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8641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掌握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凿(záo)  畦(qí)  吓(xià)  罕(hǎn)  系(jì)

霄(xiāo)蝥(máo)窍(qiào)敛(liǎn)觅(mì)

秕(bǐ)躁(zào)嗬(hē)恭(gōng)荚(jiá)

椹(shèn)蛉(líng)络(luò)髓(suǐ)筛(shāi)

塾(shú)蟋(xī)蟀(shuài)蜕(tuì)橘(jú)

柚(yòu)寇(kòu)倜(tì)傥(tǎng)叵(pǒ)

噫(yī)豁(huò)(豁(huō豁口)) 攒(cuán)(攒(zǎn攒钱))

宿(sù)(宿(xiǔ半宿)宿(xiù星宿))

拗(ǎo)(拗(ǎo拗断)拗(ào拗口)拗(niù执拗))

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

确实。

         菜畦:

菜地。

长吟:

长声鸣叫。

云霄:

极高的天空。

缠络:

缠绕。

倜傥:

洒脱大方。

陌生:

生疏;不熟悉。

鉴赏:

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

觅食:

寻找食物。

总而言之:

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

答礼:

还礼。

方正:

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渊博:

(学识)精深广博。

毕竟:

终归,到底。

同窗:

同在一个窗下念书的人。

机关:

周密而巧妙的计谋。

文中是秘密的意思。

陆续:

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人声鼎沸:

形容人声喧闹,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3.作品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4.题目简介。

百草园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后,是台门内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

1919年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从此百草园面貌大变,井也被填掉了。

只有“短短的泥墙根”还保持原样。

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远,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

“三余”: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

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为“三味”。

“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

鲁迅先生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中途曾有中断,首尾共6年。

二、课文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听课文录音提问

1.提问: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

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

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

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

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

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所以不矛盾。

4.提问: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

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形:

肥胖、高大、拥肿、小球。

声:

长吟、弹琴色:

碧绿、紫红和蜂的“黄”。

味:

又酸又甜。

春景:

桑椹、菜花。

夏景:

鸣蝉。

秋景:

蟋蟀的叫声。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有比喻: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二)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

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

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第7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

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三、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

“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

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

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

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

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

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哪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

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9.问:

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课外拓展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学生自由发挥即可。

10 *再塑生命的人

教学目标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3.理解、感悟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4.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以及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体会并能分析出海伦成功的因素。

3.揣摩文中重要语句,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

4.把握“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

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

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资料助读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著名的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

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她的代表作。

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

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

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安妮·莎莉文,1866年4月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5岁时因一场眼疾失去大部分视力。

1880年10月进入柏金斯盲人学校。

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

从柏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年3月,安妮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

安妮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

 

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少女,直至进入大学。

1936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纪不朽传奇海伦·凯勒的传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们的惋惜声中与世长辞。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感慨(kǎi)  搓捻(niǎn)  绽(zhàn)开  争执(zhí)

惭愧(kuì)奥(ào)秘拼凑(còu)企(qǐ)盼

不求甚解:

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截然不同:

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

截,割断。

恍然大悟:

形容人对某事情一下子明白过来,突然醒悟,豁然开朗。

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

悟,心里明白。

油然而生:

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油然,自然而然地。

(2)梳理文章的基本脉络。

第一部分(第1段):

概述莎莉文老师在“我”一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第2-13段):

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教育情况。

(3)整体感知文章中心。

这篇课文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莉文老师的几件事,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和那种艰辛却愉快的生活感受。

二、深入情节 梳理思路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

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

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

她站在台阶上等待。

后来,“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布娃娃“doll”。

还教我学会了拼写“别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

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3.第9段写“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摔坏了布娃娃,“我”大发脾气的根本

 

原因是什么?

“我”整天仍处于黑暗世界之中,感到很痛苦,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不能领悟“爱”的真谛。

4.莎莉文老师用什么方法教会了海伦“水”这个单词?

学会“水”这个单词对海伦来说有什么意义?

莎莉文老师让海伦接触事物的同时,强化这一实物的概念,就是这个词唤醒了海伦的灵魂,使海伦感受到光明、快乐和自由。

5.为什么文章的标题为《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的深刻的含义是什么?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2)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

“再塑生命”这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三、语言品析 分析人物

(一)走进人物

1.在文章所叙述的事件中,作者表现出来的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从文章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知道,莎莉文与海伦的初次接触,首先让“海伦”感受到的是关爱。

这里,我们初步懂得了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和良苦用心。

送给海伦布娃娃,真是巧妙极了,既是老师对小海伦的爱心表达,更是用来启迪小海伦智慧的“道具”。

小结:

概括莎莉文老师的形象:

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

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2.海伦·凯勒的成功离不开老师的教诲,但她本人的努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请再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作者本人语言、心理和动作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

(1)海伦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也无法用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

“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2)但她毕竟是一个求知欲极强、悟性极高、感情丰富的孩子。

“光明!

光明!

快给我光明!

(3)在学习过程中,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着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着事物。

这样,她能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4)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急于运用,历尽艰辛,“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可以说,她虽是一位盲人,但她的心灵比常人敏感

 

且丰富,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

小结:

作者的性格品质特征——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

海伦成为不平凡的人,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与她的主观努力分不开。

3.文中有一句话指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请找出这句话。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二)走进语言

1.“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这句话中的“搓捻”“抚弄”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里运用了两个动词“搓捻”“抚弄”,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在等待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紧张、急切的心理。

2.“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自己比作大雾中的航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受教育之前苦闷、彷徨的心理。

3.“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就是那个给自己启示世间真理,给自己深切的爱的人。

4.结合上下文思考:

“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握住”“紧紧地抱”,这些动作彰显了莎莉文老师的爱,莎莉文老师初次见面的拥抱给了“我”爱的启示。

5.作者为什么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这说明了什么?

(1)去井房之前,作者处在黑暗而沉寂的世界中,陷进了痛苦的深渊;去井房之后,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了“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也让她第一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无比美好的求知欲望,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

(2)同时也说明了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水”开启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四、课堂小结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技术,展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愉快的生活经历,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11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背诵课文。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导入新课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在华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

《论语》就是其中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晶,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论语》,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接受一次儒家文化精髓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分析本文所选每则的内涵。

本文共十二则:

第一则:

主要讲学习方法、态度及做人要有修养。

第二则:

讲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第三则: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引申为修德进学的阶段。

第四则:

讲学习方法,说明“新知”来自“旧知”,体会、发现是关键。

第五则:

强调了读书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交代学习方法。

第六则:

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赞扬颜回这个“安贫乐道”的典型。

第七则:

讲在学习上要有谦虚的态度。

第八则: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

第九则:

谈学习态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十则:

感叹时光的流逝。

第十一则:

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则: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二、研讨释疑 探究文意

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接着“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2.“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这一则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3.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具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奋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学的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章中还有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在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怎样理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5.颜回“不改其乐”中蕴含着什么道理?

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三、字斟句酌 名句品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品味】这句话强调“温故而知新”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知识、新体会、新发现,这种人可以做老师。

因为他能够把领悟到的新知识传授给别人,别人自然地就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了。

可见,做老师的条件中,知新更为重要。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品味】这句话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读书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从而使我们领悟到: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技法赏析 写作借鉴

1.简述本文的写作特点。

(1)语言凝练,思想深刻。

本课的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

如:

不耻下问、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口语化强,耐人寻味。

此文采用了对话或摘言的形式,谈学习的方法、态度、道德修养。

如:

谆谆教诲,滋润心田。

(3)《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

所选十二则中,九则直录孔子的言论,第二则和第十二则记录孔子弟子的话。

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2.本文的写作特点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方面的借鉴?

本文几乎每一则都是格言,大多数还是警句,文中还出现了不少成语,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要深入体会,增加语言积累,提升文化底蕴,加强思想修养,为写作打下基础。

五、多元智能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出自《论语》的名言警句?

请写出几个。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