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2642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docx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一)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蝉蜕(tuì)  尴尬(gāngà) 木屐(jī)  玉簪花(zān)

B.系上(jì)  咻咻(xiū)   缠络(luò) 攒成(zǎn)

C.骊歌(lí)  珊瑚(shānhú) 花圃(pǔ) 掸子(dǎn)

D.菜畦(qí)  倜傥(tǎng)  拗过去(ǎo) 弥漫(mí)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相宜  丑陋  瞬息  人迹罕至

B.确凿  讪笑  肿胀  荒草萋萋

C.书塾  幽寂  博学  来势凶凶

D.泯然  嫉妒  叮嘱  骇人听闻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家用空调过滤网上的有害细菌超标,就会增加使用者患气管炎和鼻炎等疾病的风险。

B.为了让市民及时了解更多的政府信息,南京市在网络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微博城市广场。

C.这次送温暖活动中,社会各界给贫困山区学生捐赠了一批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

D.今年国庆节期间,无论高速公路是否收费,预计广东省内的自驾出游车辆都不会减少。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B.《爸爸的花儿落了》通过记叙“我”的成长体验,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

C.《丑小鸭》是一篇童话,作者是英国的安徒生。

D.《伤仲永》的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方仲永的人生悲剧令人叹息。

5、根据提示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__________,__________。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文房四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文具。

唐代著名的四大书法家是__________、欧阳询、禇遂良和柳公权。

(3)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

(吴均《山中杂诗》)

(4)王维的《竹里馆》中“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优美高雅的意境。

6、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这两种不同的阅读形式,你更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8、我会阅读。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

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1)“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句中加下划线的“折”在鲁迅的初稿中“采”,后来在定稿时换用了“折”。

请你说说鲁迅作此修改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回忆了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主要写了哪三个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在描写师生读书的情景时,学生所读的语句无标点,而老师所读的语句有标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在回忆这段私塾生活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地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会阅读。

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

于谦

  ①说到童年,我觉得在玩儿这方面,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太单调。

除了到商场买玩具,就是在电脑上玩游戏。

都说这些能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开发智力,可我一点都没有看出来。

那些沉迷于电脑网络游戏的孩子不单智力没见开发,反而越玩越傻,甚至分不清现实和虚拟世界。

我小时候的生活,那才是孩子应该过的童年生活。

  ②记得我八九岁时,院儿里有个大哥哥迷上钓鱼,每天早出晚归,回家时总能带回几尾活蹦乱跳的鲜鱼。

到家后,拿盆放水,收拾工具,而家中的爷爷奶奶则忙着择葱、切姜、剥蒜、点火,一边忙活一边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述上鱼的过程。

不一会儿,一盆香喷喷的侉炖鱼就端上了桌,随之张罗着拿碗拿筷子准备吃饭,同时还不忘打发孩子给邻居送上几块鱼肉尝尝鲜儿。

这时的小院欢腾了,各家各户都来道谢,嘴里夸奖着老奶奶炖鱼的手艺,手里奉上自家的特色菜,之后每家都把小桌放在家门前或葡萄架下,全院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吃着、喝着、聊着、乐着,那景象是现在住在楼房里的孩子想象不出来的。

而在当时我认为这一切的美好都是钓鱼带来的,那就学学呗!

  ③那时不像现在,什么东西都讲买。

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过程也是玩儿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它能让你对这个游戏更加了解更加期待。

我的第一条鱼线就是姥姥缝被子用的粗棉线,用塑料泡沫中的颗粒穿在棉线中间做了一个七星漂儿,废牙膏皮卷成卷儿当铅坠,找邻居大哥要了一个旧鱼钩绑在线上。

就剩鱼竿是个问题了,我特意跑了很远的路到郊区蔬菜大棚找了两根搭豆架用的细竹竿,把线绑在竿头,我的第一套钓具就这样拼凑成功了。

  ④【A】和一小块面,倒点儿白酒,滴几滴香油,做成鱼饵。

在自行车上绑上鱼竿,我迫不及待地出发了。

玉渊潭公园有离家最近的水面,骑车大概要一小时。

路上脑子里不想别的,一心只想尽快把钩儿扔到水里,幻想着钓到鱼那一刹那的感觉。

车骑得飞快,来到湖边。

我支好车,拿起竿儿,挂上食儿,【B】哪儿管什么风线长了、水线短了、浮力大了、铅坠重了,扬竿甩线,先扔下去再说。

说也奇怪,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越是棒槌越和牌——别看不会钓,扔下去鱼就吃食儿,抬起竿儿就有鱼。

不管是窜钉儿、麦穗儿还是小虎头儿,一竿儿一条,虽然个儿都不大,但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那简直是意外的惊喜,收获颇丰,不到半小时,把我忙活了一脑门子汗。

  ⑤正忙得不可开交,就听得身后坡上有人喊我,转身看时,一个男的,四十多岁,推着自行车站在那里朝我招手。

没看我这儿正上鱼吗!

我不情愿地放下鱼竿,走上坡岸一问才知道,来人是公园管理处的,我被告知这地方不是公园的钓鱼区,严禁钓鱼,违者罚款。

我傻眼了,谁知道还分钓鱼区和非钓鱼区呀!

到这时我才看到岸旁立着“严禁钓鱼”的牌子,无奈只得拉下脸来跟他对付。

求爷爷告奶奶,好话说了一箩筐,他看在我是个孩子的份儿上,破鱼竿儿也没有什么没收的必要,最后的处理结果还真不错——竿儿撅折了,鱼也放了,最可乐的是他撅竿儿的时候让鱼钩把自己的手狠狠地钩了一个大口子!

该!

谁让你撅我竿儿来着!

可能是他也觉得这事儿弄到这份儿上挺没劲的,撅完竿儿看都没看我一眼,蹬上自行车回家上药去了。

  ⑥说实话,撅竿儿、放鱼,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我的好心情。

那竿儿虽说是我自己做的,但真的没有什么保留价值,那鱼他不放我也得放,拿回家不能养也不能吃,还能看着它们死吗?

所以我根本就没往心里去。

最关键的是我把它们钓上来了,这个体验是最重要的,这个全新的感觉是最让我兴奋的。

我高高兴兴地骑车回了家,很长时间都在回味着钓到鱼那一瞬间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充满诱惑,妙不可言。

从此,我的爱好中多了钓鱼这一项。

  ⑦回想我的童年时代,孩子们可以尽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从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妙与欢乐。

那可真是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童趣。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玩儿》一书,有删改)

(1)为什么作者认为“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描写了全院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分享侉炖鱼的温馨场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答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

请按指定角度对第④段画线的A、B两句进行赏析。

A和一小块面,倒点儿白酒,滴几滴香油,做成鱼饵。

(从动词选用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哪儿管什么风线长了、水线短了、浮力大了、铅坠重了,扬竿甩线,先扔下去再说。

(从短句运用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竿儿被撅了,鱼也放了,却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我”的好心情,从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真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会阅读。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童仆)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

“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     ________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

(4)自目曰《高轩过》  ________

(2)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一文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11、题目:

我的__________

要求:

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要求突出“我”的特征;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

【解答】B.攒成(zǎn)-(cuán)。

故答案为B。

2、【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

【解答】C来势凶凶—来势汹汹。

故答案为C。

3、【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

【解答】病句类型的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C项中“衣物”不属于学习用品。

4、【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丑小鸭》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

5、【答案】

(1)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2)笔、墨、纸、砚;颜真卿(3)竹中窥落日(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

【解答】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的“来临、砚、卿、窥”等字词容易写错。

同时要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进行了解和识记。

6、【答案】2013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2年略有提升。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解答】作答时要把文本中给出的数据进行对比,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方式进行概括作答。

7、【答案】示例①:

少上网,多读书。

(或:

上网时多一点阅读,少一点娱乐)示例②:

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

(或: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习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探究能力。

【解答】本题要根据材料一的表格数据的特点和材料二中的“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这一现象提出建议。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8、

(1)【答案】蜡梅花的花形很小,又是紧贴枝干长的,因而蜡梅花不是一朵一朵“采”下来的,而是一枝一枝“折”下来的。

“折”准确地反映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解答】一是辨析词义,辨明关系。

辨析词义是解答选词填空题的前提。

辨析词义就是求同析异,重点是分析“异”。

可从词义的不同着重点、词性、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感情色彩、词的造句功能等方面去辨析。

二是联系语境,寻找“暗示”。

这里所说的“暗示”,是指文段每句话的意思、文段的语体风格、与空缺词语前后邻近相配的词语等。

三是词语的选用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这样的语言表达得才更准确。

本题就要在辨析“折”和“采”两个词的基础上,从蜡梅花生长的特点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2)【答案】

(1)“我”问“怪哉”虫是怎么回事;

(2)同窗们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自寻乐趣;(3)师生的读书场面。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答】解题时,要围绕文章所写的内容,划分文本的层次,然后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

注意概括语言的简洁性。

本题要先将文本内容进行层次划分,然后分别对内容概括即可作答。

(3)【答案】学生因为所读的内容艰深难懂,不能理解,故没有停顿,读得有口无心;老师因为理解其中意思,因而能吟诵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渐入佳境。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古代的书籍上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的,因为学生不能理解其语句含意,所以在读的时候没有采用正确的句读;而老师是理解文意的,是按照正常的句读来诵读的。

因此,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学生朗读的内容没有标点,老师诵读的给加上标点。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个书塾里读的内容艰深难懂。

据此作答。

(4)【答案】

(1)鲁迅在回忆中,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私塾教育表示不满。

依据:

“最严厉的书塾”,所教的内容陈腐、艰深,脱离学生实际。

(2)鲁迅在回忆中,流露出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之情。

依据:

花园中玩耍、师生读书场面的描写,都充满着欢乐与情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主旨的能力。

【解答】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找中心句要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或者文本中叙写的主要事件进行揣摩体味。

②自己概括答题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本文通过写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之情。

9、

(1)【答案】因为在作者的童年时代,孩子们可以尽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从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妙与欢乐。

生活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童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作者首先谈到现在的孩子童年生活很单调,没意思,不是真正的童年,接着具体写到自己初次钓鱼的往事及心中充满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兴奋,最后总结出自己的童年:

孩子们可以尽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从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妙与欢乐。

那可真是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童趣。

因此也就答出了此题。

这类找原因的题型,要从文章中找,引用原文句子是最佳的答题方法,可以节省时间思考其他的题。

(2)【答案】

(1)交代“我”迷上钓鱼的原因;展示了“我”童年生活中的人情之美,体现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2)为下文写“我”学钓鱼作铺垫(埋下伏笔);反衬出这种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是现在住在楼房里的孩子所缺失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场面描写,是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场面描写的作用有:

1、塑造人物,表现主题;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3、明示、暗点主题;4、衬托或表现人物形象;5、推动事件发展;6、奠定感情基调(一般文首时)。

通过多做题,最好能积累一些题型的解题模式或理论总结,以备做题时的需要。

此题首先可以想到渲染了一种邻里和谐的温馨场面,体现了一种人情美;从反面衬托了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是现在住在楼房里的孩子所缺失的(原文有);烘托人物:

“我”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为下文“我”学钓鱼做铺垫……此题一定要注意与环境描写的区别。

(3)【答案】A句:

选用了“和”“倒”“滴”“做”等动词,具体准确地写出制作鱼饵的过程,表现“我”对钓鱼这件事的浓厚兴趣(由衷喜爱)。

B句:

运用轻快活泼的短句,表现了“我”钓鱼的急切心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赏析。

【解答】这是一道语句赏析题,语句赏析题就需要先确定赏析的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有:

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

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

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此题降低了难度,直接给了赏析的角度,只要联系从中体现的“我”的思想感情回答即可。

(4)【答案】示例:

(1)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2)钓胜于鱼。

(3)在尝试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这是一道考查从文中感悟生活或人生真谛的题型,是一道对文本解读之后拓展出来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这类题的答题套路为:

1、不能脱离文本谈感悟;2、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表达的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语言要简明扼要,不能长篇大论,语句应是一句最精练的生活哲理句。

10、

(1)【答案】

(1)全,满。

(2)这样,如此。

(3)天天,每天。

(4)起题目,命题目。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日”是“天天,每天”;“一”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全,满”的意思。

(2)【答案】他们小时候都很聪明。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根据“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见方仲永小时候非常的聪明智慧;从“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可以看出李贺小的时候也是非常聪明智慧的。

综合归纳作答即可。

(3)【答案】援笔辄就如素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信息筛选。

【解答】在理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这句话意思的基础上,从《李贺作诗》中筛选出表达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即可。

(4)【答案】

(1)在先天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后天努力对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2)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

(3)骄傲自满,浮躁不前只能自食苦果;注重积累,踏实求学必有成就。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作答时既要有自己的感悟,还要结合两篇文章的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分析。

从《伤仲永》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小时候聪明智慧的人,但是因为“不使学”,最终也只是“泯然众矣”;从《李贺作诗》中可以知道:

李贺之所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是他注重积累,踏实求学。

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1、【答案】例文:

我的烦恼

  在我小的时候,我以为一切都没等级,后来我认为人有等级,但自然界里一切平等,现在我发现自然界中也有等级之分,这是人“创造的成果”。

这很令我烦恼。

  有一天,我去一中的校园散步,去看望自然。

那棵大银杏树依然伫立着望着远方。

它的枝干很粗,如一棵千年古树。

银杏叶是金黄色的,如一群小扇子围绕着大地,抚摸着泥土。

树成了金色,土地则如水面一般,地上的金叶成了“岸上”的倒影。

可是,银杏树的周围是几棵小树支撑着它。

它们没有长大,无力地扶着银杏树,却不如说是靠在银杏树身上。

它们的枝干微微下垂,似乎是在想抓住什么,可它们什么也抓不到,只有空气托着它。

它们曾经也像它们身旁的银杏树一样脚踏在地上迎接鸟儿,叶子托着阳光幸福地趴在枝头上睡觉。

可惜现在它们为一棵树服务着,属于它们的叶子呢?

阳光呢?

人们认为银杏树很高贵,那些小树生命是卑微的,如古代奴隶一般,生来为贵人服务,它们有什么地位?

连自然都要受等级所影响了吗?

  我的一个朋友在五中生活,她经常给我们讲那儿的操场周围的一圈美丽树林。

那儿有蜻蜓,有各种鸟类,她在那儿见到过麻雀、喜鹊、黄莺……那就是一个小型的原始森林!

虽然我没见过它,但我们已是朋友。

可一天我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