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8934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docx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docx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

徐僖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及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塑料工业梦想,毅然谢绝美国导师的一再挽留,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

回国后数十年如一日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研发我国第一自制塑料,创建我国第一个塑料厂,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塑料专业,创建和发展高分子力化学新理论、新技术;率领团队研究解决国防军工、石油和石化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我国高分子材料工业从无到有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柱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和“学科领路人”。

以下是徐僖先生生平主要学术成就。

一、在国际上首次发明生物质塑料—五棓子塑料,开创了高分子材料制备新领域,研发并工业化我国第一个塑料,创建我国第一个塑料厂,创办我国第一个塑料专业,撰写我国高校工科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成为了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

上世纪四十年代,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祖国,徐僖先生立志投身科学技术、建立强大的工业,使祖国富强。

当时中国没有石化工业,徐僖开创性地提出利用生物质制备塑料的学术思想,用我国盛产的五棓子制备塑料。

他首次从天然植物五棓子中提取出3,4,5-三羟基苯甲酸,经过脱羧反应制成1,2,3-苯三酚,从农作物的杆皮壳中研制出糠醛,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反应研究以及分子结构表征,发明了一类新型高分子材料苯三酚-糠醛塑料(简称五棓子塑料)制备技术。

赴美留学回国后,解决了五棓子塑料聚合反应工程化问题,取得中试成功。

面对国外从原料到产品对我国实行禁运、封锁,塑料制品奇缺的局面,徐僖先生用他发明的五棓子塑料制备技术,自行设计工艺流程和设备,于1953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塑料工厂(重庆棓酸塑料厂,该厂后来被国家列为第一个5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单位),生产的五棓子塑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行研发并工业化的塑料,产品性能可与常规酚醛塑料媲美,填补了我国塑料工业的空白,成为突破国外禁运封锁的典范。

国内媒体纷纷报道:

“这是我国第一个自制塑料的工厂”(1953年5月10日新华日报第一版);“这是我国第一个用自己的原料进行生产的塑料工厂”(1953年6月4日人民日报);“这显示出我们的化学工业已摆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在这方面取得了独立”(重庆日报1953年5月5日第一版)。

该成果是我国自己的塑料工业开端的重要标志,开创了用非粮食生物质原料代替石油化工原料制取塑料的新路线,在全球石油资源日渐枯竭的今天更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二、创建和发展高分子力化学新理论、新技术,是国际高分子力化学的引领者之一

高分子力化学是研究应力诱导高分子化学反应和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传统化学反应通常靠加催化剂或引发剂和热、光等方式引发)。

五十年代,徐僖提出用物理方法实现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学术思想,在国内开创了高分子力化学的研究工作,建立高分子力化学交叉学科。

采用力化学方法可制备常规化学方法难以合成的接枝和嵌段共聚物,为高分子材料制备和高性能化提供新理论和新途径。

1.创建高分子力化学新理论、新方法:

在国际上早期力化学着重应力对物质的破坏效应;研究局限于均相溶液;力作用形式单一。

徐僖先生率先系统研究了高分子固相、液相、熔体体系力化学,将力化学原理和自由基共聚合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基于力化学的高分子合成与制备理论,发展了多种力化学新技术,率先在高分子非均相溶液、熔体及固体等体系中得到成功应用。

合成和制备了一系列用常规化学方法难以合成制备的聚合物如氧化乙烯系列和丙烯酰胺系列等新型嵌段或接枝共聚物,高性能的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如聚丙烯酸酯/纳米复合材料等。

具有无需外加化学引发剂,绿色环保的优点。

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年)。

2.发明高分子力化学加工系列新技术:

根据力化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创建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新技术,破解了高粘度难加工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加工难题。

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高分子材料应力反应的工业应用。

(1)聚氯乙烯自增塑技术:

聚氯乙烯(PVC)是化学建材用量最大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其最大难题是热稳定性和加工塑化性差,传统加工工艺必须使用增塑剂,增塑剂迁移带来环境污染、致癌、增加成本等诸多问题,一直没有理想方法解决塑化与相容性矛盾问题。

徐僖先生在国内外首次提出聚氯乙烯自增塑的学术思想,发明了PVC力化学自增塑技术,指导团队通过控制应力条件,用力化学方法破坏PVC“石榴结构”和难熔微晶,成功制备全新的PVC大分子增塑剂,研制成功不能用常规化学方法合成的PVC,用作PVC加工助剂,取代了传统增塑剂,大幅度降低了聚氯乙烯的加工难度,实现了聚氯乙烯自增塑,解决了传统加工中小分子增塑剂迁移和毒性的问题。

同时提高了制品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化学腐蚀性等综合性能,降低了成本,大大降低了常规增塑剂带来的污染。

该项技术在四川、陕西、新疆、重庆、湖北、山东、广东、贵州等省市十余家化学建材企业大规模生产,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技术在国际上无先例,亦无其他技术可以代替。

采用力化学技术还解决了大品种聚合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等加工难的问题,开辟了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新途径。

(2)固相力化学脱硫技术:

废旧橡胶尤其是废旧轮胎已成为国际环境公害,被称为“黑色污染”。

轮胎橡胶经过硫化交联,不能用熔融加工方法回收,回收利用是世界性难题。

采用焚烧或填埋处理,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常用的回收处理技术多采用液氮深冷粉碎,能耗高,效率低,迫切需要节能环保的加工利用新技术。

徐僖先生团队发明了具有三维剪切力的固相力化学反应器及配套工艺技术,将力化学作用方式从冲击扩展到复杂三维剪切力场。

选择性地破坏了废旧橡胶网状交联结构,成功实现废旧橡胶常温断硫键(硫键断裂程度最高可超过70%),制备超细粉体,粒径可达微米级,使造成严重公害的废旧轮胎获得再生利用,成为高性能橡塑制品、汽车工业制品、建筑材料的原料。

该技术无需化学溶剂,无环境污染,常温操作,节能降耗。

利用该技术还可以使大量的废旧交联电缆材料获得再生利用,对整治日益增长的巨量废旧塑料和橡胶造成的环境污染社会意义重大。

该项新技术已开始在国内推广应用,为我国橡胶产品加工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固相力化学加工设备和技术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6年)。

采用力化学方法还发明了超声熔融挤出加工和动态保压成型技术、超声力场制备新型接枝或嵌段共聚物和纳米材料。

这些高效、简便、环境友好的高分子材料制备和加工新技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社会效益,有力推进了我国高分子材料工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徐僖先生及团队在力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60年代高分子力化学研究成果被写入到国际力化学泰斗、美国麻省大学R.S.Porter教授经典专著《PolymerStressReactions》(1979)。

80年代的溶液力化学成果被写入到欧洲声化学主席英国T.J.Mason教授经典专著《Sonochemistry:

Theory,ApplicationsandUsesofUltrasoundinChemistry》(1988)。

90年代以后熔体和固相力化学的成果被写入到日本加工学会主席M.Fujiyama教授出版的专著《树脂の粘度调整》以及德国C.Strarke教授出版的专著《UltrasonicAnalysisoftheMouldingProcessintheThermoplasticInjectionMoulding》。

提出的一些力化学合成方法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如超声引发原位乳液聚合方法、固相力化学制备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等。

徐僖领导建立的系列力化学等新技术在国际高分子材料工业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与多家重要的跨国公司美国DowChemical公司、美国Rohm&Haas公司、荷兰DSM公司等开展了长期的研发合作,解决相关技术难题。

徐僖院士领导的实验室在力化学方面的研究如今已走在世界前列,是最全面和系统的国际重要力化学研究基地之一。

三、提出高分子材料系统用于油田开发的思想,发明了系列新技术,是我国油田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开拓者。

上世纪70年代,徐僖在国内倡导和推动油(气)田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于1981年在国内高校中率先与当时石油部联合建立第一个油田高分子材料研究室,开创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1984年,创办和主编“油田化学”期刊,已成为国内油田高分子材料领域最有影响的期刊。

研制了一系列油(气)田开发用高分子材料。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油田开采遇到一些难题如地层特殊高温高盐环境;原油中石蜡质含量高、凝固点高、输油流动性低,能耗高,急需研制耐温抗盐抗剪切的高效油气开采与输送材料。

针对这些难题,徐僖带领研究团队通过分子结构与耐温抗盐抗剪切及应用性能关系的系统研究,开发了18种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包括钻井液处理剂,油井水泥外加剂,采油用化学剂,原油降凝剂,原油减阻剂,原油破乳剂等,成功用于石油钻井、采油、集输等领域,在长庆、塔里木等7大油田广泛应用。

例如研制出新型耐温抗盐堵水调剖剂(丙烯酰胺-丙烯腈水溶性共聚物),采用地层原位交联技术制备了在高温高盐环境下长期稳定的交联聚合物材料,实现了低能耗和高效采油。

原石油部副部长、两院院士侯祥麟为主任的中石油鉴定意见为“技术路线先进,填补国内耐温抗盐堵水调剖剂空白”。

研制成功了第一个国产原油降凝剂(多元丙烯酸酯基共聚物CE),实现了原油的低能耗输送,替代国外进口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输油管线(约占当时80%的国内市场)。

徐僖及团队研制的油田高分子材料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四川、塔里木、青海、长庆、中原、胜利、大港、河南等大油田(占全国油田总数的44%),以及花格、中洛、濮临、鲁宁、洪荆、河石等主要输油管道。

徐僖先生的成果开创油田高分子材料研究和应用的新局面,为油田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徐僖先生及团队还取得以下重要科研成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与刚成立的中石化联合建立了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室,创办和主编了“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

1987年,与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合作建立川大齐鲁石化开发站,生产电线、电缆、光缆护套料,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带动了该行业的科技进步。

针对我国石化特大型企业产业技术需求,先后与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吉化集团公司、四川维尼纶厂、云天化集团公司、兰州石化公司等联合建立实验室,他率领团队联合攻关,系统研究聚合物化学反应过程中结构演变与性能的关系,通过化学结构、形态结构调控实现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解决了这些企业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了制备高性能、低成本ABS、PA、POM、SEBS、PVA等高分子材料的系列关键技术,为我国高分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与巴陵石化合作,开发万吨级SEBS成套系列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对高档SEBS热塑性弹性体技术与产品长期垄断的局面。

实现我国第一套2万吨级聚甲醛工程塑料大型引进装置的稳定生产。

研制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解决国防军工技术难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徐僖先生发明了子弹底火壳无铬钝化新工艺,他合成全新的清洗液和钝化液,解决原工艺中铬液对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全面代替了前苏联技术,并在全行业得到普遍应用,开创了我国该行业清洁生产新途径。

获得国务院国防工办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奖。

四.对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奠基和发展了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大力提升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953年徐僖先生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1960年出版了我国高校工科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物化学原理》,建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1961年),建立我国高分子材料工程领域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

五十年代后期,他针对国内高分子材料领域人才奇缺的现状,主办了首个塑料工程专业高级进修班,学员近百名,这些学员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最早的科技骨干,有力推动了全国高分子材料学科和工业的迅速发展。

目前,他创建的塑料专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第一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二万名余名高分子科学技术人才(包括院士、杰青、长江学者、企业界管理和技术带头人等)。

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2010年SCI论文发表总数为244篇,在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SCI论文引用也位居世界前列,表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学科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高分子教学和研究基地之一。

近二十年来,徐僖先生一手扶持和悉心指导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高分子材料学科成长,在他的带领下,上海交大高分子材料学科从无到有,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基地,被上海交大誉为“学科领路人”。

六十年来,徐僖先生献身于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事业,在国内外高分子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他是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InternationalPolymerProcessingSociety)执委会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材料信息学会(InternationalMaterialsReviewsSociety)执委会委员,国际期刊IntenationalMaterialsReviews,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Technology编委。

曾任中国石油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两届,1978-1980年;1993-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非金属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解放军总后军需部科技发展特邀顾问,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等。

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译)作8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0项。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5项国家级奖励、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成就奖和20余项部、省级科技奖励。

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人民教师”称号(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1993年),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教委、国家科委,1990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教委,1989年),国防军工协作先进个人(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经委、科委,1985年),高分子化学育才奖(中国化学会,1989年)。

他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100余次,担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主席20余次,是2000年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全球高分子材料与加工领域最大学术组织)年会主席,以及1991年和2007年亚澳地区聚合物加工学会会议主席。

1985-2002年期间,在IUPAC高分子会议(全球最大高分子会议)做邀请报告7次。

1986-2007年,在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年会做邀请报告16次。

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的徐僖先生在数十年风雨历程中,高瞻远瞩、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内外高分子材料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在八十高龄仍说“我没有风烛残年之感,亦没有仅能发挥余热的凄凉。

我想到的是如何与国内同行、海外华人共同努力,树立我们中华民族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不断攀登,为祖国的富强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