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8447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离散证明题集锦.docx

离散证明题集锦

离散证明题集锦

一.命题逻辑

例:

给出┐(P∧Q)↔(┐P∨┐Q)的真值表

P

Q

┐(P∧Q)↔(┐P∨┐Q)

0

0

101111

0

1

101110

1

0

101011

1

1

011000

步骤

②①③①②①

解:

 

一般说来,n个命题变元组成的命题公式共有2n种真值指派。

定理1:

任何两个重言式的合取或析取,仍然是重言式。

证明:

设A、B为两个重言式,则A∧B和A∨B的真值分别等于T∧T和T∨T。

定理2:

对一个重言式的同一分量都用任何一个命题公式置换,所得命题公式仍为一个重言式。

(即代入规则)

证明:

由于重言式的真值与分量的真值指派无关,故对同一分量以任何一个命题公式置换后,重言式的真值不变。

 

定理3:

设A、B是两个命题公式,AB当且仅当A↔B是一个重言式。

(前面已证)

证明:

若AB,则对于A、B所包含的分量的任意指派,A、B均取相同的真值,即A↔B是一个重言式;若A↔B是一个重言式,即对于分量的任意指派,A、B均取相同的真值,即AB

定理1:

设A1是命题公式A的子公式,若A1B1,则若将A中的A1用B1来替换,得到公式B,则B与A等价,即AB.(替换规则)。

证明:

因为对变元的任一组指派,A1与B1真值相同,故以B1取代A1后,公式B与公式A相对于变元的任一指派的真值也必相同,所以AB。

证明下列命题公式(可以利用基本等价式)

Q→(P∨(P∧Q))Q→P

(P∧Q)∨(P∧┐Q)P

(P→Q)→(Q∨R)P∨Q∨R

P∧┐Q∨QP∨Q

解:

1.原式Q→(P∨P)∧(P∨Q)Q→P∧(P∨Q)Q→P

2.原式((P∧Q)∨P)∧((P∧Q)∨┐Q)(P∨P)∧(P∨Q)∧(P∨┐Q)∧(Q∨┐Q)P∧(P∨Q)∧(P∨┐Q)P∧PP

3.原式┐(┐P∨Q)∨(Q∨R)(P∧┐Q)∨(Q∨R)(P∨Q∨R)∧(Q∨┐Q∨R)P∨Q∨R(零率)

4.原式(P∧┐Q)∨Q(P∨Q)∧(┐Q∨Q)P∨Q(运算次序优先级:

┐,∧,∨,→,↔)

例:

求证:

(P→Q)∨┐(P→Q)为永真式。

解:

原式(┐P∨Q)∨(P∧┐Q)(┐P∨Q∨P)∧(┐P∨Q∨┐Q)T

例:

求证┐Q∧(P→Q)┐P

证法1:

前件真推导后件真

证法2:

后件假推导前件假

证法3:

定义

定理:

设P、Q为任意两个命题公式,PQ的充分必要条件是PQ且QP。

证明:

若PQ,则P↔Q为重言式,即P→Q和Q→P是重言式;若有PQ且QP,则P→Q和Q→P是重言式,即P↔Q为重言式

 

例已知A是B的充分条件,B是C的必要条件,C是D的必要条件,D是B的必要条件,问:

(1)A是D的什么条件

(2)B是D的什么条件

解已知AB,CB,DC,BD,故有

(1)AB,BD,所以AD,即A是D的充分条件

(2)DC,CB,所以DB,又因为BD,所以BD,即B是D的充要条件。

定理:

如果AB,则A*B*。

证明:

设P1,P2,…,Pn是出现在命题公式A、B中的原子变元,因为AB,即:

A(P1,P2,…,Pn)↔B(P1,P2,…,Pn)是一个重言式。

故有:

A(┐P1,┐P2,…,┐Pn)↔B(┐P1,┐P2,…,┐Pn)是一个重言式。

即A(┐P1,┐P2,…,┐Pn)B(┐P1,┐P2,…,┐Pn)

┐A*┐B*,即A*B*

例判断下面各推理是否正确.

(1)如果天气凉快,小王就不去游泳.天气凉快,所以小王没去游泳.

(2)如果我上街,我一定去新华书店.我没上街.所以我没去新华书店.

解:

解上述类型的推理问题,应先将命题符号化,然后写出前提、结论和推理的形式结构,最后进行判断.

(1)P:

天气凉快;Q:

小王去游泳.

前提:

P→Q,P.

结论:

Q.

推理的形式结构为

((P→Q)∧P)→Q.(*)

判断(*)是否为重言式.

①真值表法

真值表的最后一列全为1,因而(*)是重言式.所以推理正确.

②等价演算法

(P→Q)∧P)→Q1.

③主析取范式法

((P→Q)∧P)→Q

m0∨m1∨m2∨m3

由②,③同样能判断推理正确.

(2)P:

我上街;Q:

我去新华书店.

前提:

P→Q,P.结论:

Q.

推理的形式结构为

((P→Q)∧P)→Q.(**)

((P→Q)∧P)→Q

m0∨m2∨m3

可见(**)不是重言式,所以推理不正确.还可用其他方法判断之.

 

例证明下列前提是不相容的。

1.若A因病缺了许多课,那么他中学考试失败。

2.若A中学考试失败,则他没有知识。

3.若A读了许多书,则他有知识。

4.A因病缺了许多课,而且读了许多书。

证明符号化题目:

P:

因病缺了许多课,

Q:

中学考试失败,

R:

有知识,

S:

读了许多书。

问题要证明前提

PQ,QR,SR,P∧S是不相容的。

下面我们用另外一种形式的格式证明

(即后面讲的“构造证明”的格式):

编号公式依据

(1)P∧SP

(2)P

(1);I1

(3)S

(1);I2

(4)PQP

(5)Q

(2),(4);I8

(6)SRP

(7)R(3),(6);I8

(8)QRP

(9)R(5),(8);I9

(10)R∧R(7),(9)

例张三说李四在说谎,李四说王五在说谎,王五说张三、李四都在说谎。

问谁说真话,谁说假话

解设A:

张三说真话;B:

李四说真话;C:

王五说真话

依题意有AB,BC,CA∧B。

(AB)∧(BC)∧(CA∧B)

(AB)∧(BA)∧(BC)∧(CB)∧(C(A∧B))∧((A∧B)C)

(A∧B∧C)∧((A∨B)∧C))∧((A∧B∧C)∨(A∧C)∨(B∧C))

A∧B∧C

即:

李四说真话,张三和王五说假话。

例1.9.3:

求证:

S是前提W,W→┐Q,┐Q→R和R→S的有效结论。

证明:

{1}

(1)W→┐QP

{2}

(2)┐Q→RP

{1,2}(3)W→RT,

(1)

(2)I11

{3}(4)WP

{1,2,3}(5)RT,(3)(4)I8

{4}(6)R→SP

{1,2,3,4}(7)ST,(5)(6)I8

(这部分的T,I8等是另外一本书的内容,所以不用管,只要会推就行)

例前提:

如果马会飞或羊吃草,则母鸡就会是飞鸟;如果母鸡是飞鸟,那么烤熟的鸭子还会跑;烤熟的鸭子不会跑。

结论:

羊不吃草。

解符号化上述语句,P:

马会飞,Q:

羊吃草,R:

母鸡是飞鸟,S:

烤熟的鸭子还会跑,S:

烤熟的鸭子不会跑,Q:

羊不吃草。

前提集合{P∨QR,RS,S},结论C:

Q。

(1)SP

(2)RSP

(3)R

(1),

(2),I9

(4)P∨QRP

(5)(P∨Q)(3),(4),I9

(6)P∧Q(5),E5

(7)Q(6),I2

 

例如果我的考试通过,那么我很快乐。

如果我快乐,那么阳光很好。

现在是凌晨一点,天很暖和。

试给出结论。

解设P:

我的考试通过,Q:

我很快乐,R:

阳光很好,S:

天很暖和。

把“凌晨一点”理解为阳光不好。

前提为:

PQ,QR,R∧S。

编号公式依据

(1)PQP

(2)QRP

(3)PR

(1),

(2);I11

(4)R∧SP

(5)R(4);I1

(6)P(3),(5);I9

结论:

P,我的考试没通过。

例前提:

P∨Q,PR,RS;结论:

SQ。

证明

(1)SCP

(2)RSP

(3)SR

(2),E

(4)R

(1),(3),I

(5)PRP

(6)RP(5),E

(7)P(4),(6),I

(8)P∨QP

(9)PQ(8),E

(10)Q(7),(9),I

(11)SQ

(1),(10),CP

(CP规则这部分因为好像多了一个条件,所以用起来可能会比较简单)

例1.9.5:

证明R→S可从前提P→(Q→S),┐R∨P和Q推出。

证明:

(CP规则,因为结论R→S为条件式)

{1}

(1)┐R∨PP

{2}

(2)RP(附加前提)

{1,2}(3)PT,

(1)

(2)I10

{3}(4)P→(Q→S)P

{1,2,3}(5)Q→ST,(3,4)I8

{4}(6)QP

{1,2,3,4}(7)ST,(5)(6)I8

{1,3,4}(8)R→SCP,

(2)(7)

 

例1.9.4:

证明从前提P→Q,┐(Q∨R)可演绎出┐P.

证明:

(反证法)

{1}

(1)PP(附加前提)

{2}

(2)P→QP

{1,2}(3)QT,

(1)

(2)I8

{3}(4)┐(Q∨R)P

{3}(5)┐Q∧┐RT,(4)E5

{3}(6)┐QT,(5)I1

{1,2,3}(7)Q∧┐QT,(3)(6)

例“如果春暖花开,燕子就会飞回北方。

如果燕子飞回北方,则冰雪融化。

所以,如果冰雪没有融化,则没有春暖花开。

”证明这些语句构成一个正确的推理。

证:

令P:

春暖花开。

Q:

燕子飞回北方。

R:

冰雪融化。

则上述问题转化成证明:

PQ,QRRP

利用CP规则,将R作为附加前提,推导P,从而推导出RP。

编号公式依据

(1)QRP

(2)RP(附加前提)

(3)Q

(1),

(2);I9

(4)PQ前提

(5)P(3),(4);I9

课堂练习:

1.用基本等价公式的转换方法验证下列推断是否有效。

(1)PQ,R∧S,QR∧S;

(2)PQ,QR,RPP∨Q∨R;

(3)P,QR,R∨SQS;

(4)Q∧R,R∧P,QP∨Q。

2.用推理规则证明下述论断的正确性。

(1)P,P(Q(R∧S))QS;

(2)P(QR),R(QS)P(QS);

(3)P(QR)(Q(RS))(P(QS));

(4)(PQ)(R∨S),(QP)∨R,RPQ。

3.A,B,C,D四人中要派两个人出差,按下述三个条件有几种派法如何派

(1)若A去,则C和D中要去一人。

(2)B和C不能都去。

(3)C去则D要留下。

4.A,B,C,D四人参加考试后,有人问它们,谁的成绩最好。

A说“不是我”,B说“是D”,C说“是B”,D说“不是我”。

四人的回答只有一人符合实际,问是谁的成绩最好只有一人成绩最好的是谁

5.判断下列推理是否正确:

(1)如果我是小孩,我会喜欢熊猫。

我不是小孩,所以我不喜欢熊猫。

(2)如果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地球停止转动。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所以地球停止了转动。

二.谓词逻辑

例试用量词、谓词表示下列命题:

①所有大学生都热爱祖国;

②每个自然数都是实数;

③一些大学生有远大理想;

④有的自然数是素数。

解①令S(x):

x是大学生,L(x):

x热爱祖国,则

所有大学生都热爱祖国(x)(S(x)→L(x))

②令N(x):

x是自然数,R(x):

x是实数,则

每个自然数都是实数(x)(N(x)→R(x))

全称量词(x)后跟条件式。

③令S(x):

x是大学生,I(x):

x有远大理想,则

一些大学生有远大理想(x)(S(x)∧I(x))

④令N(x):

x是自然数,P(x):

x是素数。

有的自然数是素数(x)(N(x)∧P(x))

存在量词(x)后跟合取式。

例令f(x):

x小于88,g(x):

x是奇数,

(x)(f(x)∧g(x))。

个体变元x是约束变元。

这已经不是一个命题函数,而是一个命题。

它相当于说“存在有小于88的奇数”,这是一个真命题

例令f(y):

y是辣椒,g(y):

y是红的,

(y)(f(y)→g(y))。

个体变元y是约束变元。

这也不是一个命题函数,而是一个命题。

对于其中的个体变元不需要再作代入,它的含义是确定的,它断定“一切辣椒都是红的”,这当然是一个假命题。

例:

将公式(x)(P(x)→Q(x,y))∧R(x,y)中的约束变元改名。

下面哪个正确(注意到此公式中,约束变元只有x),

1)(y)(P(y)→Q(y,y))∧R(x,y)

2)(z)(P(z)→Q(x,y))∧R(x,y)

3)(z)(P(z)→Q(z,y))∧R(x,y)

例:

将公式(x)(P(y)→Q(x,y))∧R(x,y)中的自由变元代入。

(注意到此公式中y为自由变元,x既是约束出现,也是自由出现。

)我们以y为例,试判断下面哪个正确

1)(x)(P(z)→Q(x,z))∧R(x,y)

2)(x)(P(x)→Q(x,z))∧R(x,x)

3)(x)(P(z)→Q(x,z))∧R(x,z)

例在公式(x)(Q(x)→R(x,y))∨(z)P(x,z)中,x既为约束出现,又为自由出现,下面用两种方法,使变元x在公式中只呈一种形式出现

解用约束变元的改名规则得:

(u)(Q(u)→R(u,y))∨(z)P(x,z);

或用自由变元得代入规则得:

(x)(Q(x)→R(x,y))∨(z)P(u,z)。

(重做前一例题,将自由出现的x进行代入)

重做例:

将公式(x)(P(y)→Q(x,y))∧R(x,y)中的自由变元代入。

注意到此公式中y为自由变元,x既是约束出现,也是自由出现。

这次,我们将自由出现的x代入,得:

(x)(P(y)→Q(x,y))∧R(z,y)

例试证明下面苏格拉底论证:

所有人都是要死的,

苏格拉底是人,

因此,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证明:

令M(x):

x是人,D(x):

x是要死的,s:

苏格拉底,原题可符号化为:

(x)(M(x)→D(x)),M(s)┣D(s)

推证如下:

{1}

(1)(x)(M(x)→D(x))P

{1}

(2)M(s)→D(s)UI,

(1)

{3}(3)M(s)P

{1,3}(4)D(s)T,

(2),(3),I

 

例证明(x)A(x)(x)B(x)(x)(A(x)B(x))

证明:

反证法

(1)(x)(A(x)B(x))P(附加前提)

(2)(x)(A(x)B(x))T,

(1),E

(3)(A(a)B(a))T,

(2),ES

(4)A(a)∧B(a)T,(3),I

(5)A(a)T,(4),I

(6)B(a)T,(4),I

(7)(x)A(x)T,(5),EG

(8)(x)A(x)(x)B(x)P前提

(9)(x)B(x)T,(7)(8),I

(10)B(a)T,US

(11)B(a)∧B(a)(6)(10)矛盾

三.集合

例在一个住着一些人家的僻静孤岛上,岛上只有一个理发师a,a给且只给岛上所有不能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问谁给a理发

解:

设S={x|x是不能自己理发的人}。

(1)若aS,则a给自己a理发。

又由题意知,a只给不能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所以a是不能自己理发的人,即aS,矛盾。

(2)若aS,则a是不能自己理发的人。

又由题意知,a只给集合S中的人理发,所以a要给a理发,即aS,矛盾。

无论如何,都有aS和aS同时成立。

这是著名的罗素悖论paradox。

例令A={{1,2},{3},4},B={4,{5},{5,6}},则

∪A={1,2}∪{3}={1,2,3},

∪B={5}∪{5,6}={5,6},

∩A={1,2}∩{3}=,

∩B={5}∩{5,6}={5}

四.关系

例设A={1,3,5},B={2,4,6,8},定义A到B的二元关系R:

‹a,b›R当且仅当a‹b,则称R为A到B的“小于”关系。

R={‹1,2›,‹1,4›,‹1,6›,‹1,8›,‹3,4›,‹3,6›,‹3,8›,‹5,6›,‹5,8›}

是A到B的一个关系,显然RA×B。

而‹3,2›R,‹5,2›R,‹5,4›R。

例设A={1,2,3,4,5,6},B={a,b,c,d},

关系R={‹2,a›,‹2,b›,‹3,b›,‹4,d›,‹6,d›},则

dm(R)={2,3,4,6},

rn(R)={a,b,d},

fl(R)={2,3,4,6,a,b,d}。

例设A={1,2,3},B={1,2,3,4},从A到B上的关系R={‹1,1›,‹2,2›,‹3,3›},

S={‹1,1›,‹1,2›,‹1,3›,‹1,4›},

R∪S={‹1,1›,‹2,2›,‹3,3›,‹1,2›,‹1,3›,‹1,4›}

R∩S={‹1,1›}

R-S={‹2,2›,‹3,3›}

S-R={‹1,2›,‹1,3›,‹1,4›}

R'={‹1,2›,‹1,3›,‹1,4›,‹2,1›,‹2,3›,‹2,4›,‹3,1›,‹3,2›,‹3,4›}

要注意的是,作为关系,补运算是对全域关系而言的,并不是对全集U而言的。

例设A和B分别是学校的所有学生和所有课程的集合。

假设R由所有有序对‹a,b›组成,其中a是选修课程b的学生。

S由所有有序对‹a,b›构成,其中课程b是a的必修课。

什么是关系R∪S,R∩S,RS,R-S和S-R

解:

关系R∪S由所有的有序对‹a,b›组成,其中a是一个学生,他或者选修了课程b,或者课程b是他的必修课。

R∩S是所有有序对‹a,b›的集合,其中a是一个学生,他选修了课程b并且课程b也是a的必修课。

RS由所有有序对‹a,b›组成,其中学生a已经选修了课程b,但课程b不是a的必修课,或者课程b是a的必修课,但a没有选修它。

R-S是所有有序对‹a,b›的集合,其中a已经选修了课程b但课程b不是a的必修课。

S-R是所有有序对‹a,b›的集合,其中课程b是a的必修课,但a没有选它。

例设A={a,b,c,d},A上的关系

R={‹a,a›,‹a,b›,‹b,d›},

S={‹a,d›,‹b,c›,‹b,d›,‹c,b›}。

求R*S和S*R。

解:

R*S={‹a,d›,‹a,c›};

S*R={‹c,d›}。

显然R*S≠S*R

从本例可知复合关系不满足交换律。

兄弟关系和父子关系的复合是——叔侄关系

例设A={a,b,c,d,e,f},

R={‹a,b›,‹b,c›,‹c,d›,‹d,e›,‹e,f›}。

求Rn(n=1,2,3,4,…)。

解:

R1=R;

R2=R*R={‹a,c›,‹b,d›,‹c,e›,‹d,f›};

R3=R2*R={‹a,d›,‹b,e›,‹c,f›};

R4=R3*R={‹a,e›,‹b,f›};

R5=R4*R={‹a,f›};

R6=R5*R=;

R7=;

Rn=(n>5)。

例设A={a,b,c,d,1,2,3,4},A上的关系

R={‹a,2›,‹b,2›,‹b,3›,‹d,4›},

R–1={‹2,a›,‹2,b›,‹3,b›,‹4,d›}。

例设A={a,b,c},B={0,1},有A到B的关系

R={‹a,0›,‹b,0›,‹c,1›},S={‹a,1›,‹b,1›,‹c,1›}

则R–1={‹0,a›,‹0,b›,‹1,c›},S–1={‹1,a›,‹1,b›,‹1,c›}

R∪S={‹a,0›,‹b,0›,‹c,1›,‹a,1›,‹b,1›};

(R∪S)–1=R–1∪S–1

={‹0,a›,‹0,b›,‹1,c›,‹1,a›,‹1,b›};

R∩S={‹c,1›};

(R∩S)–1=R–1∩S–1={‹1,c›};

R–S={‹a,0›,‹b,0›};

(R–S)–1=R–1–S–1={‹0,a›,‹0,b›};

dmR–1=rnR={0,1};

rn(S–1)=dm(S)={a,b,c}

例设A={2,3,4},B={2,3,4,5,6},定义A到B的二元关系R:

aRb当且仅当a整除b。

R={‹2,2›,‹2,4›,‹2,6›,‹3,3›,‹3,6›,‹4,4›}

23456

210101

MR=301001

400100

例S={a,b,c},S上的关系

R1={‹a,a›,‹b,b›,‹c,c›,‹b,c›}

R2={‹a,b›,‹b,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