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0081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8章中国地理含答案

2019年精品地理学习资料

2019.4

第十八章中国地理

第一讲 中国地理概况

(2014.广东高考)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

解析:

1.C2.A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海拔1550~1700m和坡度10°~15°的区域。

第2题,根据该聚落主要分布在1250m以上的地区,说明位于高原上,所以最有可能是黄土高原。

3.(2014.北京高考)气候舒适度主要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相关。

下图示意中国4个城市气候舒适度的月变化。

甲、乙、丙分别是(  )

A.贵阳、西安、长春B.昆明、海口、哈尔滨

C.兰州、上海、沈阳D.南宁、武汉、石家庄

解析:

选B 据图对比甲、乙、丙三城市可分析出:

甲一年之中大多数时间气候舒适或较舒适,应该是四季如春的昆明。

乙夏季气候不舒适,冬季气候舒适,说明夏季气温高,冬季温和,可能是位于我国南方的海口。

丙冬季气候不舒适,且持续时间较长,说明该地冬季寒冷漫长,据此可推知应该是纬度较高的哈尔滨。

(2014.安徽高考)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

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位置

5.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解析:

4.B 5.D 第4题,我国34°N以南、104°E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这里地势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气温较低,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所以该范围内亚热带分布范围小。

故B项正确。

第5题,温度带的划分主要以积温为依据,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与1月份0℃等温线大致吻合。

由于我国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导致我国冬季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偏低,因此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

故D项正确。

(2014.北京高考)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6~7题。

6.①②③④依次示意(  )

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

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

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

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

7.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  )

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

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

解析:

6.A7.D第6题,餐馆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在其源地一定会广泛分布,结合题肢信息可知,川菜馆在四川、湘菜馆在湖南、粤菜馆在广东数量众多,故①②③分别为川菜馆、湘菜馆和粤菜馆。

西餐是舶来品,在我国应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且开发较早的地区,故A正确。

第7题,川菜馆、湘菜馆和粤菜馆除在发源地分布普遍且数量较多以外,在其他地区也有数量众多的分布,特别是人口密集且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量大的京津唐及长三角地区,这体现了地域文化由其源地向其他地域的扩散。

餐馆的如此分布不仅不会降低原料的运输成本,相反还会增加其运输成本;单纯的餐馆的扩散分布,并不会加速农业地域类型的转变,也不会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故A、B、C错误。

(2013安徽高考)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

完成8~9题

8.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读图可知,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整体向北(海拔较高地区、纬度较高地区)偏移,可排除选项B、C;由所学知识可知,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地区为暖温带,以南地区为亚热带,该线以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此可排除选项A。

9.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  )

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

B.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

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山区,等温线的走向、弯曲状况和疏密主要受地形(海拔)的影响,等温线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根据等温线弯曲状况可知,甲地为山脊,乙地为山谷,结合等温线位置的变化可知,两地冬季的平均气温均趋于上升,故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甲地1月气温低于0℃,乙地1月气温高于0℃,且甲、乙两地纬度相当,由此可知甲地的海拔高于乙地,甲地年平均气温低于乙地,故可排除选项C、D。

10.(2013广东高考)下图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建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黄河入海口处河水含沙量变化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读图可知,利津水文站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减小,且输沙量减小幅度更大,上中游水库的增建是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3全国卷Ⅱ)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11~13题。

1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我国自然条件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气候的大陆性较强,许多地方春季的气温变化幅度大、降水较少,且春季风力较大、表土易被吹起,再加上春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播种的季节,故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在春季使用地膜覆盖。

1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我国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大,且降水较少,因此地膜有较好的保温、保湿作用;此外,西北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再加上风力较大,故地膜可以起到显著的保土作用。

13.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产生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会改变土壤的成分,进而影响作物根系的发育,也会阻碍土壤中水肥的运移;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利于土壤温度的提升,且对表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会加快表土的流失速度。

(2012全国卷)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15.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解析:

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受北部秦岭山地的阻挡,1月份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对甲城市的影响较小,而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地形阻挡作用不明显,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强,从而导致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答案:

7.A 8.C

(2012全国文综,12分)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16~18题。

16.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1970~1976年B.1977~1984年

C.1980~1989年D.1989~2000年

解析:

1970~1976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

1977~1989年的某时段,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相反,故排除B、C项;1989~2000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接近程度较1970~1976年小,故D项错误。

答案:

A

17.该支流流入(  )

A.黄河B.长江

C.辽河D.黑龙江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支流每年净注入干流的流量在1500亿立方米左右,由此可以判断其干流的年净径流量巨大;从年净输沙量可以看出该支流每年的含沙量也较大,由此则可以判断该干流最可能为长江(辽河和黄河的年净径流量较小,黑龙江的含沙量较小)。

答案:

B

18.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

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

解析:

读图可知,该河流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因为兴修水库可使泥沙在库区沉积,森林覆盖率提高可减少泥沙入河量。

答案:

B

19.(2011北京高考)平均海拔由高到低的省区依次是(  )

A.湘、辽、宁B.台、鲁、苏

C.青、粤、晋D.桂、甘、豫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主要省区的海拔状况,意在考查考生对我国地形图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宁夏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辽宁位于环渤海沿岸,故A项错误;台湾以山地为主,地势比山东和江苏地势高,山东受黄河淤积和内力作用影响,地势比江苏高,故B项正确;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山西省的地势比广东高,故C项错误;广西的地势比甘肃的低,故D项错误。

答案:

B

(2011四川文综,8分)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20~21题。

20.据图中的等值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丙地年蒸发量小于500毫米

B.图幅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递减

C.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

D.400毫米等值线同内、外流区分界线基本一致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等值线图的判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原则可知,丙地的年蒸发量大于600毫米,选项A错误;图示区域南部年蒸发量变化非单一变化,选项B错误;甲地区较乙地区的等值线密集,因此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选项C正确;图示区域除鄂尔多斯地区有部分内流区外,大部分地区属于外流区,选项D错误。

答案:

C

21.在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的时期,丁区域可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油菜花黄蜜蜂忙B.阴雨绵绵梅子黄

C.稻田受旱暑骄阳D.落叶遍地秋风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及区域地理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的时期为7、8月(此时,该地区处于雨季),丁地可能受副高的影响,降水少,易发生旱情,故选项C正确。

答案:

C

22.(2011四川高考)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图。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示有关地理要素,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图幅范围内:

①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②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环境条件,说明甲盆地内城市间交通联系适宜发展航空运输的理由。

(3)乙城市在国内最大粮食批发市场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试分析乙城市布局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

(4)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丙地所在的大地形区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5)图幅最南与最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差异明显,试比较两地区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与人文地理区位条件分析,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等综合能力。

(1)题,根据图示地区的经纬度和河流流向等信息判断,图示地区地势中部高,东南部、西北部低。

根据A、B两地气温分布图分析,冬季(1月)时西北部气温低,东南部气温高。

(2)题,结合经纬度可知,甲盆地为塔里木盆地。

该盆地气候干旱,沙漠、戈壁广布,盆地内无高大山脉且晴天多,城市分散,城市间距大,适宜发展航空运输。

第(3)题,根据图中经纬度、铁路线等信息可知该城市为郑州。

一方面,郑州处于或接近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另一方面,郑州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便于粮食的运输;另外,郑州作为省会城市,服务条件较好。

第(4)题,根据经纬度可知,丙地形区为青藏高原。

可运用季风环流原理、夏季风活动规律,并结合地形对大气运动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青藏高原对我国夏季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第(5)题,图幅最南地区位于华南地区,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最北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以绿洲农业为主。

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农业地域类型、熟制、农作物种类等方面。

答案:

(1)中部高,东南部、西北部低 东南高、西北低,南北温差大

(2)甲盆地内沙漠、戈壁广布,建设地面交通不便;盆地面积广大,城市分散(或者城市间相距远),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宜长距离运输;盆地内无高大山脉且晴天多、云雾少,有利于飞机航行。

(3)乙城市位于华北平原上,邻长江中下游平原、近东北平原等粮食主产区,粮食来源丰富;乙城市位于东部人口稠密区,该区域粮食消费量大;乙城市地处交通枢纽位置(或京广、陇海铁路交会地),交通运输便利;乙城市是省会,信息、金融、仓储等服务条件好。

(4)丙地形区(青藏高原)阻挡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深入内陆,使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在丙地形区东南缘形成丰富降水,丙地形区西北部降水稀少。

(5)最南地区:

水田农业,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可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最北地区:

绿洲农业,熟制一年一熟,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为棉花等。

23.(2010广东高考).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

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下图),可知(  )

A.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

D.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利用气候统计图判断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的能力。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甲地各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地;乙地各月平均降水少于甲地;甲地的最冷月均温大于0℃,为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C是正确的。

答案:

C

24.(2010广东文综,4分)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约20%,主要原因是(  )

A.冰雪融水增加B.冻土面积扩大

C.青藏高原抬升D.湖面蒸发增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对湖泊的影响。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湖面扩大;冻土增加,反映的是气候变冷,湖水减少,湖面缩小;青藏高原抬升,河湖下切,湖面有可能缩小,并且近年来青藏高原抬升不明显;湖水蒸发,湖面也会缩小。

答案:

A

(2010江苏高考)2010年3、4月间,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却在准备防洪。

据此回答25~26题。

(双选)

25.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  )

A.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过大

B.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

C.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

D.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西南发生旱灾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旱灾即水的供给量远小于需求量,西南地区虽位于湿润地区,但由于2010年3、4月份的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即水的供给量减少;而同期气温偏高,蒸发量大,即水分的损失较大,从而导致了旱灾。

答案:

BD

26.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  )

A.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

B.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

C.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

D.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疆地区洪水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新疆阿勒泰位于我国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该地的洪水不太可能是降水过多造成的;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可知,该地的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因此这里的洪水最可能是由积雪融化引发的,可以通过疏浚河道、修堤筑坝等措施加以应对。

答案:

CD

第二讲 中国地理分区

(2014.四川高考)下图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mm。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2.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  )

A.草地>荒地>林地B.耕地>林地>荒地

C.荒地>草地>耕地D.林地>耕地>草地

解析:

1.C2.C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大致位于我国新疆伊犁谷地附近地区,由图示等高线信息可知伊犁谷地受两侧山脉夹峙,形成西部宽、东部窄,西低东高,向西敞开的喇叭口状地形,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气流容易深入,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山地降水,图中③地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故年降水量最多。

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山地面积广,且降水少,因此荒地面积广;在山地降水较丰富的地区和河谷地区有大面积的草地分布,在灌溉水源较丰富的伊犁谷地有耕地分布,因此图示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为:

荒地>草地>耕地。

3.(2014.上海高考)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在多种区位因素影响下,汽车制造业发生空间集聚与扩散。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汽车制造具有链条长、关联企业多的特点,既有整车生产企业,又有与之相配合的上游各零部件生产企业和下游销售服务企业。

它们共同组成庞大的汽车产业链。

(1)分析从1996年到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企业高密度区和中密度区的空间拓展方向。

(2)图2显示汽车制造业空间演变的一般过程,如图2a所示,在市场等因素的驱动下,在中心区形成汽车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关联企业都集聚而来,形成由核心企业—关联企业组成的汽车产业链。

如图2的b、c图,进一步阐述汽车制造业空间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3)从市场、土地价格、集聚三个方面,分析区位条件对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

(1)题,对比两图即可得出答案。

(2)题,图2b比图2a多了一个核心企业,并由此产生更多关联企业,仿照材料可以分析得出答案。

图2c较之图2a、图2b又向中心城区外扩散,并集聚了一批新的关联企业,城区外成本更低。

第(3)题,京津冀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多,汽车需求量大,市场广阔;从土地价格方面,京津冀地区尽管地价高,但范围大,郊区地价相对较低;从集聚方面,利用该地原有的区位优势:

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集聚使成本降低,提高利润。

答案:

(1)从1996年到2010年,中密度区明显向都市圈北部拓展;高密度区由京津及其周边地区进一步向外扩展,都市圈东部、南部也出现若干高密度区。

(2)图2b显示,在市场等因素的吸引下,中心区域又出现了新的核心企业,同时与该核心企业相关的上、下游的关联企业也集聚而来,形成由两个核心企业—关联企业组成的汽车产业链。

图2c表示,集聚在中心区域的核心企业和部分关联企业,为了开拓新的市场或为了降低成本,向外扩散,同时集聚了一批新的关联企业。

(3)京津冀都市圈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高,汽车销售市场广大;京、津市区土地价格高,但该都市圈地域广大,京津郊区(县)土地价格相对较低;原有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门类齐全,水平高,有利于形成众多的上游关联企业,从而可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已有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协作与创新。

因此,京津冀成为我国汽车制造业集聚程度较高地域之一,且汽车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京津郊区县或河北省的一些中小城市附近。

4.(2014.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

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解析:

(1)题,地理位置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进行分析。

(2)题,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题目要求从社会经济角度进行分析,主要从市场、科技、政策、地价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5.(2014.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

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

上图表示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

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图中乙地境内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46%,曾承办国际雪联滑雪积分赛等赛事,目前正在积极参与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

(1)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

(2)简述乙地具备承办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的有利自然条件。

解析:

(1)题,分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时主要从数量、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入手。

从年等霾日数线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图中各地霾日数差别很大,重点描述多发区和少发区的差异即可。

分析一个地区霾日数的多少主要从产生霾的条件入手,即大气环流、降水多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植被的净化作用等方面。

(2)题,本题考查的是有利自然条件,应考虑与雪的形成、储存有关的条件及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主要包括降雪量、地表积雪的保存条件、地形条件及生态环境条件等,这在图文信息中都有所提示,应特别注意有效信息的提取。

答案:

(1)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冬季风背风坡多),华北平原东南部较少,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

与冬季相比,甲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气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