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9311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docx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包政

被忽略的管理常识

----解剖高绩效企业

很高兴能到江西来讲课,今天我带来的课程就是“被忽略的管理常识”,我想就华为的咨询经验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我们知道在90年代的时候,华为很小,今天的华为已经是300亿美金的企业了。

大家都希望能够像这些企业学习.也就是学习最佳管理实践。

我正好是华为当年的顾问。

我从1995年到1998年,做了华为三年的顾问,经历过这一段历史。

我希望把这一段历史给大家做一个描述,并进行分析。

华为背后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相信今天的课程对大家会是有用的。

我这次的讲题由二个部分构成:

第一,华为的成功;第二,华为成功的一段历史;第三,华为成功背后的原因。

今天的主题思想还是希望大家能理解,就是一次创业下,二次创业的转变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命题到底是什么?

因为在座的企业都将面临这样的问题。

我认为最核心的命题应该是建立组织的理性,然后来提高人的理性。

我们知道,理性的规则有很多,那究竟在哪些方面需要我们下功夫去做?

而往往被忽略的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希望能够把这个概念给大家阐述清楚。

第一,华为的成功。

我们先做对比一下,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企业就是福特。

福特的成功、成就到底跟什么有关?

我们先来提示一下。

亨利·福特在1896年的时候开始研发轿车,大概经过将近10年的时间,在1908年发明了T型轿车。

然后在T型轿车的基础上实现了流水生产,达到1分钟一辆汽车。

在这个过程当中,它的价格降低到了780美金。

实现流水生产线以后,降低到了360美元。

到了1915年亨利·福特的轿车达到了200美元。

大家可能对轿车的价格没有概念,实际上当时同类的大众轿车要卖到2500美元。

所以当时社会上很多人都怀疑亨利·福特是不是作假?

他是不是恶性竞争?

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因为他利用了工业技术的基础效能,有效地释放了工业技术的潜能,用机器代替人力。

大家可以看看,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研发汽车,然后又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用机器来加工轿车,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用汽车代替人力的过程。

亨利·福特有一个梦想,他希望生产轿车的人也能买得起轿车。

当时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是1美元,他想如果一年下来除了吃的、住的、用的以外,剩下多少钱?

于是他把工人的工资提高到1天5美元。

这样的话,就使得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从1908年开始一直到1927年当中,在这19年当中,一共挣了10亿美元。

这是他的成就,他的成就一直到1937年的时候,实际上亨利·福特在他家乡办的工厂,大概一天能够生产7000辆轿车。

所以索尼公司的老板盛田昭夫,战后专门参观了亨利·福特的工厂。

看完了以后回到国内,他跟国人说,如果在战前参观过亨利·福特的工厂,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为什么?

二战期间,亨利·福特的工厂就变成了兵工厂,如果原料跟得上,运输条件跟得上,在这个前提下,那么亨利·福特的工厂一天能够生产的运兵车、坦克、专装甲车达1千辆。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很多中国的企业都说中国制造,其实在一百年前亨利·福特早就做到了。

他的成功到底靠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管理手段。

我们知道管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权威,管理最核心的手段就是依靠分配的方式,也就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布局,来培养核心功能,然后打造一条产业价值链。

如果没有分配,就不可能有效的产生这样的价值链和功能以及功能型的团队。

亨利·福特依靠管理的方式实现了这样的规模化,高效益的方式。

他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知道,他最重要的管理权威的来源,主要是来自于通过以机器代替人力的方式,同时以机器排斥人力,然后形成了管理当局资本家对劳工的绝对的管理权威。

史家对这一段历史,在《亨利·福特传》当中描述过,也就是所谓的工厂管理专制。

同时,他跟工人签定协议,在1914年的时候,设立共同的目标,如果企业完成这个任务,那么我们将拿50%的利润给工会和员工分享。

除了一小时5美金的工资以外,他还有一个奖金,奖金就是利润的分享,那一年他真的实现了目标。

亨利·福特拿出50%的利润给上人,史家称胡萝卜加大棒。

这里面最为关键的是什么?

就是以机器代替人力的同时,以机器排斥人力。

值得介绍的就是他的大棒。

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

如果我的工厂当中95%都是手艺人,都是知识劳动者,那我根本无法达到这个效率。

为了能够有效的产生对管理的权威,他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把5%的技术工人、工程师集中起来,专门研究工作,研究工作方法。

在工厂当中叫人技量法,研究标准、规范,然后训练那些体力劳动者。

在1910年前后,亨利·福特工厂当中有多少人呢?

大概有几万人。

到1937年的时候,那个上厂有8万人。

这8万人还是欧洲的移民,而是南美的移民。

南美的移民有两个特点:

第一,受教育程度非常低,几乎都是文盲。

第二,没有手艺,所以他们是纯粹的体力劳动者。

亨利·福特居然能把这8万的纯体力劳动者训练成产业大军,成为一流的企业。

而且他的产量在全球达到50%,也就是半壁江山归到亨利·福特的囊中。

所以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把8万个人组织起来,以专业化的方式分工,分得很细很细。

所以说,8万个人拥有多少职务和岗位呢?

7882个职务和岗位。

然后每一个岗位只有10到30项操作,而且这10到30项操作只需要一天的时间,训练完了就可以上岗,达到要求。

所以他努力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分解,把整个流程分解,分解到了非常简单的动作。

然后由那些技术工人、技术员,包括工程师来为他的工作设计操作指南、行为规范。

所以他用这种方式驾驭了这么多劳工,使他们处在一个非常微弱的地位。

如果你不接受我的管理要求,不接受我工厂的纪律和操作规范,当场解雇。

而且他甚至说了,假如你在工厂当中有私交也要解雇。

所以他的工厂管理是非常严格的,这就是亨利·福特他做的事情。

而且因为他工资高,又有奖金,所以等着要进上厂的人非常多,就一大群准备好了的产业后备群。

所以资方和劳方的谈判完全不对等,所以史家称胡萝卜加大棒,就形成了所谓的依靠所有权,然后形成了机器代替人力和排斥人力的态势,形成了资方对劳方的管理专权。

历史上有这样的案例,我们知道这是他成功的原因。

德鲁克在管理这本书上讲过,二战以后,实际上过去那种管理方式已经结束了,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因为企业当中大量见到的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知识劳动者。

所以到今天为止,我可以很肯定的说,支持劳动的管理,依然成为我们当今社会一个难题。

因为他们是服务人员、营销人员、工程师、设计师、艺术家,还有各种各样的专业,比方说财务等等。

这些专业人士怎么进行管理?

胡萝卜加大棒已经失效了,所以过去我们这一段历史不能成为我们今后实践的指南,我们必须要学会如何对知识劳动者进行管理。

刚才已经讲了,管理说到底,它是要通过分配的手段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

分配的手段背后是什么?

比如目标任务分配给他,这叫劳动分配。

工资、奖金分配给他叫利益分配。

他能不能做到心悦诚服呢?

他能不能做到用心、用力、用命去做事情呢?

这是我们的全部难题,所以我今天讲课就想解开这个难题。

至少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从华为的经验来看华为怎么做到的?

100多年前,亚当·斯密讲过,我们可以把一批马带到河边,但是我们不能做到让它喝水。

每一个老板有对员工的生杀大权,但是你做不到如何让他用心、用力、用命做事,这是我们今天的难题,今天我要把这个难题及其思考给大家做介绍。

如果我们今天一天能把这个讲清楚,我相信在座的企业都能够突破自己成长的瓶颈,打开通向未来的大门。

我们接着看华为。

当年(1995年)我进入华为的时候,是11亿人民币,现在300亿美金。

当年华为的老板请我吃早茶,我在吃早茶的时候有一戏言,华为今后的发展,应该是靠知识劳动者。

因为我们知道产业革命之初,有圈地运动,土地是财富之母,所以有了圈地运动。

二战前后,资本的集聚和集中的杠杆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所以有了圈钱运动,才有了华尔街。

我说从逻辑上来看,今天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了,应该圈人运动。

当时我说的只是一句戏言。

结果没想到任正非当场拿起电话,就把张建国找来,跟张建国说,我们去深圳市政府要400个名额,我们要把四大邮电学院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一网打尽。

当时张建国愣在那了,说老板你是不是说错了,我们要那么多人干吗?

我们才11亿。

老板说,你还不赶快去办这事。

当时张建国就很犹豫,老板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话,我要是用不了,别人也别想用,这就是他的策略。

当时那么多的毕业生要到华为来,华为根本没有那么多钱。

现在道上都在纷纷说,任正非有很高的境界,愿意把这个股权让给员工。

其实任正非有很多难处,当时根本没有钱,你怎么能把那些学生吸引过来呢?

开出的价格是l万,1万5,甚至更高。

但是华为当时才1l亿的销售额,怎么能支付400人的工资呢,加上原来有1千人的员工。

所以来了那些新员上,然后老板就跟他讲,到华为来,知道为什么来吗?

是为了挣钱吗?

学生当然不好意思说,说不是。

老板说,对了,我现在告诉你们为什么叫华为?

华为就是振兴中华,大有作为,简称“华为”,所以希望他们能够表现出来。

因此,发他们1万5千块钱工资,其实根本没发,倒扣8千块钱股票。

学生也想了,反正是名义上的,因此扣就扣吧,所以实际上员工得到7千工资。

然后华为搞了很多食堂、宿舍,让他们买饭票。

所以华为有自己的银行,学生实际上没拿到现金。

学生其实也要面子,家乡来人了,说华为对你们怎么样?

挺好。

你看,给我们1万5千块钱工资,还给8千股票,还给我们做食堂、宿舍。

既然待你那么好,那就请我们吃饭吧。

说哥们暂时没现金。

没有现金怎么办呢?

他们天天在华为工作。

到晚上去看的时候,当时我们也在华为,跟他们同吃同住,1到12层彻夜灯火通明。

累了以后怎么办?

找一个垫子睡下来。

所以我也有办公室、办公桌,也有垫子。

他们戏言自己,我们是杂食动物喜群居。

他们的食堂有四川料理、湖南料理、江西料理,有很多料理,杂食动物,这是赵忠祥在解释动物世界猴子的一句话,猴子杂食动物喜群居。

我们经常是困了以后把垫子拿下来,躺在办公室底下,醒了接着干。

所以我们知道,华为今天的股权分散化,是跟今天这个有关的。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购买股权,因此他们每年都要分红,比如l块钱的股票分你5毛钱。

等到这些股票越来越多,钱也越来越多,他们想提取现金,华为设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他们就像军队一样。

那些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专门是做人的思想上作的。

然后就问你为什么要提钱?

他说家里有困难。

那好,他们有办事处,专门给他老家帮忙。

如果只是想找点钱花,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工作,就把他们的钱留下来。

所以华为在那个年代,员工手里是没有钱的,有钱也是存在华为的银行,或者以股票的方式存在。

所以我就讲,任正非是没有办法的,他用这种方式,把所有的员工都妥协了。

到今天为止,任正非的股票也只有2%点几,就产生了一种非常好的状态。

就是他控制了内部的管理和经营决策权,主要通过人的方式来控制。

凶此,他敢于超越时间和空间去支配资源。

为什么?

因为这钱都是大家的,那心里多舒服。

90%的股权都是他的,他就不愿意投资了,因为投资是别人管着他的钱,那心里就不舒服。

所以在这个领域当中,华为敢于加强投入、扩大再生产,跟他的结构也有很大关系。

所以我们知道,华为这一段历史,实际上是老板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结果。

现在我们很多人会说,华为因为有了股权激励。

我告诉大家,股权在很多程度上不是激励因素,是约束,就是把所有人都绑架了。

我有一个佐证,2003年我见过蒙牛的老板牛根生,当时我想去做他的顾问,通过别人介绍,我就去了蒙牛。

牛根生一见如故,跟我讲起来蒙牛是怎么发展的。

所以我希望能把这一段历史,跟华为的历史给大家对应一下。

我想强调的是,股权是约束机制而不是激励机制。

牛根生当年从伊利出来的时候,他就琢磨一个事,他认为任何地方的产业要想发展起来,就必须借助于自然的恩惠。

内蒙这种地方自然的恩惠,几千年前人们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动见牛羊。

就是放牧,草是自然生长的。

因此朱镕基号召大家退耕还草。

就是把耕地退出来,主要是种玉米的退出来,然后恢复草原。

因为我们知道玉米蛋白的含量是很低的,草的蛋白含量是玉米的4倍。

所以大家都响应党的号召,可是退耕还草以后,怎么让牧民能够去养牛、养羊呢?

所以当地政府出了一个方针,凡是养多少牛,我就给你多少补贴。

最后连小学老师都养几头牛、几头羊。

还没达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动见牛羊的时候,这些牛羊就上去了,把草根都啃了。

于是牛根生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我们错在哪里?

有一天他突然明白了。

于是第二天他去见了县长,跟他说我们错了,我们应该把钱补贴在草上,而不应该补贴在牛和羊上。

县长对牛根生说,补在哪都一样?

他错了,你要补在草上你跟他讲,我们有呼伦贝尔草原。

大家去看草场,把草场分给他们,让他们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随草而居,这不就齐了吗?

如果把钱补贴在牛和羊上,那他在城市附近就近放牧,就出问题了。

所以这一念之差,于是改变了当时蒙牛的命运,也改变了内蒙的状态。

怎么去让这些牧民走到祖先的生活方式呢?

于是他们就编儿歌,这儿歌是这样的:

一家一户一头牛,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两头牛怎么说,一家一户三头牛怎么说,最后一句话是一家一户一群牛,胜过蒙牛他老牛,因此杀向呼伦贝尔。

所以牛根生在这个过程中,他暗含了一个约束机制。

其实我通过政府把100万牧民号召到呼伦贝尔草原的时候,实际上我已经和政府捆在了一起。

他说包老师,温家宝总理讲的,农业产业化的问题是公司加农户是不够的,应该是政府加公司加农户。

没有政府的参与,这个事情干不成,所以他要建立约束机制。

等到政府号召牧民到呼伦贝尔草原的时候,所有的牧民都是望草兴叹。

为什么?

牛羊要品种改良,没有钱。

于是政府担保,银行出钱,蒙牛帮他们改良牛的品种。

然后约定蒙牛来管理,然后收牛奶。

按照一桶奶约定的价格,交一桶就把一桶奶的钱交给银行。

我们知道这个价格市场是波动的,我跟你约定,如果市场的价格高于我现在约定的价格,我以高的价格跟你结。

低于我约定的价格,那我用现在约定的价格跟你结,这叫期货生命。

所以蒙牛通过这种方式,控制了120万牧民。

然后他倒过来,他就跟利润包公司商量,说我已经组织起来这么多农民,这么多奶,因此希望你把定点工厂安到我们内蒙来。

然后到政府要一块地,启动一批无偿的。

因为利润包公司很有意思,只要你的生产规模足够大,我的机器设备、培训都免费,一直到你的工厂成熟。

然后在包材上,必须买我的材料,然后我再赚回我的钱,这是他的一种盈利模式。

他跟我讲一个故事,当年他从伊利出来的时候,有一个党委副书记,女同志。

她说老牛,我也从伊利出来帮你忙。

牛根生说,我不要你帮忙。

你要想真帮我的忙,回家跟你老公商量一下,把你家的存款都变现,然后买我蒙牛的股权。

要达不到5%的股权,你就不要参加我的高管团队。

当时那个党委副书记都傻眼了,说牛根生,你一出伊利就翻脸不认人。

他说不是,我必须要建立这样的制度约束。

如果你不能为自己的财产负责,你不可能为别人的财产负责。

我相约2004年给牛根生当顾问,其中经过了非典,然后再去给牛根生当顾问也不合适了,因为他2004年就成了名人。

而且名字也变了,有一个英文名字,洋气很多。

牛根生前两年不是退出了吗?

这两年,就是因为他缺少了约束手段。

他不知道离开了这样的约束机制,何以能够驾驭这么多有头脑的人往前走,做不到的。

所以华为到今天为止都没敢上市。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领域当中,如何去约束年轻人,这些有头脑的知识劳动力努力工作,用心、用力、用命去做事,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探知究竟的。

所以任正非到今天为止,他依然会很高兴的告诉别人,很自诩的告诉别人,华为一路成长过来,既没有靠资本的力量,也没有靠土地的资源,靠的就是这群人。

大家想想看,这群有头脑的人聚集在一起不容易,能够放在一起发挥作用就更难了。

华为现在居然有过劳死,过劳死以前只在日本企业听说过,现在在华为也听说过。

当然过劳死并不是一件名誉的事,可见他们公司内部那种工作的氛围和压力是很大的。

相比之下,像台湾的企业叫王永庆,台塑企业,他手下也是很紧张的。

据记载,王永庆手下高级干部,各各都有两个毛病:

1.神经衰弱;2.胃病。

胃病和神经衰弱是相辅相成的,越是睡不好胃越难受,胃越难受晚上越睡不好,恶性循环。

所以华为的干部,我看个个都很苍老。

所以相比之下,中国的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的效能,我讲的是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比方,华为有过劳死,日本企业也有过劳死,可是中国很多企业的干部不是过劳死,而是舒服死了,郁闷而死。

所以希望大家去探寻一下,跟着我的思路探寻一下华为是怎么走出来的。

当然我想很自豪的跟大家说,跟包政有关。

就在这个当口,包政给他们做顾问了。

所以华为现在出名了,我现在也出名了,对不对?

所以我们这些人是因组织而出名的人。

第二,华为成功的历史。

我们来回顾一下华为是怎么走上这条道路的。

事情从1995年再早一点,1995年年初或者1994年年底发生了一件事情,华为的员工已经到了1千人的时候,任正非还在给每一个人发工资。

想想看,人形形色色,你的管理幅度不可能有那么大。

凶此他经常会问,他直接管的副总裁级的干部,然后问他们这是谁。

比方说新员上名单上出现了一个叫包政的,他不认识,刚来的,那他得问问他们,说包政谁啊?

哪个学校毕业的?

表现如何?

应该给多少钱?

孙亚芳说,给3千吧,他就签3千。

等到这l千人的工资都定完了,然后签上任正非三个字,交到财务的那一刹那,他突然明白了,他在给一个不认识的人发工资。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犯官僚主义,凭什么给他们发工资。

于是从那天起,他决定成立一个上资改革委员会。

工资改革委员会找了谁呢?

找了他的一个朋友,是华南理工大学退休下来的,然后他组织了十来个人,一起研究工资改革方案。

老板的意思很清楚,从此以后,工资不再由他来发。

从逻辑上来讲,他不发应该谁来发?

他就想到了成立一个人力资源委员会加工资改革领导小组,然后制定制度,依靠制度然后来确定工资,逻辑上是这样的。

于是陈祖方这一帮人几议其稿,老板觉得跟他内心的直觉和感觉不一致,所以都被否定了。

在这个当口,华为通过吴瑜璋的女儿,就把我、吴春波请到了华为,给他们讲讲上资制度,工资如何设计?

当时我给他们讲了工资设计。

他们以为自己会了,说会了,听明白了。

于是我们就回去了,打道回府,那年是暑假。

但是很快消息出来了,尽管他们会了工资,但是很快所有的人都质疑,凭什么给我发3千块钱工资。

我们知道在工资改革上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就这个。

过去老板发工资一点问题没有,现在由专业职能人员,依靠工资制度给人去发工资、定工资的时候就出问题了。

所以有人就会来说,你给我3千块钱凭什么?

也就是要有确定薪酬的依据,这个很重要。

弄得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很被动,说你3000块钱上资已经涨了,过去才拿2500元。

对方一定会问,2500变3000是什么原因?

是多了还是少了,说给你涨了还不满意。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你的下属一定来问,老板,为什么我比他少5块钱。

老板就很郁闷,你还在乎这5块钱吗?

我当然不在乎这5块钱,老板也不在乎这5块钱,但是我比他少5块钱说明我比他差,这是一个评价。

等到下一个月给他涨上去了,他又来了,说老板,我为什么只比他多5块钱。

老板说,你有完没完。

我们在这个领域当中,必然会出现一个问题,工资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于是就把这些人全逼疯了。

他们突然想明白了,说当时包政到华为去讲课的时候,不仅讲了工资设计的问题,还讲了另外一个课题,考核与评价制度的设计。

这回麻烦来了,就是老板在发上资的时候,没人会跟他提这样的问题。

现在商业职能人员在确定上资的时候,就有了考核与评价制度的问题。

你要拿不出依据的话,那我跟你没完,这就是当时华为发生的问题。

我相信你们在座的各个企业,也曾经在这个问题上遇到过麻烦。

怎么办呢?

于是就成立了考评办。

考评办的本意应该是考核与评价办公室,而且是按照各个专业模块来设定的。

我顺便要讲一句,过去跟现在有什么不同呢?

过去我们把它叫做老板的个性权威,他依靠自己的品行、德行,依靠过去的成就和威望,他在确定一个人的工资分配的时候,是没有疑义的。

当你拿到,比如确定是3000元,你心里当时肯定会想这3000元少了,肯定不会跟老板叫板,因为老板有个性权威,所以老板有威望。

因此你只能这样想,老板肯定有理由,我们要对老板有信心,所以他背后是有权威的。

所以我今天一上来跟大家讲了,管理的本质是跟权威相联系的。

因为管理协调跟市场协调是不一样的。

管理协调讲的是分配,包括劳动分配、工作分配、目标分配、责任分配、任务分配,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利益关系,奖金分配、待遇分配、地位分配、名誉分配,都跟分配相联系。

分配完了以后,一定要心悦诚服才能努力工作。

如果他心里不服,他阳奉阴违、心怀不满,甚至会恶作剧,所以这些东西就会发生。

因此,没有权威就没有分配。

过去的分配是靠个性权威的,现在要转向制度、理性权威的建立,这就是二次创业的核心问题。

当你的企业超过1千人的时候,你必须建立制度的理性,而且必须确定制度理性的权威。

如果不能建立权威,那我们就没有办法进行企业内部的劳动和利益的分配。

如果不能进行这样的分配,那我们只能采取退而求其次,采取交易的方式。

那管理单位就变成了一个定价系统,于是大家按照交易努力工作。

待会我会讲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被忽略的一个常识。

就是我们把管理理解为分配,这是—个常识。

企业内部作为一个组织,资源配置是它的优势所在。

过去我们是依靠权威,个性的,创业者的权威,分配一点问题也没有,大家不会说三道四的。

等到转过来,组织要建立起制度化的工资奖金分配方式的时候,别人一定会问分配的依据到底是什么?

他一定会质疑你的制度。

所以说制度的权威能不能建立起来?

这是核心问题。

过去老板在分配,它背后一定是有价值评价的。

所以我们只是看不见而己,老板为什么要给这个人3千,为什么给他5千,他背后是有一杆称的。

我们很多人不理解老板内心中,为人处事的原则和策略。

所以我们必须要去把创业者老板内心中,他能够带着大家走到今天,被认定为是公正的,背后的评价标准呼唤来。

你要贸然去设定所谓的制度,就出问题了,评价制度就会出问题。

我们曾经在TCL也做过考核评价制度,就出问题了。

机关200多人都反对,所以TCL的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张建伟连夜给我打电话,说包老师你来一趟惠州,帮我熄火。

我去了以后,就跟他们机关200多人开会。

讲两条:

第一,评价自古至今,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会存在。

我们来举例说,孔子经常会说一日三省吾生,就是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还有说三道四,就是评价别人。

或者今天包老师讲完课,我会跟大家说请各位提宝贵意见,其实也就是讨一个评价。

这种自古至今人类通行的评价方式,以便保持各自的地位和利益。

到了这把它变成制度性的评价,就行不通了。

这是第二点。

只有一个理由:

就是你们没干好事。

我包政在人民大学做了这么多好事,我就想为什么领导不评价我。

我做了那么多好事没人知道,做了好事的人是非常希望得到评价的。

只有做了坏事的人,或者拿不到桌面上来的人,才反对评价。

说得那些人脑袋全埋在桌子底下,全不说话,心想包政是个坏蛋,说得我们哑口无言。

下来我就跟TCL的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张建伟说,我说我是来跟你救火的,其实我在人大也害怕考核与评价,知道吗?

当时张建伟就傻掉了,说为什么?

我说我不怕考核评价,我怕的是在考核评价当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我说你的管理当局,你的各级管理者,他不是公正的化身,他们不具有管理的合法性。

他们被认定为是合法的,他们认定为是公正的,他才有资格来评价他的下属。

我说我们公司如果不能解决干部队伍的问题,考核评价制度是无法进行的。

因为它不被大家认定它是公正的。

所以说我的上司,我认为他们不公正,我就很害怕他来评价我。

最后我就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不公正的待遇还没法说。

所以说问题的要害,人们反对考核的要害不是制度本身,而是谁在执行这个制度。

我们知道,当华为一次创业老板打天下,有了1千多人,十几亿规模以后,要转向制度化理性的时候,制度理性的权威能不能建立起来?

核心是干部队伍。

我讲到这请大家注意,干部队伍能不能继承老板的文化,并结合现实以及企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出价值评价的规范和体系,这是核心问题。

我们为什么很多企业最后都绕过这个命题,然后去推动企业成长,最后企业走不下去了,失效了。

所以我们很多企业的老板,包括咨询公司咨询过我的,像TCL这样的公司,他们都会唱着做强、做大的歌谣,走在做虚、做烂的道路上。

而且这不是一个企业,所有的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