极参与的,实际上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古诗的读和理解都已经达到了,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是,正是因为,导学案没有想到提前下发,觉得课堂时间不够,所以在设计时省略了这一题,这也是导致这节课学习目标得不到完成的直接原因。

其实,“学海拾贝”的第一题和第二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外完成,不用占用课堂独学时间。

所以,从最近的这几节课,可以看出,导学案的使用和设计非常重要,老师要好好利用好这个课堂抓手,这样才能使“高效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第二,学生课堂的很多养成习惯亟待培养。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人。

所以,这个“主人”就应该有主人的样子和气质。

课堂展示的时候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要学会与台下同学的互动,台下的听展者也要学会认真倾听,尊重别人,因为,课堂老师讲的少了,如果不会倾听学习伙伴的发言,就不会有课堂的点评质疑和补充,而且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很难突破。

而这一切的实现就要求,课堂上老师的评价机制要跟上。

没有及时、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就很难提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感谢校长耐心及时的听课、评课,让我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

成功不易,坚持更难,可是课改之路真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钻研,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实践,坚持我们当下的选择,只有这样,“高效课堂”才能早一日实现真正的高效!

2021年《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5

  一、目标设置合理,为完成目标老师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活动紧扣目标,为目标服务。

  课后,学生不仅达成了预设的目标,还有生成性的目标。

再谈读后感环节,目标要求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

学生畅所欲言。

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例:

师:

学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

  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还想到了环保及现在学习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理解和读拧在一块,相辅相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读,逐步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和理解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例1)师:

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

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

  例2)师:

飞流是什么意思?

  生:

水流的速度很快。

  师:

直下呢?

  生1:

水直直流下来,水流很快。

  生2:

山很陡,水只能直直流下来。

  例3)师:

那如何读好飞流直下呢?

  生1)要读出水流速度很快,应用较快的速度读飞流直下。

  生2)要读出瀑布水流快、急得气势。

  学生恍然大悟用急速且响亮地声音读道飞流直下三千尺。

  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形成自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俗话说:

教师教学应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

在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清楚地知道理解古诗的两个方法:

1)抓住古诗的字、词、句的意思来帮助理解古诗;2)有感情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强调注意古诗的停顿处,重音处及声调的快慢、轻重、强弱等。

凭这学生对古诗到位的理解。

学生抓住瀑布急、高的特点,注意诗中停顿处及重音处。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将瀑布毫无无阻挡、倾泻而下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既掌握理解体会课文的两种方法,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整节课教师思路清晰,能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点,再围绕这两个特点回归古诗,从古诗中找字、词来说明、理解、体会这两个特点,真正落实到字、词的训练。

最后,紧扣瀑布的急、高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既扎实地掌握了字词,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将画和诗相互验证(互为证明)。

  老师请学生以诗为依据,画一画庐山的瀑布,因学生对是诗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准确的画出在陡峭的山壁上,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老师出示一幅幅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从画中体会挂前川的美景,为让学生明白李白是站在远处观瀑布,才能看到瀑布挂前川的全貌。

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

  师:

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

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

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的李白很小。

  生3:

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

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

(以画悟诗)

  生:

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

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阳紫烟。

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老师在引导学生画画时,紧密结合古诗,做到画是为了更好理解诗,从诗找到画的落脚点。

这样诗画互为证明,使学生更好理解古诗意思,凭借画来检测学生对古诗理解的程度如何,这一环节老师引导的到位、有效。

  四、鼓励学生有超越意识,体会成功感。

  老师范读古诗后,鼓励学生挑战老师,赛读古诗。

老师肯定学生的朗读及敢于挑战的勇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

  整节课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参与面也很广。

本节课充分的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2021年《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6

  《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查阅了大量资料,把深入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这条明线和初步感受诗人豪放、夸张、洒脱的诗风这条暗线相结合,让这两条线索贯穿始终。

一节课上完,受益颇多,感慨颇多。

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两点:

  1、鲁迅先生说过:

“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

知道庐山在哪吗?

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顿时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

在教师启发的情感体验下谈谈:

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必将争先发言。

教师趁势激起学生课文的欲望: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了庐山瀑布后诗性大发写下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同学们想不想学?

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

这为整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也就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是朗读和领悟诗情。

  2、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我先紧扣词句品意境,让学生自由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

先产生再升起,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紫烟:

则可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悟出那是香炉峰上的水气蒸腾而上,在太阳光映照下,显示出迷人的颜色。

  挂:

瀑布本是流动的,作者却巧妙地将动态定格,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的美丽壮观。

  飞、落:

写出了瀑布凌空而出,喷涌而下。

  通过品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正是通过写自己所看到的,所联想的,表现了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精湛的语言艺术,指导反复诵读,欣赏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相辅相成。

  做得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1、把三、四句诗给分开品析了。

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

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

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

本来设计的学生练字也无法进行,总觉得结束得太匆忙。

  3、对课堂的生成处理的不够娴熟,对学生的发言没做到中肯的、带鼓励性的评价。

  遗憾的地方还很多。

总而言之,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2021年《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7

  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认为:

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我让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诗歌《瀑布》,展开想象,训练说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那磅礴雄伟的气势呢?

在学生欣赏意境、感受美景时,我设法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铺垫。

在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时,让他们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让他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响。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如烟,如雾,如尘”。

这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

有一位学生在用自己的话。

  口述诗意时这祥说:

“太阳照在香炉峰上,紫色的烟雾不断升腾。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河流,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瀑布飞快地直冲下来,足足有三千尺长啊!

发出巨大的声响,‘好像叠叠的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如烟、如雾、如尘’。

诗人想,可能是天上的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了。

2021年《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8

  今天上《望庐山瀑布》及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明翠柳》主要是以自读自悟的方式进行。

  沿过去古诗学习中感受诗的意境的教学及学习基础,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让学生观察文中插图,让学生通过插图大致了解诗人所占位置和所见的景物。

在看图后,我认为学生对诗人所处的位置应该了解得比较清楚了,但设想到,学生眼里有山顶,山崖,山腰山脚,就是没有“远处”一词。

我只好笨拙地引出:

是在远处还是在近处?

由此看来,在成人眼中,很快而且很容易想到的“远处”却让我在孩子们面前大跌眼镜,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而远处是从直观抽象出来的。

因此,我们让学生品析时就不能只凭老师自己的理解去界定你的教学或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调整了一些方式,尽可能从学生的形象、直观的思维入手,对体会庐山瀑布的壮美,尽可能让学生从可抓、可摸、可闻、可见的东西入手,再在此基础上体会全诗。

如理解“望”字,我先让学生看老师的几个动作,让学生从老师的动作中直观感受,找到有关望的词语,如“看”,“瞧”“瞅”“眺望”,“遥望”,“仰望”,等,然后联系课文插图,应用“遥望”用自己的话说:

在远远的地方看,再想,为什么要远远的看的,这样学生联想到了瀑布的高与大,从形象实体体会其壮美,然后读诗,体会诗中写实的部分“挂前川”,进一步感受其高大,为下一步体会“飞流”句做了较好的铺垫。

  体会诗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这种意境有时靠人们的言传,就破坏了个人对诗境的理解个性,而作为教师又不能不讲,不讲学生就很难理解,就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以夸张手法表现的意境,学生是不容易体会的,因此,教学中就要想办法缩短学生现有关知识与诗的意境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体会。

如前面对“望”的理解就是从直观的观察到实景的观察再到句子的描写,层层递进,而对“望”字的理解,又成为学生理解全诗的一座桥梁,这样对“望”字的品读,理解就应当是有效果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关键词、句,以达到对诗的理解,应当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021年《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9

  《望庐山瀑布》意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知道: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

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仍然在识字、写字上,而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则为难点。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去哪些地方旅游过,那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纷纷站起来说自己去过哪些地方,有什么好玩的什么好吃的,这个时候听的同学也很认真,心里十分的羡慕。

于是我又问:

游玩的时候有见过瀑布吗,瀑布怎么样,看到那样的瀑布有什么感觉?

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感受之后,直接揭题引出《望庐山瀑布》。

  二、读诵课

  1、了解李白,先生讲,再帮忙补充。

  2、扫清障碍,主要解决生字。

  学生小组间互相帮助学习,然后检查个别字朗读,并通过为生字一字开花让学生巩固生字。

这首古诗里生字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3、理解古诗

  首先让学生读,读通读准古诗。

接着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以通过给个别组词理解字义,比如照就可以组为照射;学生理解香炉是指香炉峰,用简笔画配合手势理解“生紫烟”;猜哪个字解释为河(川);“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张的方法,“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美。

之后又让学生读,有感情的读,读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感觉。

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

  三、总结

  反思:

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

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

而在理解这一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最难的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用给字组词,通过借助课文插图理解了诗意,但很难体会到作者李白想表达的那种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分析了一下原因:

部分学生没有见过瀑布,部分学生见过却没有仔细观察体会过,学生想象的能力有些弱。

学生没有很好的体会到这种感情,只是知道作者想要表达这种感情,所以后面的有感情朗读也是比较失败的,而最后的诵,在朗诵方面也是失败的,而背诵是十分成功的,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