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036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docx

创新设计诗词鉴赏

高三《创新设计》诗歌赏析

闻说轮台路⑵,连年见雪飞⑶。

春风曾不到⑷,汉使亦应稀⑸。

白草通疏勒⑹,青山过武威⑺。

勤王敢道远⑻,私向梦中归。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为天宝十三年(754年)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

前三联写景,尾联点明主旨。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

【词句注释】

⑴临洮:

即洮州,唐时与吐蕃接界,在今甘肃临潭西。

一说指临洮军,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⑵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连年:

接连多年。

一作“年年”。

唐郑遂初《别离怨》诗:

“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⑷曾(zēng):

竟,竟然。

一作“长”。

⑸应:

一作“来”。

⑹疏勒:

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⑺武威:

地名,今属甘肃省。

⑻“勤王”句:

一作“不敢道远思”。

勤王:

谓尽力于王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狐偃言于晋侯曰:

‘求诸侯莫如勤王。

’”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诗人岑参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

临洮的旧友为他饯别。

这是一次唱和,他得到“飞”字韵,因作诗留赠,向诗友公开此行的意义。

[4] 

【整体赏析】

此诗所写,都是回应其他人的关心和慰问。

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

开头“闻说”者,则说明此行轮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对比:

自然方面,春风不到,连年雪飞;人事方面,汉使应稀。

此次虽是作者第二次出塞,但到北庭还是第一次,所以凭传闻写出轮台的寒冷与荒凉,但是调子并不低沉。

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写景,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曾不到”写其荒凉,“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

尾联在内容情感上起到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勤王敢道远”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

这两句其实是回答别人“勤王道路远,家乡何时归”的关怀,写得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以抒发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

酬1乐天2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

巴山楚水4凄凉地,二十三年5弃置身6。

怀旧7空吟8闻笛赋9,到10乡翻似11烂柯人12。

沉舟13侧畔14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15,暂凭杯酒长精神16。

【词语注释】

1.酬:

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2.乐天:

指白居易,字乐天。

3.见赠:

送给(我)。

4.巴山楚水:

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5.二十三年:

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6.弃置身:

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

放置。

弃置:

贬谪(zhé)。

7.怀旧:

怀念故友。

8.吟:

吟唱。

9.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

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10.到:

到达。

11.翻似:

倒好像。

翻:

副词,反而。

12.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3.沉舟:

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14.侧畔:

旁边。

15.歌一曲:

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16.长(zhǎng)精神:

振作精神。

长:

增长,振作。

【创作背景】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

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

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

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

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作品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

“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

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5]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南宋无名氏作的一首词。

词先写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

【作品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

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

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

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在暮色下,更能感受词人凄凉哀伤之情。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

“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

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

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

燕双人独。

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一个警句。

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

“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

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这首词上片写景,暗含春愁;下片抒情,直写闺怨。

“春风”二句撷取暮春事物“春风”“春雨”“残枝”“落花”而成一幅凄迷悲凉景象,此时的“春风”“春雨”绝不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风”和“沾衣欲湿杏花雨”的“雨”,而是将要入夏时节的急风吹雨。

风雨交加之中,花朵不胜摧残,跌落尘土之中,难以飞起,正似女子青春被时光无情抛弃不可追回。

花朵既无,粗陋的枝残留雨中,犹自被风雨纠缠,恰如愁绪“无计可消除”令人憔悴却仍绵绵不休。

“小池”二句,“小”言池塘小,“渌”言池水清澈,“寒”则是说小池令人生寒,古诗有云“莲(怜)子清如水”,以清水暗示自己思君之心单纯殷切,而年华流逝君不归,则心思渐冷。

“寒”或是两指,一是暮春时节风雨交加之寒,一是思君不归之寒,感时伤怀,如是而已。

如此观之,“欲生漪”亦是一言池塘波起,一言内心波起。

这等时候,再没有晴日能够救人于愁苦之中了,但风雨终止,晴日露面,却已然西斜欲落,时间之不可挽留如是,反使人愈发悲伤。

雨后初晴,卷帘观望,是闺中常作之事。

但卷帘所见却是“燕双飞”,“双燕”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冯延巳《清平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梁燕双飞画阁前,寂寥多少恨,懒孤眠。

”(毛熙震《小重山》)皆是以“双燕”反衬人之孤单,燕子尚能双栖双飞,而自己却只能鸳枕独宿。

闺房之怨,正在两者对比之中显现。

但词中的女主人公却似乎并不想让别人知晓自己的愁绪,讳莫如深,简直有些“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唐婉《钗头凤》)的味道。

只是这愁绪由来已久,此番又触景生情,“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到底是有些形于颜色,对之只能无奈。

辗转反侧之下,女主人公或许觉着做些其他的事情能够多少消解一下此时的愁绪,便重新对着早时的残局,这棋局正是关键的几步,她迟迟未落子,却是在寻思些什么呢?

这步棋还如何走?

还是想着若是他在,两人对弈该有多好?

[2] 

残春

(1)旅舍

旅舍残春宿雨晴⑵,恍然心地忆咸京⑶。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⑷。

禅伏诗魔归净域⑸,酒冲愁阵出奇兵⑹。

两梁免被尘埃污⑺,拂拭朝簪待眼明⑻。

【词语注释】

⑴残春:

指的是春天将去,春花凋残,故称残春。

⑵宿雨晴:

指一夜宿雨,清晨放晴。

⑶恍然:

忽然。

咸京:

指唐都城长安。

⑷柳絮行:

指柳絮随风飘飞。

⑸诗魔:

佛家禅理认为作诗是文字“魔障”。

归净域:

指归到那洁净的地方。

净域,亦称“净土”,佛语,指无浊无垢之地。

⑹酒冲:

用酒来冲击。

愁阵:

愁苦如重重敌阵。

出奇兵:

借酒浇愁,如同出奇兵破阵一样。

⑺两梁:

冠名。

《唐诗鼓吹》的注释中说汉代“秩千石,冠两梁”。

尘埃污:

指沾上尘埃,暗指投敌变节。

拂拭:

掸灰擦尘。

⑻朝簪:

指戴朝帽时所用的头替。

待眼明:

等待大唐复兴。

[1]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闽地时而作,当时唐朝已亡,旨在行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

开笔处写出了一个春残红飞,夜雨刚晴的景象,再加上诗人他乡为客,提于旅馆之中,于是使诗人忆起阔别久远的帝京——长安。

一提起长安,自然使诗人想起被昭宗信任,作翰林学士时的得意情形,又自然的想到为朱全忠排挤,使他落魄异乡。

这难言的种种味道,一时涌上心头。

“忆咸京”三字,成为全篇枢纽,领起以下三联。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

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

正由于此,在诗人笔下,即使是摇落的秋天,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地,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有无限的悲苦,说不尽的怨恨,客中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用诗来表达悲愤的情怀。

然而,几番的思考终未写成。

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归净域”来为自己解嘲,这恰恰表现了诗人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有这样的心绪必不能写出诗来。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真如同一重重愁阵一样,横亘胸中。

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

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只能使人得到一时的陶醉,醒来之后,将是更大的悲伤。

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

诗也好,酒也好,都不能解心中的烦闷。

于是他幸起往日在朝时的官帽,悟出了一条真理,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言外之意是决不作异姓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想到这他不愁了,他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替,他心中暗暗地表示:

一定要耐心的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

闻一多说:

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

”这首诗没有直抒悲凉之思,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

全诗感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从中看出诗人的气节。

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收束来照应全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

湖州歌(其六)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词句注释】

①湖州--位于今浙江省北部。

公元一二七六年二月,元丞相伯颜率兵进驻这里,派人到临安接受南宋朝廷投降。

组诗中记述的内容从此时开始,所用“湖州”题名。

②燕云——指“燕云十六州”,包括现在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广大地系北宋末年打算收复的北边失地。

这里代指北方地区。

③大江--指长江。

悠悠--形容水滔滔。

这句借江水东流伤感地喑喻亡国大局已定,无可挽回。

④目断——看不到。

⑤东西:

一本作“东南”,四百州:

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

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创作背景】

公元一二七六年春天,元兵在伯颜的率领下,向南京城临安(现在浙江省杭州市)进逼。

那里的小皇帝还不满六岁,由祖母谢太后,母亲全太后作主派大臣向伯颜投降。

伯颜进驻湖州(现在属浙江省),派人到临安受降,然后把小皇帝等等俘虏到北方去。

作者也在俘虏之中,一同北去。

《湖州歌》共九十八首,写的就是被俘虏之后的见闻和感触。

译诗:

举目北望,望不尽的是白云渺渺,浩浩东流,永不停歇的是江水悠悠。

斜阳西沉,映照着归鸦飞过的寒空,望穿茫茫四极啊,何处是故园神州?

【文学赏析】

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却后退不得。

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

眼中所见再也不是熟悉的故国风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

“不尽头”,是指北国的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这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

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前程未卜、追怀故国、难舍难休的心态。

第一句就以沉缓迷惘的语气奠定了全诗缠绵惆怅、凄神哀肠的感情基调。

第二句写大江东流的壮阔之景。

面对浩大之物,人们往往感到宇宙时空宏大永恒,人生渺小短暂,既而或看破红尘,游戏人生,或情动于中,积极奋进。

诗人正处此境,面对这永不停歇的江水,感慨万千。

“水悠悠”似乎说诗人的痛苦永无断绝,象悠悠的东流水一样。

孔子指着江水说“逝者如斯夫”。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而诗人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间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样滔滔不停永无尽期。

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诗人或许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荣辱之变,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故国之思,是对国事变迁的沉痛追怀。

故国往事是否如流水逝了?

时光之水是否真能冲刷掉心头的哀伤愁绪?

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壮阔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

“夕阳一片寒鸦外”,化用秦观的词: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因正是眼中所见,真情实景,便自然无痕,不觉生硬。

画面很简单,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归巢。

但那种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却深入人心。

这动人心弦的画面与前两句所述是同一双忧郁眼睛所见,同样都折射出诗人心中的苦楚,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目断东西四百州”,读至此处,我们仿佛听到了一声喟然长叹。

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夕阳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

我身何处?

“目断”是思而望,望而不见。

从诗的第一句起,诗人就开始了寻找,东西南北望断,只落得心中一声无奈的叹息。

“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而今再也寻不见了。

国势衰微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愁肠寸断。

这首诗作者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画面,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

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哀怨凄迷。

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

读后我们仿佛能看到他那缓缓四顾的身影,他那忧郁渴念的目光,听到他那失望无奈的叹息。

他曾有诗“书生空有泪千行”,说的就是这种心情,他只能低吟亡国之音,寄托“亡国之苦,去国之戚”。

李钰的《湖山类稿跋》评汪元量诗:

“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

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

”从此诗可见一斑。

渡江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诗歌译文】

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

夕阳易逝,岁月催人老,两岸的巍巍青山冷眼看着我一路向北,它自岿然不动也无所谓人世的岁月无情。

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难以承受对故乡的思念,我那经历了一路颠沛而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

旧日里一起游学论道的相投之人如今四散分离,都不知漂泊何处了,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发愣,伤感着离别与孤寂。

【诗词鉴赏】

这作者长久漂泊在外,现在打算回归家乡,可是,到渡口打听才知道,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这样的情景,当然让归心似箭的作者心烦意乱,所以说“客愁新”。

第二联,作者转过话锋,写到了太阳与青山,但这里绝不只是为了景物描写,上一句说“白日忙于我“,其实是反语,意在说明自己在外奔波忙碌,下句说青山对着自己冷冷发笑。

青山笑作者什么?

从全诗看,作者之所以离乡背井,也只是为了追逐功名,显然作者在说青山冷笑他这样做,实则是作者自己在反思。

第三联就更直接地说明作者自己在思念家乡了,后一句再直白地说明自己来到京都本希望获得功名,却落得破裘满风尘的下场。

最后一联,进一步写自己在京都的生活境况,说自己并没有结识多少朋友,而且还四散飘零,自己就象一只沙鸥一样归无定所。

全诗抒发的思乡之愁是浓郁而哀伤的,在抒情手法上既有直接表达,又有借用景物衬托,显得比较灵活。

满江红·登黄鹤楼⑴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⑵,蓬壶殿里笙歌作⑶。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⑷,风尘恶⑸。

  兵安在?

膏锋锷⑹。

民安在?

填沟壑⑺。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⑻,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⑼,骑黄鹤。

【词句注释】

⑴黄鹤楼:

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陆游《入蜀记》:

“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⑵万岁山:

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据洪迈《容斋三笔》说:

“(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⑶蓬壶殿:

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⑷铁骑:

指金国军队。

郊畿:

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⑸风尘:

指战乱。

杜甫《赠别贺兰铦》: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⑹膏:

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

兵器的尖端。

锷:

剑刃。

《庄子·说剑》:

“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这两句是说:

兵士们在哪儿呢?

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⑺沟壑:

溪谷。

杜甫《醉时歌》: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这两句是说:

老百姓在哪儿呢?

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⑻缨:

绳子。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河洛:

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

这里泛指中原。

这句是说:

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

⑼汉阳:

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⑽此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

原系照片;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白话译文】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啊!

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

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

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创作背景】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湖南、湖北百姓的安全。

岳飞即接连上书奏请进兵中原,收复襄阳等六州。

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

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通向朝廷进纳财富和纲马的道路。

就在这本可乘胜长驱直入收复更多失地之际,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