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8040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下学期开学考试卷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决定于作家对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整体认识。

曹雪芹是一位最注意完整地把握和表现生活的作家,他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一件事,而总是着眼于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和表现生活。

映射就是指作家透过生活的表层,从内在关联中揭示出发人深思的底蕴。

他写一个人、一件事,其意义并不只是孤立地表现这个人、这件事本身,而是映射到其他人、其他事上面,在互相关联中从整体上显现出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之前,正在紧急之际,宝玉盼望有一个人去报信,以免皮肉之苦。

这时恰好来了一个聋老婆子。

宝玉急切地对她说:

“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

快去,快去!

要紧,要紧!

”可因这老婆子耳聋,把“要紧”听成了“跳井”,便以为是说金钏儿跳井的事,立即回答说:

“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

”又说:

“有什么不了的事?

老早的完了,太太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

”金钏儿的死,在贾府里只算得一件小事,可是曹雪芹写来却颇具匠心。

写金钏儿受辱在第三十回,写她悲愤跳井自杀在第三十二回末,此后又在好几处描写相关人物时多次提及这件事。

这里,作者特意写这么一个聋老婆子的出现和她说的这番话,就是着眼于生活内在的相互关联,映射出多方面的意义。

当然,安排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首先是出于情节发展上的需要,即为下文写王夫人和贾母的出场,写这场轩然大波的收束作铺垫;其次,是在人物描写上的多层映射。

这个聋老婆子,作为贾府中的一个老仆妇,同是奴隶,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是一样的,却对金钏儿被逼惨死表现得极其冷漠。

这就自然映射到贾政身上,体现贾政的虚伪。

贾政在刚听说金钏儿跳井自杀时,曾说:

“好端端的,谁去跳井?

我家从无这样事情,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

”聋老婆子那番话和所表现出的冷漠态度,就暗示读者,在贾府这类事件必然是经常发生,这才使聋老婆子这样的仆人也不以为奇,以至于麻木不仁了。

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映射到薛宝钗和王夫人的身上。

薛宝钗听到金钏儿跳井惨死的消息,只冷冰冰地说了一句:

“这也奇了。

”赶忙到王夫人处“道安慰”去了。

接着就写两人一段对话。

王夫人有意掩盖她污辱和逼死金钏儿的真相,推脱自己的罪过。

而薛宝钗却这样安慰王夫人:

“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

”这些冷冰冰的话,令读者感到透骨的心寒。

第三层,是所有这些又都一齐映射到贾宝玉的身上,使他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突出地显现了出来。

贾宝玉被打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对金钏儿的惨死悲痛到“五内摧伤”,以致“茫然不知何往”。

而在遭到一场几至丧命的毒打之后,还对林黛玉说:

“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了金钏儿。

艺术上经过这样几层映射,便突现出贾宝玉的心地、感情,是多么善良,多么纯朴!

映射艺术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而眼光敏锐的作家,才能看到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作品中自觉地揭示这种联系。

映射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触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

《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运用得最好的作品,因此,阅读《红楼梦》就需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

(选自周先慎《琐碎中有无限烟波》,有删改)

1.下列对于“映射”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映射”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它能否成功运用,关键在于作家能否整体认识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B.“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能使生活中本没有关联的人物、事件产生关联,进而从整体上显现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C.在运用了“映射”艺术技巧的小说中,作者所写的一个人、一件事往往不是孤立的,如贾宝玉挨打这件事就和金钏儿跳井相关联。

D.“映射”体现了不同的人和事之间的联系,它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贾府中,聋老婆子虽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一样,都是被压迫者,但对金钏儿被逼惨死却极其冷漠,认为贾宝玉对金钏儿之死如此关切是小题大做。

B.曹雪芹安排聋老婆子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既是因为情节发展方面的需要,又是因为要通过她映射贾政、薛宝钗、王夫人和贾宝玉的性格。

C.从聋老婆子的语言和态度,读者可联想到金钏儿之死这类事在贾府一定经常发生,也可知贾政之言“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之假。

D.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是贾宝玉遭受毒打的原因之一;遭毒打之后,贾宝玉还说情愿为金钏儿这些人而死。

由此可见贾宝玉的善良和纯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聋老婆子把贾宝玉的“要紧”听成了“跳井”,这是匠心独运之处。

作者由“要紧”而“跳井”,起到了映射作用。

B.读者阅读《红楼梦》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因为《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最为杰出的作品。

C.曹雪芹对生活体验深切,眼光敏锐,看到了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红楼梦》中自觉揭示了这种联系,这使《红楼梦》具有独特魅力。

D.《红楼梦》对日常生活的描写看似琐碎但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如写金钏儿“跳井”就映射出同一阶层人物麻木不仁,令人心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

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

“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

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4.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具有新闻价值。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D.《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6.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借给你的温暖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

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

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

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

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

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

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

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

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

金华说:

“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

”王老汉说:

“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

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

做了贼还敢亮着灯?

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

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

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

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

啊!

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

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

这就是,红苕片,100斤。

你还愣着干啥?

还不快去熬苕片汤!

”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

”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

”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

”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

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

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

做人要本分!

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

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

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

”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

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

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

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

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

”王老汉在心里喊。

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

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

借一袋红苕干片。

春天还。

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

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

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刻画王老汉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手法,刻画吴亚龙的形象主要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忽然狗叫”“喂猪的苕片少了一袋”“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等。

8.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析。

9.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

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

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

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

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

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

重耳遂奔狄。

狄;其母国也。

重耳居狄几十二年而去。

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①妻与往。

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缪公大欢,与重耳饮。

缪公日:

“知子欲急反国矣。

”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日:

“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

惠公以九月卒。

子圉立。

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

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

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秦送重耳至河。

咎犯曰:

“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

臣犹知之,况于君乎?

请从此去矣。

”重耳曰:

“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

”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

壬寅,重耳入于晋师。

丙午,入于曲沃。

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

晋日:

“必得郑君而甘心焉。

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

“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秦伯说,罢兵。

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①子圉:

晋惠公太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B.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C.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D.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

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但汉代封爵仅有王和侯两级。

B.太子指我国古代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儿子。

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世子。

秦因之。

C.

司空是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D.“再拜”文中指“第二次拜”,而《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再拜”指“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两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派宦者履鞮去杀重耳,重耳翻过墙壁,被宦者一路追赶,还被砍掉了袖子,最终还是逃脱了,去了他母亲的祖国——狄国。

B.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为了得到秦缪公支持,他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了秦晋之好,为他后来成功回晋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C.咎犯认为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很多的过错,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就请求离开,但重耳对河盟誓,以此打消咎犯的担心。

D.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后来他就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缪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人也。

(2)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l4~15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

出自《诗经》。

是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这里取其感伤离乱,行役不已之意。

②处者:

指役夫的家人。

③式微:

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B.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C.三、四两句俯仰有致,意境开阔,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所用手法一致。

D.九、十两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15.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常被作者借来抒情。

《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西湖最美的景致概况出来;《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花儿凋零满地的景象。

(2)《荀子·劝学》指出,蟹虽然身强体壮,但却“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它心浮气躁,不能专心致志。

(3)叠词的运用,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连用叠词,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本题共3小题,9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

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

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

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

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的当下,必须、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

B.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C.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C.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与时俱进司空见惯方兴未艾未雨绸缪

B.突飞猛进司空见惯如日中天防患未然

C.与时俱进屡见不鲜如日中天防患未然

D.突飞猛进屡见不鲜方兴未艾未雨绸缪

20.某先生同事的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他因有事不能参加贺宴,特编写了一条微信给同事,此微信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在高考成绩揭晓之际,惊悉令爱在今年高考中蟾宫折桂,考取名校,谨示衷心祝贺,因俗务缠身,不能拨冗前往贵府出席贺宴,特惠赠霍金《时间简史》,祝她学习进步,万事如意,还望笑纳,下次有时间,一定莅临府上,当面致贺!

21.下列是某校突发事故应急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四、作文(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哭着来这个世界,而当我们要谢幕的时候,也将会在别人的泪水里告别。

诗人艾青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说到眼泪,你会想到什么呢?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体会。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5.D

6.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7.C

8.第一处: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

第二处: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

9.

(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

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

②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

③情节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

④从题目上看,“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

(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

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龙的描写刻画着墨不多,但吴亚龙勤劳、憨厚、淳朴、善良、诚信的形象非常突出。

②情节上,吴亚龙借粮食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小说始终。

正是因为有吴亚龙偷“苕片”留借条,有吴亚龙与他父亲的那番对话,才有了结尾的那幕感人场景。

③主题上,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一种互助,一种信任,一种大爱,吴亚龙用偷“苕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