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860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docx

《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docx

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

王洪图《内经》临床运用

1.聚沫则为痛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

“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指出了疼痛的另—个重要机理。

《灵枢·周痹》云:

“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又曰:

“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可见,周痹是由于邪气侵袭使气血不能周流而引起的一种游走性疼痛疾患。

其疼痛的机理正是由于风寒湿邪气害于血脉肌表,渐入分肉间,阻碍津液气血的流行,使津液聚为痰沫,痰沫聚集排挤分肉而成。

1.1病案

赵某,女,52岁,河北人。

2003年10月13日诊。

患者几年来周身疼痛,且痛无定处,夜晚为甚,心烦急躁,久治无效。

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略数。

此为“周痹”之证,予桃红四物汤加味以活血通络消痰,理气利湿止痛。

处方:

桃仁10g,红花10g,生熟地各10g,当归15g,赤白芍各10g,川芎12g,制香附10g,炒栀子10g。

5剂。

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后病情明显减轻。

1.2按语

周痹病机《灵枢·周痹》谓: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神归之”谓气血归于痛处。

“他痹发”言他处作痛。

邪气使津液不布而裂分肉,得到阳气的温煦而痛有所缓解,但邪气又会向其他部位发展,故移走疼痛。

《素问·举痛论》总结了寒邪致痛的机理,认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指出寒气入客,使气血凝涩是造成疼痛的直接原因,而在《灵枢·周痹》中我们又看到了周痹引起的疼痛的关键在于“迫切而为沫”,这里的“沫”,张志聪认为“沫者,风湿相搏,迫切而为涎沫也”。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寒邪作用于分肉,使津液凝聚而成的稀痰粘液,痰沫再压迫排挤分肉而引起疼痛。

可以说,这又是寒邪致痛的又一大病机。

因此,治疗痹痛不仅要从气血角度考虑,还要兼顾化痰利湿。

本例病人的表现与《内经》记载相同,且有入里化热之象,故用活血化瘀之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加用制香附理气消痰,栀子清热除烦利湿。

证药一致而获满意疗效。

2 火郁发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

“火郁发之”。

王冰注曰:

“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

张介宾注曰:

“发,发越也。

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

其藏应心主、小肠、三焦,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

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

”火郁指火热之邪郁而内伏。

火性炎上喜升发,郁甚则不得升发而为火盛之病,故宜发之。

发,发越、升散之意。

2.1病案

李某,女,31岁,北京人。

2004年8月8日诊。

患者9年来每到夏天,若在太阳下行走超过1,000m,体温即到38.5℃以上,无汗。

询其病史,谓曰:

9年前曾因发烧住院,治疗约一周,诊断未明,但体温恢复正常而出院。

此后每年夏月遇热即体温升高,久治无效。

给其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患者面微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大便调。

此为火热内郁之证,治当宣散郁热。

处方:

荆芥6g,防风6g,炒栀子12g,黄芩12g,赤芍10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茅芦根各12g。

6剂。

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病人微有汗出,再遇环境炎热及阳光下行走,体温保持正常,病愈。

2.2按语

刘完素在《内经》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火热病的病机,特别提出火热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在于阳气怫郁。

认为阳气郁结,气机阻滞,则玄府闭塞从而产生多种火热病变,并提出“随其深浅,察其微甚,视其所宜而治之”的治疗原则,主要使用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

这对于后世治疗火热为病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本病患者当初发烧,虽经治疗暂时热退,但其体内火热邪气尚存郁于体内,不得宣泄,—旦遇到外界火热之气,则内火引动更盛,出现体温升高。

火性炎上,卫表受遏,腠理闭塞不开而无汗,使火热邪气不能外达,可导致体温上升,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里所述的“汗偏不出者,由怫热郁结,气血壅滞故也”,故以宣散郁热之法治疗。

方中荆芥、防风辛温解表,宣散邪气;栀子、黄芩苦寒清热;赤芍、水红花子清热凉血,散瘀去热;茅、芦根清热利湿、生津;焦三仙和中健脾,以防寒凉太过伤及脾土。

诸药配伍得当,宣散不耗气;清热无伤阴,使9年病苦顷刻尽除。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风类不一,故曰诸风;掉,摇也,即肢体、头部振摇之状:

眩,目前黑也,指头晕、目眩的症状。

肝主筋,开窍于目,其脉上巅顶,病则筋脉失养而振摇不止,或头晕目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

”故风气异常最易引发肝的病变,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

“风胜则动”,肢体、头部摇动是外观振摇,头晕、目眩为自觉摇动,故皆属“风”象。

例如,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气郁结等肝类病证等均可以见到头晕目眩之症。

 

3.1病案

满某,女,40岁,北京人。

2004年6月26门诊。

患者1月前突发眩晕,恶心呕吐。

行走时需由人搀扶,否则即仆倒。

到某大型综合医院住院治疗。

经过全面体检,花费上万元,结果理化检查完全正常。

医院未予治疗,让其出院,嘱病人回家静养。

患者家人随即请中医为其诊治。

患者身体壮实,现头晕恶心,呕吐痰涎,不思饮食,口苦,多梦。

左脉弦细,右脉沉弦,舌暗,苔白腻,大便尚调。

此为肝胆郁热,上扰清阳之证。

予柴芩温胆汤加味,疏泄肝胆郁热。

处方:

柴胡8g,黄芩12g,青陈皮各6g,川贝母12g,龙胆草6g,清半夏15g,天麻6g,茯苓12g,炒栀子12g,菊花10g,枳壳10g,竹茹8g,炙甘草6g,生姜3片。

6剂。

水煎服,每日1剂。

7月3日再诊。

患者偶有头晕,口苦,多梦,舌暗红苔黄腻,脉沉弦细,大便不爽。

上方加减再进。

处方:

柴胡8g,黄芩12g,青陈皮各6g,清半夏15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炙甘草6g,炒栀子12g,天麻12g,川贝母12g,炒杜仲12g,菊花10g,远志12g,白术10g,葛根12g,僵蚕12g。

6剂。

水煎服,每日1剂。

7月10日3诊。

患者头晕明显好转,口微苦,多汗,余同前。

上方加入化湿之生苡仁12g,白蔻仁10g。

7剂。

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病愈。

3.2按语

掉与眩二症虽多与肝脏有联系,但有虚实之分。

其实证者本属肝旺。

就脏腑相关而言,泻其腑即可治其脏之实,所谓“从阳引阴”,故泻胆热为治法之一。

又有虚证一类,从“乙癸同源”看来,补肾即所以补肝,所谓“滋水涵木”也,故重在补益肾脏,而肝虚可调。

其虚实夹杂之证则可用补泻兼施之法,补益肾脏而清泻肝脏为治。

他如肾虚不能柔润筋脉、脾虚气血化生乏源之候,治疗关键则需两补脾肾,培补先后二天,掉眩当解。

本例患者属于偏实者,以柴芩温胆汤清化肝胆痰热而获效。

患者肝胆郁热,兼有痰浊,肝热则见头晕,胆热则见口苦多梦,痰热内扰,胆胃不和则见到恶心,不思饮食,呕吐痰涎,故以柴芩温胆汤加味,一则疏泻肝胆郁热,一则化痰,双管齐下而病愈。

4 心主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心主舌”。

《灵枢·五阅五使》谓“舌者,心之官也”。

《灵枢·脉度》谓: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凡此种种形成了后世所谓“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灵枢·五阅五使》篇还指出“心病者,舌卷短,颧赤。

”可见,心病可由舌之变化反映出来,推广之即五官可以候五脏之病。

如章楠所说:

“故五脏病则有各证各色现于外,而可验也,其或目不明,耳不聪,鼻不利,口不欲食,舌不知味者,亦可知其病发于何脏,而审其所因以治之也。

4.1 病案

刘某某,女,48岁,北京人。

2004年7月13日诊。

主诉舌体疼痛两月余。

曾服用某中医名家清泻心经火热药物无效。

现舌痛,睡眠不实,大便二日一行。

舌暗两侧瘀斑显著,苔薄腻,脉弦细节律欠调。

此乃心脉瘀阻,兼挟痰湿。

当以活血通脉,行气化痰之法。

处方:

茯苓12g,杏仁10g,生苡仁12g,炙甘草6g,茜草10g,红花10g,旋覆花10g,枳壳10g,丹参15g,浙贝12g,郁金10g,苏荷梗各10g,薤白10g,半夏12g,全瓜蒌12g,砂仁10g,当归15g,桃仁10g,12剂。

水煎服,每日1剂。

7月25日再诊。

疼痛明显减轻,大便已调。

脉弦细尺虚。

余同前。

上方加黄连6g,炒杜仲12g,菟丝子20g,去薤白,当归,桃仁。

 12剂。

水煎服,每日1剂。

8月7日再诊。

患者舌痛基本消失。

但脉象仍可见节律不调,故于上两方基础上加味,为其配制丸药长期调治。

4.2按语

“心主舌”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之所以主舌,前人或解为“心别是非,心以言事”(王冰语)。

今人或谓心主血脉,而舌上血管最为丰富。

这些说法虽不无道理,但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经脉》篇所载:

手少阴之“别络”“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

”因此,心脏及其经脉有病,常在舌上有所反映;而舌上之病,亦往往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及其经脉而治愈。

本例患者除了舌痛之外,舌质暗,有瘀斑,且脉象节律不调,明显地是心血瘀阻之象,故通过养血活血,化痰通脉,其舌痛得以尽去。

但瘀血难以速除,因此以丸剂缓图之。

5 脾为涎

《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脾为涎”。

因为涎出于口,而口为脾之窍,所以认为涎为脾之液。

故见有涎液过多之病,应当考虑从脾论治。

5.1 病案

宋某某,男,24岁,河北人。

2004年8月20门诊。

患者主诉1月来每日晨起即口涎过多,需不停唾出。

质稠色白,舌红苔薄白,脉弦实。

此为脾热之证,治以清泻脾热,兼疏泄少阳,方用泻黄散加味。

处方:

防风6g,炒栀子10g,生石膏15g,藿香10g,柴胡10g,1剂。

为散,以水冲服,每服4g,日两次。

1周后,病人前来告知,口涎已止病愈。

5.2 按语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病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本例患者年轻体健,偶然脾脏失凋,津液上溢,实证多见,因其口涎质稠色白是“混浊”的表现,此乃火热之象,故以清热之泻黄散而见效显著。

又其清晨口涎过多,而清晨盖在卯辰时(5~9时),辰与少阳肝胆之气相应,当是少阳疏泄不利而木来乘土,以致脾病,故用柴胡疏泄之,而收全功。

此外,脾证亦有虚实,实者可以用泻黄散为主方,虚者则应用补脾气之药。

至于涎者属脾虚证者则可以借鉴《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来确定。

口中流涎清稀者多属于脾虚,可选用四君子汤之类加减。

《五藏别论篇》很短,周学海《内经评文》说此为“经文之小品”。

《五藏别论篇》讨论的是以藏泄划分脏腑的标准以及诊断中观察窍及寸口脉的问题。

与其他篇经文讨论脏腑问题的角度有别,所以叫别论。

所谓“五脏别有所论,不在常谈之列”。

这里的一个重点是所谓的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内经162篇,惟此一篇提到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主藏不主泄,跟五藏类似。

王洪图认为所以奇恒之腑主藏却叫腑而不叫脏,是因为五脏是根本,而这6者的重要性远没法跟五脏相比,所以还称不上脏,于是就叫腑。

又因为跟腑其实不一样,所以强名之为奇恒之腑。

又奇恒之腑里有个胆,而胆又是六腑的。

所以,这里可以说有个矛盾之处,也说明胆是个比较特殊的腑。

因为胆藏精汁而跟六腑其他五腑受水谷浊气有别。

第二个重点是魄门,也就是肛门。

《类经》说:

“魄门,肛门也。

大肠与肺为表里,肺藏魄而主气,肛门失守则气陷而神去,故曰魄门。

不独是也,虽诸腑糟粕固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亦赖以调,故亦为五脏使。

”所以,魄门不单是腑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五藏精气气机升降出入的情况。

所以在临床上,二便的情况非常重要,是必须了解和参考的标准。

所谓小大不利,腹满,先要使其通利了,再去寻求治本。

第三个是寸口,也就是气口的问题。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1.气口在手太阴肺经上。

2.肺朝百脉。

《素问·经脉别论》: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3.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中焦脾胃之气。

4.寸口在肺经上至关重要。

寸口是在肺经的太渊和经渠穴所在之处。

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原穴最能反映该经的元气(先天之气、肾气);经渠穴是肺经的经穴,经穴是经脉之气流通最旺盛之处。

所以,寸口之处,首先最能了解的是脾胃之气(胃为后天之本,所以也是后天之气),其次太渊原穴所反映的元气又与肾气(肾为先天之本,所以是先天之气)紧密联系,而“两精相搏谓之神”,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交搏,又能反映神气。

因此,在诊断上,寸口显得极为重要了。

由寸口可知脾胃后天之气,元气及神气的情况。

另外,举的两个病例比较有意思。

是讲的“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主要侧重在心有病而鼻不利。

病例1讲的是某中学教师患有冠心病,去王洪图那儿治,王洪图给开了方了,吃了后,病症消减下去了。

过了段时间,这个老师鼻子不通了,当老师的鼻子不通影响上课啊,于是去医院看。

先去的内科,内科医生说,这个该是五官科的啊,去五官科吧。

到了五官科,查来查去没查出什么毛病来。

于是只好回家。

回家后,翻出了王洪图给开的治冠心病的药方,心想,反正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家里就这么个药方,先吃吃看吧。

结果,吃了几剂药之后,症状大大减轻了。

病例2.是王洪图的某同事的某个朋友,也是得的冠心病,来找王洪图治。

描述病史的时候,提到从半年前开始鼻子就不辨香臭了,闻不出气味的香臭了。

当然这个只是顺带提了一下,并不是来要求治的。

王洪图就说啊,我给你治冠心病的同时,说不定会连你鼻子不能辨味的问题也顺带给治了。

结果十剂下去后,病人兴奋地打电话来说,鼻子又能闻到气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