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廉洁小故事.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9061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2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廉洁小故事.doc(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今廉洁小故事.doc

廉洁小故事

清初,陈居官至闽浙总督。

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临终时仍身着粗袍布履。

他在台湾任职期间,把自己应得的三万两银子全部用于修复炮台等公务。

任闽浙总督期间,应得的银两也分文不取。

他常说:

“贪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

人之所以贪污妄取,都是因为奢侈挥霍,取用无度,不能节制。

我初任知县时,一钱不取也不至于缺衣少食,就是因为重视节俭。

”康熙皇帝称赞他为“清廉中之卓绝者”。

 李以俸外为赃

清朝人李(音jiào)刚做官时对家人说:

“为官者除公家俸禄,任何所得都是不应该的。

你们切忌贪取一文一物。

”县衙内有两株桂花树,他对家人说:

“这也是公家的财物,不可采摘。

”有一次外出,仆人在路旁摘了一个桔子,李斥责他坏了规矩,命令他照价赔偿。

李做了三年知县,因为上司向他索取贿赂,他抵制了上司的要求,辞去了官职。

临行时,老百姓恋恋不舍,哭泣相送。

郭琇洗心戒贪欲

康熙年间,任湖广总督的郭琇为官清正,但他在做江苏吴江县令时,恋于游玩山川,处理疑案不慎,还有贪污问题。

江南巡抚汤斌准备上书弹劾,郭琇猛然惊醒,他求见汤斌,发誓痛改前非。

被获准后,郭琇回吴江让人用清水把县衙内外和自己的居处洗刷一新,显示他洗心革面的决心。

他说到做到,从此日夜辛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

任御史、总督时,他不仅自己清廉不贪,而且胆量过人,敢于揭发朝廷大臣的不法行径。

那些结党营私、背公纳贿之徒都非常怕他。

他也因此成了康熙年间的刚正名臣。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

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

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

他曾说:

“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

”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

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自带大米菜干办案的法官--连平县隆街法庭副庭长谢顶义清正廉洁的故事今年5月26日中午,一名请求判决离婚的男子硬将1条香烟和100元钱送进房间,谢顶义发现后追了出去,但没有追上,下午,谢顶义就把香烟和现金交给我,由我退回给当事人。

"前日中午,连平县隆街法庭庭长叶发佑在讲述谢顶义"肩扛天平、头顶情义"的故事时这样说。

  谢顶义是连平县隆街法庭副庭长,从事审判工作14年来,扎根基层,任劳任怨;忠于法律,廉洁办案。

而生活中的他却过着清贫的日子。

  谢顶义生于陂头农村,1974年高中毕业后任民办教师,1978年考上惠阳师专,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1990年夏从金中小学教导主任任上转行到陂头法庭任书记员,由于刻苦钻研法律知识,工作成绩突出,一年后被提拔为助理审判员,1994年晋升为审判员,今年4月被任命为副庭长。

  连平县人民法院政工科科长钟昌纯说:

“从没听说谢顶义有接受当事人请吃和受贿、索贿的言语,但反映他依法办案、认真调解的事却很多。

”据钟昌纯介绍,1997年,贵东蒲洞有人起诉当地某水电站施工时侵占了他的山地,毁了他的林木,要求补偿。

谢顶义赶路30多公里进山勘察现场,得知原告是江西大吉山矿工时,又翻山越岭走路10多公路,查户口证实山主不是农民,也非林农,对该山地没有使用权,于是劝他撤了诉。

被告谢某为了酬谢法官,先说请吃饭,后提出送一条香烟,但谢顶义什么都不接受。

从山村走出来的谢顶义,熟悉农村,体恤农民,了解下层的疾苦和艰难。

他半路改行当法官,图的不是捞好处,而是可以凭借法官的威严,调解民间纠纷,促进农村发展。

因此,谢顶义办案讲情义、重证据、求效率。

为了核实证据的真伪,他经常独自一人、带上干粮前往现场勘察或找证人核对。

自1991年4月担任法官至今,审理案件600宗,结案率100%,其中调解结案率达82%,且没有一宗超审限,判决的案件仅有7宗上诉,但无一被二审改判或发回重审。

谢顶义说:

“我是凭良心办案,从不冤枉任何一方。

  谢顶义一家7口,经济上十分贫穷,但他宁愿自己辛苦,从来不以案件牟取私利。

谢妻是家乡一所小学的临时炊事员,工资只有300多元,谢顶义的薪金也不超1000元。

夫妻俩靠着微薄的收入,供养着年逾八旬、体弱多病的父母和人到中年、耳聋嘴哑的弟弟,供缴着两个儿子上大学。

为了弥补入不敷出的家庭开支,谢顶义和妻子坚持耕种水稻、种植蔬菜。

上班时,他是个威风凛凛的法官;脱下法官袍,他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2002年6月4日,陂头法庭被撤销,谢顶义接受组织安排,调到相距71公里的隆街法庭上班。

陂头至隆街没有直通班车,要在县城转车。

考虑到一是方便办案,二是节省车费,谢顶义开着一部陈旧的摩托车来来回回。

每个星期日傍晚,他带足5天的大米和菜干,从陂头赶赴隆街上班;要是当日未能成行,他一定在星期一一大早起床赶路。

自己做饭、吃住在法庭的他,夜晚哪儿也不去,不是看书看电视,就是琢磨案情。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

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

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

他曾说:

“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

”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

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现代几则廉政小故事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

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

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

“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

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

”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

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

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廉洁。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

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

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

“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

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

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

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

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

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

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

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

“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

”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

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

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

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同志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

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铡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

  “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

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亲不认”。

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

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

他在电话中劝道:

“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

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

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

  “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

  “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就行了?

”二嫂千里迢迢找来。

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

但一听这事,一口回绝:

  “这样的事不要找我!

”二嫂当时就哭了。

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

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

牛玉儒得知后非常高兴。

    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

    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

廉洁小故事

 

主编:

邹立健

 

 

     2011.03

目录

1.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1

2.刘少奇的廉洁故事……………………………………………...3

3.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5

4.孔繁森廉洁小故事……………………………………………..6

6.包公无私流芳百世……………………………………………7

7.唐朝宰相卢怀慎………………………………………………..8

8.白居易怒打行贿人…………………………………………….10

9.父子清廉………………………………………………………..11

10.常恩多…………………………………………………………11

11.沂蒙革命先烈廉洁故事赵博………………………………...12

12.自报财产留清名———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事……….12

13.“坚强的老战士”徐特立………………………………………..13

14.刘伯坚: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14

15.董必武:

人民公仆党的“老牛”………………………………..15

16.海瑞巧治胡公子………………………………………………….16

17.古代廉吏佳话四则………………………………………………17

18.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18

19.导弹司令--杨业功………………………………………………..19

20.回忆伯父周恩来侄女秉德话“反腐”……………………………28

21.牛玉儒:

一位市委书记的政治遗产………………………………30

22.一张借条…………………………………………………………..34

23.唐朝宰相卢怀慎的故事…………………………………………..37

24.历史家训重廉洁…………………………………………………39

25.焦守云自述:

父亲焦裕禄的生前身后事……………………….41

26.包公的千古魅力………………………………………………….48

27.林则徐拒贿拾遗…………………………………………………..51

28.一只“胖信封”的故事……………………………………………..52

29.中国古代十大清官………………………………………………..59

30.勤俭一生—老舍廉洁故事………………………………………..64

 

1.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

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

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

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

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

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

“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

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

救灾物资。

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

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

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

“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

”钱答:

“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

”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

“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

”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

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

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

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

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

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

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

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

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

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

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

他说:

“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

我们要提倡说真话。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

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

”。

他说:

“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

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

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

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

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

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

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

一次,炊事员对他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

”总理说:

“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

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

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

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

最终没有同意。

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

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

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

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

但总理说:

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

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2.刘少奇的廉洁故事

1942年麦熟的时候,大树村熊老爹家隔壁住下了一个高个子、约莫三十来岁的干部。

这干部到村后,每天晌午,拿张报纸到熊老爹菜园里去看。

逢着熊老爹没事,他就唠家常,还帮着熊老爹薅草。

日子久啦,比一家人还亲。

熊老爹心里可乐呵呵的,逢人就夸,说他懂穷人们的心思。

一天,这干部到熊老爹菜园里来买菜。

熊老爹正在摘黄瓜、刨小葱,忙得团团转。

这干部二话没说,就帮着熊老爹一起摘,一起刨。

待把菜弄好了,才从袋里摸出一卷票子递给熊老爹,说是菜钱。

熊老爹一看,就动了气,两手一推,说:

“同志啊!

你这就见外啦。

自己种的,还能说要钱?

你三天两头地帮俺弄地,别说你来拿,俺送也得送给你呀!

”这干部见老爹高低不肯要,就坐下和老爹磨蹭了一会儿,只好拿着莱走了。

 

 到了傍晚,熊老爹想吸袋烟,摸着烟袋里有卷东西,不像烟丝。

掏出一看,嗨,还不是那票子!

熊老爹气又来了,冲着他老伴说:

“这个人,他高低给钱,我高低不收,他又把钱放在我的烟袋里啦!

”说着,就要给送回去。

大娘说:

“别啦!

天不早啦!

再去抹黑碰门的,惊动人家。

明儿待他来看报,再给他不得啦?

”这老爹才把票子叠了又叠,放进贴肉的小口袋里。

可巧,打从这天起,熊老爹在家等了一天、两天、三天,但再也不见那干部来看报了。

到了第四天,熊老爹等不及了,就出门找去。

才出门,就见村上三个一堆儿、五个一圈儿地谈得正欢。

老爹上去一打听,都说那干部就是刘少奇同志。

三天前就走啦!

  

这一下,可把个熊老爹乐坏了。

他一口气奔回家,捏着那一卷票子,对老伴说:

  

“你晓得这卷票子是谁的?

——刘少奇同志的!

”当下,熊老爹就叫老伴给他小褂上缝个口袋,缝在左襟靠胸口的地方。

他把票子装在小口袋里,袋口又别了根儿别针。

 

打从这天起,熊老爹那件褂子再也不离身了。

干活热了,别人对他说:

“老爹,热啦,把褂子脱了吧。

”熊老爹说:

“我不热,我褂子上有宝贝。

”累了,别人对他说:

“老爹,累啦,歇会儿干吧。

”熊老爹说:

“我不累,我褂子上有宝贝。

”这卷票子就一直靠在熊老爹的心上,从没离开过。

3.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

据《光明日报》2005年1月29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

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

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

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

“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

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

”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

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

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

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

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

“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4.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

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

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

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

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

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

“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

”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

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

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5.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

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

一眼看见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