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7426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附件1:

 

东北电力大学

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2008—2015)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日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1

(一)学校简介································1

(二)建设目标································4

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6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9

(一)电气工程学科建设规划····················9

(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规划········15

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20

(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20

(二)土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24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28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31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1

(二)建设目标································31

(三)建设内容及措施··························31

一、东北电力大学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一)学校简介

东北电力大学建于1949年,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2005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

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2年开始与国内重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学科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现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2个。

学校现有17个院系、13个研究所。

有34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人、硕士研究生1161人。

由我校教师指导并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36人。

学校有教授133人,副教授33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8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0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8人。

学校占地面积80.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

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近5年,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157项,横向科研项目887项,科研经费总额35018万元,年均科研经费7003.6万元。

发表学术论文6279篇,439篇被SCI、EI、ISTP收录。

出版学术专著10部。

近5年,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根据“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合理布局、建设平台”的原则,优先发展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积极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促进学科布局的不断优化。

通过强化建设,使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学科影响日益扩大。

在第九次、第十次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评审中,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学科连续两次分别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

1、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培养、引进、稳定、提高的方针,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重点,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显著提高。

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师773人,其中教授133人,副教授33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7人、硕士学位教师397人,获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7.8%。

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98人。

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8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0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4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2、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坚持“科研强校”战略,瞄准能源、电力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近5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157项,横向科研项目887项,科研经费总额35018万元,年均科研经费7003.6万元。

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0项。

近5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及其他科技奖励121项。

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279篇,其中439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发明专利22项;获软件著作权28项。

学校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八五”和“九五”期间“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

3、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推动教学改革。

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工程”,适时修订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健全教学督导与评估、学位论文匿名外审等制度,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荣获“吉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在2006年吉林省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评估中,我校是唯一获得“优秀”的高校。

近5年,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六级外语通过率达100%;研究生人均发表学术论文1.3篇,被SCI、EI、ISTP收录170余篇;研究生参加的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5人次;逾17%的毕业研究生考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校毕业研究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

许多毕业生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大型电力企业等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倪明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孙锐、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王禹民、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朱永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王会生、中投公司副总经理陈有安、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栾军、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那希志、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久玲、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任书辉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毕业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东北地区电力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中80%以上为我校毕业生。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总体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具备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保障。

近5年,校园占地面积由47万平方米增至8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33.7万平方米增至49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和实验室面积由5.96万平方米增至21.05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个。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置,近5年累计投入9777万元。

现有万元以上先进的仪器设备1808台(套),仪器设备总值23916万元;有中外文图书资料115万册,中外文期刊3071种;具有在线使用权的电子数据资源:

期刊全文库2种、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种、电子网络书数据库2种、综合性西文全文数据库(EBSCOhost)。

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各办公室、实验室、研究室,为教师、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5、服务地方的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咨询与服务。

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能源、钢铁、化工等行业,解决了电力安全、油页岩开发与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6370万元。

依托我校科技成果建成了国内第一座油页岩电站—桦甸市热电厂,该厂已安全运行12年,总产值9亿元,利税超亿元,安置就业人员近1000人。

吉林汪清龙腾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和桦甸北台子干馏炼油厂采用我校提出的干馏工艺和页岩油回收技术,使页岩油回收率提高15%,每年创利税2500万元。

对吉林省油页岩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综合利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我校教师为主,或以我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主,在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办、创办了30余家高科技企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被吉林省评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和“高校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6、学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

学校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使我校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

近5年,学校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13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200余人次。

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0余人次,发表论文500余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400余人次,发表论文2500余篇。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能源、电力科技前沿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学科特色,提升学科水平,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力争到2010年10月,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验收,申报授权学科及支撑学科均完成子项目建设,建成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争取2015年前建成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土木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全面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把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2、具体目标

(1)学术队伍

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实施“351”工程,即力争在2015年前,培养3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50名左右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00名左右有较强学术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

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力争实现全职在校工作院士零的突破。

(2)科学研究

紧密结合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跟踪能源、电力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争取在2015年前,新增3-5个省级重点学科;力争承担更多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项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800篇以上;出版学术著作、教材70部以上;发明专利70项以上。

(3)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在建设期内,力争使在读博士研究生达到60人以上,研究生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研究生在中文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数量明显增多。

使研究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生力军。

(4)工作条件

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工作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实验研究平台。

建设期内,积极争取获批1-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实验室,3-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以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充实图书文献资料,满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需要。

(5)服务地方经济

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重点开展能源、电力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更大的贡献。

发展壮大学校大学科技园,力争使之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园内科技企业超过50家,年创产值超过3亿元,利税超过3000万元。

 

二、东北电力大学申请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一)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促进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保障能源供应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吉林省是能源资源短缺省,现有能源的自给率只有44%。

但风能和油页岩资源十分丰富,可利用的风能资源800万千瓦,油页岩储量占全国56%。

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政府提出:

“我省将按照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要求,优化火电资源,积极开发水电资源,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推动电力行业发展取得突破。

2010年,我省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2116.5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装机容量千万千瓦以上”。

吉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积极发展能源工业,加快推进油页岩开发利用”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0%,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和示范工程”的目标,这是针对我省能源储量和利用状况所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是关系到我省新型工业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是一项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解决风能、油页岩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与重大问题,迫切需要能源、电力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做保障。

我校是一所具有能源、电力学科优势的高等学校,长期开展火(水)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已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在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创办或领办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吉林省的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能源、电力科技的快速发展及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急需培养大量能源、电力类高层次人才。

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会充分发挥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优势,为吉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保证电力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为适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工业和重要保障,电力工业的发展异常迅猛。

大容量、超临界、超(特)高压、远距离输电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新特征,使得电力工业的生产、运行与维护日趋复杂,电力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今年,我国南方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给电网造成的危害和全国性的煤电紧张困难,给国家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更进一步凸显了电力安全的重要性。

因此,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电力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解决电力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和供需矛盾就显得更加紧迫。

我校“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特色鲜明,整体优势明显。

现有“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流体机械安全”吉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7个。

主持承担了国家“973”计划等一批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以“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定量评价理论研究与应用”(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确保电力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

长期以来,我校为电力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还不能满足电力工业发展的新要求。

因此,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为保障电力安全生产及高层次人才需求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优化区域布局、填补吉林省电气工程博士授权学科空白的特殊需要

根据国家《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的精神,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必须转移到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位授予单位布局的轨道上来。

吉林省目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布局的现状是,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6所高校,除延边大学以外,其余全部集中在省会长春市。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和以化工、能源、电力、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与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巨大反差。

当前,在吉林省还没有“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电气工程”中的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中的二级学科“热能工程”两个学科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模式正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36人。

我校这2个学科是吉林省同类学科中仅有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也是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

因此,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将填补这2个学科在吉林省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中的空白,对于进一步优化我省的学科结构和区域布局具有特殊意义。

(四)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东北电力大学作为已有60年建校历史、31年硕士生培养和17年博士生联合培养经历的省属重点大学,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了一批特色学科,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科建设健康发展,已具备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

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直是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

这不仅制约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

一方面增加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现有人才学术潜力的发挥。

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必将显著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增列东北电力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推动吉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证能源电力安全的需要;是优化博士授予单位的区域布局、填补学科空白的特殊需要;也是我校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

(一)电气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我校“电气工程”学科始建于1949年,现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也是吉林省内高校唯一的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该学科覆盖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个二级学科是吉林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其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

该学科于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992年开始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开展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2001年被确定为“新世纪吉林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程”首席教授设岗学科,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在第九批和第十批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评审中,连续两次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

(1)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共有成员64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占学术队伍总人数的33%。

学术队伍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人,省教学名师2人。

电气工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科学研究

长期以来,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电力工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持续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

上世纪本学科在大容量发电机组可控硅励磁控制系统、先进无功电源装置(ASVG)、拒引结合防雷技术、电网继电保护计算机整定计算、异步电动机故障诊断与综合保护等方向的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完成的“同步电机优化设计的理论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5年,本学科以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电能安全、高效供给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中的关键问题为重点,在商业化运营条件下的电力系统分析、电网安全监测与保护、风力发电和电能高效转换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近5年,承担“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动态仿真精度评价及模型校正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子课题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攻关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企事业合作项目284项,科研经费总额7701余万元。

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定量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变压器铁芯及夹件绝缘状态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运用同步相量测量技术构建电力系统在线安全评估系统的研究”、“变电站高压开关机构箱温度在线监控系统”、“配电台区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系统”、“电力系统输电能力分析与决策的研究与应用”、“吉林地区电力负荷预报规律性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等5项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共申请发明专利5项。

发表学术论文65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19篇。

(3)工作条件

本学科实验室总面积10296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124万元。

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工程实验室1个。

拥有先进的实验研究平台,包括国内高校唯一的66kV/220kV全电压输变电运行系统、东北地区唯一的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系统、模拟风力发电系统,东北地区高校唯一的电力系统广域相量测量系统、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模拟系统、多级电网及变电站运行仿真系统等设施。

配备了功能丰富的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系统,包括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和EMTP,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系统DDRTS,电力系统综合分析程序PSASP,PowerWorld和BPA等仿真系统,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4)教学和人才培养

本学科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722人。

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291人。

通过不断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匿名外审制度、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等措施的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在第九批和第十批申报博士授权单位硕士毕业论文随机抽检评审中,电气工程学科的硕士论文质量位居国内同类申报学科前列。

近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电力系统分析》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另有4门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共出版教材16部。

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43项。

本学科为国家电力工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王禹民、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朱永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王会生、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栾军、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久玲、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任书辉等一批电力企业人才均为本学科毕业生。

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本学科赢得了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