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7724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综合提升

[阶段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政治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

[精要阐释]

 【典题借鉴】

1.(xx·海南卷)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近代中国之所以出现三个层面的学习,根本上是由于近代社会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需要,由抵御外来侵略到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再到实行民主、科学,故B项正确。

答案:

B

[主流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传统观念的挑战

[精要阐释]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相对于传统观念是巨大的突破和挑战。

【典题借鉴】

2.(xx·河南濮阳一模)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

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说的是英国媒体对张之洞的《劝学篇》英译本的评价,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故选A项。

答案:

A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化——近代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要阐释]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后成为宣传的主流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从而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典题借鉴】

3.(xx·陕西省渭南市一模)1936年,毛泽东告诉斯诺:

“我们努力解放中国肯定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

”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毛泽东主张(  )

A.实行城市武装暴动

B.不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否定苏联的革命经验

D.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的含义是不要完全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要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中外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不同及其原因

[精要阐释] 

比较项

中国维新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

思想主张

中国维新思想主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反对教权、王权、特权,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并建立“理性王国”

历史作用

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就夭折了

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主要原因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远逊于法国资产阶级。

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4.(xx·湖北省武汉市模拟)梁启超说:

“舍西学而言中学,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其西学必为无本。

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

”梁启超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宣扬“中体西用”

B.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C.减少变法阻力

D.回应民主革命思潮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梁启超认为“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主张将西学与中学结合起来,否则无法挽救民族危亡,实际上是论证了传播西学、推行政治改革的合理性,从而减少变法阻力,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精要阐释] 

 

【典题借鉴】

5.史料 (xx·陕西宝鸡一模,节选)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

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

未完成的启蒙》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答案:

不同:

西方的思想启蒙重视人的价值和自由权力,而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忽略了人性的解放,更偏重于救亡图存。

原因:

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等。

[通史构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五四运动后至国民大革命时期多元社会思潮折射出的政治、经济的变化

[精要阐释] 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是中国社会两大主流思潮,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都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国共两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1)从政治折射点看,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孙中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共产党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

(2)从经济折射点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民族工业重新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打击,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仍是中国人民面临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典题借鉴】

6.(xx·湖北武汉调研)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的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

A.调和劳资关系  

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C.没收外国资本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基于社会贫富分化导致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孙中山认为“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应该是从合理分配社会财富角度的认识,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折射出的政治、经济的时代特点

[精要阐释]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1)从政治折射点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局势,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科学解决了改革开放道路上的政治路线问题。

(2)从经济折射点看,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回答了市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典题借鉴】

7.(xx·广东六校联考)“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

”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据题干信息可知,1992年南方谈话,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故选C项。

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B项是中共十三大,故错误;D项是1980年。

答案:

C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限时特训人民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xx·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 B

解析 把握材料关键词为“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最初觉醒”。

A项与民族生存、摆脱危机无关;B、C、D三项均符合“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B项为最初觉醒,故选B项。

2.[xx·济宁模拟]“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

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

”该观点(  )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军国大政,君秉其权”“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可以看出该观点主张君主立宪,改良政治,故B项正确;洋务派核心主张是中体西用,并未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C项中“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该观点主张改良,与革命派主张并不一致,故D项错误。

3.[xx·永州二模]《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

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B.严复的译笔古雅耐读

C.维新思想家的宣传推介D.书中的思想足以警世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严复《天演论》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书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社会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天演论》出版以后,给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其警示下,启发了民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答案选D项,其他选项不是题干主旨思想。

4.[xx·兰州一中期末]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没有传统的现代化”。

此观点(  )

A.全面地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特征

B.旨在否定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性

C.全面肯定了新文化运动历史功绩

D.歪曲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答案A

解析“没有传统的现代化”一方面认识到了这场运动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承认了它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故全面地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特征。

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合。

故A为正确答案。

5.[xx·河南郑州模拟]“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下列事件具有第一种倾向的是(  )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答案 D

解析 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是对中西方文化的绝对化: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过分肯定西方文化。

6.[xx·福建厦门模拟]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

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

A.思想启蒙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D.文化复兴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可知,“心”即人们的思想观念。

[提能题组]

7.[xx·河北正定月考]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

“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

C.生态史观D.近代化史观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史观下的西学东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并将其付诸实践,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洋务运动,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故D项最符合题意。

8.[xx·济南模拟]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A.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

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

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

答案 B

解析 从表格信息看,“列强在中国”占了文章的近半数,说明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关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反映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故选B项。

9.[xx·陕西名校高三质检]梁启超说:

“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

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

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

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

”这反映了(  )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

答案 A

解析 题干反映出世界地图在当时的中国还比较稀少,国人也较少了解,而“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说明维新派看到了开民智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广泛传播”与题干材料和史实不符,错误;C项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说法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故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国人对西学的了解甚少,故D项错误。

10.[xx·江南十校联考]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与新文化运动思想的比较。

解决本题要抓住“根源”。

这从经济层面分析,依史实可知,二者的差别源于经济发展的程度问题,故选A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11.[xx·武胜月考]据统计:

中国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风气已经出现 ②洋务运动期间开始接触西方科学 ③甲午战争后国人更为关注日本社会 ④西方的政治理论在知识阶层传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很明显早在1810年后西方的科技就向中国传播,故排除②,选D。

12.[xx·武汉检测]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中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都属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转型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

13.[xx·黄冈检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

“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

”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材料三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

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10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4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

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12分)

答案 

(1)特点:

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相结合。

背景: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2)看法:

认为新与旧不相容,旧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新是西方的近代思想;采用西方的学说革新社会。

(3)不同:

主张对旧的学术思想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行“整理”,反对全盘否定或肯定。

可取:

陈独秀的观点是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胡适的观点反对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主张用西方“科学”的方法解读与整理国故,对纠正新文化运动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积极意义。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关键信息“必除旧与布新”归纳;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从“中体西用”的局限性、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等方面分析。

(2)问归纳材料关键信息分析论证。

第(3)问据材料观点,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行“整理”旧的学术思想。

14.[xx·安庆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1688年2月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教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

耶稣会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十八世纪是一个“中国世纪”。

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

伏尔泰反对基督教,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材料三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

东西律例,以法为宗。

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

“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

“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四 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

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

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

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1)据材料一概括儒学的要义。

(4分)

(2)如果要探究材料二中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原因,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

(6分)

(4)对材料四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

说明理由。

(10分)

答案 

(1)要义:

重教化,重仁义。

(2)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当时中国的国情;伏尔泰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立场与愿望;耶稣会教士传播环节及其影响。

(3)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

说明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4)赞成:

陈独秀反对独尊儒学,因为儒学被统治阶级利用给中国带来了黑暗。

他是站在反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维护封建专制的立场上,是站在倡导思想文化自由、宣传民主科学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是近代中国进步的声音。

反对:

陈独秀把近代中国的黑暗归结为尊儒学有失偏颇,把儒学与近代文明对立起来值得斟酌。

这种割裂传统的观点不利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这种倡导思想文化自由的主张也容易导致政治和社会的混乱。

解析 第

(1)问,要义根据材料一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以重其言”归纳:

重仁义、教化。

(2)问,分析要从儒学的内容、伏尔泰所处的时代背景、伏尔泰个人因素、耶稣会对华文化的交流等入手。

第(3)问,维新派对儒学的态度根据材料三可知把儒家的三纲五常与西方律法等同,根据所学再分析出为传播维新思想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即可。

第(4)问,首先要整理出陈独秀的观点:

反对儒学独尊;按赞成或反对态度进行评判并说明理由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