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1017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24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7页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7页
亲,该文档总共1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docx

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吉林省教育信息网

附件2:

 

 

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二○○九年二月十日

目  录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1

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9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

1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2

 机械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31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

47

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

64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6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

77

 数学学科建设规划……………………………………

91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101

 

长春工业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一)单位简介

1、历史沿革

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六大学科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2年,初期是国家为筹建第一汽车制造厂而创办的长春汽车工业学校,1961年成为本科院校,1962年更名为吉林工学院。

1970年并入原吉林工业大学,1978年末复校。

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高校。

2002年更名为长春工业大学。

学校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连续17年保持“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荣誉称号;连续17年保持“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教学与科研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809人,其中专任教师961人。

专任教师中有在部属高校和中科院兼职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15人,副教授33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27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557人(其中在读博士103人)。

国家级专家32人、省级专家97人。

3、学科建设

目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275人,设有18个二级教学单位(学院),有9个省重点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门类,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7个本科专业。

学校从1983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现已授予硕士学位1770人;在学研究生1981人。

4、科学研究

学校紧紧抓住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积极发挥工科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紧紧围绕吉林省支柱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整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主动承担科技支撑的重要任务。

2004年吉林省教育厅“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先进单位”。

2006年吉林省政府“优秀产学研联合项目”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专项实现突破,2007年一次性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总经费8033万元,其中科技部提供研究经费2024万元。

表12004-2008年出版专著、教材,获得专利情况

专著

共8部

译著

共2部

教材

共143部

发明专利

共5项

表22004-2008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共3941篇

在学术刊物

发表3447篇

在学术会议

发表494篇

SCI、EI、ISTP

收录378篇

SSCI、CSSCI

收录45篇

表32004-2008年获省部级奖励情况

获奖级别

合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省部级奖

19

1

6

12

其他科研奖

21

5

9

7

表42004-2008年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项目类别

合计

国家及国务院

各部门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

国防科研

项  目

地方政府

项  目

企业委托

项  目

其它

高级职称

年人均

经费

项目数

921

30

7

2

441

215

226

经费(万元)

9702

2396

103

60

2993

3640

509

4.6

表5目前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总项目数

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

国防科研项目

地方政府项目

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

其他

项目

分类项目数

基础

研究

应用

研究

技术

开发

672

28

7

2

380

150

105

141

247

284

表6部、省级主要科研机构一览表

序号

机构名称

成立时间

1

教育部先进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

2008

2

教育部合成树脂与特种纤维工程研究中心

2007

3

国家级综合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中心

2008

4

吉林省合成树脂与特种纤维工程研究中心

2007

5

吉林省高性能强韧化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

2006

6

吉林省工业节能科技创新中心

2007

7

吉林省合成树脂与化学纤维科技创新中心

2007

8

吉林省新型结构材料及加工技术工程实验室

2007

9

吉林省产业发展与企业环境研究中心

2007

10

吉林省民生问题研究中心(与省社科院共建)

2008

5、主要科技贡献

五年来,我校主动适应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需求,针对我省支柱产业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瞄准省内各大企业的科技需求,承担并完成了大量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研项目,同时承担并完成了大量的与吉林省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密切相关的研究项目。

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是我校科研工作的突出特色。

我校科研工作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主要有:

(1)新材料产业

从2002年开始,我校与吉林石化公司组建产学研联合攻关体,共同开发碳纤维关键技术,在吉林石化公司建成了10吨/年碳纤维中试装置。

2005年,突破了T300碳纤维的关键制备技术。

2007年,成功开发出了宇航级T300碳纤维的成套制备技术,实现了工艺与装备定型。

2008年,吉林石化公司被国家指定为军工碳纤维产品定点企业。

我校与吉林石化公司合作进行的“百吨级碳纤维及配套原丝产业化技术”攻关项目,2008年被评选为吉林省8项近期可突破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一,该项目2009年建成投产,可创年产值4亿元。

千吨级原丝生产线2011年建成投产,可创年产值10.1亿元。

我校与吉林化纤集团联合开展“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聚合生产技术”研究,依托该项技术,吉林化纤集团建设5000吨/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工程投资5亿元,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5.96亿元。

我校研制的低成本、高性能耐磨合金,在白山泵业公司、鞍钢矿业公司制造渣浆泵、大型球磨机衬板、磨球等易磨损件,减少了镍、铬等贵重金属的用量,成本降低50%,产品寿命提高一倍以上。

(2)汽车产业

我校接受世界最大汽车气囊生产商瑞典奥托利夫公司的委托,通过自行研发、设计、制造出国产第一条“帘式气囊装配线”,成本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现已为奔驰、宝马、长城汽车生产线配套,正在为一汽高档轿车研发同类产品。

我校研发制造的“合金渗碳钢坯等温正火生产线”通过国家级新产品技术鉴定。

研发制造的节能、环保、高效的用于汽车齿轮、轴等锻坯的“网带式等温正火生产线”,在国内一汽、二汽、上汽、南汽等40余家汽车企业得到应用。

我校的“汽车车身性能分析中材料性能的研究”、“汽车离合器从动盘拖曳分离测试机的研制”等多项获奖科研成果分别应用于一汽集团和长春客车厂,为企业创造了明显的效益。

我校研制的汽车前轴用新型低碳低合金空冷贝氏体钢,其疲劳寿命由50万次提高到200万次,达到日本同类钢的最高水平,但是价格却大大低于进口产品。

这一成果为通钢集团开发了新产品,应用于一汽集团,为汽车生产降低了成本。

(3)化工产业

我校与吉林石化公司产学结合,开发的“高品质ABS树脂合成新工艺”,2002年成功应用于10万吨/年ABS树脂装置的扩产改造,改造后产能达到18.6万吨/年,年产值由15亿增加到27亿,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吉林石化公司采用我校开发的“ACR和MBS增韧剂”技术,建成了5000吨/年的ACR和MBS生产装置,在全国同类产品中规模最大。

开发的“板材级ABS树脂”已应用于科龙和华凌冰箱内胆。

开发的“汽车仪表板表皮专用ABS树脂”已应用于一汽FM系列卡车仪表板表皮。

目前开发的“PMMA树脂产业化连续本体聚合技术”,是国内没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

作为吉林石化公司实现自主创新的重大产业化技术攻关项目,获得省长基金支持120万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配套科研经费1000万元,预期建设规模10万吨/年,可实现年产值22亿元。

开发的苯乙烯生产重要助剂高效阻聚剂DNBP,生产过程的废酸量仅为传统工艺的1/4,在大连兆科公司建成2000吨/年的生产装置,年产值5500万元,产品应用于吉林石化、大连石化、抚顺石化等公司的苯乙烯装置上,并出口美国、德国和韩国。

(4)客车产业

采用金属材料强韧化理论,分析了板材轧制过程中显微、组织与轧制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时效处理的方法解决了长客集团客车底盘侧梁冲压开裂、废品率高的长期困扰企业的疑难问题,使其废品率由原来最低的30%下降至零,为底盘侧梁冲压的正常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采用特殊表面涂装技术,解决了高速列车(200km/h“D车组”)内饰板涂装问题,涂覆层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目前正在进行300km/h高速列车内饰板涂装新技术的研发。

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搅拌磨擦焊”技术及对工艺的创新,解决了高速动车组侧钩座、枕梁等关键部件利用现有熔化焊技术不能够解决的焊接、连接问题。

(5)冶金产业

我校研发的“非调质钢”、“高强度钢板”、“轻质缸体材料”、“车轮用钢”、“热轧酸洗板”等新品种钢材增加了通钢集团汽车用钢品种,使一汽红旗轿车实现了IF钢板国产化,填补了轿车深冲件材料国产化的空白。

我校与鞍矿集团联合开发的“大型球磨机衬板”、“高耐磨性磨球”,被应用于矿山企业的大型球磨机、耐磨机械零部件(矿山用渣浆泵等),使成本大幅度下降,寿命明显提高。

我校与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废渣综合利用研究工作,将冶炼铁合金剩余的废渣直接制造水泥,既节省能源,又能实现废料利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石油产业

我校研发的“油田创效单元资产综合信息评价系统”获得中油总公司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该系统在吉林油田使用后当年(2004年)就为吉林油田节约操作成本2000多万元,到2008年7月累计为吉林油田节约操作成本近4000万元。

我校研发的“吉林油田电能远程计量及控制系统”,首次在油田采用CDMA无线网络数据采集方式,对分布在198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9个分厂的106个6-10kv点实施远程采集计量与电耗统计、分析及优化管理,年减少浪费及电量流失350万KWH。

该项目被吉林省经济委员会确定为吉林省产业技术开发产学研联合项目。

我校开发完成的“石油钻机门型井架结构及立柱界面优化设计软件”,使井架设计的成功率达到100%;与吉林油田、大庆油田在“石油钻机井架”方面进行长期合作研究,研制出包括ZJ15、ZJ20、ZJ25、ZJ30(32)、ZJ40(45)系列产品的钻机井架,在国内各大油田投入使用。

(7)农产品加工业

我校与大成玉米等企业就玉米深加工联合开展“玉米中制备RS特种膳食纤维”、“玉米非淀粉组分发酵制备生物柴油油脂原料”、“玉米秸秆发酵制备麦角甾醇”、“玉米生物化工醇釜残物综合利用”、“玉米生料发酵生产燃料酒精”,“玉米淀粉废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项目研发工作,为企业增效明显。

我校与白山市相关企业就长白山天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合作开展“食用级单宁提取及应用”、“由珍珠草提取多糖及有机硒技术”、“长白山区芳香植物香蓼的开发”等项目研究。

2007年以我校为技术支撑单位,白山市成功地申报了国家发改委城市转型项目“蓝浆果开发”,一期已到位研究经费544万元。

我校与农安等养鹿企业合作,就鹿产品深加工连续开展了“梅花鹿鹿茸多糖复合物提纯”、“鹿茸多糖提取”、“鹿茸中生物活性成分提纯”、“鹿茸酒与鹿血酒”、“梅花鹿鹿角盘中提纯抗肿瘤物质寡肽”等方面项目的研发,提高了鹿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当地鹿业发展。

(8)制造业信息化

我校与长春市科技局合作,创建了“长春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在100多家企业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

实施信息化管理后,企业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由227天缩短到121天,其产值和利税的增加值分别高于长春市企业平均值的20个百分点。

(9)工业节能

在吉林油田、吉化公司、鞍钢集团矿业公司等多家高耗能企业完成了14项节能课题,取得了明显的节能效果。

创建了“吉林省工业节能科技创新中心”,为我省工业节能发挥了骨干先锋作用。

我校与中钢集团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铁合金生产过程中氩氧精炼法节能降耗工艺为主体,与铁合金电炉综合节能控制技术应用研究、多尺度节能技术在空分装置中的应用研究和冶炼过程能耗监测与能耗系统优化相集成,构建铁合金企业生产过程综合节能项目,2007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可为企业节能10%左右。

6、人才培养

我校始终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突出重视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学评估:

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在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并且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和教育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2006年两次受教育部邀请在全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大会上发言介绍我校教学工作。

质量工程:

学校重视教学“质量工程”,动作快、力度大,计划从2007年开始在4年内投入1200万元用于质量工程建设,其中前两年的经费已按计划到位。

2007年,学校获得多项教育部、教育厅的“质量工程”项目,同时在校内确定174个项目作为“质量工程”研究与改革项目,校内90%的教师参加了这些项目。

创新工程:

学校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建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吉林省智能测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

团队建设:

创建了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

有吉林省教学名师4人。

课程建设:

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12门、省级优秀课57门。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本,吉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7本。

专业建设:

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

实验室建设:

现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综合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中心、8个中地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4个示范性省级实验教学中心。

教研成果:

2005年学校一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7、教学科研基本条件

(1)图书资料

学校现有中文图书101.17万册,外文图书3.25万册,电子图书48万册;纸质期刊国内3,085种、国外36种;电子期刊国内6,736种(1979年以来)、国外18,000多种(1995年以来),总计24736种;数据库7种,图书资料总值3171万元。

(2)仪器设备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计11991台件,总值13819万元,其中单件10万元以上设备189台件。

(3)教学科研用房

学校占地面积576288平方米,建筑面积554940平方米。

教学科研用房261559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83210M2。

(二)总体建设目标

1、立项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为契机,以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为核心,按照“重点规划、重点倾斜、重点投入”的原则,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强化学科特色,促进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立项建设思路

全面加强立项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以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以学术队伍建设为先导,以提高学科水平为根本,促进教学与科研水平快速提高,保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如期完成立项建设任务。

3、建设目标与任务

(1)立项建设期目标与任务(2009-2012)

在4年立项建设期内,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高效投入与使用,建设成满足博士研究生培养条件、具备博士研究生培养能力,达到博士研究生培养水平,保证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授权学科水平显著提高,达到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平;支撑学科水平明显提高,对授权学科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按计划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中期检查和验收工作。

计划中期检查时间:

2010年12月。

计划验收时间:

2012年6月。

①授权学科建设目标

表7授权学科建设目标

序号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中期检查目标

验收目标

备注

1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基本具备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平

完全具备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平

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

0802

机械工程

基本具备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平

完全具备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平

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3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基本具备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平

完全具备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平

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②支撑学科建设目标

表8支撑学科建设目标

序号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中期检查目标

验收目标

备注

1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水平稳步提高

学科水平明显提高;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具备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

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科水平稳步提高;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水平明显提高;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具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3

0701

数学

学科水平稳步提高

学科水平明显提高;支撑作用显著增强;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具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授权建设期目标与任务(2013-2015)

在3年授权建设期内加强整改,继续完善学科基础条件,增强学科整体实力,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强化学科特色,加强学科规划和管理,保证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科水平的提高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将1-2个学科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学术影响和学术特色的高水平学科。

二、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一)我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1、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始终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努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2006-2020年)》也要求,“要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落实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

高校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及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主体和支撑力量,只有建设发展更多的高水平大学,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我校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完全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

2、满足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振兴的需要

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总量小、欠发达仍然是基本省情。

推动吉林振兴,突出工业化、城市化主题,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既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吉林省未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任务。

顺利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强有力支持。

而我省的人才存在着总量多,缺口大;密度高,贡献小;上层多,一线少的问题。

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我省需要人才212万,其中企业需要人才134万,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需求有40万左右的缺口。

同时,由于急需人才难以从外地引进,主要还得靠我省自身培养。

目前东北三省有博士授予权的工科院校:

辽宁省6所:

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黑龙江省4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庆石油学院。

吉林省只有长春理工大学,加上吉林大学也只有2所。

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我省的工科博士培养院校明显短缺!

对我省来说,当前最明确的目标是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12年GDP达1万亿元,并且还要持续增长;最薄弱的环节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过少;最主要的渠道是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最根本的支撑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最重要的途径是加快吉林省工科博士学位点建设。

面对振兴老工业基地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呼唤,我校作为省属重点工科大学,既责无旁贷,又大有可为。

我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吉林省建设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我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吉林省学位授权体系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1、进一步完善学位授权体系布局结构的需要

目前,吉林省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有6所,其中工科院校只有1所。

全省高校中工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仅占博士学位授权点总数的20%。

全省文科性质的人才多,企业家与工程师少,理科人才中基础性学科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特别是支柱产业亟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我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省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不足6%,这与人才结构有关。

全省高级人才中高层次工程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实现吉林省人才比较优势向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变,亟需增设工科的博士点。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使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走机械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在全国保持产业领先地位”的奋斗目标,但现有的学科布点和层次尚不足以对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充分支撑。

我校现有的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中,工科学科占77%,我校申请的3个授权学科都是工科,全部与吉林省的支柱产业直接相关。

我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完全符合吉林省学位授权体系的实际需求。

2、进一步优化现有学位授权体系功能的需要

我校申请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授权学科各具鲜明特色,在吉林省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我校侧重以高性能通用高聚物树脂及其合金、碳纤维、高性能低碳低合金钢等为代表的传统结构材料研发,主要服务于吉林省的汽车、石化、冶金行业。

在机械工程学科,我校侧重于汽车零部件的加工与测试研究、汽车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汽车装配相关成套设备、高耗能企业节能技术和制造业信息化,主要服务于交通运输设备制备业和冶金、石油行业。

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吉林省现在还没有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也唯有我校拥有,我校本学科的科研工作主要服务于石化行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我校申报的学科与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已有的工科博士点以及本次东北电力大学申请的授权学科不重叠、不冲突,研究领域各领一方,研究内容各具特色,有利于在我省形成相互补充、整体优化的工科博士点学科体系。

(三)我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促进学校快速发展和更好发挥服务功能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所有着56年办学历史和47年本科教育、26年硕士研究生教育、10年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教育经验的吉林省重点大学,在为吉林省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和振兴服务中,贡献突出,得到认可。

先后有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通化钢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