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907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心理学材料1.docx

整理心理学材料1

第一章

1、 心理现象----P2

心理学一般从两个方面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一是个体心理,即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现象;二是社会心理现象,即作为社会人共同存在的能反映人们一般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现象。

2、 心理现象分类表-----P4

(不直接考,要熟悉框架,了解里面的名词内容,可能出现在各种题型中)

心理现象:

1、心理状态:

注意、意识、无意识

2、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动力:

需要和动力、兴趣和爱好、人生观值观

4、心理特征:

性格、气质、特点

3、 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要数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他创建了吗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学现象的实验室。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P13

无条件反射:

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反射,人和动物都有,复杂的无条件反射称为本能。

条件反射:

是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有的反射,是后天学习“经验”,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俄国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美国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大脑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和抑制。

兴奋过程是引起和加强有机体某些反应的过程;抑制过程是制止或减弱有机体某些反应的过程

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可以感知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和符号为条件刺激物所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止渴——第一信号系统;谈梅止渴——第二信号系统;尝梅止渴——无条件反射。

第一是第二的基础,第二是第一的调节者

心理与客观现实:

客观现实是人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和能动的反映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描述、解释、预测、运用和控制

4、 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P13

A、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观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刺激反应联结

B、精神分析心理学

观点人物:

一、弗洛伊德

1、潜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压抑情结童年的阴影催眠联想

2、人格结构

自我本我超我

3、梦的解析

二、荣格

集体无意识理论原型

C、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罗杰斯、马斯洛

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D、构造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他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E、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

用模拟计算的程序来建立人的认知模型,并以此作为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并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或创造一定的条件引起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产生,从而来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

3、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通过收集被试者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4、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法是指运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卷和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第二章

1、注意的概念、特点和功能-----P23

(1)概念: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

①指向性:

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②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3)注意的功能----(简单了解)

注意具有三种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选择功能----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

保持功能----注意能使心理活动稳定在选择的对象上,直至活动达到目的为止。

调节和监督----使人及时觉察事物的变化,并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这种变化

(4)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出现;无关动作停止;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2、(了解)注意的种类-----P26

(1)无意注意(即“不随意注意”)

概念:

~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原因:

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的对比关系等。

②人本身的状态:

需要、情感、兴趣、已知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身心状态。

(2)有意注意(即“随意注意”)

概念: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理解。

②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

③合理的组织活动。

④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有意后注意:

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意识与无意识:

a、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一种心理状态

特征:

觉知性;能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前进性);历史制约性

b、无意识:

主体没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即“未被意识到”的意识(自发性、隐蔽性、非理性、非逻辑性、持久性、稳定性)

△4、无意识学说----看书

(理解)佛洛依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P39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他生活的前期和后期有所不同

前期:

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人的精神活动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而具有决定意义的大部分都淹没在意识之下。

这一领域即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清醒的,但却是无力的,不重要的,它只是心灵的外壳。

前意识处于中层,指那些此刻并不在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者再无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

而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它毫无理性,处于大脑的底层。

它虽然被压抑在意识之下,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暗中活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无意识在这一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后期:

他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我,处于心灵的最底层,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最后根源和决定因素;第二层为自我,代表理性,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自己行为的意识;第三层为超我,处在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理想化的自我。

在这三个层次中,弗洛伊德认为,意识的存在状态具有“瞬时性”,而在大部分时间却以无意识的形式存在。

(简单了解)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简单了解)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第三章-------很重要,都得看书★

1、感觉和知觉的a、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b、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2、(知道)a、知觉的种类:

-----P46

1、物体知觉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

(1)他人知觉

(2)人际知觉(3)自我知觉

3、错误知觉

(1)时间错觉

(2)运动错觉(3)形重错觉(4)视错觉

b、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

运动感觉、平衡觉、机体觉

3、感知觉的规律----P48(看书)

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

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阈限:

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韦伯定律:

K=△I/I

(K:

为常数△I:

为刺激物的变化量I:

为原刺激量)

4、(小题)感受性的变化规律第48页

引起感受性变化的因素:

同一感觉之间的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补偿)

▲5、(理解)知觉的特征与规律-----P49

A、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在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中,由于经验的作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觉对象,即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在对感觉信息组织加工的过程中,人们把事物的部分属性综合起来,整体地把握事物,即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在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中,人们往往借助经验辅助对当前信息的理解,以便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觉。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知觉的恒常性。

 

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6、 记忆的种类-----P51(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信息加工观点:

信息编码、贮存和提取,编码是记忆过程的关键

记忆的分类

按记忆类型分为

(1)形象记忆:

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

指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

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动作记忆:

指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7、(仔细理解)记忆的三种系统----P52

(1)瞬时记忆(即“感觉记忆”)

性质:

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编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特点:

保持时间短,保持量大,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如果瞬时记忆的信息能够被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急速消失。

保留时间:

0.25秒到2秒左右。

(2)短时记忆(即“工作记忆”)

保留时间:

大约在1分钟以内

性质:

既接受来自瞬时记忆中的信息,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

短时记忆的内容经复述,可以进入长时记忆。

它包括两种:

①机械复述:

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

②精细复述:

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

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保持15m~30m,时间很短。

特点:

容量有限,约为7±2个组块。

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

(3)长时记忆

保存时间:

超过一分钟以上

性质:

为所有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长时记忆容量没有限制。

其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特点:

长时记忆的内容都是经过充分的加工,因此保留时间较长。

容量极大,基本上没有限制。

记忆的基本过程

(一)识记(无意与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无意识记:

无预定目的,不需付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

有预定目的,必要时付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2、机械识记:

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单纯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

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二)保持:

识记过的内容在人脑中保留和储存过程。

1、质的方面变化:

不重要的细节被忽略,主要内容更加简洁、概括;内容干架完整、合理;内容更为夸张突出

2、量的方面变化:

记忆回涨(记忆恢复)和遗忘----p54

遗忘: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1、(简单知道)a、产生遗忘的理论-----P55

(1)消退说------记忆痕迹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遗忘就是在记忆痕迹消退到不能再激活的情况下发生的。

(2)干扰说------遗忘的原因在于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3)压抑说------遗忘是某种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时常压抑早年生活中的痛苦回忆,以免引起焦虑和不安。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得干扰)

(4)同化说------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不断地以更高级的观念代替较低级的观念,低级的观念就被遗忘,而人的学习则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2、艾宾斯浩遗忘曲线:

内容:

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以看出,识记过的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发生遗忘,这种遗忘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速度很快,随着隔离时间的延长,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亦趋于稳定下降。

遗忘的特点: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3、影响遗忘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意义;

(2)人的动机水平和情绪因素;(3)学习材料的数量和性质---P56

(三)再认和回忆

1、再认:

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能把它识别并确认的过程。

(影响因素:

对事物识记和保持程度;出现事物和经历事物的相似程度)

2、回忆:

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重现的过程(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P56

第三节、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事物的高级的认识活动过程)

(一)思维的特点:

间接性和概括性-----P57

(二)思维的种类:

------P58

(理解)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可分为:

(1)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

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来解决问题。

也称为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

(2)形象思维:

利用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3)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往往是借助于语词、符号进行,也称为语词逻辑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思维的核心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P58

(三)1、解决问题过程(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仔细理解)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P62(看书)

知识表征的方式、动机水平、定势的影响、原型启发、功能固着的影响、个性特点

(概念)定势-----定势又叫做心向,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它表现为一个人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习惯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里倾向。

定势对解决情景类似或相同的课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变化了的情境或新的课题,则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功能固着: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它方面可能有点功能。

功能固着阻碍新思维的进行。

第四章

1、情绪情感定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P74

3、情绪的种类

按照典型状态划分,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概念----心境:

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4、(大概了解一下)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己会产生自豪、得意等情感,对他人会产生敬佩、羡慕、尊重等情感;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不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己会产生自责、内疚等情感。

理智感:

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大概了解)情绪的外部表现: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2)体态表情:

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

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悲痛时捶胸顿足,成功时趾高气扬,失败时垂头丧气,紧张时坐立不安,献媚时卑躬屈膝等。

身段表情不具有跨文化性,并受不同文化的影响。

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在不同的文化中,同一手势所代表的含义可能截然不同。

(3)言语表情:

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如言语中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

例如人们惊恐时尖叫;悲哀时声调低沉,节奏缓慢;气愤时声高,节奏变快;爱慕时语调柔软且有节奏。

第四节、意志概述

(一)定义和特征:

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二)(选择、判断)主要的意志品质有:

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P103

(三)意志的基本过程

1、采取决定阶段

★心理冲突:

双趋冲突:

当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的目的,但又不能同时实现时产生的心理矛盾。

双避冲突:

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而都想避开,但又不能全避开时的心理矛盾。

趋避冲突:

当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时的心理矛盾称为趋避冲突。

如遇见歹徒,既想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又怕歹徒铤而走险,行凶杀人。

是趋是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但都是趋避斗争的结果。

2、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克服内外困难;经受成败的考验----P107

3、挫折的消极和积极适应-----P111、P112

第五章心理特征

(一)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操作和社交能力;再造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P122

(二)能力的测量(知道公式、意思)▲

1、1905“比奈-西蒙量表”

2、(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量表)智商:

也称智力商数,用IQ表示。

比率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

3、韦氏智力量表:

IQ=100+15Z[Z=(X-m)/S](Z代表标准分数,X代表被试测验得分,m代表团体平均分,S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三)人格定义和特征:

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四)气质: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巴浦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兴奋和抑制(强度、均衡性、灵活性)★---P134

2、气质的心理特征:

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外倾性与内倾性

3、(要理解)气质的类型:

------P135★

四种气质的典型表现:

A、胆汁质

《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脾气暴躁,气力过人,为人耿直,忠义烈性,思想简单,行为冒失。

心理学家把类似于李逵的气质叫做胆汁质。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像"夏天里的一团火",有股火爆的脾气。

这种人的情绪爆发快,"一点就着",但难持久,如同一阵狂风、一场雷阵雨,来去匆匆。

这种人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做事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但是这种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但表里如一。

B、多血质 

浪子燕青聪明过人,灵活善变,使枪弄刀、弹琴吹策、交结朋友等无所不会。

心理学家把类似于燕青的气质叫做多血质。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总是像春风一样"得意洋洋",富有朝气。

这种人乖巧伶俐,惹人喜爱。

他们的情绪丰富而且外露,喜怒哀乐皆形于色,他们那副表情多变的脸折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活泼、好动、乐观、灵活是他们的优点。

他们喜欢与人交往,有种"自来熟"的本事,但交情粗浅。

他们的话言表达力强而且富有感染力,一件平淡无奇的小事能被他们描绘得精彩无比。

他们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强,教育的可塑性也很强。

但是他们气质上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C、粘液质

豹子头林冲沉着老练,身负深仇大恨,尚能忍耐持久,几经挫折,万般无奈,终于逼上梁山。

心理学家把类似于林冲的气质叫做粘液质。

这种气质就像冬天一样无艳丽的色彩装点而"冰冷耐寒",但也缺乏生气。

这种人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表情平淡,情绪不易外露,但内心的情绪体验深刻,给人以貌似"冷"的感觉,很像外凉内热的"热水瓶"。

他们自制力很强,不怕困难,忍耐力高,表现出内刚外柔。

他们与人交往适度,交情深厚,朋友少但却知心。

他们的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这往往弥补了他们思维的不足。

学习和接受慢了些,但却很扎实,踏踏实实。

他们平时总是四平八稳的,所以有时"火烧眉毛也不着急"。

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比较差,经常是别人让他们去做某事才会去做,而并不是他们不想做。

D、抑郁质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

心理学把类似于林黛玉式的气质叫做抑郁质。

这种气质给人以"秋风落叶"般的无奈、忧愁的感觉。

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而又持久,主导心境消极抑郁,多愁善感,给人以温柔怯懦的感觉。

他们聪明而富于想像力,自制力强,注重内心世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软弱胆小,萎靡不振,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而单调,虽然踏实稳重,但却优柔寡断。

(五)性格:

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特征:

态度、意志、情绪、理智----P137

性格的类型:

(1)培因---按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划分

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

(2)荣格---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

内向型外向型

(3)独立型、顺从型-----P138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P138—P139)

第六章

1、需要:

是有机体内部的缺乏或不平衡,他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与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的积极性源泉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及评价(理解)-----P149★

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

(1)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2)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

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的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

3、动机的三种功能:

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P152

4、动机的诱因理论

观点:

①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②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诱因与驱力分不开,它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其成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5、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

动机----认知能力----学习效率(动机强度增强,有机体活动高涨,活动效率越佳;动机过强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注意和知觉范围过于狭窄,反而限制正常活动,导致效率降低)★二者关系呈倒U状

3、(简单知道概念、影响因素)自我效能论(班杜拉)

(1)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期待是决定行为的的先行因素。

(2)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

前者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后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自我效能感。

(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包括:

一是个体成败经验;二是替代性经验;三是言语说服;四是情绪唤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