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424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 1.docx

高考仿真卷语文14答案1

参考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金卷

(一)

语 文

1.D 【解析】D.“官方舆论场显得滞后,没有相应支持率”表达不正确,原文最后一段中只说明民间舆论场“比官方舆论场拥有更多的民众支持率,传播更高效”。

2.C 【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中“当今各国民众更珍惜世界和平,更关注气候环境变化,更关注人自身的命运”可知,C项中“关注文化体育等”无中生有。

3.D 【解析】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中“其实,我们若利用好传统传播优势资源,用新媒体的思维来讲中国故事,就可以走出一条全新的宣传道路”可知,D项强加因果。

4.B 【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如本句中的“突厥”等专有名词、“之”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5.C 【解析】“可汗”不能称作“赞普”。

“赞普”是吐蕃君长的称号。

6.A 【解析】根据原文“崇以宗族故,自囚,遣使请罪”可知,向文帝请罪并被文帝留在身边的是杨义臣的父亲尉迟崇。

7.

(1)(这些士兵)同时击鼓,尘土飞扬,钟葵的军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认为是伏兵出击,于是大乱,杨义臣的军队追击并打败他们。

(“一时”解释为“同时”,“所以”解释为“原因”,“发”解释为“出击”,“因”解释为“于是”)

(2)炀帝厌恶他的威名,急忙让他入朝,盗贼因此又猖獗起来。

杨义臣因功晋升光禄大夫,不久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遽”解释为“急忙”,“由是”解释为“因此”,“盛”解释为“猖獗”,“寻”解释为“不久”)

【参考译文】

杨义臣,是代州人,本来姓尉迟。

父亲尉迟崇,在北周做官,担任仪同大将军,率兵镇守恒山。

当时隋文帝任定州总管,尉迟崇知道文帝相貌不同一般,常常主动与之结交,文帝待他特别亲近。

等到当了丞相,尉迟迥叛乱,尉迟崇因为自己与尉迟迥是同一宗族的缘故,主动将自己囚禁起来,派遣使者请罪。

文帝下诏书安慰晓谕他,接着就让他乘驿车疾行入朝,时常让他待在身边。

开皇初年,(尉迟崇)被封为秦兴公。

过了一年多,(尉迟崇)跟从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在周盘进击突厥,奋力作战而死。

(尉迟崇)被追赠为大将军、豫州刺史,让义臣继承父亲的官职爵位。

当时义臣还小,在宫中抚育,未成年,奉诏充任宿卫如千牛已有几年,赏赐十分丰厚。

文帝曾说到对自己有恩的老朋友,看着义臣叹息了很久,于是下诏赐义臣姓杨氏,将他编到杨家的家谱中,成为文帝的侄孙。

不久,(杨义臣)被授予陕州刺史之职。

义臣生性谨慎忠厚,能骑善射,有将领之才。

后来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义臣)凭借行军总管的身份出兵白道,大败敌军。

第二年,突厥军队又侵犯边境,义臣攻打他们,追到大斤山,与敌人相遇。

当时太平公史万岁也赶到,与义臣合力攻击,大败敌军。

史万岁被杨素诬陷,义臣的战功最终不被记录。

炀帝即位,汉王杨谅谋反,当时代州总管李景被杨谅的大将乔钟葵包围,义臣当时任朔州总管,奉诏营救他。

钟葵见义臣的士兵少,于是率全部人马抗拒义臣。

义臣认为自己兵少,就归拢军中全部的牛驴,得到几千头,又命令几百人,每人拿一个鼓,暗中把牛驴驱赶到水沟山谷里,以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

义臣午饭后又与钟葵交战,军队刚一交锋,就命令驱赶牛驴的士兵迅速前进。

(这些士兵)同时击鼓,尘土飞扬,钟葵的军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认为是伏兵出击,于是大乱,杨义臣的军队追击并打败他们。

(义臣)因功晋升上大将军。

多次升迁担任太仆卿。

跟从炀帝征讨吐谷浑,炀帝叫义臣屯守琵琶峡,扎营相连八十里,南接元寿,北连段文振,在覆袁川包围吐谷浑君主。

又跟从征讨辽东,率军将杀向肃慎道。

到鸭绿江,与乙支文德交战,常常担任先锋,一天打了七场胜仗。

当时勃海人高士达、清河人张金称一起聚众为盗,攻陷郡县。

炀帝派遣将军段达讨伐他们,不能成功,下诏让义臣率领攻打辽东回来的士兵攻打他们,大败高士达,杀了张金称。

炀帝厌恶他的威名,急忙让他入朝,盗贼因此又猖獗起来。

杨义臣因功晋升光禄大夫,不久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死在官任上。

8.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1分)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

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却不知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来的。

(2分)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

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2分)

9.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1分)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如此。

(2分)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1分)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表现了老农内心的焦急。

(2分)

10.

(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11.

(1)DE(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A.“直白热烈”分析不当,应是“含蓄蕴藉”。

B.“语言老练而又轻快,让人读来心情不十分沉重”分析不当,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节制而压抑,给人以沉重之感。

C.“使故事更真实感人”应该是第一人称的作用。

(2)①“听到袋子里的响动”说明老妇人讨要的馒头已经风干;“像富翁听见金币响一样感到满足和宽慰”,是说老妇人看到自己为儿子准备了那么多食物,可以供儿子吃很久后,感到宽慰。

这个句子真切地写出了老妇发自内心的快乐,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3分)②爱“向下流淌”,指父母将爱无条件地投向子女;“总是”则暗含子女往往做不到像父母爱自己一样爱父母之意。

(3分)

(3)①贫穷而节俭。

他们为了节省几百元的路费,竟然拉着板车徒步十天去遥远的地方探视狱中的儿子。

(2分)②深爱自己的儿子。

他们为了给儿子准备更多的馒头,宁愿自己挨饿,也不吃讨要来的馒头。

(2分)③保守而闭塞。

他们不知道现在监狱的生活已经与旧社会时的生活有了天壤之别,担心儿子会挨饿。

(2分)

(4)示例:

①唯一的儿子入狱并几次三番捎信来让老夫妇去探望,但老夫妇因为生活贫穷、路途遥远而难以成行,心里应是非常思念、担心儿子,也深感内疚的。

(2分)②儿子误解老夫妇,写信来要断交,老夫妇终于决定去探望儿子。

这时老夫妇心里应该是焦急的,苦涩的,还有即将见到儿子的一种期盼和喜悦。

(2分)③探视路途遥远,骄阳暴晒,老夫妇沿路捡拾麦穗充饥,虽然有时还要难为情地向人乞讨,但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定,为能帮儿子准备更多的吃食而开心。

(2分)④长途跋涉,终于在规定日期赶到监狱探视了儿子,为儿子送去馒头,表达了自己的爱,消解了儿子的误会,老夫妇心里应该是宽慰的,满足的。

(2分)

12.

(1)DE(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A.“人生际遇”分析不准确,范围太广,原文是“对我在为中国民间美术上流的汗水的同情、鼓励和肯定”。

B.“环境对他没有丝毫影响”过于绝对,原文是“他那艺术家的性情依然故我”。

C.“他认为自己水彩画画得不好,难以给孩子以好的艺术启迪”于文无据,与后一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成立。

(2)这句名言集中表现了黄永玉的生命观:

①活着,就要尽力享受生命的欢乐和美好。

(2分)②活着,就要积蓄生命的能量,待时而发。

(2分)③活着,就要表达对生命的欢呼,不断成就自己艺术生命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2分)

(3)①佐证了作者对黄永玉创作旺盛状态的评价。

(2分)②高度评价了黄永玉在艺术上的多方成就。

(2分)③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分)

(4)示例:

黄永玉先生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磨炼哺育,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分)同时,他乐观幽默的人生态度,勤奋好学、开拓创新的创作精神也是他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①乐观幽默。

黄永玉历经各种政治运动,但并没有被打倒,而是依旧故我,坚持艺术创作,快乐生活。

(2分)②勤奋好学。

黄永玉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如欣赏作者的画法,赞赏徐悲鸿先生的创作,从好的技能与事物中汲取滋养;他虽已耄耋之年,但仍勤于创作,佳作不断。

(2分)③开拓创新。

黄永玉不止于学习他人的方法,不断创新,“他的插图、漫画、木版刻画都姓‘黄’”;80岁到90岁10年间创作了许多荷花绘画,不断创新。

(2分)

13.B 【解析】双管齐下:

本指画画时两管笔同时并用。

比喻从两方面同时进行。

齐头并进:

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并驾齐驱:

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14.C 【解析】A.句式杂糅,“就是……”和“由……构成”杂糅,应该删去其中一种。

B.成分残缺,应在“稳中求进”后添加“的原则”。

D.语序不当,“一种当前人们的”应为“当前人们的一种”。

15.B 【解析】注意与上文的“美感的慎独”衔接,A、B两句中“当我们独处时”与“慎独”衔接更紧密;从语义上讲,B句语意强调的是后半句“只为取悦自己”,这正是“美感的慎独”的内涵,故选B。

16.示例:

①茶之品性是洁 ②才释放出它本身的清香 ③做人当修炼茶之品性

17.示例:

标志由三位跨越向前的运动员组成,整体又像旺盛燃烧着的运动圣火,同时图形又含字母“Z”、中文“工”字等元素。

字母“Z”为“浙”字的拼音开头,“工”字表示“职工”。

标志体现了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

18.思路点拨:

不向名人低头,只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翦伯赞的两次拒绝,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真正的学术的尊重和坚守。

这种尊重和坚守,实际上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自信,是一个丰满的自我被信仰的光芒长久地烛照后产生的巨大力量。

因此,可以有如下立意:

坚守原则、自信的力量、权势与真理等。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金卷

(二)

语 文

1.C 【解析】“遭到乡村居民的抵触”属无中生有。

原文第二段中是说这样的网络设计规划,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

2.C 【解析】“再一次证明了里正在乡村权力网络的节点地位”分析不当,此处才开始论述,并非“再一次”。

3.B 【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中“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可知B中的“基础”偷换概念。

4.C 【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如本句中的“元凶”“郭尚友”等专有名词,“而”“乃”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5.D 【解析】道士之死谓羽化,老人死称寿终。

6.B 【解析】赵南星“被罢官”的表述错误。

赵南星起初只是被贬官三级,后来因为李世达等上疏相救,才被贬斥为民。

7.

(1)魏忠贤素来看重他,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善于理事。

一天,(魏忠贤)派妹妹的儿子傅应星带着一位中书手持礼品求见,赵南星把他们赶走了。

(“雅”解释为“素来”,“尝”解释为“曾经”,“介”解释为“带着”,“贽”解释为“礼品”,“麾”解释为“驱赶”)

(2)鞭打他的儿子赵清衡及外孙王钟庞,把他们关进监狱,以赵南星贪污一万五千两银子定罪。

赵南星家中向来贫寒,亲戚朋友捐款资助,才得以结案。

(“笞”解释为“鞭打”,“坐”解释为“犯……罪”,“素”解释为“向来”,“始”解释为“才”)

【参考译文】

赵南星,字梦白,是高邑人。

万历二年考中进士。

授任汝宁推官。

(赵南星)为政清廉公平,逐渐升任户部主事。

张居正卧病,朝中之士一起为他祷告祈福,赵南星与顾宪成、姜士昌互相告诫,都不去。

张居正死,(赵南星)调任吏部考功郎中。

(后赵南星)称病辞官还乡。

二十一年考核京官,与尚书孙鑨秉公审查、挑选、汰除官吏。

首先罢免了与他亲近的都给事中王三余及孙鑨的外甥文选员外郎吕荫昌,其他依附内阁的官员及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都没能避免。

内阁大臣很不能承受。

给事中刘道隆因此弹劾吏部。

皇上下旨,赵南星等专权培植党羽,贬官三级。

不久,因李世达等上疏相救,(皇上)贬斥赵南星为平民。

赵南星在家居住,名气更大,与邹元标、顾宪成一起,天下将他们比拟为“三君”。

朝廷内外举荐者有上百封奏疏,最终也不被起用。

光宗即位,起用(赵南星)任太常少卿。

不久改任右通政,升为太常卿,到任后就提升为工部右侍郎。

过了几个月,(赵南星)拜受左都御史,慷慨激昂以整治天下为己任。

天启三年考核京官,因原给事中亓诗教、赵兴邦、官应震、吴亮嗣于前朝结党乱政,(赵南星)主张罢免他们,吏科都给事中魏应嘉极力坚持不可以。

赵南星写成《四凶论》,最终与考功郎程正己以四人所做之事不合为官体统之罪处置。

魏忠贤素来看重他,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善于理事。

一天,(魏忠贤)派妹妹的儿子傅应星带着一位中书手持礼品求见,赵南星把他们赶走了。

曾经一并坐在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他)严肃地对魏忠贤说:

“主上年幼,我等内外臣子应各自努力做好事。

”魏忠贤沉默不语,心中的愤怒表现在脸上。

大学士魏广微,是赵南星好友魏允贞的儿子,素来都把他当作世交之子抚育。

魏广微入职内阁后,曾三次到赵南星家拜访,赵南星都拒绝不见。

又曾经叹息说:

“见泉没有儿子。

”见泉,是魏允贞的别号。

魏广微恨之入骨,与魏忠贤勾结陷害赵南星。

东林人士势力强盛,众正直之臣充盈朝廷。

赵南星更加尽力搜罗举荐隐士遗才,安排他们任职。

朝廷内外兴盛有望治理好,而小人侧目仇视,越来越想除去赵南星。

魏忠贤以及他的党羽十分厌恶赵南星,每次假传皇帝敕谕,必定把他视作首恶。

于是御史张讷弹劾赵南星十大罪行。

郭尚友巡抚保定,而巡按马逢皋也恨赵南星,就相互在庭堂上侮辱他。

鞭打他的儿子赵清衡及外孙王钟庞,把他们关进监狱,以赵南星贪污一万五千两银子定罪。

赵南星家中向来贫寒,亲戚朋友捐款资助,才得以结案。

最终贬赵南星戍守代州。

嫡母冯氏、生母李氏,一并哀痛而死。

儿子七岁,惊惧而死。

赵南星抵达戍所,安然处之。

庄烈帝即位,有诏书赦免(赵南星)还京。

巡抚牟志夔,是魏忠贤的同党,故意延迟遣发诏令,(因此)赵南星最终死在戍所。

崇祯初年,(赵南星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毅。

8.词人登临城楼放眼远眺,秋日的天空,万里晴朗,远处的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蘸着太空似的;水天一色,太阳显得更加明亮。

(3分)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秋日明丽壮阔的自然图景,境界阔大雄浑。

(2分)

9.不同意。

(1分)此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下阕则抒发一腔爱国之情和无尽的悲痛之感:

万里中原就在遥远的北方,但如今还受金人的侵占和践踏,这让词人不禁“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2分)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

整首词色彩鲜丽,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词作,并无情调低沉、消极悲观之感。

(3分)

10.

(1)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1.

(1)CD(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他想让父母到城里去享福”分析错误,原文是“谈不上让他们享福,但至少在身边有个照应”;“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无中生有。

B.“表现了父亲的顽固思想”说法不准确,父亲的这一做法有其顽固的一面,但也有传统的孝道和热爱故土的因素。

E.“以及对儿子的严厉谴责之意”无中生有。

(2)①这三段写父亲不愿离开故土,并表达了死后葬在家乡的最初遗愿,很自然地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2分)②父亲在山脚下与“我”的谈话,引出了死的话题,为下文写父亲准备棺木作了铺垫。

(2分)③父亲的最初遗愿,与后文写父亲想当一回城里人,愿死后葬在郊区墓地形成对比,从而更好地彰显了父爱的主题。

(2分)

(3)①勤劳朴实,热爱故土。

父亲能自食其力时,不愿离开故土。

(2分)②言语幽默,通情达理。

父亲正确看待生死,对死亡不畏惧,曾拿死亡和儿子开玩笑;选择树葬的方式来安葬自己。

(2分)③疼爱儿子,甘愿付出。

为让儿子免去长途奔波之苦,放弃“叶落归根”,自己提出葬在城市郊区墓地。

(2分)

(4)观点一:

认可。

(2分)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特别是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对自己的身体尚且没有时间顾及,有时难免会忽略了父母的健康,(2分)所以小说中的“他”抱怨父亲一直隐瞒病情,懊悔自己没有发现父亲生病的做法是情有可原的。

(2分)作为父母,身体不适要及时说出来,以免耽误就医,给自己和儿女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分)

观点二:

反对。

(2分)中国自古讲究孝道,关心父母是分内的事。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令人遗憾和痛苦的事。

(2分)所以小说中“他”的做法是不可原谅的。

作为儿女,对父母要及时关心,等到父母离世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孝心时再懊悔,是没有意义的。

(2分)有些父母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情愿隐瞒病情,儿女对父母的这种做法怎么能再加以抱怨?

(2分)

12.

(1)DE(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A.“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错误,原文是“出生于……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

B.“仕途一帆风顺”分析错误,熊希龄曾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

C.“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经验”无中生有。

(2)①才华横溢,思想进步。

熊希龄自幼聪颖,名满三湘,受到清廷的重用。

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的进步思想和抗争意识使他遭受革职查办。

(2分)②经世救国,抱负难酬。

东山再起的熊希龄满怀热忱,经世致用,使东三省的经济蓬勃发展;召集有识之士组建内阁,却受到袁世凯的玩弄阻挠。

(2分)③致力慈善,抗日救国。

熊希龄难以实现政治理想,转而开办慈善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毁家纾难,忧劳成疾,抱憾而终。

(2分)

(3)①从选取角度看,选取能表现主旨“天下暖”的材料,塑造熊希龄满腔抱负、爱国热忱的形象。

(2分)②从组材角度看,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叙述有条理,脉络清晰,人物事迹鲜明。

(2分)③从运用角度看,详略得当,略写熊希龄考中进士及发展东三省的经济等,重点介绍其慈善教育事业。

(2分)

(4)“此君一出天下暖”,这不仅是熊希龄的政治理想,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①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退隐家中,始终胸怀经国济世的政治抱负。

(2分)②组建名流内阁,希望建立“真正共和国”,推行民主法治。

(2分)③创办慈幼院,开创了中国慈善教育的先河。

(2分)④抗战之时,毁家纾难,捐献自己的全部家产,救助难民和伤兵。

(2分)

13.A 【解析】良莠不齐:

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

参差不齐:

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不稂不莠:

本指禾苗中无野草。

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14.B 【解析】A.表意不明,五千多元是奖金还是工资和奖金,有歧义。

C.句式杂糅,“围绕……为中心”杂糅,删除“为中心”或将“围绕”改为“以”。

D.成分残缺,应在“单独取票”后添加“的方式”。

15.D 【解析】照应上文逻辑顺序,先说市容,后说下水道,所以选项中要先说面子工程,后说里子工程,排除B、C;照应下文“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所以选项中的问句应该放在后面,故选D。

16.示例:

①深刻、有内涵、易记 ②教育育人的共性

③考虑个性化的问题

17.示例:

主体元素由圆环、地球、铁锤、矿斧和钢轨图案组成,寓意着中国矿业大学既继承历史薪火相传,又面向未来不断开拓。

下方的1909,为建校的时间,象征着中国矿业大学历史悠久,将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

18.思路点拨:

面对表演需要以及导演的疑问,他释放出的,是对自我高度的自信;面对导演的关怀,他流露出的,是对艺术不懈的追求……潘长江,这位荧屏上的常青树,在艺术的道路上,永葆年轻人的执着与拼劲,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亲力亲为,将每一次的节目彩排当作生活的现场直播,演绎着他崇高的精神与闪光的品性。

据此,可以有如下立意:

严于律己、敬业、一诺千金、追求完美等。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金卷(三)

语 文

1.B 【解析】“成了单纯的‘造城’和简单的‘驱民入城’”是作者的评论,不是实指各级政府的城镇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C 【解析】因果错位,“打破户籍、土地和行政管理体制上的障碍,提高城镇化质量,改善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是“提升投资效率”的条件。

3.D 【解析】原文为“如土地政策即为当下城乡结合部最为棘手的问题”,而非“户籍政策……经济发展政策等”。

4.D 【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如本句中的“曰”“时人”等标志词、“邪”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5.C 【解析】“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错误,“表”是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另外,“警戒自己”的文体是“铭”。

6.C 【解析】“荀氏当面向何曾求情”错误,根据原文“荀辞诣曾”可知,荀氏是在书信中求情。

7.

(1)我认为应该挑选大臣名将中久负盛誉的老臣重臣,排定官位,派遣到北军,进军可以共同谋略,退军可成辅佐的副手。

(“以为”解释为“认为”;“宿著”解释为“久负盛誉”;“礼秩”解释为“官位”)

(2)当时曹爽专权,宣帝以病为由不涉朝政,何曾也称病引退。

曹爽被杀,(何曾)才出来管理政事。

魏帝被废黜,何曾也参与了谋划。

(“谢”解释为“引退”;“视事”解释为“管理政事”;“预”解释为“参与”)

【参考译文】

何曾,字颖考,是陈国阳夏人。

何曾年少时继承了爵位,好学习,见闻广,与同郡的袁侃名望相等。

魏明帝起初做平原侯时,何曾为平原侯文学。

等到(魏明帝)即位,(何曾)多次升迁为典农中郎将、给事黄门侍郎。

不久,(何曾)升任为散骑常侍。

等到宣帝司马懿将要讨伐辽东,何曾向魏帝上疏说:

“我认为应该挑选大臣名将中久负盛誉的老臣重臣,排定官位,派遣到北军,进军可以共同谋略,退军可成辅佐的副手。

即使万一出现变故,军队统帅还有副职,也就没有忧患了。

”魏帝没有听从这个意见。

(何曾)出京补任河内太守,在任期间素有威严的名声。

后征召入朝担任侍中,因母亲去世,离职守丧。

嘉平年间(何曾)任司隶校尉。

抚军校事尹模倚仗权势,作威作福,巧取豪夺,囤积财富,朝廷和民间的人都惧怕忌惮他,无人敢谈论他。

何曾上奏朝廷,弹劾尹模,受到朝中大臣的称赞。

当时曹爽专权,宣帝以病为由不涉朝政,何曾也称病引退。

曹爽被杀,(何曾)才出来管理政事。

魏帝被废黜,何曾也参与了谋划。

当时步兵校尉阮籍自负有才,行为放荡,为母守丧时不遵守礼制。

何曾在文帝司马昭面前当面责问阮籍说:

“你放纵情欲,违背礼制,是伤风败俗之人,当今忠贤之臣执政,综合名实考核,像你这种做法,是不可提倡的。

”又对文帝说:

“您正以孝治天下,却听任阮籍守丧期间在您座旁饮酒吃肉。

应该把他放逐到荒远的边疆,不要让他污染华夏。

”文帝说:

“这个人如此瘦弱多病,你不能看在我的面子上容忍他吗?

”何曾又引经据典,言辞道理很激切。

文帝虽未听从,但当时的人却敬畏他。

毌丘俭被杀,他的儿子毌丘甸、妻子荀氏应连坐处死。

荀氏的族兄荀

、族父荀虞都与景帝有姻亲关系,一起向魏帝上表,乞求饶恕荀氏。

魏帝下诏听任荀氏离婚,荀氏所生女毌丘芝是颍川太守刘子元的妻子,也连坐死罪,因怀孕被囚禁在狱中。

荀氏写信向何曾求情说:

“毌丘芝囚在狱中,顾影自怜,数着日子准备受刑。

我请求没籍为官奴,以赎毌丘芝一命。

”何曾哀怜他们母女,上递辞状请求复议,朝廷议论都以为他的意见正确,于是修改了法律。

何曾在司隶上任职多年,升任为尚书。

正元年间,任镇北将军、都督河北军事、假节。

(何曾)将要赴任,文帝让武帝司马炎、齐王司马攸送行数十里。

何曾隆重地行宾主之礼,为宾客准备了丰盛的宴席,侍从吏卒无不吃饱喝醉。

武帝离开后,又顺路去拜访了何曾的儿子何劭。

何曾事先训诫儿子说:

“客人一定会顺路去看望你,你要预先端正仪容,以示严肃恭敬。

”何劭不戴帽子不束衣带,让武帝留在他的住处很久,何曾严厉训斥了何劭。

何曾就是这样受到器重的。

8.此两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和以动衬静的手法。

(2分)①比喻。

把被月光照亮的一带水比作玉虹,生动形象。

(1分)②拟人。

“卧”将“水”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照射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之上的情态;把鱼儿跳出水面的动态比作鱼在跳舞,形象生动。

(1分)③以动衬静。

月光照耀在水面,闪烁不定;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像跳舞一样。

以波光和鱼儿的跳跃,衬托湖面的宁静。

动静结合,使得整个画面开阔,意境唯美,令人神往。

(1分)

9.表现了作者人生如寄、开阔旷达的情怀。

(2分)“宇宙此身元是客”的意思是人本来就是宇宙的过客,此身只不过是暂时寄托在这天地之间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