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954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docx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自2006年临床医学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以来,我校对此高度重视,倍加珍惜。

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苏教高[2001]67号)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遴选、管理和验收实施办法》(苏教高[2003]38号)的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对临床医学品牌专业建设与管理。

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临床医学专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一、专业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首先制定了专业建设与发展3年规划。

我们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先导,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根本,以国际和国家医学教育标准为准绳,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动力,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为抓手,以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为保障,努力实现专业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融素质、知识、能力为一体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把本专业建设成省内品牌专业和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专业。

(一)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教师永远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也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根本,我们根据学校“人才强校”的战略理念,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针对各级教师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采取不同培养方式和措施,对省级、校级骨干教师分层次设定培养目标,提出培养计划并采取倾斜政策。

对普通教师根据“填平补齐”原则,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和计划。

2、认真学习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树立爱生乐教的价值观

引导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引导教师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教师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服务意识,主动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不断强化学术规范,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

3、加强在职培养,提高业务水平

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全面进行岗前培训,并进行教师资格的相关考核;实行导师制,在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实行传、帮、带;有目的地选送教师外出短期进修培养,近3年来共送出进行短期进修培养60人次,出国研修33人次。

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与发展,近年来共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205人次。

4、鼓励教师攻读学位,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按照师资培养计划,有计划、有目的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使研究生学位比例逐步达到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要求。

近3年来,共委托、定向培养和在职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43人。

5、引进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近3年引进博士11人、硕士89人。

6、制定政策,完善激励导向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按照学校统一要求,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更好的发挥分配制度的绩效激励作用。

同时制定或修订有关政策,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体现倾斜,对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给予奖励。

3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师德建设为先,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培养名师、组建团队”的总体要求,已初步建设成一支素质优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基本适应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二)不断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我们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

1、认真学习和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以及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推进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讨论,分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学改革和建设目标,理清改革的思路,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多次召开论证会。

2008年,我们重新修订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本专业教学计划。

按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设计教学流程,以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形成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完整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

这一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拓宽培养口径,增强适应能力。

在一、二年级实施通识教育的同时,按大专业平台统一组织教学,选取构成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课程,构建大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学校与临床医学专业相近专业的教学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专业学习和发展打下宽广而扎实的基础。

(2)注重专业教育,夯实专业基础。

进入专业教育阶段,是学生深入学科领域进行专业学习的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

为了夯实专业基础,减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过时陈旧、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相应的优化重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品质、方法和能力,在4年级增开了《临床诊断逻辑》和《循环医学》两门新课程。

重视预防医学教育,坚持开设《社区医学》。

鼓励广大教师利用自身的学术研究成果开设公共卫生和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加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从而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强化实践训练,培养从医技能。

在临床实践阶段,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临床实践,重点培养学生临床诊疗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提高学生临床诊疗的应急能力,增开了《急救医学》课程。

在学生实习期间和结束后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考核,对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缩短适应期产生了重要影响。

3、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1)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

我们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按照“加强整合、注重实践、积极创新、力求突破、整体优化”的原则,调整优化课程结构。

我们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三门课程中技能操作和动物实验教学内容整合成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机能实验学》。

将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及病原学的部分实验内容优化整合为---《形态实验学》。

加强了学生综合技能训练,以利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国内率先将临床麻醉学、生命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治疗的相关内容融合成一个整体,新建一门独立的《麻醉学》课程,纳入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改革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由我校主编的《麻醉学》教材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并已在国内多所医学院校推广运用。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改变以往选修课程单一、过于偏重专业课程的局面,又增设了“公共关系学”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和“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等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

使医学课程体系更适应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融合,有利于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结合,深受学生欢迎。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进一步制定和修订了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2)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提高学生临床能力

为了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其具体做法是:

第2学年暑假参加2周医疗单位的见习工作,第3学年利用课外及节假日期间进行临床实习,时间累计要求达到2周,第4学年预实习2周,熟悉医院环境及诊疗程序。

我们还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临床科室或科研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

(3)重视实验教学,加强临床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我们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现代化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整合本专业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分别建立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形态学、机能学、诊断学、基本外科学、预防医学等6个实验教学中心。

在实验教学中,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增加学生实践动手机会。

对学生开放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课题,进行科研实验,使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明显提高;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

为了加强学生临床实习,我们进一步拓展优质临床教学资源,新增临床学院2所、实习教学医院22所,较好地满足了临床教学的需要。

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水平的高低决定其临床思维能力的高低。

我们在学生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中,以实习周报为载体,通过批改、讲评学生的实习周报,结合具体病例,向他们讲授临床思维的形式、规律、方法,指出他们在书写病历、分析病例时思维意识上的不足和思维方法上的缺陷。

通过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几个轮回的实习周报批改、讲评,帮助学生掌握收集临床资料的思维要领,分析临床资料的思维程序,变“猜”病为“诊”病,让实习医生在临床实习时尽量得到更多的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终身受益。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尝试启发式、案例式、虚拟式、研究式、总结式等教学方法,精讲多练。

如神经内科学在临床理论课程中,开展了“以病例诊疗为先导,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在授课时,老师通过对具体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案例介绍,并适当进行师生互动讨论,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更易理解,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诊疗思维,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明确了临床见习课的教学要求,规范了临床见习课的教学过程。

我们还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课件等手段,逐步形成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实施网络化教学。

将医学教学中许多微观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形态与机能、生理和病理现象以及临床典型病例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临床麻醉实验室与附院手术室、ICU、DSA等诊疗科室建立了网络数据连接,实现了医疗图像的实时传输,为临床教学提供了现代化教学平台。

4、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创新活动。

(1)学校成立校、系两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全面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

(2)提供科研和创新活动场所,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实行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便利。

(3)实行导师制,安排教师进行专业指导,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4)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项目资助。

近年来,在学校举行的“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医学与生命健康调研、大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等活动中都给予经费支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三)加强学科建设,重视科学研究,专业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

1、重视研究生教育,提高学科水平。

目前,临床医学已取得医学门类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与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

2、打破行政壁垒,凝炼学科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打造特色,培育优势。

新建了脑病生物信息实验室和肿瘤防治研究所,改扩建了心血管病研究所。

3、加大对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省级重点学科以及血液科、神经内科、心胸外科等省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

上述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四)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

1、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等文件精神,努力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覆盖到学生入学、在校期间的教育培训和毕业的全过程。

2、大力推进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学新途径。

结合医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医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了医德教育,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逐步树立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奋斗终生的信念。

3、用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

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尤其是对党员的再教育和对学生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同学共同进步。

召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进行主题教育活动等,扎实的党建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目前,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97.89%,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9.40%,毕业班中党员比例为24.90%。

4、营造立体育人环境。

学校非常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工作,寓德育于教学、管理和服务之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定期给全系学生的家长寄发家长信,不定期地和学生家长电话联系,沟通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问题,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受到学生家长的肯定。

我们还积极建设各种德育基地,长期与王杰烈士事迹陈列馆、全国红旗班K107/K108车队、淮海战役纪念塔、徐州市政工程养护处下水道四班、徐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等德育教育基地进行共建活动,有针对性地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5、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文化素质。

我校是全省高校首家校风优秀单位,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在此基础上,学校又以人文环境的提升、人文氛围的营造、人文精神的培养为重点,提高医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创新灵感,提升实践能力。

以校训、校风、学风及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献身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崇高精神;充分利用宣传栏、报栏、院报、校园网、图书馆、广播站、白求恩塑像、医学生誓词等倡导校园主流文化,引导全体师生团结一致,积极进取。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音乐欣赏》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通过专题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修养,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以每年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社团巡礼活动为载体,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6、开展以“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为主题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在开展科普宣传,社区医疗服务、长期坚持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开展大学毕业生志愿服务我国西部地区等活动,来锻炼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思想和能力。

(五)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

1、加强和调整领导班子,进一步理顺临床教学管理体制。

临床教学有学校一名副校长直接领导,并同时兼任附属医院和临床学院院长,临床学院一名副院长兼任临床医学系副主任,使院系工作进一步协调、配合,成立了临床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使临床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得到了加强。

2、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积极为教学第一线服务。

在教学管理各个环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注重服务讲求质量,工作讲求效益,保证了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3、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种教学文件,并初步建立了教学管理网站,逐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4、坚持每年召开一次附属医院和非直属附院领导及部分教师代表参加的教学工作协调会和集体备课会,统一组织,安排和协调全校临床理论课教学工作。

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由各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参加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会议。

总结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交流带教经验,表彰先进,部署今后带教工作,使临床教学工作有序,顺利进行。

5、努力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借鉴并运用TQM理论,全面树立质量意识,建立系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和二级教学督导组,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全面、全程、全员实施教学质量监控。

我们组织教学督导专家组开展经常性的督教、督管、督学活动,组织常规听课,定期教学检查和参与临床巡回教学等。

并组织教学督导专家参加对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室、试卷分析等专项检查和评估。

并请教学督导专家参加由系组织的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教案、优秀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活动。

对教师教学全过程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督导。

同时还召开师生座谈会,师生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教学情况。

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进一步落实,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该研究成果已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改革与建设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我们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养、积极引进,师资队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梯队更为合理。

1、主干课教师中教授、副教授169人,占教师总数51.6%(其中教授45人,占教师总数的13.7%;副教授124人,占教师总数的37.9%)。

2、主干课教师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90人,占83.3%(其中45岁以下博士64人,占26.5%)。

3、教师中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人选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24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55人(其中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4人,省优秀骨干教师43人,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8人),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人,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9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6人。

4、教师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劳模2人,省五一奖章获得者1人,省百名医德医风标兵1人,徐州市劳模1人,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市师德模范和先进个人5人。

(二)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1、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8门。

2、加强教材建设,主编或参编各种教材66部,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11部,省精品教材2部和立项教材3部。

3、整合校内优质实验教学资源,教学实验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共有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共5个。

2007年诊断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优秀成绩通过省评估验收,2009年机能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良好成绩通过省评估验收,2007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遴选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9年形态学实验教学实验中心被遴选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4、教学研究得到加强,教学成果明显。

承担省以上教学研究课题15项,院级教学研究课题58项,公开发表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的教学论文共207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多媒体课件获省级奖15项,国家级奖4项。

(三)学科建设成果丰硕,科技实力大幅提升。

1、有4个省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科技创新团队,9个省临床重点专科,9个校级重点学科和建设点。

2、临床医学已取得医学门类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硕士学位授权点共有23个,与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生。

3、科研成果显著,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9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5项,市厅级课题87项,校级课题132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45项,淮海科技进步奖14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

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科研论文808篇,其中核心期刊257篇,SCI、EI收录112篇。

(四)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社会声誉好。

1、学生生源充足,质量优良。

临床医学专业依靠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先后面向全国16省(市、自治区)招生,覆盖面广,生源充足,整体素质高。

近3年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为100%,在江苏省招收的新生录取分数线均超出本省最低控制分数线。

2、思想道德修养得到加强,思想素质明显提高。

三年来获省级优秀班集体3个,获省级“优秀学生干部”5人次,获省级“三好学生”和社会实践先进个人4人次,获得省“优秀团干”、“优秀团员”、“团的活动积极分子”等称号4人次。

学生党员素质过硬,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党员,2007级张芃子同学被选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并圆满完成志愿服务工作;2005级张沈阳同学先后荣获“2006CCTV中国魅力城市形象大使选拔赛徐州赛区”冠军、2007CCTV迎奥运“希望之星”全国英语风采大赛徐州赛区大学成人组一等奖,2008年获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09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候选人等。

2005级学生党支部因党建工作创新、思路明确获得“江苏省党建工作创新奖”。

“海翼”羽毛球俱乐部获全国百优社团和江苏省十佳社团;2007年和2009年获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并多次被评为院级先进单位。

3、在省级各类大学生比赛中获奖共29人次。

在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许诺和顾伟煜同学分获民乐和声乐比赛二等奖;在“福中杯”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原创DV短剧、诗词创作、书法绘画篆刻等作品均获三等奖,在第五届“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之形象设计展示大赛”中张沈阳同学获二等奖,在江苏省规范汉字大赛中仇尚同学荣获二等奖。

2005级何珂同学获2008学年“江苏省百名青年学子之星”之“团队之星”提名奖,该同学撰写的论文《小剂量纳洛酮对瑞芬太尼镇痛效应的影响》获江苏省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大赛三等奖,其科研成果《小剂量纳诺酮对阿片类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三等奖等,有多人在江苏省和驻徐高校院报研究会好新闻评比中获奖。

4、获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9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

2005级何珂同学撰写的《小剂量纳洛酮对阿片受体激动剂镇痛效应的影响》发表在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学生自办刊物有《徐医青年》、《春菲》、《晨岚》、《海心翼路》、《炫龙篮球文化报》等。

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5、近3年学生初次就业率在60%-74%,年终就业率在95%--96%,我校每年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8-13%。

三、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学校坚持“优先保障教学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原则,逐年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

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一)国家、省专项拨款共计818.2万元。

序号

项目

拨款金额(万元)

1

省品牌特色专业及建设点拨款

6

2

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拨款

800

3

省精品课程建设拨款

4

4

省精品教材及立项拨款

5.5

5

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拨款

2.7

合计

818.2万元

(二)学校投入的专项经费及使用情况

学校在教学方面共投入1934.09万元,其使用情况见表。

序号

项目

2006年(万元)

2007年

(万元)

2008年

(万元)

1.

师资队伍建设

100.71

100.26

100.97

2

实验室建设

300.21

500.44

600.58

3

课程建设

20.31

25.67

55.37

4

教材建设

5.36

5.87

40.36

5

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

10.07

20.18

30.36

6

教学研究

2.16

1.76

2.33

7

大学生科研

4.33

3.18

3.61

合计

443.15

657.36

833.58

总计经费

1934.09万元

四、本专业的特色优势

(一)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重点学科为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