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95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文化经典.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经典.docx

《文化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经典.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经典.docx

文化经典

2013年 文化经典专题复习

一、【考点说明】及【命题方向】

(2012年福建高考考试说明)“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为丰富考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考查不能偏难偏专,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

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

主要有两个考点,一是考查理解,一是考查分析。

近年考查侧重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片段中筛选、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或主张,并能对某一观点或主张的内涵进行简要诠释。

【命题方向】

方向一:

理解内涵。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一般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此考点在题型上有填空、选择或简答:

选择题一般考查对文化经典阅读内容的理解;简答题一般是先提供一段或几段内容相关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设问,难度不会太大。

如2011年福建卷第9题

(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②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解析】本题探讨“过”的问题。

答案是:

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方向二:

分析、评价。

此类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化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对作者观点态度进行评价。

这一考点进一步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材料的认识,涉及到考生对经典文化、传统思想的了解,稍有难度。

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这一类型的题目在命题上都很谨慎,提问也很直接、明确。

如2011年福建卷第9题

(2):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②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试题难度较大,我们答题时如果思考日和月在中国古代特定的象征含义即光明正大,并结合选段③找出它们的比喻义,第二小题就可迎韧而解。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评析有理有据,不能牵强附会,有时分析、评价还要联系现实谈看法。

二、福建高考真题回放看高考命题形式

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文化经典的阅读难度有距离,因而高考命题基本上从文本出发,考虑他们的阅读水平,一些偏难的概念和不常见的字词会加以理解。

所选文段可以是单一语段,也可以是两个语段(语段来自同一部经典,或两部经典)命题形式也是灵活多变。

【命题形式】考查题型

1、填空    2、选择    3、简答

以往为2+3组合(2010年福建卷),注意1+3组合(2009、2010年浙江高考卷),或直接3简答(2011、2012年福建卷)

由两小题组成,赋分6分,既可以是一道选择题加一道主观简答题,单选题均为对文化经典有关内容的分析判断,简答题则为对具体内容的主观性理解,带有“分析、概括”成分;也可以是一或两道主观简答题或以填空题形式出现。

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用选择题的方式,选择项具有提示和导读功能,可帮助学生理解原文,降低了阅读难度。

因为四个选项一般是分别针对选段中的关键句来设置,或是某一语句的意思的解释,或是对选段中的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用简答题的方式,往往要求考生就文段所提供的内容,必较两个语段在观点态度上的异同点,或让考生通过两个语段的相互印证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而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要求概括出的观点态度或作出的分析阐释要有针对性,要言之有据,而不能用一个大而宽泛的观点来敷衍。

(2012年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如何才能成为君子?

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已的话回答。

(6分)

答: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解析】本题采用孔孟对比阅读的形式,着重考查儒家对“君子”的理解。

选段①要明晰“文”与“质”的关系,选段②重点是强调要把君子的行为付诸实践。

一道题6分些许意外,但审题后便发现,两问显然还是概括题加分析题,2分与4分,仍可以视为两题。

答题时,应用自己的话组织语言,根据具体问题一一解答,观点要完整,表达要简洁,切不要照抄原文,含糊其词。

【答案】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2011年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②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2分)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分析。

(4分)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三个选段可以综述为儒家对“过错”的见解:

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对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具有教育意义。

答题时要同时兼顾三个选段,信息提取与概括要全面准确,不能挂一漏万。

答第一小题时要同时兼顾三个选段,信息提取与概括要全面准确,不能挂一漏万。

如果思考日和月在中国古代特定的象征含义即光明正大,并结合选段③找出他们的比喻义,第二小题就可迎韧而解。

【参考答案】

(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

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2010年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也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

”(《论语·迷而》)

②孟子曰: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禹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判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要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3分)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对“君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见解。

考题与09年在题干中再引入一个与材料相关但却不是语料中句子的题型相比,题干只就材料中的一个句子提出问题,单一简洁,试卷难度明显下降,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考生要在读懂两个文本的基础上谈理解,答题既要扣紧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还要对句子进行一定的阐释,如为什么要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更好地推己及人)

【参考答案】

(1)D   A、B、C三项在两端选文中都有依据,而D项“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是无中生有的。

(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2009年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里①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

②子曰:

“德②不孤,必有邻③。

(《里仁》)

注:

①里:

居。

②德:

有德之人。

③邻:

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

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

“无友者不如己者。

”(《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C项“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有误,第一处的“仁德”应为“有仁德的人”,第二处的说法不对,“焉得知”说的是“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而不是“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两处错误均考查在对选段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上,一处考查的是“仁”的含义,二处考查的是“知”的含义。

(2)答案示例:

“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

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

孔子交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在作答时,要先答出选段与选句之间的关系,即要指出“择友”与“择处(选择居住的地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即与“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即指出孔子为什么会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孔子此句话从正面说是:

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养高的人交朋友。

考生若能从此处入手,答题会更符合答案的要求。

(2008年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

子谓颇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迷而》)

孟子曰: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赴有夫!

(3分)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分)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4分)

【参考答案】

(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

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1)句注意“行”、“藏”等词的落实,第

(2)句注意“由”、“道”等词的落实。

第二问要注意同为儒家圣人,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

将《论语》和《孟子》相结合进行观点比较,要求考生综合能力更强,体现了考题的新意,也是一种最佳的命题方式。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

(意思对即可)

(2007年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

“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

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3分)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分)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中心意思的理解和概括。

能力层级为C级。

这段文字中孟子的回答主要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一句可见出孟子对英主明君的期待,他期待圣君贤臣来治平天下。

而且他乐观自信地认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就表明了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期许。

这种浩然之气,这种大我情怀,应该是当代青年学子的一个精神的鞭策。

【参考答案】

(1)①(3分)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②(4分)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2)(3分)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

 

从历年福建文化经典的命题我们可以看出有关经典的考查经历三个阶段。

2007年和2008年试卷第

(1)题考查文言翻译,第

(2)题简答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2009年、2010年试卷第

(1)题文言翻译改为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的选择题,第

(2)题简答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2011年试卷第

(1)题选择题改为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的简答,第

(2)题简答考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进行评价。

2012年试卷把两题简答题合为一题,但设置一题多问,既涉及内容理解也涉及分析评价,实质还是考查两题简答。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兄弟省部分高考真题回放

在福建2007年高考带头考查文化经典以来,全国先后有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兄弟省市跟进,在我们之前台湾地区历年大学入学的学科能力测验都有这类试题,下面是兄弟省市的一些题目。

(2012年浙江高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论语·乡党》: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

’,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填空题)

(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简答题)

解析:

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

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

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

第一种,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

而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析意,剖析内涵)孔子教育学生爱亲人和“泛爱众”,是对“仁”的思想的理论要求,但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阐述分析)

(2011年浙江高考卷)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2011年湖南高考卷)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

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0字左右。

(9分)

答:

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

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以从儒、墨兼同,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实际谈看法。

(2010年浙江高考卷)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

 (2009年浙江高考卷)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②子曰:

“子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解析】此题非一般意义上的文言阅读题的考查,第一问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典故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成语的时候,不能仅仅会写会背,还应追本溯源,了解成语的出处,知道其历史渊源。

第二问则古今对照,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联想能力。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考生如果在平时按照新课程标准安排学习,用自主学习的理念指导自己,解答此题并非难事。

因此,此题古今结合,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经典文段古今关联阅读的能力。

【参考答案】

(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自身的发展,按照个人的意志与意愿,独立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造能力,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005年台湾地区大学学科能力测验)

5.儒家着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对物质生活的耽溺,下列《论语》引文中,并非陈述此种意旨的选项是:

(A)君子忧道不忧贫  (B)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C)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很明显看出:

台湾的选择题,其取材范围和命题形式都比我们灵活得多,选项内容简洁清爽。

不像我们那么啰嗦

 

浙江卷并没有受到选文过于狭窄的影响,考查形式新颖别致,内容目标恰当,结合断句,注重运用。

湖南卷考查面更广,涉及其他学派学说。

说明:

兄弟省市的文化经典命题起步或早或晚,但都作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浙江和台湾的命题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从以上真题回顾看,文化经典考查

1.试卷选材能遵循考纲,围绕儒家的重要思想并具一定的现实指导性。

2.由设置两小题,呈现难易梯度;兼顾“选择和简答”向“两题简答”或“一题大综合”过渡。

3.考查都以提炼主要观点,探究现实价值为主要方向。

“传承经典,古为今用”,既是今人读经典,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但是,我省文化经典试题命制因受制于《考试说明》的拟订和题型的预设,存在先天不足。

主要有两点:

首先,《论语》《孟子》是中华民族文化典籍中最精华的一部分,内容博大精深,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有新的收获,对其思想内涵的理解完全可以常考常新,怎么考都不能穷尽。

从古至今,注疏文字、阐释经义的著作,多不可纪数。

从断句、词义到对其思想内容的理解,不同的学者、不同版本的著作,可能就不相同。

但是《考试说明》从没有明确一个权威、通行、适合中学生学习的版本以作为学生学习和高考命题的依据。

其次,命题将进入无法回避“撞车”的困局。

2007年以来我省就出现多部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模拟试题集,加上各地市和名校层出不穷的模拟题,高考拟题要回避这些“题山题海”将更为困难。

各校在高考复习中精心遴选模拟题,不出几年,适合命题的文本材料就可能被穷尽,高考命题要么与模拟试题“撞车”,要么就从各类模拟试题的“二手市场”中挑拣改造,要么只好“另谋生路”。

四、【简答题存在问题及解答步骤】

从近年高考评卷反馈看,简答题答题主要存在三问题

问题一:

背离文段大意,概括要点欠妥。

问题二:

命题者让考生结合选文进行分析。

很多考生或找不到结合点,或结合点理解歪了,或没有兼顾材料只就一方大说特说。

后者更为突出。

问题三:

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磕碰多甚至缺乏应有的逻辑。

 

下面以(07年、09福建高考卷)为例,具体说明。

(07年福建高考卷)  选文见上。

【题目】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案示例】

(2)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

【高考答题示例】

例文1:

认为能够称王的人一定会像孟子一样的贤人。

例文2:

争持天下,来称霸王位。

例文3:

体现了孟子一种顺其自然、不怨天尤人的心态。

这三个答案因完全背离了文段的中心,均被判为0分。

【误点点示】文中的对话,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分析孟子在对话中表现出的是何种的个性品格、价值取向。

其实本段的对话,最能揭示孟子个性品格、价值取向的最关键语句应该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一句,特别是“舍我其谁也”这一反问句表明了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期许、乐观自信。

这种浩然之气,这种大我情怀把孟子“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揭示得淋漓尽致。

上述考生由于未能领悟文段对话的大意,未能筛选并抓住对话中最关键语句,所以只能随意地写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而得了0分。

 

(09福建高考卷)  选文见上。

【题目】

(2)孔子说:

“无友不如己者。

”(《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答案示例】“择友”如“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

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高考答题示例】

例文1: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应该慎重地结交朋友,看清他的为人。

如果他的品性恶劣,我们应该认真考虑我们应多交一些益友,这样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我们的仁德养成也很有助益。

例文2:

“择处”是要谨慎选择居处,而理想的居处是仁德之所。

“无友不如己”是向品德高尚的人看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那么自己的朋友中也就没有比自己低的人了。

例文3:

选择一个好的居所体现人的道德修养环境可以让人的心境产生影响,所以在选择居所时应该慎重考虑。

例文4:

选择居处的时候,应该与有仁德的人为邻居,让自己也受到熏陶,对自己有帮助。

例文5.要与有德的人交朋友,不要与无德的人交朋友。

例文6.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的。

【误点点示】“择友”如“择处”的结合点在于两者都强调好的外部环境对人的仁德养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在选择题的选项中已凸显出了。

上引六则例文都没有很好地转选择题的“导读”功能为“导写”功能,显得有点浪费;例文5对“无友不如己者。

”作了错误的理解;特别是例文6照抄选项就更不应该了。

除例文2有把“择友”和“择处”结合着说外,其余均言此而失彼,表达欠全面;例文2虽结合着说但少了结合点,表达不紧密。

从语言上看,有的偏短,如例文3、例文4、例文5、例文6;有的有语病,例文1的“我们应该认真考虑我们应多交一些益友”应改成“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多交一些益友”,例文2的“那么自己的朋友中也就没有比自己低的人了”不知所云且与前文脱节,例文4的“对自己有帮助”应改成“让自己也得到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