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9281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定远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普通班)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题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内。

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衙门是旧时代官府的俗称,由“牙门”转化而来。

在古代,凶猛野兽的利牙为武力的象征,如果军事长官们的办事处摆有此物,那是引以为豪的事情,是荣誉的象征。

后来军营门上常刻兽牙图案作为装饰,故也被称为“牙门”。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军政合一,军事长官便常在军营内处理民政事务。

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泛流传开来。

封演所撰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

“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

字称讹变,转而为‘衙’也。

”北宋以后,多数人所知道的就只有“衙门”了。

衙役,顾名思义就是“衙门里的差役”,又被老百姓尊称为“公差”。

衙役最早是衙门中帮工打杂的人。

宋朝起,衙役成为衙门里一种专门的“职务”。

衙役事务繁杂,要负责衙门的站堂、缉捕、拘提等工作。

衙役一般分为内外两班,内班是在衙门内部服役,如门役之类。

门役的主要职责是帮办衙门公务,他们是衙门长官的私人随从和奴仆,但又和一般奴仆有不同之处,他们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可以自由选择主子。

外人同衙门长官接触时,必须经过他们,于是他们经常利用这一点作威作福,赚取外快。

外班分为壮班、皂班、快班。

他们办事的地方被称作“班房”,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坐班房”作为进监狱的代称。

壮班是由衙门临时召集来的人组成的,主要负责打杂工,也在危急状况时看守城门。

皂班的人是负责给县官老爷站班和做仪仗队的,在审案时兼做行刑手,帮同震慑犯人。

快班的任务是侦察案件、缉捕盗贼、巡街守夜和催租赋税等。

唐宋以后,由于科举制度完善,从任用体制上来讲,官与吏的区别逐渐拉大。

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走上仕途,官位可以不断升迁;而吏基本上是终身不变的,为读书人所不屑。

衙役的地位比吏员还要低,虽然吏员没有品级,但人家也属于官方人员,属于“正式编”,而衙役根本就没有官方身份,他们仅仅是为衙门服役的,履行职役性质的义务。

起初,衙役是由当地百姓按户口出人充当,后来由本地人自愿充当。

清代的户籍制度规定,衙役分两种:

民壮、库丁等属于良民;皂、快、捕等属于贱民。

在统治阶层眼中,衙役是政府的行政奴才,而奴才就是低等人;有的衙役甚至连科考结亲都会受到限制——子孙三代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不允许当官。

衙役毕竟只是衙门中的跑腿人,对于衙门长官来说,他们地位卑贱,对于他们横行霸道、勒索讹诈百姓的行为,衙门长官常睁一眼闭一眼,根本目的是使衙役能全心全意地为衙门做事。

一旦衙役们办事不力危及到长官们自身的利益时,衙门长官也会给衙役最严苛的制裁。

作为处理衙门事务的“公务人员”和“执法人员”,衙役的待遇却极差。

以清代为例,各种衙役在清朝可得到的年薪为白银三至十二两,平均下来,每天的薪水在两文左右,相当于自己的一顿饭钱。

仅仅两文钱,并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和家人。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道:

“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贿为生。

”可见,衙役并不是靠薪水生活,而是靠陋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灰色收入”。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衙门”与“衙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衙门,由“牙门”转化而来。

在古代,野兽的利牙象征着武力;放在军事长官的办事处,也象征着一种荣誉。

B.衙门,最早称为“牙门”,指军营门,因其上装饰有兽牙图案;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泛流传开来。

C.衙役,一般分为内外两班,内班在衙门内部服役;外班负责外部事务,他们办事的地方被称作“班房”。

D.衙役,即“衙门里的差役”,是衙门中帮工打杂的人,负责衙门的各种事务,宋朝起是衙门里一种专门的“职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衙役起初是由当地百姓按户口出人充当,在清代分良民、贱民两种;衙役是政府的行政奴才,其子孙三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允许当官。

B.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官与吏的区别逐渐拉大,官大多由读书人担任,既可升迁,又有品级;而吏基本上终身不变,且无品级。

C.衙役事务繁杂,其中壮班主要负责打杂工,皂班主要负责给县官老爷站班和做仪仗队,快班负责侦察案件、缉捕盗贼、巡街守夜和催租赋税等。

D.为了使衙役能够全心全意地为衙门做事,衙门长官对于衙役横行霸道、勒索讹诈百姓的行为,常常睁一眼闭一眼,而不会给予严苛的制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封演《封氏闻见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衙门”起初应为“牙门”,后经人们误传,且以讹传讹、习非成是,“牙门”最后便成了“衙门”。

B.衙役虽称“公差”,却不属于官方人员,因此有的衙役虽为衙门长官的私人随从与奴仆,却与衙门长官并无人身依附关系,衙役可自由选择主子。

C.衙役仅是为衙门服役,履行职役性质的义务,因此其待遇极差,如清朝衙役可得到的年薪为白银三至十二两,他们主要是靠“灰色收入”维持生计。

D.虽然衙役只是衙门中的跑腿人,但又是处理衙门事务的“公务人员”和“执法人员”,他们常会利用手中权力在百姓面前横行霸道、勒索讹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贴窗花

田夫

石头叔、石头婶的一双儿女都大学毕业在外成了家,老两口种着不是很多的田,也没怎么指望田里的那点收成。

他们傍山的房子是新盖的,窗很大,前面有小河、树林,环境极好,鸟可多呢。

石头叔爱养猫,那是一只硕大的带着黑点的黄狸子。

那猫贼精,也勤奋,自打有了它,山鼠、蛇啥的甭想进院。

猫肚子整天都鼓鼓的,基本用不着石头叔填食。

石头叔经常向邻里炫耀,咱的黄狸子,比城里的猫呀狗的好养多了,也不用人疼,自力更生啊。

有了它,家里不用怕闹耗子。

但你可不要以为这样猫心就满足了,你看它,趴窗下墙根那儿,圆溜溜的眼睛总往高处撒目:

它馋那树上的鸟啊。

石头婶是个闲不住的人,整天地擦呀抹呀,尤其是那两面窗子三天两头就擦抹一遍。

石头叔说,你老实待会不行吗,你说你蹬那窗台看摔着!

石头婶说,你少管我,还是伺候你那小祖宗去吧。

这天早上,石头叔、石头婶正在堂屋里吃饭,听见窗玻璃砰的一声响,他们丢下筷子就往屋外跑;当他们跑到屋门口时,正好看见黄狸子叼着鸟跑。

那是一只黄莺,好像还没断气。

二人好一通吓唬吆喝,猫还是叼着鸟跑了。

二人叹息,鸟咋这么没眼色。

他们又骂黄狸子,真不是个东西,那鸟说不定还能苏醒过来呢。

石头婶埋怨石头叔,都怨你的猫。

石头叔急了,都是你整天擦呀擦呀,擦得鸟都认不出是玻璃了。

两人闹了个半红脸。

过后他们又很后悔,这咋说的,鸟又不是自家养的,着急犯不上呀,林子里鸟多得是。

石头叔继续养黄狸子,石头婶继续擦玻璃。

接下来就又出现了鸟撞窗的事情。

这一次撞的是一只公山鸡,很小,是个愣头青;那冠子真红,羽毛真漂亮,尾巴像彩旗。

这次是人瞅着它撞到窗上来的,像射来的一支箭;如果再用点力,窗玻璃肯定就被撞破了。

它顺着玻璃滑下,黄狸子正等着它呢。

两口子咋跺脚咋吆喝都晚了,黄狸子一口就死死咬住了山鸡的脖子。

老两口再也沉不住气了,免不了又一顿嘴架。

但嘴架过后就又后悔:

咱咋像城里人似的,不疼人专门疼猫呀狗呀鸟呀啥的,你看这通子虚惊!

石头叔说,我的猫是好猫,要怪就怪那鸟倒霉。

石头婶说,我总不能怕鸟来不擦玻璃吧。

可是这天夜里,老两口却同时梦见了那血乎淋拉的山鸡……

这一天石头叔起来后像有多大事似的:

我得出趟门。

石头婶说,咋突然就有事了?

石头叔摆摆手,你烦不烦,我说有事就有事,问那么多干吗呀?

石头婶知道老头没正经事,果然见老头只是买了一对窗花回来。

老头说,你天天把窗子擦得那么干净,我不给你配点彩儿,还真的很对不住你。

老婆眼睛笑眯眯地说,你还干了一件好事。

其实老婆恍惚间猜到了老头的真正用意。

为了证实她的猜想,老婆开始留意着老头。

果然,石头叔把窗花贴上后,就那么躲躲藏藏地瞅着,不是留意窗花是留意窗子,看鸟是不是还来撞窗子。

鸟你这回应该知道了,这不是空的是玻璃。

你看有东西在玻璃上贴着呢。

哪晓得石头叔的这个办法并不奏效,这不,第二天一早,窗台下又有一摊子血迹,黄狸子在院角享用它的免费早餐。

又有鸟撞了窗子。

石头叔垂头丧气站在窗台下,唉声叹气,但又不敢对老婆子明说。

其实石头婶早看出了门道:

老头子你傻呀,你买的那窗花像鸟窝,鸟是来找窝了。

石头婶有了主意。

这一天石头婶说,我也出趟门,就也买了一对窗花回来,就贴在窗子上,和石头叔的那一对士兵似的在那站着。

不过石头婶买的这对窗花是一对翅膀扇起来的老鹰!

石头婶想,鹰是林中王,凶得很,看哪个鸟还敢来。

可石头婶也想错了,第二天,鸟又撞窗了!

就在这一天,迎着刚上窗的阳光,石头叔突然对老婆说,你说我这眼睛,这几天老流泪。

怕见光。

石头婶说,那你就离阳光远点呗。

石头叔说,我想拉上窗帘。

石头婶说,拉上窗帘屋子就黑了。

石头叔说,黑就黑呗。

拉上窗帘的窗子鸟再没来撞。

后来索性鸟巢也没了。

黄狸子也不在窗下蹲着了。

石头婶懒得再擦玻璃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11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老夫妻的居住的地方有“小河、树林,环境极好”,隐含着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

B.小说开头描述老夫妻的生活环境,突出鸟多,窗大,为下文写鸟撞窗户的细节埋下伏笔。

C.小说的前五段虽没写到贴窗花,但并没有偏离题意,因为前五段为“贴窗花”的出现提供了有效铺垫,体现了小说层层蓄势的风格,增加了小说的悬念。

D.小说围绕石头叔和石头婶想方设法避免鸟撞玻璃被猫吃这一事件,表现了石头叔和石头婶善良的性格和有淳朴的爱护生灵、保护环境的意识。

5.小说中写到老两口同时梦见那只血乎淋拉的山鸡,有哪些作用?

(5分)

6.小说讲述了一对老夫妻心系鸟的命运的故事,请探究这个故事的意蕴。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大陆,传统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时期划分,是将10年内战与8年抗日战争分成两个历史阶段。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史学界出现了抗日战争应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14年抗战”的意见。

简而言之,“8年抗战”指的是全国性抗战,“14年抗战”则更加强调中国人民抗战的整体性,是对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中国人民进行的东北义勇军抗战、淞沪抗战、热河长城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抗战、东北抗日联军抗战、热河抗日救国军抗战、绥远抗战等一系列大规模抗日斗争的肯定和尊重,是为了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附近铁路,并栽赃给中国军队,炮轰中国军队驻地,挑起“九·一八”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逼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进行疯狂屠杀、抢掠、强奸、破坏,30万以上军民惨遭杀害。

1938年3月-4月间,中国军队在鲁南台儿庄地区击溃日军两个精锐师团主力,歼敌一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一次重大胜利。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获得巨大胜利。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发布《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材料三:

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教育部表示,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日前基础教育二司又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了要求。

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要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1月11日第6版)

材料四:

日本史学家江口圭一在《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也提到:

“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编者注)、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

分离华北工作是满洲事变的继续,进而引起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的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它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是否取消满洲事变的产物满洲国,是日美谈判的大争论点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洲事变与亚洲太平洋战争之间,也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

在这十五年中,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持续未断,走上了扩大侵略的道路。

根据上述理由,可以将这三次战争统称为十五年战争。

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8年抗战”指的是全国性抗战,“14年抗战”则更加强调中国人民抗战的整体性,二者并不矛盾。

B.“14年抗战”的观点体现了对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六年间中国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抗日斗争的肯定和尊重。

C.史学界出现了抗日战争应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14年抗战”的意见,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而出现的。

D.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14年抗战”的概念进入教材,要求教材修改要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抵抗日军侵略取得胜利是从1938年鲁南台儿庄战役以后开始的。

C.日前基础教育二司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了要求,这说明对中小学教材的修改要比大学更重要。

D.对于日本对中国的几次战争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满洲事变后分离华北工作直接导致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E.日本史学家江口圭一把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太平洋战争联系在了一起,也说明了日本侵略中国是从满洲事变开始的。

9.结合材料分析,“14年抗战”概念的提出和强调有何重要意义?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甲字师文,淳熙二年进士,累官至度支郎中。

使金,至燕山。

自绍兴后,凡出疆遇忌,俱辞设宴,皆不得免,秦桧所定也。

九月三日,金宴甲,以宣仁圣烈后忌,辞。

还除工部侍郎。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利东安抚使。

时蜀口出师败纽,金陷西和、成州,曦焚河池县。

先是,曦已遣姚淮源献四州予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

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

曦遣后军统制王铖、准备将赵观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

曦又遣其弟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

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

朝廷命吴总知鄂州,多赐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

寻,安丙等诛曦。

金进屯八里山,甲分兵进守诸关,潼川戌兵驻饶风以待之。

金人知有备,引去。

上念甲精忠,拜宝谟阁学士,赐衣带、鞍马。

是岁,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嘱丙减汰兵卒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

盖自杨辅召归,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

明年,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

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

甲下令首罢之。

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

嘉定七年,卒于官,年七十三。

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理宗诏谥清惠。

(选自《宋史·刘甲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B.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C.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D.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昼所为/夜必书之/为文平淡/有奏议十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金国。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都后建都立国,国号“大金”。

B.工部,古代官署,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属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

C.嘉定,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只有一个。

D.庙号,我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文中“理宗”就是庙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甲遵守法规,严于律己。

刘甲出使金国,有一天,金国设宴款待他,那日恰逢宣仁圣烈皇后的忌日,他谨遵朝廷规定,没有赴宴。

B.刘甲坚守正道,忠义可嘉。

吴曦反叛后,想拉拢刘甲,先派部下威逼刘甲,后来又派弟弟诚邀见面,刘甲始终心系朝廷,不为所动。

C.刘甲沐浴皇恩,深得信任。

皇上因他精诚忠信,授他宝谟阁学士之职,并赏赐财物;在处理西部事务方面,朝廷的很多意见由他决定。

D.刘甲治理地方,兴利除弊。

在代理四川制度置司事期间,他体恤民生,减轻百姓的田税;他不满当地的贿赂之风,废除了互送礼的名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朝廷命吴总知鄂州,多赐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

(2)又俾嘱丙减汰兵卒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单于以百辆毡车的隆重礼仪迎娶昭君,又予其“黄金杆拨”为标志的豪奢生活,可谓胡恩深矣。

B.只可惜单与不解风情,王昭君只有琵琶弦上说相思,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

C.弹琴劝酒之时,还有余暇眼看飞鸿,此从容淡定正与“春风手”相呼应,表现了王昭君琴艺的高超。

D.留北的侍女听了垂泪,南归的行人听了回首,这从侧面说明了王昭君弦上所流露的哀情感人至深。

E.全诗胡汉对比,非止一处,汉恩胡恩的浅深是明比,弹劝胡酒中的隔膜与垂泪回首中的知音是暗比。

15.请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两句蕴含的情感内容。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诗经·氓》中的女子,终于等来了她的意中人,神情举止,由“泣涕涟涟”迅速转为“”,并且要他“,”迫不及待的要嫁到他家去。

(2)《劝学》中,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说明学与思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十九大报告催人奋进、激动人心,张书记读着读着就拍案而起,高声称好。

②别人送你们的礼物,即使不值什么钱,也当敝帚自珍,因为礼轻情意重嘛。

③考试是有意义的,分数是要追求的,但若只是数米而炊,结果未必能得偿所愿。

④关于月亮的种种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中国古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⑤参加“汉语桥”的孩子们很快就互相熟悉了,他们凑在一处,不拘一格地谈笑着。

⑥面对众多质疑者,我期期艾艾左支右绌,他却三言两语解了我的围,真是妙语解颐。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由于腌渍,海蜇的伞盖变成一张圆形的、半透明的“皮”,而口腕部位则依然保持块状,因此就有了“海蜇皮”和“海蜇头”的称呼。

B.教育者的责任就是想办法让孩子们读一点经典,可以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读,获取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尊严,学会向善和担当,不要过早陷于时尚、物欲的泥淖。

C.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受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D.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确实打不过游牧文明,几十万匹马队浩浩荡荡南下,你在农田里面抓壮丁抓来的那些士兵是很难抵抗的,有再多的岳飞也很难抵抗。

19.下列中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尊府路遥,我府上倒是不远,不如先移步敝庐,小憩片刻。

B.李博士屈尊惠临,我们却未及远迎,多有失礼,海涵海涵。

C.在下才疏学浅,能调来贵地高就,实乃三生有幸祖坟冒烟。

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一定秉公钧裁,请你们放心。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①:

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又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②,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③,说大丈夫宁死不屈,又说大丈夫能屈能伸……所以历来鸡汤多这属性,看上去特别好,但看着就懵圈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李白上了补习班,名次提高了三十名,杜甫上了补习班,理综居然超过了李白,王维上了补习班,这次直接上了600分,可见,上补习班就能考出好成绩!

高适这回垫底了吧?

还不是因为没上补习班!

如果他也上了补习班,准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①上补习班未必就能考出好成绩。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有人说,学习是一种投资,考虑投入产出,权衡风险收益……

有人说,学习是一种消费,如果有可能,他要去读n个PhD(博士)

对于你来说,学习是投资还是消费?

请从这个问题出发,可以回顾你的学习经历,也可以遐想你的学习前景,来审视你的学习生活,阐述你的思索和体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C项“外班负责外部事务”,于文无据)

2.A(A项“其子孙三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允许当官”错,应是“有的衙役”。

3.C(C项“衙役仅是为衙门服役,履行职役性质的义务,因此其待遇极差”强加因果关系。

4、A(并没有隐含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5、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接二连三有鸟撞上窗子被猫叼走的惨剧,引起下文石头叔夫妻俩先后买窗花的情节;②表明鸟撞窗的事件给老两口带来心理的巨大伤害,体现了老两口善良温厚、爱惜生灵的性格。

(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

6、①人要呵护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