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大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187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病理大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大题.docx

《病理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大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大题.docx

病理大题

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①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②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

2.组织损伤时形态上表现出哪些变化?

组织适应性变化包括哪些?

①可逆性损伤:

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黏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不可逆性损伤:

凋亡,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②组织适应性变化:

增生、肥大、萎缩、化生

3.哪些原因造成病理性萎缩?

举例说明萎缩的肉眼及镜下形态。

①营养不良性萎缩:

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血液供应不足

②压迫性萎缩:

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所致

③失用性萎缩:

器官组织长期工过负荷减少和功能代谢低下

④去神经性萎缩:

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害引起的效应器萎缩

⑤内分泌性萎缩:

内分泌腺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萎缩

形态:

萎缩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小,重量减轻,色泽变深。

细胞器大量退化,有溶酶体内残存小体(脂褐素)形成。

4.化生有哪些类型?

常发生在哪些器官?

它的发生有何意义?

①类型:

上皮组织化生(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间叶组织化生(骨或软骨化生)

②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子宫颈、胆囊、泌尿道上皮;胃

③其意义利害兼有,以呼吸道粘膜纤毛柱状上皮的鳞化为例,化生的鳞状上皮一定程度地强化了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因此属于适应性变化;但是却减弱了纤毛的自净机制。

并且鳞化组织可癌变。

5.说明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的发生机制,病变特点。

①细胞水肿

a.发生机制:

细胞水肿的原因主要是缺氧、感染和中毒,系线粒体受损伤,使ATP生成减少,因而细胞膜纳钾泵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胞浆内钠离子、水增多。

b.病变特点:

常见于心、肝、肾的实质细胞。

电镜下:

胞核正常,胞浆内的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

光镜下:

细胞肿大明显,颜色变淡,胞浆疏松呈空泡状,极期为气球样变。

②脂肪变性

a.发生机制:

肝细胞胞浆内脂肪酸增多;甘油三酯合成过多(大量饮酒);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缺氧、中毒或营养不良)

b.病变特点: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肾小管上皮。

肉眼:

器官体积增大、边缘钝、色淡黄、较软、切面油腻感

电镜下:

细胞胞浆内的脂肪表现为脂肪小体,进而融合成脂滴

光镜下:

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呈空泡状。

大者可充满整个细胞而将细胞核挤至一侧。

(与水变性区别—脂肪染色。

6.简述含铁血黄素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是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所产生的铁蛋白微粒聚集体,系铁离子与蛋白质结合而成。

病理情况下,如陈旧性出血和溶血性疾病时,细胞组织中含铁血黄素蓄积。

7.简述玻璃样变的类型和特点。

①细胞内玻璃样变:

通常为均质红染的圆形小体,位于细胞质内。

②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胶原蛋白交联、变性、融合,增生的胶原纤维增粗,其间少有血管和纤维细胞。

肉眼呈灰白色,质韧半透明。

③细动脉玻璃样变:

细动脉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加,易继发扩张、破裂和出血。

8.说明坏死的形态学诊断依据,坏死的类型及各型的主要形态特点。

①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形式为:

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②类型及形态特点:

a.凝固性坏死:

坏死细胞的蛋白质凝固。

细胞结构消失,保持其轮廓残影。

(多见于心、肝、脾、肾。

b.液化性坏死:

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

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常发于含脂质较多蛋白质较少的组织中,如脑、胰腺、肝。

c.纤维素样坏死:

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

d.坏疽:

干性坏疽,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变化较轻;湿性坏疽,坏死区水分较多,腐败菌易于繁殖,肿胀呈蓝绿色,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气性坏疽,发生坏死,产生大量气体,坏死区按之有捻发感

9.坏死的结局有哪些?

①溶解吸收;②分离排出;③机化与包裹;④钙化

 

损伤的修复

1.人体组织细胞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分那三类,请举例说明

不稳定细胞:

表皮细胞、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稳定细胞:

间叶组织上皮细胞

永久细胞:

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2.描述上皮、血管、纤维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再生过程,比较被覆上皮和腺上皮的再生过程

上皮的再生过程:

①被覆上皮:

鳞状上皮:

基底细胞分裂,单层→复层;柱状上皮:

立方→柱状;②腺上皮:

基底膜或支架完整,完全修复;反之,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或网状纤维胶原化

血管的再生过程:

①小血管:

毛细血管出芽,形成实性条索,管腔形成,可改建。

②大血管:

需吻合,内皮细胞再生,肌层瘢痕修复

纤维组织的再生过程:

纤维细胞、末分化间叶细胞→成纤维细胞→分泌前胶原蛋白,交联→胶原纤维形成

神经组织的再生过程:

①中枢神经:

神经胶质细胞及纤维修复(胶质瘢痕)

②周围神经:

神经细胞存活,神经鞘细胞增生,轴突逐渐生长。

可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3.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作用和结局

形态: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作用:

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结局:

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逐渐转化为瘢痕组织。

间质水分吸收减少,炎性细胞减少消失,毛细血管改建或消失,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变为纤维细胞。

4.试述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①伤口的早期变化:

出血、炎性反应,血液凝固;②伤口收缩:

肌纤维母细胞牵拉,缩小创面;③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④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

5.比较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

一期愈合:

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

伤口只有少量血凝块,炎症反应轻微,愈合时间短,瘢痕小

二期愈合:

见于组织缺损交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伤口坏死组织多,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愈合时间长,瘢痕大

6.骨折愈合过程有分几个阶段?

简述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①血肿形成:

血肿形成,宁哥,伴有轻度炎症反应。

②纤维性骨痂形成:

血肿由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继而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

③骨性骨痂形成:

纤维性骨痂分化出骨母细胞,转变成编织骨,形成骨性骨痂。

④骨痂改建或再塑:

编织骨改建成为板层骨、皮质骨,和髓腔关系、骨小梁排列结构恢复。

7.简述影响细胞再生的相关因素,并列举各自的主要成分。

①细胞外基质:

胶原蛋白,弹力蛋白,黏附性糖蛋白和整合素,基质细胞蛋白,蛋白多糖和透明质酸素

②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生长作用的其他细胞因子

③抑素与接触抑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何谓淤血?

简述引起淤血的原因。

瘀血:

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淤血的原因:

①静脉受压,血液回流障碍;②静脉腔阻塞,静脉血栓形成或侵入静脉的肿瘤形成瘤栓;③心力衰竭,心脏不能排出正常容量的血液进入动脉

2.试述慢性肺淤血和慢性肝淤血的原因和病理形态改变。

慢性肺瘀血:

常由左心衰竭引起,左心腔内压力升高,阻碍肺静脉回流,造成肺淤血;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变厚和纤维化,肺泡间隔水肿,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并可见大量心衰细胞。

慢性肝瘀血:

常由右心衰竭引起,肝静脉回流心脏受阻,血液淤积在肝小叶循环的静脉端,致使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肝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槟榔肝。

镜下见肝小叶中央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萎缩甚至坏死消失。

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

3.试述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结局。

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黏附于内膜损伤后裸露的胶原表面,并被激活。

释放血小板颗粒,再从之释放ADP、血栓素A2、5-HT等物质。

使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断相互黏集,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网住白细胞和红细胞。

最后内膜受损处血栓形成。

结局:

①软化、溶解、吸收;②机化(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再通(周围新生内皮细胞长入形成新血管,吻合沟通,重建血流);③钙化(发生钙盐沉着)

4.以大手术后卧床不起的病人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为例,分析血栓形成的可能条件,及其发生的后果。

大手术后等原因导致大出血时,血液浓缩,血中凝血因子含量增多,以及血中补充大量幼稚的血小板,其黏性增加,易于发生黏集形成血栓。

同时,长期卧床不起也会造成血流状态改变引发下肢静脉血栓。

血栓形成条件:

①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②血流状态的改变;③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栓对机体影响:

有利:

止血

不利:

阻塞血管(阻塞动脉:

局部组织变性、萎缩、缺血性坏死;阻塞静脉:

局部淤血,

水肿,甚至坏死),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血

5.什么是栓塞?

试述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

栓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成为栓子。

类型:

①血栓栓塞:

肺动脉栓赛,后果取决于栓子大小数量及机体状况,a.可无严重后果或肺组织出血性梗死,b.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甚至猝死,c.右心衰竭猝死;

体循环栓塞,缺乏有效侧枝循环时,局部组织缺血而梗死

②脂肪栓塞:

③气体栓塞:

空气栓塞,呼吸困难,发绀,致猝死;减压病,血液、组织内形成大量气泡

④羊水栓塞:

呼吸困难、发绀、抽搐、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⑤其他栓塞:

6.栓子的运行途径有哪些?

一般同血流方向。

主动脉系统及左心栓子:

左心、大循环动脉系统→小动脉;

静脉系统及右心栓子:

大循环静脉、右心→肺动脉主干或分支;

门静脉系统栓子:

门静脉系统→肝内门静脉分支;

交叉性栓塞:

右心栓子→经缺损→左心→动脉系统;

逆行性栓塞:

下腔静脉栓子→下腔静脉分支

7.何谓梗死?

试述引起梗死的原因和形成条件。

梗死: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原因:

梗死一般是由于动脉的阻塞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但静脉阻塞,使局部血流停滞缺血,也可引起梗死。

条件:

严重淤血,组织疏松,动脉阻塞,双重血液循环

8.以肾(脾)梗死和肺(肠)梗死为例,比较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异同。

P19

9.讨论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四种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

 

炎症

1.炎症的防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各种炎细胞名称、功能、常各自出现在何种炎症?

3.炎症时渗出物中有哪些主要成分?

有何生物学意义?

4.试比较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5.急性炎症过程中白细胞的渗出过程?

包括白细胞边集和滚动、粘附和游出、在组织中游走等阶段,并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达炎症灶

6.急性炎症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其常见部位及病理变化和结局。

①浆液腺炎:

发生部位:

浆膜-积液

粘膜-浆液性卡他

组织内-炎性水肿

病变:

以浆液渗出为主要特征。

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含多量清蛋白、少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

结局:

一般—消退;过多—严重后果

②纤维素性炎:

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

好发部位:

粘膜:

伪膜、伪膜性炎

浆膜:

绒毛心

肺:

大叶性肺炎

病变:

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HE染色切片中纤维素呈红染、相互交织的网状、条状或颗粒状。

常混有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细胞碎片。

结局:

溶解吸收;过多,机化粘连

③化脓性炎:

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伴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并按照发生部位不同分为:

表面化脓和积脓:

表面化脓(脓性卡他):

粘膜、浆膜表面;

积脓:

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腔内等

蜂窝织炎:

指疏松结缔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的化脓性炎,常发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部位:

皮肤和内脏

机理:

凝固酶使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素,使病灶局限

病变:

局部组织发生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充满脓液的腔,脓肿膜

结局:

脓液吸收,肉芽组织填补;慢性脓肿;并发症:

溃疡、窦道、瘘管

出血性炎:

炎症灶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结局:

痊愈;迁延为慢性炎症;蔓延扩散,局部蔓延、淋巴路蔓延、血行蔓延

7.何谓化脓性炎症?

常见的化脓性炎症有哪几类?

各举一例说明其病变特点。

8.纤维素性炎症可以发生在哪些部位?

其病变和转归如何?

9.试比较脓肿与蜂窝织炎的异同点。

10.何为肉芽肿性炎?

肉芽肿可分为几种类型?

学过的疾病中哪些有肉芽肿形成?

简述各肉芽肿的形态特点。

P22

11.简述炎症介质的种类及其主要作用。

肿瘤

1.什么是肿瘤?

肿瘤性增殖和非肿瘤性增殖有何不同?

肿瘤:

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殖形成的新生物。

常形成局部肿块

区别:

①肿瘤性增殖与机体并协调,对机体有害;②肿瘤性增殖一般是克隆性的;③肿瘤细胞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均有异常,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④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失去控制,具有相对自主性

2.试述肿瘤异型性的具体表现。

①肿瘤细胞通常比正常细胞大;②肿瘤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很不一致;③肿瘤细胞核的体积增大;④核的大小、形状和染色差别较大;⑤核仁明显,体积大,数目也可增多;⑥核分裂象增多,出现异常的核分裂象

3.试述异型性、分化程度及其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

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恶性肿瘤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4.肿瘤的生长速度取决于哪些因素?

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生长分数、肿瘤细胞的生成和死亡比例等

5.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几种?

良、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各有何不同?

膨胀性生长:

实质器官的良性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

外生性生长:

体表肿瘤和体腔内的肿瘤,或管道气管腔面的肿瘤;良、恶性肿瘤都可

浸润性生长:

大多数恶性肿瘤

6.恶性肿瘤的扩散有哪两种方式?

试述肿瘤转移的途径及转移肿瘤的形态特点。

a.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

步骤:

①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减少;②癌细胞与基底膜的黏着;③细胞外基质的降解;④癌细胞迁移

b.转移:

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进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它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途径:

①淋巴道转移:

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流到达局部淋巴结。

淋巴结肿大,质地变硬。

肿瘤组织侵出被膜,可使相邻淋巴结融合成团。

②血道转移:

瘤细胞侵入血管后,可随血流到达远处的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

最常受累的脏器是肝和肺。

转移性瘤的特点是边界清楚,常为多个,散在分布,多接近于器官的表面。

可形成“癌脐”

③种植性转移:

发生于胸腹腔等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多个转移性瘤。

7.简述肿瘤局部浸润和蔓延的机制

8.比较良、恶性肿瘤的不同?

良性

恶性

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核分裂象

无或少,不见病理核分裂象

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

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

继发改变

少见

常见,如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

转移

不转移

可转移

复发

不复发或很少复发

易复发

对机体的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

较大,破坏原发部位和转移部位的组织;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恶病质

9.比较癌与肉瘤的不同?

肉瘤

组织分化

上皮组织

间叶组织

发病率

较高,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

较低,有些类型主要发生在年轻人或儿童,有些类型主要见于中老年

大体特点

质较硬、色灰白

质软、色灰红、鱼肉状

镜下特点

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纤维组织常有增生

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网状纤维

见于癌巢周围,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

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纤维转移

多经淋巴道转移

多经血道转移

10.目前已知哪些疾病(或病变)为癌前疾病(或病变)

大肠腺癌、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黏膜白斑

11.试分别叙述下列肿瘤的好发部位、生长方式及病理变化的特点:

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脂肪瘤、纤维肉瘤、平滑肌瘤、骨肉瘤

12.简述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概念及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13.常见的环境致瘤因素有哪些?

心血管系统疾病

1.试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及继发性改变

基本病变:

①脂纹;②纤维斑块;③粥样斑块;④继发性改变:

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血管腔狭窄

主要动脉的病变:

①主动脉粥样硬化;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③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④肾动脉粥样硬化;⑤四肢动脉粥样硬化;⑥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2.试述粥样硬化灶内泡沫细胞的来源

3.试述心肌梗死的类型及特点

①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主要累及心室壁内层的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和乳头肌。

常为多发性、小灶性坏死,不规则的分布于左心室四周,严重时累及整个心内膜下心肌,呈环状梗死。

②透壁性心肌梗死:

累及心室壁全层或未累及全层而深达室壁2/3,多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

4.心肌梗死的合并症有哪些

①心力衰竭;②心脏破裂;③室壁瘤;④附壁血栓形成;⑤心源性休克;⑥急性心包炎;⑦心律失常

5.试述良性高血压的病理变化特点

良性高血压,病程长,进程缓慢,分为三期:

功能紊乱期(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收缩、血压升高),

动脉病变期(细动脉硬化,表现为细小动脉玻璃样变;小动脉硬化,主要累及肾小叶间动脉、脑动脉等;大动脉硬化,并发动脉粥样硬化),

内脏病变期(心脏:

高血压心脏病-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肾脏: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脑:

高血压脑病,脑软化,脑出血;视网膜:

中央动脉发生细动脉硬化)

6.简述恶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

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坏死性细动脉炎。

主要累及肾、脑、视网膜。

7.以炎症的基本规律解释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①变质渗出期(结缔组织基质的黏液样变性和胶原的纤维素样坏死,有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1个月),

②增生期或肉芽肿期(风湿细胞或阿少夫小体;2-3个月),

③瘢痕期或愈合期(阿少夫小体中的坏死细胞逐渐被吸收,周围出现纤维细胞,使风湿小体逐渐纤维化,最后形成梭形小瘢痕)

8.试述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

①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侵犯心瓣膜,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

②风湿性心肌炎(灶状间质性心肌炎,常见于左心室、室间隔、左心房和、及左心耳处);

③风湿性心外膜炎(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症,绒毛心,缩窄性心外膜炎)

9.比较风湿性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的特点()P29

10.试述二尖瓣狭窄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二尖瓣狭窄→血液滞留+加上肺静脉回流→左房代偿性扩张→左心房代偿失调→左心房淤血→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淤血、肺水肿→肺动脉高压→右心室代偿性肥大→失代偿→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右心房淤血→腔静脉回流受阻→体循环静脉淤血

呼吸系统疾病

1.试述大叶性肺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及并发症

病因:

90%以上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

病变:

主要为肺泡腔内的纤维素性炎,常发于单侧肺,多见于左肺或右肺下叶。

为四期:

①充血水肿期(发病的第1-2天,病变肺叶肿胀,暗红色。

镜下毛细血管弥漫性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多量的浆液性渗出液。

病人因毒血症而寒战、高热。

②红色肝样变期(发病后的第3-4天,肿大的肺叶充血呈暗红色,质地变实,切面灰红,似肝脏外观。

镜下毛细血管仍处于扩张充血状态,肺泡腔内充满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

临床可出现发绀等缺氧症状,病变波及胸时可引起纤维素性胸膜炎)

③灰色肝样变期(发病后5-6天,病变肺叶仍然肿大,充血消退,有红色逐渐转变为灰白色、实质如肝。

镜下肺泡腔渗出的纤维素增多。

纤维素网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很少见红细胞。

临床症状开始减轻,可出粘液浓痰)

④溶解消散期(发病一周后,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并释放蛋白水解酶溶解纤维素。

肺内实质病灶消失,病变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炎症消退)

并发症:

肺肉质变,胸膜肥厚和粘连,肺脓肿及脓胸,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2.试述小叶性肺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及并发症

病因:

主要有化脓菌引起

病变:

早期,病变的细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表面附着粘液性渗出物。

随病情进展,病灶中支气管、细支气管管腔及其周围的肺泡腔内出现较多中性粒细胞、少量红细胞及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

病灶周围肺组织充血,可有浆液渗出。

严重时,支气管和肺组织糟破坏,呈完全化脓性炎症改变。

并发症:

呼吸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脓毒血症,肺脓肿,脓胸等

3.比较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

4.试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在病变发生发展上的相互关系。

5.试述慢性支气管的病理变化

6.简述肺气肿的发病机制和类型

机制:

①阻塞性通气障碍;

②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弹性降低;

③α1-抗胰蛋白酶水平降低

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使细支气管和肺泡腔残气量不断增多,压力升高,导致细支气管扩张,肺泡最终破裂融合成含气的大囊泡,形成肺气肿。

类型:

①肺泡性肺气肿,病变发生在肺腺泡内,又可根据发生部位和范围分为腺泡中央型肺气肿、腺泡周围型肺气肿、全腺泡型肺气肿。

②间质性肺气肿,形成珠串状气泡。

③其它类型肺气肿:

瘢痕旁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老年性肺气肿

7.试述硅肺的基本病变及主要并发症。

病变:

基本病变是硅结节的形成(早期形成细胞性结节,随病情发展形成纤维性结节)和肺组织的弥漫性纤维化(镜下为致密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

晚期纤维化肺组织可达2/3以上,胸膜广泛增厚)

并发症:

肺结核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部感染和阻塞性肺气肿

8.肺心病诊断的病理形态标准

9.试述鼻咽癌及肺癌各类型的病理形态特点及扩展途径。

鼻咽癌:

组织学类型:

①鳞状细胞癌(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分化性鳞癌,未分化性鳞癌)

②腺癌(少见,主要来自鼻黏膜柱状上皮)

扩散途径:

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

肺癌:

大体类型:

①中央型(肺门型,最常见,发生于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在肺门部形成肿块);

②周围型(起源于肺段或其远端支气管,在靠近肺膜的肺周边部形成孤立的癌结节)

③弥漫型(较少见,起源于末梢的肺组织)

组织学类型:

①鳞状细胞癌(最常见,绝大多数是中央型,患者为中老年有吸烟史,角蛋白阳性);

②腺癌(女性患者多见,周围型肺癌,常累及胸膜,治疗效果和预后不如鳞癌,弥漫型或多结节型,角蛋白、EMA、ECA呈阳性);

③腺鳞癌(少见,发生于支气管上皮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分化形成两种类型癌组织);

④小细胞癌(又称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大多数为男性,与吸烟是密切相关,恶性程度最高,生长迅速,转移早,对放疗及化疗敏感,多位中央型,可见神经分泌颗粒,神经内分泌标记、角蛋白呈阳性);

⑤大细胞癌(发生于大支气管,肿块常较大或弥散分布,未分化或低分化,恶化程度高)

⑥肉瘤样癌(少见,高度恶性)

扩散途径:

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