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首先养阳气.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5863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5.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生首先养阳气.doc(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养生首先养阳气.doc

第一节何为阳气

中医认为,人之健康与否,全赖一口气。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指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身之阳气,就像是天上的太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失去了太阳,万物凋零。

人失去了阳气,同样得不到健康。

古人常用“亡阳”一词来代指死亡,就是这个意思。

反之,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还有一线生机。

但是阳气的衰退却又是客观的必然。

一方面,阳气的衰退是自然生长规律,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人自出生以来,就不断积聚浊气,从口鼻而入,自呼吸而入。

这些浊气越聚越多、越变越杂,不仅会直接导致各种大病、恶病、杂病,还必然会伤害阳气,进一步导致浊气积聚。

如此循环,或亡阳而亡,或腐败而亡。

说起中医,就会想到阴阳学说,哪怕是对中医一无所知,也对阴阳学说略有耳闻。

然而,到底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临床上,阴阳学说又具有多大意义呢?

阳就是功能,阴就是物质

不需要了解太多的术语,单纯从“物质与功能”的辩证角度来看,阳就是功能,阴就是物质。

临床上,西医的众多指标,如血红蛋白的含量、血糖浓度乃至各种生化指标,之所以让人觉得“科学”,就是因为它们是“能眼见为实”的物质,是阴的层面。

而人体不可能只有物质,却没有功能。

实际上,功能远比物质重要得多。

试想一下,一台没有软件的电脑,跟一堆废铁有多大差别,失去功能的电脑还能干什么?

功能的变化早于物质的变化

阴阳学说认为,阳是主动的、向上的、积极的;而阴则是主静的、向下的、消极的。

简单地说,运动的、变化的属阳,而相对静止的、不动的属阴。

换句话说,属阴的物质性的指标是不会轻易变化的,而属阳的功能性的指标却是非常容易变化的。

也就是说,功能的变化要早于物质的变化。

临床上,当人体发生疾病时,首先是脏腑功能发生变化,而后才是物质性的指标发生变化。

然而,作为“物质医学”的西医,其判断疾病的标准依赖于“看似科学”的物质性指标的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中医诊断你得了某种疾病,却被西医否定,甚至因此认为中医不科学的原因。

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就是,近年来,许多名人富豪定期西医体检证明没有问题,却突然猝死。

经典案例

2008年12月的某天,我在家里接到朋友的求救电话。

朋友的父亲李老,是上海某机关干部,一个月前刚体检完,身体一切正常,却因一场伤风感冒住院且一住就出不来了。

从感冒变成了急性心衰,从普通病房住进了ICU,甚至接到了“病危通知书”。

我们赶到时,李老已经是危在旦夕,血压低到60/35mmHg,脉搏近无,浑身冰冷,唯有心窝和鼻孔处尚有一丝暖气。

我们考虑他为重症心衰,心阳衰竭,需要急行回阳救逆之法。

我和朋友一共三人,各持2根粗艾条,分别熏灸印堂印堂穴,位于两眉头中间。

、百会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

、神阙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

、关元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

、涌泉涌泉穴,位于脚心处。

等穴位。

约30分钟后,李老浑身微微发热,人苏醒了过来,生命体征基本恢复。

继续熏灸60分钟,李老浑身汗出,已能轻微活动,遂停止施灸。

后经常规调理一周后康复。

你会不会觉得这很神奇?

其实,这是典型的阳气衰退的病症。

因伤风感冒,加上李老之前有心阳虚的问题,风寒之邪迅速伤害了心阳,导致心阳极度衰弱而诱发疾病,而通过艾灸就可以迅速回阳而康复。

这种脏腑功能的阳气,实际上要超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

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层面。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阴阳学说的阴阳,是“一生二”的阴阳。

而我们讲的阳气,实际上是生命的本质功能,是“道生一”的范畴。

尽管“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答案无从可知,但无论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都少不了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阳气的化生功能。

生理状态下,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阳气的化生

生理状态下,人出生以后,需要不断地从饮食中摄取营养物质。

然而,并不是吃了就行。

只有具备消化、吸收的原始功能,才能把饮食吸取、转化为营养物质。

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的“阴”并没有多少衰退,仅仅是因为阳气衰弱,而变得越来越虚弱。

直至生命终了,虽然作为物质的“阴”——尸体依然存在,但“阳”功能消失。

病理状态下,病理产物的吸收也全赖阳气的化生

病理状态下,无论是乳酸,还是像骨刺、肿瘤一样的病理产物,其代谢、排泄乃至气化,依然离不开生命之阳气的功能。

更确切地说,“阳化气、阴成形”,任何像骨刺、肿瘤这样的病理产物,只要阳气足够强大,都是可以消化、气化的。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就有无数道士,为“羽化”、为“长生不老”而苦修。

尽管功法各样,却也是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修炼阳气”,以求“元神出窍”。

然而,尽管阳气至关重要,其衰退却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也是阳气的“生、壮、衰、亡”过程。

换句话说,阳气的衰退,就是这些慢性杂病的根本病因。

预防保健的关键,就是如何识别阳气的盛衰以及扶阳、养阳的过程。

第二节阳气不足的表现

阳气没有过多,只有不足

从笼统的角度来讲,所有人都是阳气不足。

阳气,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能力,它的衰退是绝对的、必然的,阳气没有过多,永远只有不足。

从某种角度来讲,养生或者说长生不老,就是一个不断修持阳气,不断贴近“元神出窍”的过程。

运动员永无休止地挑战新纪录的过程,也正是人类不断挑战身体潜能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人会认为自己阳气太过充足,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太好。

相反,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阳气不足的问题。

这是从单纯养生的角度、从人类追求“无限的生命”的角度来谈的,养生就是养阳。

然而,我们在此要谈的阳气不足,则只是从疾病、从影响健康的角度来说的。

阳气不足,已经不是健康与否的问题,而是病情严重程度的问题。

脏腑阳气衰退的典型症状

《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中说:

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也就是说,阳气有自然衰退的必然过程,女子开始来月经,男子开始精满而溢的时候,阳气到达极限,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更年期,也就是“女子六七”、“男子六八”时,阳气衰退就很明显了。

阳气不足比较典型的表现有:

倦怠,总是感觉自己精力差,爱睡觉,整天一副睡不醒的样子,非常疲劳;怕寒,总是感觉冷,不管怎么加衣服,甚至大热天都感觉冷;手脚冷;舌头胖大有牙齿痕;脉搏没有力,不容易摸到……

具体来说,心阳不足者,手足不温,唇舌青紫,甚者会有胸闷、胸痛等。

心阳虚,也就是心脏功能低下或者说心脏功能受到影响的人,总是手脚发冷,嘴唇呈暗红色,甚至青色;胸部总是不舒服,好像有东西堵着,严重者呼吸时透不过气来,个别明显者,胸口疼痛,甚至像针扎一样刺痛。

也有些人,这些症状都没有,但是总感觉自己肩膀、后背部酸痛不适,常误以为是颈椎病、肩周炎。

肝阳不足者,易疲劳,有高血压等。

肝阳虚,也就是肝脏功能低下或者说肝脏功能受到影响的人,容易疲劳,整天感觉自己没有精力,爱睡觉。

由于中医说“肝主筋”,也就是说人体血管、肌腱等组织归属为肝系功能,因此,该类人群多伴有血管硬化,好发颈、肩、腰、腿综合征。

脾阳不足者,易食欲缺乏,消化不良,湿浊不化而肥胖等。

脾阳虚,也就是脾脏功能低下或者说脾脏功能受到影响的人,一方面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吃不下饭,比如有的人一吃饭就容易肚子胀闷不适,有的人能吃饭但却非常瘦,老百姓讲这种人是“白吃”,有的人爱拉肚子,吃什么拉什么,严重者吃的菜叶子,拉出来的还是菜叶子。

另一方面,表现为脾脏代谢,排泄机体代谢性产物、垃圾的功能低下,导致代谢性产物以及机体垃圾不能及时排泄出去,从而堆积于体内,导致肥胖、痛风、身体酸痛不适等。

由于消化、吸收不好,还会导致严重的广泛性的气血不足,进一步继发多脏腑供血不足的问题,发作为多脏腑功能退变。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养生、治病、保健的关键。

肺阳不足者,气短乏力、夜间咳嗽。

肺阳虚,也就是肺脏功能低下或者说肺脏功能受到影响的人,说话有气无力,精力差,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特别容易感冒,容易晚上咳嗽、哮喘等。

此外,这种人皮肤也不好。

肾阳不足者,性欲不强、性功能低下,宫寒不孕,小便多等。

肾阳虚,也就是肾脏功能低下或者说肾脏功能受到影响的人,老百姓最熟悉的就是性欲冷淡,没有什么性需求;小便多,尤其是晚上;怕冷,尤其是腰、四肢怕冷;女性多伴有生殖能力差、不孕不育等问题。

肾脏是人体元阳之根本,是阳气的核心,换句话说,人自出生以来,所有脏腑、组织功能的启动、发挥,均是由肾阳来启动。

肾阳,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阳气。

因此,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养生、治病、保健的关键环节。

第三节现代人为何需要扶阳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体这台机器所具有的功能的统称。

换句话说,五脏六腑的功能,就是阳气。

古人就是凭借阳气的有无,而判断某人是否已经死亡。

可见阳气对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慢性杂病的调理、康复需要扶阳,需要激发脏腑功能,实际上,整个中医的治疗机制,就是依靠激发脏腑功能,进而通过脏腑功能来实现的。

中医跟西医最大的区别就是,西医是依靠药物本身的作用来治疗疾病,靠服用、借助这些外来性的药物治疗疾病。

而中医本身并不治病。

比如针灸用的银针,本身没有任何有效成分,完全不具有任何治疗功能。

即使是中药,尽管具有所谓的成分,然而其真正的治病机制却是通过直接激发脏腑功能或通过改变脏腑体液环境间接激发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的。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指出,“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指明死亡原因多与“伤寒”有关,也就是与阳气的受损有关。

中医学认为,“寒为阴邪,寒性收引,最易伤阳”。

整部《伤寒杂病论》也都是在谈寒气与阳气的关系。

从一开始的麻黄汤、桂枝汤到最后的四逆汤,即讨论早期“祛寒”到后期“寒邪伤阳后的回阳救逆”,体现的是寒气与阳气的辨证论治关系。

疾病早期,寒气尚未伤阳,则只需要散寒;到了中期,寒气已经伤了阳气,但阳尚未伤得厉害时,散寒与扶阳并用,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到了中晚期,阳气大伤之后,直接危及生命,此时散寒已无意义,当以“保命为主”,先留住最后一口气,再图徐徐散寒,慢慢治疗。

《伤寒杂病论》所处的年代,寒气易伤阳,而今天的社会,依然如此,且阳气伤得更加严重。

不仅寒气伤阳,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严重伤阳,主要如下。

空调大量使用

空调的大量使用严重伤了机体阳气,导致各种疑难杂病,最典型的莫过于“空调综合征”。

由于工作以及饮食等各种原因,许多人本身多有程度不同的阳虚问题,加上工作超负荷,气血消耗过多,多伴有程度不一的“供血问题”。

倘若劳累之余,立即“享受”空调,就很容易导致猝死。

一方面,空调进一步伤了阳气,另一方面,这种“寒气”直接导致血管急剧收缩,诱发突发性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突发性梗死。

饮食寒凉

受温病学派的影响,大凡炎症出现,很多人就认为是热邪导致,拼命要求饮食清淡、寒凉,结果大伤阳气。

殊不知,热邪可以导致疾病,但阳气亏虚,功能低下,脾不能运化水湿导致的“机体垃圾浊气(即无菌性炎症灶)”,却是无菌性炎症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的“啤酒肚”,实际上并非是“啤酒热量太高”,其真正的原因是啤酒太过寒凉,加上很多人还喜欢喝冰镇啤酒,严重伤了脾肾之阳,导致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受损,不能及时排泄代谢性产物而导致肥胖。

此外,嗜吃螃蟹等海鲜容易导致“痛风”,也是如此。

因螃蟹是大寒之物,吃多了,就会伤脾肾之阳,导致肾脏的代谢功能受阻,引起嘌呤代谢产物异常,从而导致痛风。

用药寒凉

抗生素和清热解毒口服液等大量寒凉药物的使用,也严重伤害了机体的阳气。

临床上,在大冬季打过点滴后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病例举不胜举,就是因为冬季本就天气寒冷,而点滴又直接把寒气带入心脏,瞬间消耗心阳。

性开放、性泛滥

精子本身没有多少营养成分,但精子是物质,属于阴。

阴是相对静止不动的,它的动力变化需来自于阳。

换句话说,要将5毫升的精子射出来,需要消耗大量的肾阳。

这种直接“伤阳”要远大于空调之寒气的伤阳。

露脐装、露背装,让很多女性失去做妈妈的权利

中医认为,背中心为“人体的阳光三角区”,下面就是心阳;而肚脐更加重要,下面即为人体先、后天的肾阳和脾阳。

人体三大主要的阳气受了伤害,势必导致女性的诸多问题:

肥胖、痛经、子宫肌瘤、乳腺增生、不孕症、乳腺癌、宫颈癌、烦躁、长痘痘、内分泌失调等,严重危害这些70后、80后乃至90后女性的健康。

老中医李可曾明确指出:

“(人体疾病)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二。

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一旦伤阳之后,势必导致阳气衰弱,机体新陈代谢功能更加低下,更容易产生、堆积大量的中间酸性代谢产物。

而排泄这些中间酸性代谢产物,需要消耗大量的脏腑功能。

如此,进一步伤阳,形成恶性循环。

阳气的伤亡是客观的必然,扶阳是养生的唯一法门。

就像西医一再强调的那样,“退行性疾病不可治疗”,这是一种客观。

抑制功能的退变,多存一口阳气,就多加几年寿命,这也是养生保健的必然选择。

第四节正确认识扶阳调理后的好转反应

很多人在采用悬灸扶阳调理后,会出现一些反应,如皮肤上长疹子、小痘痘,大便稀或硬甚至便秘,掉头发,身上酸胀等,个别敏感者会出现症状加重等反应。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吓得不敢继续调理,个别人甚至认为这种连皮肤都不接触的中医外治法竟然也有“副作用”。

其实,这只是中医调理起效过程中必然有的好转反应。

好转反应是阳气增强后祛除体内病气的现象

好转反应,又称整健反应、瞑眩反应或调整反应,是指在调理身体过程中,会出现症状加重或者原来从未出现过的一些症状,如酸、胀、无力、嗜睡等,这样的现象即称为瞑眩反应。

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调理的毒副作用,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好事,是疾病或身体好转的反应。

中医自古以来对瞑眩反应就有明确的阐述。

《尚书?

说命篇》指出,“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意思是说,在调理身体过程中,包括用药物、食疗、推拿、按摩或气功调理,如果不产生一些反应现象,则疾病不可痊愈。

人体是一个非常精妙的系统,具有自我修复功能,而这种修复功能,就是人体阳气的主要功能之一。

阳气能自主地将身体里面的病气(又叫垃圾浊气)不断地排出体外。

当这种浊邪病气被排出后,疾病也就自然康复。

一般情况下,这些浊气多经过皮肤、经络、大小便等途径排出,但是这些途径的排出速度有一定上限。

倘若扶阳的力度过大,导致阳气排出这些垃圾浊气的速度过快,超越了皮肤、经络、大小便等途径的排泄速度,就会导致这些垃圾浊气堵塞皮肤、经络通道,反而引起经络“不通则痛”的现象,即好转反应。

好转反应与疾病的根本区别

但是,这种“不通”只是暂时的,只要浊气完全排出了,症状就会自然消失,或者放弃排出了也会自然消失。

然而,疾病本身的“不通”就完全不一样了。

最简单的区别是,疾病导致的“不通”不会消失,只会不断加重,除非给予治疗。

也许,一个更简单的比喻会让我们更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

疾病加重是浊气由肌表不断入里。

而好转反应,在浊气的运动方向上刚好相反,它是浊气在人体阳气的作用下,由里面不断向体表毛孔运动,最终经毛孔或大小便等通道彻底排出体外。

好转反应的处理方法

当我们彻底明白了好转反应的内在本质后,如何处理这些好转反应,就显得非常简单。

在此之前,需要明确浊气的排出途径,然后根据浊气在哪条排出途径上受阻,就针对哪条途径对症治疗,从而解除好转反应,同时也是加速、加强疾病的治疗。

排浊的主要终端途径有以下几种:

小便途径,大便途径,毛孔发汗途径,从肺咳痰途径,从脚底发汗途径,经络途径。

那么,有了好转反应之后,就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除:

疏通经络,特别是膀胱经刮痧;拔罐或加强扶阳力度;适量饮水,促进大小便排泄;适度排汗,从毛孔排泄;祛痰法,从肺咳痰排泄;用艾叶煎水泡澡、洗澡或擦洗,用花椒代替也可。

我们在给病人调理之前,至少开始调理时,就建议病人用我们的“五行祛浊散”泡澡或洗澡,预先打开排浊通道,也可免除好转反应的出现。

第一节多而无用之物即为浊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是统一的整体,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的整体。

相对于自然来说,人体只是自然这个大整体中的一个小整体,并且,整体与整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交换物质与信息。

也就是说,任何自然界的不良东西,如“工业三废”,皆可通过这种物质交换进入人体,从而伤害机体。

这些东西,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浊气”。

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以及营养过剩等问题,因此,人体内的浊气已经不单指以往的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性浊邪,它既包括对人体生命活动有害的物质,也包括人体内多余的营养物质。

简单地说,多而无用之物即为浊。

“浊”一旦形成,就会耗损脏腑经络,败坏形体,生出各种大病、恶病,可以说,“浊”是百病之源。

因此,若想无病延年,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要清浊、排浊。

如同反腐,腐败没了,社会才会政通人和;浊气没了,人体才会无病,才能益寿延年。

人自出生以来,浊就逐渐停留

人啼声一发,离开母体,来到这个世界,口鼻气通,百脉流畅,开始独立生存。

从呼吸第一口气、喝第一口乳汁开始,浊就开始在人体内停留。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等除了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质以外,也留给了人体不需要的物质,那就是“浊”。

浊每天都在积聚,10年、20年、30年,人体大多没事,那是浊还处于低或者中间的水平,还在人体正常控制范围之内。

但是40年、50年、60年,人体无法再承受浊的重压,大病、恶病就接踵而来,到了70年、80年,人体已经被浊腐蚀得不堪一击,随时都会衰败而亡。

浊日新月异

随着环境、生活、工作习惯等各因素的改变,浊也日新月异。

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入人体会产生浊;七情六欲、劳倦内伤扰乱人体气机也会产生浊;每天吃的、穿的、住的、出行等也会把浊不断带入人体内。

浊积聚在人体各处,阻碍气血津液运行,使阴阳失衡,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日积月累,腐蚀机体,大病、恶病接连不断。

浊从口入

《黄帝内经?

经脉别论》中说道: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人体每天不断摄入水和各种食物,通过胃腑的腐熟,饮食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气血津液,经脾输送到人体各处。

然而现代社会异常的生活习惯,使人体每天摄入过量的饮食,加重脾胃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的负担,剩余的营养物质得不到消化吸收,不断堆积在人体,腐化变生为浊,危害机体。

不适合人体的饮食性味也会化浊,酸、苦、甘、辛、咸五味都不能偏食,长期嗜食辛辣、肥腻、厚味等物,人体体质变性,就会内生痰浊湿热等各种浊气。

葱姜蒜、鱼虾蟹等均为发物,鱼生火,肉生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吃得越多浊就越多。

此外,瓜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水污染中的化学物、重金属,以及食品添加剂,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绿、调味剂等,都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堆积在胃肠,随着水谷精微分布到五脏六腑、形体诸窍,成为各种浊邪,腐化机体。

浊从鼻、从皮毛入

工业污染破坏了自然环境,工厂、汽车排出的废气污染了我们的空气,也染黑了我们的肺和气管壁,使肺的功能受损。

中医说“肺朝百脉”,肺担负着人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的任务,空气中毒素进入血液,从血脉流通到全身各处;“肺合皮毛”,皮肤接触到污染的水、污染的空气,毒物入皮、入血、入脉,积聚在机体各处成为浊。

此外,还有情志内伤引起的各种内生之浊,积聚在脏腑、经络,浊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浊邪,日积月累,浊邪化毒,败坏气血津液,使机体腐化变质而亡。

第二节浊为百病之源

众所周知,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青山绿水,则鸟语花香,生命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然而,由于各种“废气”的排放,昔日的小溪变成了臭水沟,昔日的鸟语花香变成了恶臭冲天,世人唯恐避之不及,大自然的生命也在这样的“腐败”之中走向死亡。

其实人体也是如此。

我们每天呼吸“污浊”的空气,各种污浊之气就随着呼吸进入人体,随着血液循环周流全身;我们每天吃进大量的食物,食物中残留的农药、化肥、添加剂等也随食物进入人体,这些“污浊”之物在正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大小便、咳痰、出汗等途径排出体外,但由于数量过多,超越了机体的排泄能力,不能及时排出,在体内越聚越多,就像污染自然环境一样,污染了机体的内环境。

当内环境受到污染后,机体排浊功能会进一步减弱,从而使这些“污浊”聚得更多,日久,我们的机体也就像那条小溪一样变成了臭水沟,生命岌岌可危。

具体见浊气与疾病关系示意图(如图3-1)。

可以这样说,除了一些创伤性疾病与极少数细菌、病毒感染性疾病外,今天严重困扰着人们的各种慢性病、疑难杂症,莫不因浊腐败、改变体液环境而引起。

故浊为百病之源。

第三节浊气的致病机制

众所周知,人必须在适宜的环境里才能生存,至少是能活得更好,少生病,而构成我们人体的每一个脏器,也需要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

脏器在人体内的生存环境,叫内环境。

当内环境也像大自然一样备受污染时,我们的脏器也会“哭泣”。

它们轻则“罢工”,不再发挥生理功能的作用,比如肠胃内环境过于寒冷时,它会不消化饮食,人就会肚子胀;胰脏内环境过于潮湿闷热时,胰脏不分泌或少分泌胰岛素,我们就会得糖尿病。

甚者,它们会因长时间处于恶劣的内环境中而被“蒸熟”,从而直接死亡。

浊,大部分并不直接致病,它只是改变了机体赖以生存的正常内环境,从而削弱了脏器应有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是,疾病者,异常生理功能也。

所以,浊能致病,并不是随口说说的。

第四节自然要环保,健康当祛浊

自然环境永远不可能没有污染,浊气更是无处不在。

当浊气改变了脏腑赖以生存的体液环境后,就必然导致脏腑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甚至完全丧失功能,最终因腐败变质而导致脏腑组织的变性、坏死,从而导致疾病。

环境污染,只需要适当的环境治理,清理污染,加以绿化,则必然再次生机盎然。

而健康的获得,也是如此。

浊去则病自然而愈。

道教非常重视养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其核心不外乎就是“扶阳气、祛浊气”。

阳气,不用说,何时修成正果,就看何时阳气充足,何时可以“元神出窍”,游荡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同寿,此为道生。

除了各种扶阳修炼外,道士还必做一道功课,那就是“节食辟谷”修行以及“拍打功”。

辟谷,是为了尽量少摄入“浊气”,清修之前要选择一处环境优美的居所,也是为了尽量少摄入“浊气”。

而拍打,就是为了祛除浊气。

尽管我们不可能完全像道士一样去做这些修行,但要想健康,清理浊气却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可以用别的方法祛除浊气,如刮痧、拔罐、放血等。

此外,下述方法如果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也不失为好的选择。

第一,泻法。

通过拉肚子,让浊从大便而解。

第二,利尿法。

通过小便,让浊从小便而解。

第三,汗法。

通过发汗,让浊经皮肤从汗而解。

第四,吐法。

通过咳吐,让浊经口从肺解。

第五,补益法(即扶阳),增强脏器排浊功能,如肾主气化功能、脾主运化水湿功能等,协助排浊。

特别是排出内浊,非此法不可。

第六,大量喝水以帮助排浊,使水载浊而出,不失为排浊要法。

第七,鸡蛋飞粥法。

可补益、增强脏器排浊功能,扶正祛邪。

有人会说,“泻法”、“吐法”难道不会伤阳吗?

其实,这是扶阳与祛浊的辩证关系。

扶阳其中的一个功能就是为了能够祛除浊气,扶阳不是我们的目的,健康长寿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第五节清肠祛浊,鸡蛋飞粥

人们每天摄取的各种饮食,一方面由于环境食品污染,垃圾浊气重;另一方面,今天的人们具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喜食寒凉,脂肪、糖、蛋白质摄取过多等,也会导致垃圾浊气产生。

肠胃是人体被迫摄取外在浊气的主要途径,是人体内浊气最重的聚集部位,无疑是预防、祛除垃圾浊气的最重要的目标。

因此,保持肠胃的洁净,是清除浊邪的关键。

肠胃也是人体排泄垃圾浊气的最主要器官。

一旦大便异常,一个晚上的宿便就相当于三包香烟的毒素总和。

且肠胃也是人体吸收营养的地方,一旦浊气停留于此,将很快入肝、入血。

今天肝系疾病,如脂肪肝等,与此有重大关系。

浊气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则流遍全身,无处不在、无处不往,将使祛浊没有目标和方向。

一旦这些垃圾浊气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