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8195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docx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

第一节基础知识

一、定义: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以中医传统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

二、分类

中药种类繁多,有

植物:

花、草、树木

动物:

虫、鱼、鸟

矿物:

铁、石

(2)

三、中药的采集与保存:

1、采集

1)花草树木等植物药,根据入药部分不同,采集季节和方法也不同。

根和根皮:

在初春尚末萌芽及深秋地面部分等枯萎,精华蓄于根部,药力较足时采集,如地榆。

茎叶部:

在生长最盛时采集,如苏叶、薄荷

花类:

在含苞待放时或开放时采摘,如金银花、菊花。

果实:

在成熟而未老熟时采收,如五味子、山楂。

种子、果仁:

则在老熟后采取,如杏仁(花叶、果实一般不应在阴雨天及露水未干时采集,防霉烂。

树脂应在干燥季节采取,如松香、乳香。

侧柏叶可在全年采集。

2)某些动物、昆虫类药物采集也在一定时间,如鹿茸在清明后两月割取,迟则角化;桑螵蛸在三月中采取,晚了则孵化。

2、保存

草木根皮:

采集后除去泥沙、洗净、除鲜用外,应放在日光下晒干或阴干,烘干,然后贮藏在干燥、空气流通的房间,以防潮湿、霉烂变质或蛀虫,影响疗效。

芳香药物如麝香、冰片、肉桂等,则宜放在瓶罐中密闭,以免气味走散,减低药效。

四、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将采集的原药,用水、火、酒、醋等加以处理。

常用的方法有:

(一)火制法

是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置火上加热的炮制方法。

1)炒:

将药放在锅内加热并搅拌,炒至药材干脆,表面呈淡黄色的,叫炒黄。

如炒麦芽、炒扁豆。

炒至药材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的,叫炒焦。

炒至药材至全部焦黑的,叫炒炭存性,如地榆炭、蒲黄炭等。

加入辅料同炒制的,叫拌炒法,如土炒白术、姜汁炒竹茹、盐水炒黄柏、醋炒柴胡、酒炒当归、蛤粉炒阿胶等,其目的是增强药性,更好地发挥疗效。

炮:

将药物用纸包埋于热炭中或放于炒热之滑石,细砂中令其焦黄为度,以增强药物的温燥性,如炮姜、附子等。

炙:

一般是指蜜炙和方法,将药物涂上蜂蜜,用微火徐徐炒炙,

使药至老黄而不焦,则可增强药物的温补性,如蜜炙黄芪、党参、甘草等。

煅:

将药物直接或间接放在火上煅烧,使易于粉碎,并可增强其收敛性,如煅石膏、煅牡蛎等。

煨:

将药物用面包裹,放在火灰中或微火中加热使熟,以减少烈性和毒性,如煨豆蔻、煨甘遂等。

(二)水制法

水制法是使药物达到洁净柔软,便于加工切片,并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以及不良的气味等。

洗泡:

将药用水、酒洗净,便于保存、制剂,还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如酒洗当归。

为便药物软化易于切片,可将药物放在水中泡,如泡附子、泡吴萸,也可减低药物的毒、烈性。

水飞:

将研细之矿石类药物放在水中,取上清再沉淀,可制取极细之药面,如水飞朱砂、珍珠、炉甘石等,其目的是内服时易于吸收,外用时可以减少刺激性。

(三)、水火同制法

水火同制法是将药物通过水火共同加热炮制,以便改变原药材性质与形态的一种方法。

1)蒸和煮:

将药物放笼屉中蒸熟,如熟地、黄精、首乌等。

也可将药物放水中煮,如首乌与黑豆同煮,可增强补血功效。

2)淬:

将矿物放在火上烧红,趁热投入醋或水中,反复数次,使之易于粉碎,并会改善其性能与功效,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

五、中药的性能

药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气,并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味道,称五味。

(一)四气五味

四气:

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确定的。

寒性: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热性病症。

凉性:

药性同寒性药,但较缓和。

热性:

有袪寒、温里、助阳作用的药物,用于各种寒证。

温性:

药物作用同热性药,但较缓和。

平性药:

介于温凉之间的药物。

五味:

辛、酸、甘、苦、咸,一方面可以通过人的味觉直接尝出来,另一方面以五味来说明药理作用:

辛味:

多有发散和行气血的作用,如生姜、薄荷都能发散表邪,陈皮、砂仁都能行气止痛,当归、川芎又能活血化瘀。

甘味:

有补养及和缓的作用,如人参、黄芪能补气,熟地、麦冬能养阴,甘草、饴糖、大枣能甘缓和中等。

酸味:

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诃子、乌梅、能治久病脱肛,五味子、金樱子能止虚汗,遗精等。

苦味:

有燥湿和泻下的作用。

如黄连、黄柏能澡湿而泻火,大黄能泻实热而通大便,苍术燥湿健脾等。

咸味:

有软坚泻下的作用,如牡蛎软坚散结,能治痰核瘰疬,芒硝可以通便润燥泻下。

淡味:

此外有一种淡而无味的药物,有渗湿利窍的作用。

如茯苓、通草、滑石之类,能渗湿而利小便。

(其实有六味)

(二)升降浮沉

是指药物的趋向而言。

升是升提的意思,降是降逆的意思,浮是上升发散的意思,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

升浮的药主要是指向上向外的升散作用,如发汗,催吐、升阳、止泻等药性,沉降的药性主要是指向下、向内的作用,如降气、平喘、止吐、止汗、通便、利水等药性。

(三)归经

是指某种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起着主要作用的一种归纳方法,也可以说归经是一种用药规律。

六、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使用,除少数药单独应用外,多数是配合起来用,如配合适当,可以加强药效、或监制毒性。

如配合不当,就会消减药效,甚至产生不良作用。

古代医学家把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概括为: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

(一)十八反药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注:

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芨与乌头相反。

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与甘草相反。

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与藜芦相反。

(二)十九畏药歌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三)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期间,用中药治病,应注意药物的禁忌。

因有些药物误服后,可引起胎动不安甚至造成流产的后果。

第二节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定义:

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解表药。

有风寒、风热两种。

解表药也有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两种。

1、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发汗力较强,适用于表寒证,多具袪风湿,止痛和治疗痒疹的作用。

1)麻黄

别名:

木麻黄、结力根、山麻黄

来源:

麻黄科植物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生境分布:

生于干燥山地,多在悬岩峭壁之处,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

性味归经:

辛、苦、温。

入肺、膀胱经。

功用:

解表发汗,用于外表风寒

宣肺平喘,用于胸闷喘咳、支气管哮喘。

利水,用于兼有表证的风水证

现代研究:

含多种生物碱及挥发性盐基苄基甲胺等其中以麻黄碱为主要成分,占生物碱量的40%-90%,另含大量微量元素。

能兴奋中枢神经,抗过敏,解热作用,降血压,利尿作用。

2)荆芥

别名:

香荆芥、线芥、四棱杆蒿

来源:

一年生草本,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阴坡、沟塘边与草丛中,主产于河北、江苏、浙江、河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

辛、温。

入肝、肺经。

功用:

解热散风

理血止血

透疹止痒

现代研究:

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柠檬酸,具有抑菌、解热工、解痉,促进汗腺分泌、消炎、止血作用。

3)防风

别名:

川防风、竹节防风

来源:

野生于多石砾的草原、山坡上。

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根部、除去茎叶、须、根和泥沙、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

辛、甘、温。

入脾、肝、膀胱经

功用:

袪风解表

袪风湿

袪风止痛

现代研究:

含挥发油及香豆素类成分。

二、辛凉解表药

1、薄荷

别名:

蕃薄荷、苏薄荷、鸡苏

来源:

多年生草本植物,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地上部分

生境分布:

生于河边、沟边、路边、小溪边、山野湿地,我国南北均产,尤以江苏产者为佳。

采收加工:

薄荷通常收割2次,第1次收割在小暑后大暑前(7月中旬)主要提取薄荷油用,第2次收割在霜降之前(10月中下旬)主要作药材用,晒干或阴干。

性味归经:

辛、凉、入肺、肝经

功用:

1)发散风寒:

用于外感风热、头晕头痛、咽候肿痛,以及风热引起之风疹、痒疹、麻疹等

2)清头明目:

用于肝郁化火之头晕

3)疏肝开郁:

用于肝郁气滞的胸闷胁痛

现代研究:

薄荷中主要含挥发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本品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0.8%ml/g》,具有发汗、解热、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而具消炎及解痉作用;还能刺激神经末梢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并反向性造成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痒的作用;对革兰氏阳性、阴性球菌、杆菌及多种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柴胡:

别名:

南柴胡、红柴胡

来源:

多年生草本植物,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的根.

生境分布:

生于沙质草原及阳坡疏林下。

主要产于湖北、四川、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性味归经:

苦、微寒,入肝、胆经

功用:

1)用于半表半里症的寒热往来及外感风热之表症,配黄芩用

2)疏肝解郁:

用于肝郁引起的头晕、胸胁胀痛,妇女月经不调

3)升提中气:

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现代研究:

根含皂苷、挥发油、柴胡醇、另含春福寿醇成分,药理试验证明有解热、抗炎、抗肝损伤,抗辐射损伤,抗菌作用。

二、袪风湿药

凡具有袪风胜湿,能够治疗风湿疼痛的药物,称袪风湿药。

一般袪风湿药,大都辛散、温燥,能伤阴耗血,故阴亏血虚者,宜慎用。

有独活、秦艽、威灵仙、五加皮、桑寄生、伸筋草、两面针等。

1、独活:

别名:

香独活、川独活、玉活

来源:

多年生高大草本,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根

生境分布:

生于阴湿山坡,林下草丛中或稀疏灌丛中,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春初苗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炕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炕至全干。

性味归经:

辛、苦、微温入肾、膀胱经

功用:

1)袪风湿

2)袪风镇痛

现代研究:

油中主要成分为佛手烯、百里香酚等。

还含二氢山芹醇、二氢山芹乙酸酯等,动物实验表明有抗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作用,还有镇静、催眠、镇痛、抗炎作用。

2、秦艽

别名:

秦胶、秦纠、大艽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草地,溪边两侧,路边坡地、灌丛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节可采挖,但以秋季质量最好、挖出后去掉茎时晒至柔软时,堆成堆,使其自然发热,到根内部变成肉红色时,晒干,也可在挖根后直接晒干。

性味归经:

苦、辛、平,入胃、肝、胆经

功用:

1)用于风湿痹症

2)退虚热

3)利湿退黄

现代研究:

含龙胆碱、龙胆次碱、龙胆醛碱、龙胆苦苷等成分,动物实验有明显抗炎作用、抗过敏作用、,小剂量有镇静作用,大剂量出现兴奋、惊厥、导致麻痹死亡。

三、三、袪湿药

凡有燥湿、化湿和利水渗湿的药物,称为袪湿药。

分三类:

化湿药、淡渗利湿药、清热利湿药。

化湿药:

藿香:

别名:

排香草、野藿香

来源: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唇形科植物藿香的全草

生境分布:

产于我国南方各地

采收加工:

第1次在6-7月开花时采收,第2次在10月采后晒干或阴干。

性味归经:

辛、微温。

入脾、胃经。

功用:

1)芳香化湿:

用于脾湿不运引起的胃脘痞满和湿浊过盛的恶心呕吐等症。

2)解暑

现代研究:

全草挥发油约0.35%,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约0.8%,其次具茴香酫,对-甲氧基栓皮醛、黄酮苷类。

五、消导药

凡具有消导积滞,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药物称为消导药。

山楂、麦芽、莱菔子、鸡内金

六、催吐药

凡口服后能产生出呕吐现象的药物,叫催吐药。

痰饮、宿食之症可用吐药治之。

有瓜蒂、藜芦

七、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一)攻下药:

大黄

(二)润下药:

郁李仁、大麻仁

(三)遂水药:

甘遂、大戟、商陆、巴豆、牵牛子、

中草药复习资料三

2、淡渗利湿药:

茯苓:

别名:

茯灵、云苓、松苓

来源:

多孔菌科(寄生于松根旁)真菌茯苓的菌核。

生境分布:

多寄生于气候凉爽、干燥、向阳山坡的马尾松、赤松、云南松等针叶树的根部,深入地下20-30厘米处,分布于河北、山东、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一般多在7-9月,挖后去泥堆积、以草垫覆盖,使内部水分渗出,取出置通风处阴干,反复数次,直至干燥、即为“茯苓个”;中心部分切成的块片。

为“茯苓”块与“茯苓”片,带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分切的片块称“赤茯苓”;

近白色的称“白茯苓”,带松根者称“茯神”。

性味归经:

甘平、入心、脾、肺、肾、胃经

功用:

1)渗湿利水

2)健脾和中

3)安神

现代研究:

含三萜羧酸,有茯苓酸、土莫酸、齿孔菌松茎酸、松苓新酸等,还有多聚糖,主要为茯苓聚糖,含量最高达75%。

药理实验表明,有利尿、抗菌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此外,可降低胃酸,增强离体心脏心缩等作用。

3、清热利湿药

茵陈:

别名:

茵陈蒿、白蒿、绒蒿

来源:

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地上部分。

生境分布:

生于出坡、河岸、沙砾地较多,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味归经:

苦、微寒,入脾胃、肝胆经。

现代研究:

含叶酸、挥发油,花及果中含有6.7-二甲基氧基香豆精,氧化钾和绿原酸,具有利胆、解热、降脂、降血压、平喘、抑菌、抗病毒、利尿、抗癌等作用,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四、清热药

凡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作用,能治疗热性病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用于高热、口渴、苔黄、脉洪大,有知母、夏枯草、桅子、龙胆草。

(二)清热解毒药:

用于发热、痈疮、咽喉肿痛,有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白头翁

(三)清热凉血药:

用于吐血、衄血、热入营血、斑疹,有生地、牡丹皮、紫草

(四)清热澡湿药:

用于湿热黄疸、痈疮、痢疾,有黄芩、黄连、黄柏

(五)清热解暑药:

用于暑季发热、口渴、脘腹满闷,有荷叶、青蒿

(六)清热明目药:

用于因风热、热毒、湿热及脏腑积热上炎所致目疾诸症。

有决明子、谷精草。

(七)清虚热药:

用于阴虚内热所致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有银柴胡、地骨皮、白薇

1、清热泻火药:

知母

别名:

羊胡子根、蒜辫子草

来源:

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坡,干燥丘陵或草原地带分布于东三省、河北、山西等地。

性味归经:

苦、寒、入肺、胃、肾经。

功用:

1)清热降火、2)清虚热、3)生津止渴

现代研究:

含多种皂苷、尚含胆碱、烟酸、泛酸。

药理研究认为:

有解热、镇静、消炎、利尿作用。

2、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别名:

忍冬花、双花、二花

来源:

多年生半常绿本质藤本、忍冬科植物忍冬花蕾。

生境分布:

生于丘陵、林边、篱旁,多有栽培,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采收加工:

夏初花开放前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性味归经:

甘、寒、入肺、胃、心经。

功用:

1)清热解毒:

用于高热、口渴、咳喘症

用于热毒疮疡、疖肿

2)凉血治痢:

用于热病等症。

现代研究:

含木樨草素、肌醇及挥发油。

具有良好的抗菌及抗病毒作用,现临床上多制成各种制剂,用于治疗咽喉炎症,肺结核并发呼吸道感染,肺炎和细菌性痢疾、外科化脓性感染、子宫糜烂以及眼科炎症。

连翘

别名:

落翘、黄花条、黄链条花

来源:

落叶灌木、樨科植物连翘的果实。

生境分布:

生于低山灌丛或林边,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等地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蒸熟、晒干习称“青翘”。

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性味归经:

甘、寒。

入胆、心经

功用:

1)用于发热:

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2)消毒散结:

用于疖肿、痈疮、湿疹

3)清心火:

用于热病心烦、热淋尿痛

现代研究:

含木脂素类、黄酮类、挥发性成分。

苯乙烷、乙基环醇类、三萜类及香豆素类等化合物,其中桦木酸、连翘苷、牛蒡子苷、罗汉松苷、松脂素具有重要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主要功能有:

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保肝、强心利尿、止呕、降压等。

中草药复习资料四

(三)清热凉血药

生地:

别名:

地黄、怀地黄、生烟根

来源:

多年生草本,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

生境分布:

栽培者以河南产量最大、质量最佳,销全国并出口,此外,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的野生地黄作鲜地黄入药。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将地黄缓缓烘焙至八成干时,捏成团块,再烘焙至内部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外皮变黑。

性味归经:

甘、寒、苦,入心、肝、肾经。

功用:

1)清热凉血

2)滋阴补肾

现代研究:

含地黄、二氢梓醇苷、桃叶珊瑚苷、梓醇苷和多种氨基酸,药理实验证实,有降血糖、止血、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抗炎免疫等作用。

(四)黄芩

别名:

元芩、山茶根、黄金荣

来源:

多年生草本、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向阳的干燥山坡,常见于路边及山坡草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宁夏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承德的质量最好。

采收加工:

春秋季节采挖根部,以春季挖根最好,家种黄芩2年或3年即可收获,挖后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晒至半干,撞去外皮,再晒至全干,黄芩的炮制有冷浸、烫、煮、酒等方法。

性味归经:

苦、寒、入心、肺、胆、大小肠经。

功用:

1):

清热燥湿:

用于热病高烧、痢疾、热淋、黄疸。

2):

清热解毒:

用于肺热咳漱、痈疮、目赤肿痛。

3):

安胎:

用于胎动不安。

现代研究:

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

黄芩苷、黄芩苷元、黄芩素、磷、铜、锌、硒,有广谱抗菌、抗病毒、降血压、抗过敏、抗炎和解毒作用。

黄芩能直接清除羟基自由基及各种氧自由基,是有前途的抗氧化剂。

黄芩苷有增加脑血流量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能防治糖尿病并发症,黄芩能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

治疗支气管炎、急性菌痢、高血压病效果较好。

(五)清热解暑药:

荷叶:

鲜荷叶解暑、干荷叶健脾、荷叶炭止血。

绿豆

青蒿:

清热解暑、退热除蒸、清胆截疟。

(六)清虚热药:

银柴胡:

别名:

银胡、山菜根、牛肚根

来源:

多年生草本,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

生境分布:

生于干燥草原及悬崖石缝中,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后茎叶枯萎时挖取根部,栽培品种于种植后3—5年9—10月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泥沙,晒干。

性味归经:

苦、微寒,入肝、胃经。

功用:

退虚热,用于骨蒸劳热。

现代研究:

含甾醇类成分、环肽类化合物、银柴胡环肽等,有解热、抗炎等作用。

二年以下的银柴胡无解热作用,二年以上随生长年限解热递增。

五、消导药

凡具有消导积滞,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药物称为消导药。

它可用于食积、消化不良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吞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失常等症。

有山楂、麦芽、莱菔子、鸡内金

六、催吐药

凡口服后能产生出呕吐现象的药物,叫催吐药。

痰饮、宿食之症可用吐药治之。

有瓜蒂、藜芦

七、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一)攻下药:

性味多属苦寒、药力较猛,适用于宿食积滞,实热壅盛、大便不通等里实症。

有大黄、芒硝、番泻叶。

(二)润下药:

多是植物的种子或果仁,含有丰富的油质,具有滑润作用,适用于年老体弱,气血虚或津液不足引起的便秘。

有郁李仁、大麻仁。

(三)逐水药:

多猛烈有毒,适用于胸腹水,全身水肿症。

有甘遂、大戟、商陆、巴豆、牵牛子、

八、袪痰止咳药

凡能袪除痰涎的药物称为袪痰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的药物称止咳药。

(一)温化寒痰药:

用于寒痰、湿痰证。

有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旋复花、白前、桔梗

(二)清热化痰药:

适用于肺热痰涎粘稠,咳痰不爽,癫痫、惊厥和瘰疬等痰热症。

有瓜蒌、贝母、葶历子、昆布等

(三)止咳平喘药:

适用于咳嗽、喘促。

有杏仁、紫菀、款冬花、百部、枇杷叶、白果、桑白皮等。

九、温里药

凡具有温补阳气,驱散里寒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它可用于腹中冷痛,泄泻,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阳虚或亡阳之证。

有干姜、附子、肉桂、吴茱萸。

十、理气药

凡具有行气解郁,治疗气滞不疏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理气药应用于肝气郁滞的胸胁胀满或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的药物,称调气或行气解郁药;应用于气滞不降的胸闷不畅,咳嗽气喘症的称为降气药。

有陈皮、枳实、香附、木香。

十一、理血药

凡具有活血、止血和补血作用,能治疗瘀血停滞引起疼痛、包块,出血证和血虚证的药物称为理血药。

理血药分止血药、活血药。

止血药:

有止血作用,应用于各种出血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症。

有仙鹤草、白芨、三七、蒲黄。

理血药:

有活血祛瘀作用,应用于瘀血疼痛,包块,痛经以及瘀血出血症。

川芎、丹参、桃仁、红花。

十二、补益药

凡具有补益气血、阴阳作用,可治疗各种虚症的药物称为补益药。

补益药分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补益药。

补气药:

能补益肺脾之气,一般适用于肺气虚或脾气虚之症,如疲乏无力、食欲减少、胃痛喜按、气短、声音低弱。

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

补血药:

有有养血作用,一般适用于血虚之心悸、气短、失眠、乏力及面色苍白之症。

有当归、白芍、熟地黄、紫何车、阿胶、何首乌等

补阴药:

有滋补作用,适用于阴虚和津液不足之症,如干咳、口渴、发热、盗汗等。

有沙参、麦冬、枸杞子、百合、女贞子

补阳药:

能壮肾阳、强筋骨,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腰痛、肢冷、尿频等。

有鹿茸、冬虫夏草、杜仲。

十三、固涩药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自汗、盗汗、久泻、久痢、脱肛、遗精、遗尿和失血、带下等体虚滑脱证的药物,称为固涩药。

分敛汗药:

如麻黄根、五味子

固精止带药:

金樱子、桑螵蛸。

涩肠止泻药:

乌梅、肉豆蔻。

十四、熄风药

凡有平肝潜阳、镇痉熄风作用的药物,称为熄风药。

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如眩晕、高热惊厥、抽搐、小儿惊风、妇人子痫、及癫痫等症。

有天麻、钩藤、全蝎。

十五、安神药

凡有镇静安神作用,适用于失眠、心悸等症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

有金石类、贝売类,适用于心烦不宁,急躁易怒及惊痫、狂妄等症。

如朱砂、牡蛎、龙骨。

养血安神药:

有植物类的,适用于心血不足的心悸、失眠等症。

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

十六、开窍药

凡气味芬香,善走窜,能够通关开窍作用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如麝香、冰片、菖蒲、牛黄。

十七、驱虫药

凡能驱除或杀灭肠内寄生虫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如使君子、槟榔、苦梀根皮、南瓜子

十八、外用药

凡用于外治的涂、敷、擦、洗的药物,称为外用药。

外用药的主要作用是杀虫,解毒,化腐生肌,排脓止痛和收敛止血。

外用药多有毒性,内服应注意。

有雄黄、轻粉、明矾、炉甘石、砒霜、大枫子、樟脑、血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