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502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docx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集锦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

第1课我们的生长发育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身体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和(体重)。

2、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体重)、(坐高)、(头围)、(脚长)、(臂长)等数据。

3、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

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4、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

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的现象。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5、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

答:

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

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6、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四、五、六年级每年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数据,有什么发现?

答:

通过平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四年级以前,也就是10岁以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略大于女同学,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也就是从10岁开始到12岁,女同学在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方面都超过男同学。

7、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吗?

举例说明。

答:

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

如小猫、小狗、小鸡都分别与它们的爸爸、妈妈形态相似;小麦、稻谷、油菜等植物小的与大的也相似。

第2课地球

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

(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

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

你知道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答:

①带有桅杆的船在海面上远远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而离去时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②麦哲伦探险从西班牙出发往西行,最后船只顺利回到西班牙。

③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上地球是球体。

④日食时,太阳遮住的边缘是弧形的。

6、古希腊人提出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

请你设计模拟实验研究证明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①实验材料:

硬纸板、有桅杆的小纸船

②试验方法:

1、把小纸船放在水平的硬纸板上,观察发现:

不论什么时候都能看到纸船的全身。

2、把硬纸板折成弧形,让小船在上面行驶,观察发现,船在远处时只能看到桅杆的顶部,行驶到近处才能看到全身。

③实验结论:

纸板呈弧形看到的现象和生活实际相符,说明海平面是弧形的。

7、说说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是怎样发生改变的?

答:

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后来古希腊人在观察到船行驶时船桅和船身不是同时出现或隐没,联想到海平面是弧形的,进而联想到整个地球是弧形的。

8、假如有一群外星人要来地球旅行,请你当导游,你会如何向他们介绍我们的地球呢?

请把你的导游词写在下面。

答:

远方的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是人类居住的星球,有人说地球像一个倒放的鸭梨,而从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来看,它更像一个标准的圆球,地球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海洋部分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1%。

所以说,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水球。

 

9、、有人认为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通过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答:

地球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部分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总面积大约有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所以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第3课地球仪

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四部分构成的。

3、地球仪大致有四种类型:

经纬网格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地貌地球仪、地形地球仪,也还有一些特制的地球仪,如航海用的地球仪、装饰用的地球仪等。

4、地球在宇宙空间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这根轴叫(地轴)。

(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6、请你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

(1)制作材料:

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2)制作方法:

1、在乒乓球上确定相对应的南北两极,然后在两极处钻出小

孔。

2、根据两极在乒乓球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若干经线和纬线。

3、用不同的颜色表示陆地和海洋。

4、安装地轴和支架,并适当倾斜(与桌面约呈66°角)摆放。

第4课地图

1、地图是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与地里有关的各种信息,正确的反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疆界等的分布状况,如实的表达地理特征的图。

2、看地图的三要素是:

(看比例尺),(判断方向),(了解图例);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图例);图例一般在图的(左下)方。

3、知道课本第14页各种标志的作用。

4、读课本中的地图,说一说,你了解到关于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那些信息。

答:

青藏高原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河,北源楚玛尔河。

长江从西到东,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在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第5课建立地球档案

1、

2、1970年4月22日为世界上的首次“地球日”活动。

1990年4月22日,联合国将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3、整理有关地球的材料,为地球建一个“档案”

•形状:

球体,像一个皮球。

•总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

3.62亿平方千米

•陆地面积:

1.48亿平方千米

•结构:

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自转方式:

自西向东绕地球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

•地球上的自然事件:

地球上有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还有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地球的邻居:

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是月球,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4、关于地球的现在,你知道些什么?

•答:

1、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如:

冰川地貌、丹霞地貌.

•2、地球上有各种繁多的动植物。

•3、地球环境受到了污染,如:

山体污染、河流污染。

•4、人类越来越重视保护地球了。

5、查阅资料,了解父辈们30年前生活的环境状况,与我们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是怎么造成的?

为了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请提出你的建议。

•答:

以前河水清澈见底,人们可以直接从河里提水饮用,房子周围树木成林,空气清新,而现在河水大多被污染了,时常有死鱼漂上来,周围的树木也变少了,这都是工厂增多,人们乱砍树木造成的。

•建议:

1、多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2、不乱扔垃圾。

3、工厂的废水废气要净化处理后排放。

4、农业生产中要尽量少用化肥、农药。

6、昼夜交替

1、“太阳中心”学说是(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543年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来的。

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地球绕轴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昼夜交替一次也约为(24)小时。

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3、“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答:

“昼夜交替”的现象是地球在绕地轴自传的过程中产生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在自传过程中,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

4、为什么说《天体运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论著?

答:

因为自《天体运行论》问世后,它宣告太阳中心“学说”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诞生了。

哥白尼的“日心”学说,能更好的解释人们观察到的天体现象。

否定了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推翻了长期统治地位的,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

5、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内容是什么?

答:

(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沿圆形轨道绕太阳运动。

(2)地球有自传和公转。

(3)月亮是绕地球运动的。

6、昼夜交替的假设有哪几种?

用乒乓球当做地球,燃着的蜡烛当做太阳,请你设计模拟“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验。

1、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地球不自转)

3、地球自转。

(但不公转)

4、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等等。

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昼夜交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我们的假设:

昼夜交替的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实验材料:

乒乓球、燃着的蜡烛、大头针

实验过程与现象:

把大头针插在乒乓球的某个位置,让蜡烛的光照在大头针上,然后让乒乓球自西往东自传,当蜡烛的光再次照在大头针上时正好是24小时。

实验结论:

昼夜交替的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7、谁先看到日出

1、全球可以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

(1)个小时,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2、为什么北京比巴黎先迎来黎明?

答:

因为北京在巴黎的东方而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北京比巴黎先迎来黎明。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说出你的理由。

答: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因为我国的东部先看到日出,西部后看到日出,因此可以推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是由西向东的。

4、用地球仪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1)把武汉、杭州、拉萨、上海、成都等城市,按从西向东的顺序写在下面。

答:

拉萨——成都——武汉——杭州——上海

(2)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仪,上面各城市的人们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各城市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

自西向东转地球仪

上海——杭州——武汉——成都——拉萨

自东向西转地球仪

拉萨——成都——武汉——杭州——上海

(3)根据下表各城市9月23日实际日出时间,写出各城市看到日出的实际先后顺序。

城市名称

杭州

成都

武汉

拉萨

上海

日出时间(北京时间

5时45分

6时49分

6时07分

7时41分

5时35分

日出先后顺序

上海——杭州——武汉——成都——拉萨

(4)从上面研究活动和资料中,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

答:

我发现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的时候应该先看见上海,和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

8、昼夜温度的变化

1、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是(14时)左右,温度最低的时候是早晨(6时)左右。

2、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早晨6点-下午12点(由低到高),下午12点-早晨6点(由高到低)。

3、太阳照射地面的情况与温度的变化关系是(太阳直射地面,气温高;太阳斜射地面,气温低)。

4、昼夜温度的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答:

昼夜温度的变化可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5、昼夜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答:

通过观察我发现:

早晨6:

00钟温度最低,从6:

00以后温度开始上升,一直到14:

00达到最高,从14:

00以后温度开始下降,14:

00——18:

00之间温度下降最快。

6、设计实验研究一天中昼夜温度的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实验材料:

温度计、黑色纸袋,白炽灯、时钟、记录表、支撑温度计的课本。

实验过程:

见教科书第28页,操作步骤。

实验说明:

①实验中的白炽灯相当于太阳。

温度计与桌面垂直,相当于一天中的(早晨或傍晚)时间太阳照射;②温度计在桌面上水平放置,相当于一天中的(中午)时间太阳照射;③温度计与桌面成45°角,相当于一天中的(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时间太阳照射;④温度计放在桌面下面,相当于一天中的(夜晚)时间太阳照射;

实验结论:

昼夜温度的变化可能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

太阳直射大地温度很高,太阳斜射大地,温度较低。

7、昼夜温度的变化与太阳的照射有什么关系?

答:

昼夜温度变化与太阳照射的角度、距离、面积等有关。

太阳直射大地温度很高,太阳斜射大地,温度较低。

9、一天中的动植物

1、人类一般是白天(工作),夜晚(休息),猫头鹰则是白天(休息),夜晚(工作)。

大多数植物是白天(生长)夜晚(休眠)。

2、白天开花的植物:

牵牛花、牡丹、荷花、睡莲、郁金香

夜间开花的植物:

昙花、夜来香、月光花、丝瓜花、蒲公英、

3、昼出夜伏的动物(白天活动):

鸡、鸭、鹅、牛、羊、鸽子

昼伏夜出的动物(晚上活动):

老鼠、萤火虫、猫头鹰、蝙蝠、飞蛾

4、根据你调查动物、植物、和人一天中的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结合具体事例填下表。

人和动植物名称

变化情况

昼(白天)

学生

上学

休息

夜合欢

开花

花朵合拢

老鼠

躲在洞里

活动觅食

夜来香

花朵合拢

开花

5、依据上述动植物的昼夜行为,说一说:

它们的昼夜行为受到了昼夜变化的影响吗

答:

动物和植物各有自己的生物钟,它们的昼夜行为会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

植物会在不同的时刻开花,而动物有的昼伏夜出,有的昼出夜伏。

10、卵石的形成

1、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

上游的石头很大,棱角分明;中游的石头比上游的小一些;下游的石头光滑圆溜。

2、请设计实验证明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

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

实验过程与现象:

用燃烧钳夹起一块岩石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当岩石烧到发红以后立即放到冷水中侵湿。

这样反复几次,发现石块上有裂痕,出现剥落现象。

实验结论:

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3、河流下游河滩上的卵石又是怎么来的?

你怎样做实验研究的?

答:

河滩上的卵石是上游石块在流水长期搬运和磨圆作用下形成的,我把一些小砖块装在广口瓶中,并装入半瓶水,盖上盖子用力摇晃,瓶中的水带着小砖块一起转动起来,过一会儿停止摇晃,小砖块沉到瓶底,砖块上的棱角消失了,说明流水具有搬运和磨圆的作用。

4、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答: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在重力和其它外力的作用下来到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

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光滑圆溜的卵石。

11、溶洞

一、填空

1、溶洞是奇特的(自然)景观,是地下(洞穴)。

溶洞内有(石笋、石柱、石花、钟乳石)等。

悬垂在溶洞顶部的(钟乳石),从地下往上“生长”的(石笋),有钟乳石和石笋连接起来的(石柱),还有由池水沉淀而成的(石花)

2、往石灰岩上滴几滴稀盐酸,我发现石头会(冒气泡)。

带有酸性的雨水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解)作用。

溶洞的形成与带有(酸性的水)的长期浸蚀有关。

3、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4、雨水在下落的过程中,常常会吸收空气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而带有酸性。

这些带有酸性的雨水渗透到地下石灰岩的裂缝时,会对石灰岩产生(腐蚀作用),天长日久,由石灰岩构成的岩层,会形成许多(溶洞)。

二、问题

1、溶洞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

(1、石灰岩地貌,2、有含酸性的水流过)

2、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答:

自然界的雨水和地下水常带有酸性,当它流经石灰岩或沿裂缝透到岩石中去时,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解作用。

天长日久,石灰岩就会在这种酸性地下水的不断侵蚀下形成很多洞穴,而且相互连通,不断扩大,一旦地下水退却,在石灰岩构成的山中,就形成了奇妙无比的溶洞。

3、做一做课本第41页的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用嘴通过管子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这个实验中出现了哪些现象?

答:

用嘴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会变浑浊,如果继续吹气,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清了,把变清的石灰水放置一段时间,杯底就会出现乳白色沉淀物。

②根据实验研究和你获取的信息资料,推想钟乳石形成的过程。

答:

在溶洞中含有溶解了石灰岩物质的水从洞顶上往下滴时,由于温度的变化,生成的水份蒸发,二氧化碳逸出,而使水中的物质又沉淀出来,并且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形成钟乳石。

【①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进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原因:

形成了沉淀物

②继续往浑浊的石灰水里面吹二氧化碳,水又慢慢的变清了

分析原因:

沉淀物吸收了二氧化碳后溶解了。

③将这种澄清的石灰水加热,使水份蒸发。

发生现象:

看到白色沉淀物出现。

说明:

这种白色沉淀物就是形成钟乳石的物质。

4、想一想,溶洞中的石笋和石柱是怎样形成的?

答:

含有溶解了石灰岩物质的水从洞顶或钟乳石上滴落到洞底时,由于水分的蒸发和二氧化碳的逸出,使石灰物质沉淀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洞底的石笋和洞顶的钟乳石不断增大,刚好连接在一起形成顶天立地的形状,就这样形成的石柱。

第12课升高的河床

一、填空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2、水土大量流失,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3、黄河流到河南省郑州市以后,河床就逐渐高出两岸达(10)米以上,是因为(大量泥沙沉积),使河床不断(抬高)。

4、(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5、黄河下游河床中沉积的泥沙主要是从(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向下游的(途中)带来的。

6、黄河两岸大量泥沙流失沉积到黄河中是(过度放牧)(植被破坏)造成的。

二、问答题

1、黄河下游河床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答:

黄河下游河床会发生升高的变化。

因为黄河向下游流的途中,带走了大量泥沙,长期淤积,所以会升高。

2、为什么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答:

黄河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土质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3.根据44页的实验,说说黄河下游河床的升高与那些因素有关?

答:

第一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第二河水的冲刷,第三黄河水带着黄土高原上的大量泥沙,流向下游,第四泥沙在水流中慢慢沉淀,导致了黄河底部日益升高,慢慢的抬高了河床。

4、升高的河床会有什么危害?

答:

黄河下游的河床已经远远高出两岸民居的房顶。

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一旦遇上大雨,黄河泛滥,大堤决口,将会造成不可想象的自然灾害。

例如:

田地淹没,房毁人亡等。

5、观察下图,分析:

黄河下游的地上悬河是怎样形成的?

答:

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由于地势高,落差大,裹挟大量的泥沙倾泻而下,到下游后地势平坦,河道变宽,水流变得缓慢,泥沙慢慢沉积,使河道抬高,人类为了防洪加高大堤,常年逐渐加高,使河面高于地平面数米形成一条地上河。

6、怎样治理黄河,让河水变清?

请谈谈你的想法?

答:

①在黄河两岸植树造林。

②将开垦的农田还原成草地森林。

③有计划的开展畜牧业,不过度放牧。

7、①人类的活动给黄河带来了哪些影响?

②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

③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

①工业不断发达,过度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土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地球环境越来越坏,人类居住环境越来越差。

②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水土会不断流失,河床会越来越高,迫使黄河改道,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会遭受巨大的灾难,③我们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优化美化人类的居住环境。

8、我们想研究的问题:

水土流失与土壤有无植被有关系吗?

•我们的猜想:

有关系

•实验方法:

用喷壶向斜坡上匀速喷相等的水量,观察水槽中的水和泥。

•实验现象:

我发现有植被的斜坡下水槽中水比较清,而没有植被的斜坡下水浑浊。

•实验结论:

说明被植被覆盖的土壤中水土不容易流失。

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

斜坡的坡度、长度、冲刷的时间、水量、水下落的高度。

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

一个斜坡没有植被,一个斜坡有植被。

第13课沙尘暴

一、填空

1、沙尘天气分为:

(浮沉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四类。

2、沙尘暴形成至少需要的两个条件是:

(强风)(沙尘源)。

3、沙尘暴多发于(沙漠)(沙地)(干燥)的沙质裸露的地表。

4、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空中沙尘飞扬)(空气浑浊),(能见度差)

5、沙尘暴天气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恶劣天气。

6、在形成沙尘暴的天气的基本条件中,(人为破坏植被),(开垦作耕地)等人类活动与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有关。

7、产生沙尘暴的原因是(过度放牧)、(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二、问答

1、沙尘暴天气发生时有哪些现象?

为什么有这种现象?

答:

风将地面的沙尘吹起,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沙子,空气很浑浊,车上、建筑物上、人的身上都是沙子,天气灰暗,看不见阳光,人们行走很困难。

因为它处在沙漠、沙地、和干燥的沙质裸露的地表,这里的空气容易受热,而其上空的空气相对较冷,造成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空气对流。

当出现了长时间的大风天气时,就容易将地面沙尘卷至高空,并被强风吹到其他地方,形成沙尘暴天气。

2、沙尘暴天气有哪些危害?

答:

1、沙尘暴天气使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

2、沙尘暴天气使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能见度低,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

还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

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

3、沙尘暴天气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

4、沙尘暴天气使交通安全受到威胁。

如飞机、汽车等的交通事故。

3、根据课本46页的曲线变化,我们有什么发现?

答:

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多,土地沙化的面积也在不断上升。

4、为什么会出现沙程暴天气不断上升的情况?

答:

土地沙化面积不断上升,扩展来了沙源,使气候变得恶劣,导致沙尘暴天气的增加。

5、如何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答:

1、大量植树造林,建立良好的生态屏障。

2、建立防护林,阻止土壤、沙尘的运动。

3、在城市中种植花草树木,增大绿化面积。

4、科学放牧,保护草场。

第14课唐山地震

一、填空

1、唐山地震发生于(1976年7月28日),震级(7.8)级。

2、唐山地震发生时出现(建筑物倒塌),地面出现大量(裂缝带),以及(喷水冒沙)、(井喷)、(滚石)、(崩塌)、(地基沉陷)等现象,造成严重灾害。

3、地震前的征兆有:

(地下水突然升降、变色、变味)、(动物惊恐不安)、(气候反常)等。

二、问答

1、地震发生后有哪些现象?

答:

地震发生后有房屋、道路、桥梁、水渠……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裂缝带,以及喷水、泥沙、滚石、崩塌,地基沉陷等现象。

2、在研究前,你推测地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你是怎样做实验研究的?

答:

地震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巨大的压力造成的。

我用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慢慢的向中间挤压,纸的中间逐渐向上弯曲,再用一块硬薄塑料做实验,挤压,塑料片折断。

说明岩石层受到外力作用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弯曲,甚至断裂、错动而形成地震。

3、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P49)

答:

地表以下有许多岩石层,而地壳内部物质是不停运动的。

当坚硬的岩石层受到一种巨大力量的推动,并且承受不住时,岩石层就会发生弯曲,有时甚至断裂,错动,从而产生巨大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面后,就会发生地震。

4、如何应对地震?

(P50)

答:

当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