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992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文言文重点.docx

八上文言文重点

《桃花源记》

一、重点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顺着)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嫩美丽)(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对……感到惊异)(走到……尽头)

4.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

5.初极狭,才通人。

(仅仅)

6.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整齐的样子)(类)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8.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全,都)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全,都)

10.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11.咸来问讯(全,都)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3.不复出焉(兼词,于是,从这里)

1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要说,(更)不必说。

1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详细)(感叹、惋惜)

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7.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8.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嘱咐)(值得)

19.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沿、顺着)(从前的、旧的)(做标记)

20诣太守,说如此。

(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像这番经历)

21.遂迷(终于)

22.欣然规往。

(计划)

23未果,寻病终(实现)(随即,不久)

24.后遂无问津者(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二、重点句翻译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

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感到很惊奇。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3.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阔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

8.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9.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三、思想内容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①自然环境:

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

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

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

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四、中考题再现

1.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人叹惋桃花源外面战乱不绝,民不聊生。

(意思对即可)】

2.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如只答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给1分。

)(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概括)【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

4.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陋室铭》

一、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成了名山)

2.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5.可以调素琴(调弄,这里指弹琴)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官府的公文)

7.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重点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4.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思想内容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四、中考题再现

1.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作者以古仁人自况】

2.请概括选文的主旨(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

【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         、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

【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5.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室不陋。

6.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爱莲说》

一、重点词语

1.可爱者甚蕃(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唯独)(主谓之间)(连词,表转折)(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美丽而不端庄)

4.不蔓不枝(生枝蔓)(长枝节)

5.亭亭静植(立)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7.予谓菊(认为)

8.陶后鲜有闻(少)

9.宜乎众矣(应当)

二、重点句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三、思想内容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中考题再现

1.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

【作者从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来描写莲花的形象。

3.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周敦颐确实如“莲”一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4.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5.莲,在作者心目中是君子的形象,那么,君子应当具有怎样的美好品质?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随俗浮沉,也不自我炫耀,行为方正,豁然大度,质朴庄重,不慕名利】

6.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限填4个字),借赞美莲花歌颂君子的可贵品质。

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第一段运用描写,展现莲的形象;第二段是(),通过品评菊、莲、牡丹,揭示主旨。

“爱莲”即爱()。

通篇章法严谨,而行文却跌宕有致,摇曳多姿。

【托物言志议论君子之德 】

《核舟记》

一、重点词语

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在)(做,这里指雕刻)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无)(顺着,就着)(模仿,这里指雕刻)

3.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赠)(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零数)(大约)(上下)

5.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是)(名词作状语,用箬叶。

6.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

7.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涂)

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是)

9.佛印居右(坐在)

10.东坡右手执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1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像)

13.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举)(类似)

14.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15.珠可历历数也(分明可数的样子)

16.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17.其人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神色平静)

18.其船背稍夷(顶部)(平)

19.钩画了了(清楚明白)

2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竟然)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长)

22.技亦灵怪矣哉(神奇)

二、重点句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

(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  

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和尚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类似。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

技亦灵怪矣哉!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思想内容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技亦灵怪矣哉!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

4、第二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然后才介绍黄庭坚和佛印?

(因为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5.课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如何?

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从此可以看出来说明的顺序如何?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雕刻了哪些东西。

作者先说了船舱的顶部的情况,又描写了船舱两旁有些什么,从此可以看出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6.课文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这段主要运用列数字说明的方法。

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7.课文第三段这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8.作者在写船头三人时,重点写的是谁?

为什么?

【重点写了苏东坡。

因为在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

“峨冠而多髯者”,因雕刻者刻得仔细,所以作者写得就细腻,其他两人则相对简略些。

其次,因核舟的雕刻主题为“盖大苏泛赤壁云”,所以苏轼应为主要人物。

9.从哪些地方看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东坡的外貌刻画;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佛印所挂念珠之描述等都可看出。

10.课文第四段说明舟尾的情况是怎样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居右者”和“居左者”。

11.课文第四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粗犷、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平静专注。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

舟子的情态和泛舟主角的情态是呼应的,给观赏核舟的人造成了泛舟的实感,也与苏轼《后赤壁赋》中的意境暗合,巧妙的表现了作品主题。

12.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晶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13.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①核舟中间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可以自由关闭,由此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②窗上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写景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的优美环境。

四、中考题再现

1.文章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          。

(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

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2.选文前三段按       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   、   和船背(空间船头船尾)

3.“嘻,技亦灵怪矣哉!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第②段的结构形式是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      

(总——分(1分) 原因: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

《三峡》

一、重点词语

1.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2.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正午)(半夜)(日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5.或王命急宣(有时)(传达)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飞奔的马)(认为)

7.春冬之时(季节)

8.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

9.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

10.飞漱其间(急流冲荡)

1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确实)

12.每至晴初霜旦(天刚晴)(下霜的早晨)

13.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二、重点句翻译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

若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清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三、思想内容

1.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

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白浪、绿潭、青山、花草“清”“荣”“峻”“茂”俯视仰视色彩艳丽】

2.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

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晴初霜旦林、涧、猿啸、回声悲寂、凄凉】

3.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

4.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

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俯视仰视】

5.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

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6.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

(1),后写水(2-4)。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7.三峡的山有何特点呢?

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连绵高大】

8.三峡夏季的水有什么特点?

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险急】

9.三峡春冬描绘了哪些景色,又有那些特点?

【清幽秀丽】

10.三峡的秋天别有一番怎样的景致呢?

【凄清肃杀】

四、中考题再现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2.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

【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答谢中书书》

一、重点词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赞叹)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俱备。

(季)

4.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消散)(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

6.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重点句翻译

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三、思想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2.本文美在哪里?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及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中考题再现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文章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全篇充满乐观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

一、重点词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脱)(门)(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考虑,想到)(于是)

3.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院里)

4.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罢了)

二、重点句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和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思想内容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