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621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科学下册 2 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 新版浙教版.docx

七年级科学下册2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新版浙教版

第2章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下册2对环境的察觉自测题(新版)浙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感觉形成的部位是(D)

A.感觉器官 B.皮肤

C.神经 D.大脑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

B.汽车上装消声器,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3.下列有关现象和分析正确的是(D)

A.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B.将闹钟放在密闭钟罩内,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

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解析】 小提琴是靠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当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抽出钟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即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4.2012年5月21日早晨,台州地区天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日偏食景象(如图所示)。

此时,小明同学将太阳光垂直照射在纸板一个很小的“△”形孔上,那么在地面形成的光斑是(A)

(第4题)

A.“”形 B.“”形

C.“○”形 D.“△”形

【解析】 小孔成像时,物体离小孔较远时,像的形状由其本身决定,与小孔形状无关。

5.下列有关声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声”和“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C.“蟋蟀在鸣叫”说明蟋蟀是声源,“金光闪闪”说明金子是光源

D.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解析】 “光”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为3×108米/秒;“金光闪闪”说明金子能够反射光线,而它本身不会发光,因此不是光源;超声波和次声波属于声音,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6.2016年5月9日19时12分左右,“水星凌日”的天象于本世纪第三次出现,如图所示,水星如一颗小黑痣从太阳“脸上”缓慢爬过,它的形成与下列光现象原理相同的是(A)

 (第6题)

A.小孔成像   B.河水看起来变浅

C.海市蜃楼    D.水中荷花的倒影

【解析】 当水星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在地球上看到水星从太阳面上移过,这就是“水星凌日”现象,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河水看起来变浅”和“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水中荷花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

7.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场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士兵身上的军装呈现绿色,是因为军装反射绿光

B.士兵帽子上的军徽发光,因为军徽是光源

C.整个队伍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D.士兵强劲有力的嘹亮口号,是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内的

【解析】 士兵帽子上的军徽发光是因为军徽反射太阳光。

(第7题)  

(第8题)

8.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两字的书上,如图所示。

图中“科学”两字是(A)

A.变浅的虚像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D.变深的实像

【解析】 经过玻璃砖所看到的是经折射后变浅的虚像。

9.如图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第9题)

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

B.镜中视力表的像比视力表小

C.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5米

D.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析】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性质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故C正确。

10.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C)

(第10题)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

B.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 由图可知,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光射到干燥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不是折射;由于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绝大部分反射光线平行射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线进入驾驶员眼睛,所以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1.从水下向水面看,看到一条鱼及其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可以判断(A)

(第11题)

A.a是b鱼通过光的反射成的虚像

B.a是b鱼通过光的折射成的虚像

C.b是a鱼通过光的反射成的虚像

D.b是a鱼通过光的折射成的虚像

【解析】 从水中向上看,看到鱼的像是水中的鱼发出的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是虚像。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人说话和唱歌时的发声是靠自己声带的振动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没有空气,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时,无法直接对话

D.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在振动,而蝴蝶飞行时翅膀不振动

【解析】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传播需要介质,A、B、C正确。

蜜蜂飞行时翅膀大约每秒振动300~400次,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而人的耳朵能感觉到的声音是每秒振动20~xx0次的范围,因此人凭听觉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是因为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的振动次数不在人的听力范围内,D错误。

13.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噪声一定会对人产生伤害

B.在家中,音响播放的音乐一定不是噪声

C.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D.从环保角度来看,不符合环保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析】 噪声不一定会对人造成伤害;当音乐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时,就是噪声;噪声还可以从传播途径中进行控制。

14.地震前,地下的地层岩石运动或断裂会产生次声波。

某些动物会接收到并做出反应。

如图是几种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其中能提前感受到地震的动物是(A)

(第14题)

A.狗B.猫

C.蝙蝠D.海豚

【解析】 因为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赫,而图中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50000赫,所以狗会有较为明显的反应。

15.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A)

 (第15题)

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C.二维码是光源

D.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

【解析】 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

16.下列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B)

(第16题)

 

A.②①B.③①

C.②④D.③④

【解析】 近视眼主要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对光的折射能力过强,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前。

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镜片。

17.在一个透明玻璃罩内放一张会闪光的音乐贺卡,在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此时(C)

A.看不到闪光,也听不到音乐

B.看不到闪光,但能听到音乐

C.能看到闪光,但听不到音乐

D.能看到闪光,也能听到音乐

【解析】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玻璃罩内空气稀薄,接近真空。

真空不能传声,但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能看到闪光,但听不到声音。

18.如图所示,C为蓝色玻璃,D为白屏,一束太阳光从三棱镜的一边入射,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出射光线再经过C射到D上。

则射到D上的光的颜色是(D)

(第18题)

A.红色

B.白色

C.黄色

D.蓝色

【解析】 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分解成七色光,C为蓝色玻璃,只能透过蓝色的光,而白屏能反射一切光,所以最后呈现在屏上的是蓝光。

19.如图所示是人眼看到池底某点的光路,其中正确的是(D)

【解析】 光由池底某点发出,经水面射入人的眼睛,故光线是从水中到空气中,A和C错误;光经水面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B错误,D正确。

20.小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不同类型的眼镜片,下列关于本次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C)

(第20题)

A.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解析】 放置眼镜之前,蜡烛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所成的像应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远视镜片为凸透镜,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时,光被会聚,所以所成的像就离透镜近了一点,因此要使光屏靠近透镜,才能看到清晰的像,故C正确;近视镜片为凹透镜,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时,光被发散,此时的像应离透镜远了一点,所以应使光屏远离透镜,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故D错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21.据文献记载,至今世界上已经发现了62例先天性无痛症患者,他们由于天生无痛觉,幼年时往往在进食时自己将舌头咬破,行走时将关节扭伤而不知晓。

因此,他们必须学会如何防止烫伤、碰撞,这种患者容易死于内脏炎症或体表大面积感染。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痛觉对人具有保护作用。

22.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快(填“快”或“慢”);真空中的光速为3.0×108米/秒。

【解析】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而光的传播速度近似于真空中的光速,为3.0×108米/秒。

23.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振动而发出声音,轻敲或重敲编钟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响度(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

【解析】 用钟锤敲击编钟时发出声音是由于编钟振动产生的,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编钟,编钟振动的幅度不同,产生的声音响度不同,轻敲,响度小,重敲,响度大。

(第23题)   (第24题)

24.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在白屏上能看到红光。

【解析】 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如果在白屏与三棱镜之间竖直放置一块红色玻璃,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光。

25.小亮用如图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第25题)

(1)图中反射角是40度。

(2)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B板上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3)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则反射角会变小(填“变大”或“变小”)。

【解析】 

(1)光的反射中,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所以图中反射角的度数与入射角相同,为40度。

(2)因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B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

(3)光的反射中,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所以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则反射光线也会向法线靠近,反射角变小。

26.一家汽车美容店的门口,贴着如图所示的“爱车小贴士”,这是因为留在车身上的水滴相当于凸透镜,使太阳光会聚在车身局部形成高温,导致车漆失去光泽。

爱车小贴士

烈日下洗车须及时擦干,否则会导致车漆失去光泽。

(第26题)

【解析】 在阳光下的水滴好比一个小的凸透镜,对太阳光进行了会聚,使得局部高温,从而损伤汽车表面的车漆。

 

27.李科同学站在平面镜前5米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5米,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米处,如图所示,这时她仍能(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若李科靠近镜子,则像的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等大、等距、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成虚像,故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5米,木板不能挡住镜中所成的像。

28.如图所示,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米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可以传声。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现象表明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线停止振动,无法传播声音。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不能(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理由是:

细棉线没有拉直,不能振动,因而不能传播声音。

【解析】

(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了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细线被捏住,就停止了振动,声音无法通过细线传播,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说话的声音了。

(4)如果线没有拉直,那么由于线是松软的,从而无法传递振动,另一方也听不到声音。

29.在民俗街上,小明对一个雕刻于半粒大米(上圆下平)上的微雕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为看清微雕作品上的文字和图像,小明应利用图甲所示透镜中的A(填字母)进行观察。

(第29题)

(2)正确选择透镜后,小明测出透镜的焦距为5厘米。

(3)透过透镜观察微雕作品,小明看到的像如图乙所示,此时透镜到微雕作品的距离A(填字母)。

A.小于5厘米

B.大于5厘米且小于10厘米

C.等于10厘米

D.大于10厘米

【解析】要将细小物体放大,应选择一枚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物距应小于一倍焦距。

30.

(1)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

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B(填字母)法。

A.推理B.类比

C.控制变量D.转化

(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将微小振动放大。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4)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会弹起,乙实验乒乓球不会弹起。

(填“会”或“不会”)

【解析】

(1)声波不易观察,但能找到它和水波的相似点:

将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这种探究方法叫类比法,故选B。

(2)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

(3)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4)月球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甲实验乒乓球会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起。

31.如图是人耳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体的听觉感受器位于9(填序号,下同),感冒后病菌可以沿10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2)同学打闹请勿用手掌扇耳光,以防压缩空气冲击3,导致它破裂。

【解析】听觉感受器位于人体的耳蜗中,感冒后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气压变化会对鼓膜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导致其破裂。

32.《康熙几暇格物编》中记载:

“置钱碗底,远视若无,及盛满水时,则钱随水光而显现矣。

”如图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用激光笔从A点向E(填字母)处照射,可照亮铜钱,加满水,从A处看到像的位置将变高(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解析】据题意可知,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得,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E处射出光束时,光线会原路返回,即可把铜钱照亮。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他看到的铜钱是因为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高的虚像;加满水后,由于入射点升高,人眼逆着射来的光线看去,看到像的位置将变高,如解图所示。

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6分)

33.在自行车的尾部安装一种塑料制成的反光镜,夜间骑车时,在车灯照射下,能使光线按原来的方向返回。

反光镜结构如图所示,两平面镜相互垂直,当一条光线AB入射到其中一平面镜时,作出所有反射光线的光路图。

34.如图所示,物体AB上的B点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在B′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4、实验探究题(第37题7分,其余每空2分,共21分)

35.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20厘米,如图所示:

(1)小明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在图示中,只需移动光屏到适当位置,可在光屏上成倒立的缩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这个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照相机(写出一种即可)。

(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放了一副眼镜,原来光屏上清晰的像变模糊,当光屏远离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又可得一清晰的像,则这副眼镜是近视(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解析】

(1)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据图可知,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3)将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先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光线与原来相比发散了,故放置的是使光线发散的凹透镜,这种眼镜是用来矫正近视眼的。

36.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

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

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甲,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折射光线消失。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光斑消失,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

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不会。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解析】

(1)随着折射角的增大,原来的折射光线不会再出现在空气中,那么折射光线就消失了。

(2)在空气中很难见到光路,只能通过光屏上的光斑来判断,如果折射光线消失,则光斑消失。

(3)光斑消失时入射角没有达到90度,而折射角已达到90度了,发生这种现象要求入射角小于折射角,而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所以不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

37.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CDBA。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多次实验,寻找规律。

(3)图乙是物、像的位置实验记录,请你利用测量工具对图乙的实验记录作出处理并得到相应规律。

连接A′A、B′B、C′C,分别与原放置玻璃板处交于O1、O2、O3,测量后发现A′A、B′B、C′C均与O1O3垂直,且A′O1=O1`A,B′O2=O2B,C′O3=O3C;规律:

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析】

(2)重复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3)要得出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及物、像连线与镜面的关系,就要将对应物、像的位置点连接起来,并进行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