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273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8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议论文写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写作.docx

《议论文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写作.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议论文写作.docx

议论文写作

中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议论文写作是中学生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不少学生在平时已积累了不少作文材料,练笔文章也写了不少,但到了中考、高考时还是写不出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的议论文来。

究其原因,除了文字基本功外,思路不对头是其主要症结所在。

本文试图从理清思路方面来探讨加强和改进中学议论文的教学教法。

  一、从确定中心论点中理清思路

  确定中心论点的思路主要体现在动笔之前的构思和观点的确立。

  首先是动笔之前的构思。

鲁迅先生写文章,即使是写一篇几百字的短文,也不是马上摊开纸就动笔。

他总要先“打腹稿”,这就是构思过程。

  动笔写文章之前,怎样进行构思呢?

  我们知道,阅读是一个发现中心思想的过程。

反过来可以发现,构思的中心环节是提炼文章的主题。

而文章的主题不是主观臆想的,外加上去的,是通过把现实生活的材料所蕴涵着的思想意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开掘出来的。

如鲁迅的《祝福》,对于祥林嫂性格的广泛的社会性、历史的必然性及其悲剧深刻性的挖掘,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艺术构思的范例。

  构思的方法,是一个“消化”材料的过程。

文章的构思首先是吃透题材内容,而题材内容又来自于生活素材。

因此,构思首先是理解生活,没有活生生的材料,就无从构思。

在文章构思过程中,随着对生活理解的深入,文章主题思想会逐步明确。

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加以整理、选择,分出主次、真伪,进而深化主题。

构思好比是设计文章的草图,我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采用编写提纲的方式来对文章进行构思。

如命题《为“班门弄斧”叫好》的构思提纲:

  ①“班门弄斧”通常是贬义的,是“不自量力”的意思,为常人所否定。

  ②确立观点:

敢于在“班门”(权威)弄斧,突破常规思维,不为传统观念束缚,好!

  ③正面论证:

处女作的发表;普通人的发明创造;甚至于科学家的新发现,正是敢于在“班门”弄斧而又有所突破的结果。

  ④反面论证:

如果人人都不敢在“班门”弄斧,“班门”永远是至高无上的,“班门”终将消失;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取消“后浪”,长江就成了一潭死水,最终摆脱不了干涸的命运。

人类社会也是一样,没人“班门弄斧”,社会就不可能进步。

  ⑤总结全文:

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敢于向“班门”弄斧应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与日俱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其次是确立观点。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确立观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基础,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观点的提炼方法。

观点的确立除了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外,还可通过质疑、深思、联想、想象、类比等方法来拓宽思路。

如对《诚信》这一命题,首先应理解什么是诚信(诚实、信用),接着追问人为什么要有诚信(立身之本),诚信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影响,以及没有诚信对个人、社会将会产生什么恶果,最后才是如何落实诚信的问题。

而材料作文的一般思路为:

引述材料、提炼观点、论证观点(先正面论述,然后再反面论述)、联系现实、解决方案、深化观点。

可以先概述提供的材料,然后分析“为什么”,接着就提出观点,再分析论证你的观点(可从正面、反面比较分析),接着联系现实,最后深化观点。

  又如引用一则材料:

宋代建隆年间,有个管理工程竹木材料的官员,对库存的圆木长短不齐颇为忧虑,就上XX太祖,请求把长圆木锯短一些,使这些圆木长短划一。

宋太祖在他的奏章上批道:

“你的手指、脚趾难道就没有长短吗?

为什么不把长的指头截去,使它们也长短一律呢?

长的就让它依旧长着吧,短的就让它依旧短着吧。

”如何从这则材料中引出观点?

首先引导学生对材料加以分析认识,把握住材料是确立观点的关键。

宋太祖的御批,肯定的是木材长短不一,可以物尽其用。

由此可联想到人尽其才,再联想到历史上刘邦善用人才,然后联想到国企改革知人善任,使国企起死回生,联想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及领导干部的公开聘用等。

可见,只要拓宽思路,让思绪插上翅膀,进行联想和想象,即可达到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二、从文章的整体布局中构建思路

  结构布局往往可以反映一篇文章的思路如何,写作议论文应教会学生运用结构模式去强化其写作思路。

议论文的总体结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模式有:

层进式、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综合式等。

  层进式(纵式结构),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纵向思维、逐层深入论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以《话说诚信危机》为题让学生作文,先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入题,摆出由于价值观念的改变,不少企业弄虚作假,造成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诚信危机”现象;然后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钱迷心窍)及危害(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稳定);再进一步阐述业绩的形成一靠技术,二靠管理,否则必然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的道理;最后再论证创新是企业振兴的灵魂……如此一层一层往深处想,学生的文章就会思路酣畅,一气贯之。

掌握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在于逐层深入地提出分论点,并进行分析论证,它们之间是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后一个分论点是由前一个分论点派生出来的,论据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共同为中心服务。

这就好比盖房子,一层比一层高,但每一层都是建立在前一层的基础之上,而不能一步到顶,成为空中楼阁。

  并列式和总分式(分说部分),即先提出论点,然后横向思维,并列地从几个方面论证。

如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题作文,先引导学生针对“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论调,总提新世纪还应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张。

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为什么还应提倡:

①一根筷子易断,一把筷子难折,团结就是力量,兼驳个人英雄主义;②1+1结果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团队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兼驳极端个人主义(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③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需要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兼驳“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最后总结全文:

现在应是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时候了。

掌握这种模式的关键是从并列的几个方面多角度地观察、分析、认识事物。

可按事物的性质并列,也可按事物的特点并列,也可按“首先”、“其次”、“再次”等排列。

  对照式结构(对比式),即先提出观点,然后反向思维,正反对比论证。

如论证“不能忽视微小力量”这个论点,可先引导学生从正面举例入手:

“滴水可以穿石”,“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湖海”;一颗螺丝故障,可使飞机爆炸,从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反面论证: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

掌握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从对比中阐明主张,让事物在比较鉴别中得到论证。

  综合式结构,即综合运用几个结构模式,而不是使各种结构模式截然分开。

一般来说,命题作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论点、阐明道理、举证例子、正反论证、作者建议、结论归纳。

材料作文的写作思路是根据问题提出论点、就事论事初证论点、联想发挥深化论点、驳斥谬论强化论点、辩证分析圆融论点、提出建议落实论点、展望未来美化论点、发出号召升华论点。

  法无定法,无论哪种结构模式,都要体现创新,形式要适应议论内容的需要,决不能一味生搬硬套。

  三、从段落行文中落实思路

  在确定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设计好了全文的结构思路(好比是盖房子设计好了图纸,形成了主体框架结构)之后,下一歩就要在整体设计的指导下分解任务,一段一段地写,一个句群一个句群地写,表达好完整的段落意思,否则整篇文章就很难写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作文常常出现文章脱节,衔接不紧的现象,这就是段落行文思路混乱的一种表现。

因此,把握段落行文的语脉流向,使文意贯通,逻辑性强,是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思路的重要一环。

  首先是段内层次的安排。

写文章时,随着确定好的思路,不是一句一句盲目地写下去,它有一个先后秩序问题。

这一句为什么要先写,那一句为什么要后写,这一层为什么要放在前面表达,而那一层为什么又必须放在后面表达,这并不是随意安排,而是有合理的顺序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有的同学只重视全文结构的安排,却忽视了每一段段内层次的安排,信手而写,以致语意不连贯,表达不清楚。

对这一类同学,我们特别强调了写作时一定要围绕全文的中心和段意来安排好段内的层次和句群的层次,做到合乎事理,合乎习惯,恰当得体。

段内的层次,包括句子与句子、句子与句群、句群与句群的顺序安排。

议论文段内层次关系,有并列、承接、转折、因果和总分等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讲读课文选出典型例子,并选用学生优秀作文的句群、语段,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揣摸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组合顺序。

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单项练习,包括句群、语段的仿写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行文思路畅通,达到文从字顺的效果。

  其次是注重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

语言感受能力差,思路就很难流畅。

我们采用朗读、默读等方法来加强语感培养,特别强调课文中规定背诵的段落,一定要熟读成诵;同时鼓励学生精读一些课外的奇文美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感受他人成功的写作思路。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口头复述、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练习,以达到学生在表述过程中清晰、准确、系统、生动的目的。

以上,我们从构思开始,进而在确立论点、安排结构、段落行文等角度对议论文的写作思路进行了浅层剖析。

其实,议论文写作思路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又要有控制行文的工夫;既需要宏观的构建能力,更需要微观的精雕细琢工夫。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这个运动轨迹,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提高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从而打开学生思路的闸门,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的灵感。

这样,学生就会不断创作出思路清晰、富有创新个性的议论文来。

怎样的议论才精彩

一、深刻透辟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深刻透辟的。

它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并且作出入木三分的分析。

这种分析不是就事论事型的,也不是隔靴搔痒式的,而是以敏锐的眼力向着事物的纵深探望,使潜藏在事物背后或内部的一切浮露于读者的面前,让人分享到透视事物深层意蕴的愉悦。

例如:

  最近才浮出水面的“白条‘吃’垮亿元村”,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若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胃口”,还真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

白条,作为一种遥遥无期的空头许诺,已深深刺痛了农民的心。

令人不安的是,如今的农村,打白条已经不再是什么个别现象了,范围越来越广,花样也越来越多,远不是收你一点粮食给张白条那么“低档”,而白条的功用也正在经历新的嬗变,成为少数干部肆意作伪和疯狂敛财的手段。

由白条堆积而成的集体小金库,变成一种神通广大的“腻子”,可以抹平许多难看的“账面”,让内里的百孔千疮在表面上变得光艳如新。

白条说白了,就是权力滋生出来的怪胎。

二、独辟蹊径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独辟蹊径的。

独辟蹊径的议论并非故作惊人之语,而是要善于从最佳的说理视角,进行入情入理的阐发。

它或从正面,或从侧面,或从反面,巧妙地揭开问题的一角,让人窥见事物的全部真相,让读者获得蹊径寻幽、顿悟事理的快感。

例如:

  一个向社会奉献了英雄的家庭接受了补偿,就是玷污了见义勇为的行为,这种“崇高论”模仿的是上帝的腔调,而上帝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坦率地说,我对力主如此“崇高论”的人只能有如下判断:

  一是歹徒的同伙。

你不是要见义勇为吗?

那么你付出生命的代价后再让你的家庭生活困窘,这就是你做英雄的代价。

以此反讽英雄的壮举,发泄对英雄的私愤。

  二是道德沦丧者。

他们是见义勇为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但是他们受益之后,就是无意对牺牲者承担一点点道义上的责任。

  三是以提升他人思想境界为职业的人。

他们需要以这样的“崇高”佐证其职业的伟大:

不仅培养了勇于献身的英雄,还造就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遗属。

三、精警有力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精警有力的。

精警的议论一定不能拖泥带水,凡庸余赘;也一定不能含糊其词,牵强附会。

它的每一句话都应鲜明有力,具有思想的含量;它的每一个字也都应精警凝练,充满艺术的张力。

只有这样,议论方能耐人咀嚼,让人回味。

例如:

  只要不是丧心病狂,别有用心,没有人希望不稳定而欢迎天下大乱的。

一些官员的乌纱帽纷纷落地其实并未造成人心不稳,社会动荡。

对某些人士高喊不倦的“稳定”倒要辩证地分析一下,他们事前不是未雨绸缪,尽力避免问题的发生,事后也不是亡羊补牢,改过自新,反而扛着“稳定”的大旗,招摇不已。

他们所要的“稳定”并非社会的稳定,而是某些个别贪污受贿、渎职犯罪的官员“交椅”的“稳定”。

这样的“小稳定”,是建立在不惜沉积不满、堆聚矛盾、牺牲社会“大稳定”的基础上的,因而只能对腐败起到保护作用。

四、形象活泼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形象活泼的。

它拒绝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讲求生动鲜活的思想展示。

尽管议论当凭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征服读者和听众,但它并不排除形象活泼。

新颖活泼的议论文字可以使其文质兼美,情理并具,可以使逻辑力量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例如:

  康熙们可以死去,大清朝可以灭亡,封建制度可以推翻,但中国人的奴才意识和皇权思想却总是变着花样“活”下来,时时刻刻地在中国人精神里萌发。

虽然经过思想解放和民主制度的洗涤,可封建皇帝还是一个个地以历史主人公的姿态从古墓里爬出来,大清的辫子也越长越长,中国文人挖掘古典文化,实际上挖掘出来的却是封建皇帝的僵尸。

五、缜密辩证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缜密辩证的。

它要求作者有辩证思维的头脑,不因突出自身的正确而强词夺理,不因强调重要而陷于偏激。

缜密辩证的议论一定能够对事物作出全面的观照、客观的分析、公正的评判,一定会注意对象的不同,把握说话的分寸。

例如:

  行政执法,按说应是全国一盘棋,真正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现在倒好,居然连执法也有了“主场”和“客场”之分。

有人甚至将“主、客场论”作为执法的“指导思想”,对本地本土的违法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外地进入本地境内的人、车则冷眼相看,甚至狮子大开口,要起钱来离谱。

这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怪现象是典型的封建割据残余思想的写照,充满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味道。

现在市场经济秩序之所以混乱,从某种程度上说和执法秩序的混乱不无关系。

所以,要从根本上整治市场经济秩序,必须首先彻底整顿行政执法秩序。

六、诙谐机巧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诙谐机巧,充满睿智的。

议论失却睿智,就会堕入僵化。

其实,许多正确的废话,合理的空话就是在呆滞的思维下堆砌而成的,精彩的议论拒绝枯燥乏味,推崇诙谐机巧。

它在让人领悟到某种道理的同时,更领略到悠然心会的谐趣。

例如:

  “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我们是熟悉的。

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姿色也是一种力量”,或者说“姿色就是力量”。

在有些人眼里,知识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她们靠姿色吃饭,亦或吃姿色的饭,她们相信“姿色就是一种力量”,就是财富,就是幸福,不少人纷纷加入“姿色分子”的行列。

当一个社会到了重姿色轻知识,或者说扬姿色抑知识的时候,就值得警惕,值得反省了。

论点的提出

论点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社会现象作出的判断。

这一思维的形态,用文字来表达,就必定是一个判断句。

例如,看到同学们课间开玩笑,玩笑开到对骂,吵架,甚至动手动脚打了起来。

对于这种生活现象,作者就提出了论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开玩笑要有度。

”这个论点,就是通过判断句的形式提出来的。

作为论点的判断句,应该简短明白,高度概括。

例如有位同学在《谈勤俭节约》中提出论点的时候,写了这么一段话:

“在战争的年代,条件艰苦,需要勤俭节约;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情况起了变化,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我们还要不要勤俭节约呢?

同样需要勤俭节约。

”这个论点,与得比较罗嗦,如果改为“新时期也要勤俭节约”,就显得简明了。

论点在文章中出现,没有一定的规则,有的文章在开头出现论点,有的文章在中间出现论点,有的文章在结尾出现论点。

一般来说,直接论证的文章,常常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夹叙夹议的文章,常常是中间点题或“卒章显志”。

论点提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通过解释题目来揭示论点。

有位同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样揭示论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现在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吃苦在别人前头,享乐在别人后头。

作为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应该具有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有的通过对举出的两种相反的观点比较,揭示论点。

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是这样来揭示论点的: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梁启超曰:

恶,是何言!

是何言!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有的通过引用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名言,放在文章开头,进而揭示论点。

如顾颉刚《怀疑与学问》,文章开头用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的话来揭示做学问需要有怀疑精神这个中心论点。

有的用形象贴切的比喻来揭示文章的论点。

如《学问是苦根长出的甜果》就是这样提出论点的:

每当我们看到累累的硕果,心里就会无比喜悦,但人们要记住一句谚语:

“春不种,夏不长,秋不收,冬不尝。

”这就是说,累累硕果是靠辛勤劳动得来的。

求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掌握丰富的知识。

学海无涯“苦”作舟

都说人有三苦:

打铁、网鱼、做豆腐。

其实不然,人生之苦何其多,但最令我们感到苦的恐怕便是学习了。

学海无涯“苦”作舟嘛!

已经习惯了以苦作乐的我们似乎对此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早上与时间赛跑,晚上与星月共辉,这似乎成了我们的定律。

我们日夜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学校--家,家--学校,无心欣赏周围美好风景,却有意研究考试必备的时文佳作;时刻不停留地在题山卷海中遨游,无意关顾自己眼睛上越来越厚的啤酒瓶底,却有心留意那最新考试动向;校园中、家庭中处处都是我们繁忙的身影。

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吮吸更多的营养,我们在学海里寻找美好的微笑,创造美好的未来。

谭嗣同在英勇就义前曾有豪言: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我也要高声明志:

“有心学习,无心顾己,自得其所,乐哉,乐哉!

每天我们在大声的狂吼的背书声中抒发自己的豪情,也在拼命地攻克难题中发泄自己的抑郁。

我们时刻都幻想着周末的美好,空闲时光的美妙,可不由自主地用学习来充实它;我们心中无时无刻不在埋怨着老师们的冷酷、严厉,却又在无形中默默地感激老师的淳淳教导,呕心沥血地为我们忘我工作的精神;我们十分地讨厌父母将分数看得比天高比地厚,却也不得不感激父母从生育我们直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厌恶在同学中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这样破坏了同学间纯洁的友谊,但无意识中却以分数论高下……在众多的错综繁杂的感情和想法中,我们缄口,默默无闻地学习,“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我们心中的座右铭,我们渴望自由,但将自由在心中深埋……

我们痛苦也好,失望也罢,学习永远是我们的第一需要,苦作舟也永远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轰动一时的韩寒的“为教育而自我牺牲”只是水中花,镜中月,虽然在梦中我的背包中满是试卷、习题,指示标可望不可及,任我们精疲力竭,也触摸不到岸边。

可中国教育是为了改变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而设的一根独木桥,中考、高考便是万人乘小舟亿人过独桥,现不“苦作舟”,更待何时,又安敢“毒”焉?

当然,更多的人是发自内心地想读书、想学习、想获得知识、想塑出人生辉煌。

阵阵怨恨牢骚过后,便是更加刻苦认真、仔细勤奋、猛追狠打的学习了,因为我们明白了“学海苦作舟”!

学海无涯苦作舟,倏忽已至初三,我希望七月流火后是八月的醇香,我想大呼:

“尽吾志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系湖北省钟祥市二中基石文学社社员)

点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一个初中学生敢以近乎口头禅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题作文,实在难能可贵。

如此内涵辽阔的题目从哪里入手?

小作者意识到此点,所以将“苦”字加了引号,这是告诉读者,本文议论的核心是学习中的“苦”。

《学海无涯“苦”作舟》写得有层次感。

开头第一段为举纲式的点题,拈出什么苦也不及游弋学海的“苦”。

以后各段落便是以这个纲为中心的张目了。

第二段围绕“苦”写“以苦作乐”;第三段写“苦”的具象;第四段以反驳、辩论的形式进一步阐述第三段观点;第五段写学海泛舟中“苦”的必要性;第六段收尾。

整个行文紧扣“苦”字,笔触集中而无游离之嫌。

文有风韵,贵束又贵活。

此文在层层递进中,能够不断变换章法,制造风韵。

第二段第三段,立意相近,但笔触大不相同。

第二段偏重心境,第三段偏重实境。

但第三段用一串排比句“我们……却……”,将文势掀起铿锵不凡的力度。

而第四段却又变换手法,取反驳、辩论式,继续强化议论力度。

古人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即是要求文章开头要优美、准确、提纲挈领;中间要饱满充实,步步求险,节节求艰,一人言之,百人逊之;结尾则须力抵千钧。

本文结尾:

“我想大呼:

‘尽吾志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即具豹尾的味道。

本文题目选择得大了些,又是人们都熟悉的一句成语,要议论出新意,极不容易。

历来写文章有三昧:

及皮、及骨、及髓。

讲究人及其皮毛我及其骨,人及其骨我及其髓,反正要道人之未道之理,穷而后工。

本文的第二段第三段意思就相近。

文章第一段立纲为“苦”,但第二段第三段写“以苦作乐”和苦中有乐,冲淡了层次感。

按说在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中,具体的东西和抽象的东西应当经常结合在一起,使文章显得有虚有实,虚实并举,层层深入,务求将立意论述得深刻而清晰。

当然,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我这样讲,似乎要求得过高了。

文中个别用语还应注意。

第四段尾:

“又安敢毒焉?

”突如其来,成为无根浮萍,虽然有力,但无根的力只是虚力。

“七月流火”来源于《诗经·七月》。

夏历七月本是秋天了,“火”为星名,七月此星向下运行,所以叫“流”。

其实夏历七月,就是公历8月。

我以为,作为学生,还是应该养成用语准确的习惯,不可以受当前某些不负责任的传媒的影响。

(韩起)

议论文思维训练指导

(一)

[写在前面]

议论文写作中阐述道理深透与否,往往取决于作者分析能力的高低。

所谓分析,就是对论述的问题分开来进行剖析。

我们只有学会分析思维的方法,提高分析的能力,才能把问题阐述透彻、论证深入。

一些同学写议论文时,常常感到概括提炼出论点以后,分析难以展开,材料用不活,思路也不流畅,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分析思维技巧和分析思维能力。

这在平时作文和历年高考作文中均有表现。

为便于同学们掌握分析思维技巧,提高分析思维能力,下面我们就从六个不同角度,对议论文写作中分析思维的技巧进行系统解说和训练。

其实具体写作中,几种分析思维技巧常常综合运用,这里分项进行概说和训练,只是为了便于训练和表述。

[技巧项目]纵向分析技巧

[技巧概说]纵向分析是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联系方面着眼,来分析证明论点的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要发现事物的主要矛盾,找出矛盾转化的条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分析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

恩格斯曾指出:

“在辩证法面前,没有永恒的、神圣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运动,都在发展,都在走向反面,一切都是一种过程,真理也是一个过程。

”因此,我们在论证问题时,通过分析探究事物的发展过程,即可以找出事物发展的原因,从而达到证明论点和解决问题之目的。

运用这种分析方法,一般是把论述问题,按照事物的历史过程分成若干发展阶段,然后再逐阶段地进行分析,从而阐明所论观点的形成原因、规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我们论述“穿着打扮讲究,一点无可厚非”的观点采用这种方法,即可收到很好的论证效果。

“社会生活总是向前发展的,它的发展必然要引起人们衣着打扮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变革。

我们的祖先,先是赤身裸体,后来穿树叶兽皮,后来又穿麂裘葛衣,直到我们的先辈又穿长袍马褂,后又西装革履,解放后,人们又喜欢穿列宁装、人民装、军装等,无一不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向前发展,人类审美观念逐步提高的反映。

今天的服装样式也绝不是永恒的,它也将被更理想的服装样式所替代。

因此,我们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讲究一点穿着打扮是无可厚非的。

”这段议论从过去到现在逐步分析了服装穿着演进的历史过程,阐明了穿着讲究一些无可厚非的充分理由,分析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