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9341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5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docx

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

                 

课题

 家乡的风俗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

重点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

难点

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

准备

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5)分钟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

家乡的风俗)

 

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新课

教学

( 33 )分钟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

多样性→)

【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

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

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

♦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由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玉帝规定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除夕夜,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

(关于过大年前的除夕你们应该最了解,过年的前一天叫做除夕,主要准备过年的衣服、食物,贴对联、收拾家里,有的家庭还会有守夜的活动,希望岁岁安康。

教师总结:

这些呢,都是中国传统民俗,端午吃粽子,重阳插茱萸,还有最让你们开心的就是过大年,对不对,过年不仅仅会有新衣服、好吃的东西,而且还有红包收!

老师都很羡慕你们。

2、鼓励学生说说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对哪种民俗最感兴趣?

也可以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感受。

或者说一说自己家乡的风俗。

【出示课件4】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课前准备,小组交流讨论:

你为大家介绍的家乡的风俗是什么?

它会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动?

你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是什么?

4、表达交流。

小组成员交流后,派代表到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对于一种或者两种感兴趣的民俗活动进行介绍,要求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且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

 

以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表述的欲望和兴趣。

 

通过交流,探索表述民俗的注意事项,为接下来介绍民俗活动、民俗写作活动提供经验。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 )分钟

 三、教师点评并且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介绍,详略以及介绍方式进行简要点评和总结,让学生学习如何明白哪里需要具体介绍,哪里需要简单说说。

同时在学生的介绍中了解更多的民俗特色。

(板书:

详略得当→)

注意事项:

简要介绍民俗的名字、由来、寓意、民俗内容。

重点介绍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的细节情况。

请同学尝试写写自己介绍的民俗活动。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描述,学习描述的艺术,并让学生自己实践。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

A.春节元宵清明端午B.春节清明七夕中秋

C.春节端午重阳腊八D.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2.春节也叫“过年”,传说和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有关。

人们为春节所做的一些准备和活动,据说也和驱赶这种怪兽有关。

下列活动和“年”这种传说无关的一项是()

A.放爆竹B.守岁C.贴春联、挂年画D.吃饺子

3.常言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就凸显出节日内容的丰富多彩。

除了观灯、猜灯谜、闹社火、划旱船和吃元宵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

下列活动中不在元宵节进行的一项是()

A.耍龙灯B.放风筝C.舞狮子D.踩高跷

4.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

A.丰收年景的6—9月B.每年秋天C.清明后10天D.端午前

5.傣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是()

A.糯米饭B.菜团C.竹筒饭

6.汪曾祺先生说:

“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

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

A.农事生产B.宗教信仰C.神话传说D.名人故事

7.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

A.元宵B.麦芽糖C.腊八粥D.饺子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B.窗花C.年画D.门槛

9.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在自己家门口的春联经常被人偷偷揭去,令他很是苦恼。

后来他在除夕夜又写了一副,但只让家人贴出春联的上半截,春联居然没有被再偷,第二天他再接着贴上下半截。

这副春联的下半截分别是“今朝至”和“昨夜行”,请问它的上半截分别写的是()

A.春风春雨新年新岁B.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C.莺啼北星燕语南郊D.悠悠乾坤昭昭日月

10.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

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

A.压邪驱鬼B.望子成龙C.祝福健康D.招财进宝

【答案】

1-5DDBAC6-10BBABA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写作环节,体会介绍一种民俗活动时候的技巧。

2通过写作的方法,加深对于民俗活动的体验和了解。

3.能够合作设计一本民俗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3)分钟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通过回忆上节课的所学,体会介绍民俗活动需要做到的详略得当,为写作环节做铺垫。

 

新课

教学

( 28 )分钟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

(5-10分钟)

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师: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

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出示课件5】习作提纲的要求:

(1)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教师:

列提纲的作用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整个框架,先把轮廓搭建起来,再填充细节。

这样写文章就方便多了。

(板书:

编写提纲)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编写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教师可以请各组说说编写提纲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三、尝试完成民俗的写作草稿,并且进行互评、修改。

(10分钟)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提纲,完成作文草稿。

2.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找问题、评价。

3.品评写得好的文章,并且教师集中讲解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修改、完善。

4.写作注意事项:

①不少于400字;②最好集中一种民俗活动介绍;③要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④详略得当,不能像是记流水账。

四、完善草稿,正式誊写。

(5分钟)

 

初步学习编写提纲。

 

通过对于民俗作文活动的交流和修改,感受详略得当的好处,意会写作的技巧,完善自己的作文。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7 )分钟

五、鼓励学生完成民俗集的编写部分。

建议将不同民俗收集在一起,主要介绍民俗名字、由来、内容。

也可以贴上活动的场景照片。

 引导学生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

内容

家乡的风俗

多样性→详略得当→编写提纲

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民俗。

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

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

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

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

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

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

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

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

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

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

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

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

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

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

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重难点】

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书上这一组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出示课件1:

2.学生说一说:

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

预设1:

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

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

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出示课件2:

3.引言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出示课件3: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

家乡的风俗,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所了解的家乡民风民俗,风土人情。

(板书:

家乡的风俗)

出示课件4: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习惯,对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教师导入:

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教师继续引导:

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说。

预设:

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教师归纳总结: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传说、风俗,或者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

(3)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

预设:

春节合家团圆,吃年夜饭;元宵节赏花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清明节踏青,祭拜祖先。

4.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写作方法。

出示课件5:

预设1:

《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详略得当。

作者老舍先生用通俗易懂、富有“京味儿”的语言,对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

预设2:

《腊八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预设3:

《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句把藏戏的特点写了出来,接着详写藏戏的由来,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

出示课件6:

教师过渡:

在另外两篇文章中,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方法呢?

出示课件7:

5.说说你在本次习作中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预设1:

我们在《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中学习到了写文章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

预设2:

在《腊八粥》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

三、梳理思路,指导习作

1.教师引导:

怎样才能写好家乡的风俗呢?

想一想:

观察和体验家乡的风俗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预设1:

要想写好家乡的风俗,得要注意观察家乡风俗活动的特点。

预设2:

生动、具体地写出风俗活动的场面和细节。

预设3:

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预设4:

要注意观察人们的动作和心情变化等细节。

预设5:

注意观察的顺序。

教师总结:

大家说得非常好。

老师也把需要注意的内容进行了整理,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出示课件8:

出示课件9:

 

2.指导写法。

(1)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

(2)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

(3)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

(4)要把写人、写景、写事、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出示课件10、11:

四、自拟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出示课件12: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4.拟定作文提纲。

(设计意图:

写好作文,要选取合适的素材,要有清晰的思路。

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文思路,这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拟提纲,梳理文章层次脉络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

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修改自己的作文。

3.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1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

出示课件13:

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教师引导: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

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习作提纲的要求:

(1)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教师:

列提纲的作用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整个框架,先把轮廓搭建起来,再填充细节。

这样写文章就方便多了。

(板书:

编写提纲)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编写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教师可以请各组说说编写提纲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尝试完成民俗的写作草稿,并且进行互评、修改。

出示课件14:

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提纲,完成作文草稿。

②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找问题、评价。

3.品评写得好的文章,并且教师集中讲解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修改、完善。

4.写作注意事项:

①不少于400字

②最好集中一种民俗活动介绍

③要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④详略得当,不能像是记流水账。

四、完善草稿,正式誊写。

五、鼓励学生完成民俗集的编写部分。

建议将不同民俗收集在一起,主要介绍民俗名字、由来、内容。

也可以贴上活动的场景照片。

【教学反思】

指导作文,要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构思与众不同的题目,告诉学生一篇好的文章,题目也是至关重要的,为学生今后习作定题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在美文欣赏环节,教师朗读范文,让学生结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掌握写作方法,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点评,让学生明晰一篇好的文章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完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方法,使学生在每次习作中都有所收获。

在集体修改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朗读要修改的文章,然后小组讨论文章哪些方面需要修改。

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修改,让学生学会诊断,学会创新地修改。

让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的双重角色,提高作文评改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家乡的风俗

教学

要求

1.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来历,重点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2.合理地表达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3.和同学分享习作,互相修改,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

重点

难点

1.介绍一种风俗习惯,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2.在介绍风俗习惯时,要详略得当。

教学

课时

2课时

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介绍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3.初步了解介绍风俗活动的方式和注意事项。

有关不同民俗的图片,多媒体。

一 谈话导入,揭示主题

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你们了解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

家乡的风俗)

二 初步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2.结合图片,教师简要介绍以下风俗习惯。

(1)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在这一天会包粽子、赛龙舟、绣香囊等。

在历史上,端午节的一系列纪念活动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

(2)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七夕,来源于我国的美丽传说《牛郎织女》。

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可是由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他们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就成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3)除夕夜,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

(过年的前一天是除夕。

这一天人们贴对联、穿新衣、放鞭炮,许多家庭还会守岁,希望岁岁安康)

三 交流讨论,展示介绍

1.通过刚才教师的介绍,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哪种风俗习惯最感兴趣。

也可以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感受,或者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前准备,小组交流:

你为大家介绍的家乡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动?

你的经历和感受是什么?

3.表达交流。

小组成员交流后,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要求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且谈谈自己的想法。

四 教师点评,布置作业

1.根据学生的介绍,简要点评和总结,让学生明白哪里需要具体介绍,哪里只用简单说说。

2.注意事项:

简要介绍风俗的名字、由来、寓意、内容,重点介绍经历的细节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3.请学生尝试写写自己介绍的风俗活动。

1.学习介绍风俗活动的写作技巧,加深对风俗活动的了解和体验。

2.能合作编写一本民俗作品集。

多媒体。

一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风俗活动。

2.想一想不同风俗的不同特点,小组内部相互交流。

二 编写习作提纲

1.鼓励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风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风俗活动,编写提纲。

教师引导: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传统节日,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浪漫的七夕……这些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贵的文化结晶,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

今天,让我们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风俗活动,可以写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要注意详略得当。

2.习作提纲的要求。

(1)你要介绍的风俗活动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3)哪一部分要作为重点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自拟题目。

(板书:

编写提纲)

3.针对学生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

教师可以请各组代表说说编写提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三 尝试写作,进行互评、修改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提纲,完成习作草稿。

2.小组内分享、交流、找问题、评价。

3.品评写得好的文章,教师集中讲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修改、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