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6028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59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9页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9页
亲,该文档总共2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2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及专题研究(终审稿)

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说明书及专题研究

(终审稿)

[键入文字]

规划说明

规划背景

为促进温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受温州市政府和市旅游局委托,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担了《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编制)的修编工作。

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自竞标和编制工作于2003年12月开始以来,先后经过第一次10天、第二次15天、第三次19天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工作,组织召开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旅游行业机构的相关座谈会达20余次。

规划组还就温州旅游发展问题先后深度访谈了来自温州市博物馆、温州市计划委员会、温州市交通局、温州市规划局、温州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人士计10余人,以及对当地市民和游客等数百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同时本规划还充分利用了温州市旅游局花了一年多时间组织200余名专业人员编制的《温州市旅游资源普查报告》成果。

作为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具体管理、组织、协调的温州市旅游局,对本次规划的初稿举行了三次征求意见会。

2005年1月5日,市旅游局对规划初稿组织了市旅游部门及各区县旅游部门的意见征询会。

2005年2月21日,市旅游局就规划初稿组织了包括市计划委员会、市交通局、市规划局、市文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20余家相关部门组成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意见征询会。

2005年3月2日,市旅游局对规划初稿组织了当地专家的意见征询会。

规划编制组根据各部门提出的意见对规划初稿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本次规划的初审稿。

2005年3月3日,温州市人民政府组织了对本次规划初审稿的评审会。

评审组由来自浙江省旅游局、杭州旅游委员会、宁波旅游局,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商学院、厦门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评审组专家一致同意规划初稿通过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规划编制组根据初审意见再一次对规划初审稿进行了修改,最终形成了本次规划的终审稿。

此间,规划组还得到温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旅游局、各部门等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谨此,规划组对以上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机构、单位和个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温州市域,包括鹿城、瓯海、龙湾三区,瑞安、乐清两市,永嘉、平阳、苍南、泰顺、文成、洞头六县。

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

规划原则

  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和条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从构建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制定总体战略、目标,并提出相应的产品、服务及支持保障体系的发展建议;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城市格局和空间形态,在尊重地方文化原真性与突出地方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

规划强调以围绕旅游者或消费者的旅行或消费心理需求为核心,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内涵、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规划依据

本规划以《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国家旅游局制订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等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编制的有关规范、条例为基本依据,策划和设计理念衔接了《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04年编制)、《温州市大都市区规划》、《温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思路,同时参考了此前制定的各级各类相关专项规划,主要包括:

《浙江省旅游业“十五”计划与至2020年旅游发展规划》

《浙江省海洋旅游业发展规划(1996—2010)》

《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温州市旅游发展“十五”计划与10年规划》

《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

《温州市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温州市近期建设规划文本(送审稿)》2005年

《温州市永强片次区域规划》2002年

《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温州市旅游交通建设规划(2002年—2015年)》

《温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3年—2020年)》2003年

《温州江心屿旅游项目策划》

《温州杨府山商务中心城市设计》

《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4年

《温州市瓯海区旅游发展规划》2003年

《温州市龙湾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年

《乐清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年

《瑞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年

《平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年

《永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年

《苍南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年

《泰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年

《中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3年

《雁荡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年

《浙江文成百丈漈—飞云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4-2020)》

《南麂列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年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5年-2020年;

其中:

近期为2005年-2010年,

中期为2011年-2015年,

远期为2016年-2020年。

[键入文字]

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及专题研究(终审稿)

规划摘要

《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终审稿)在对温州旅游业宏观发展背景、经济社会条件、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温州市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战略、目的地城市总体形象、空间结构、产品体系创新、重点发展区和优先项目规划、市区县旅游概念性规划、目的地营销等提出了构想。

规划还对温州城市品位提升及中央游憩商务区规划、温州市申请世界遗产进行了专题研究。

同时,规划还就《温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优先发展项目等形成专项研究分册。

摘要如下:

l旅游资源

资源类型丰富;品质优良;自然山水型旅游资源相对占有优势,但人文旅游资源份量也重且有特色;级别较高单体分布相对集中,级别较低单体分布则相对均匀;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

l旅游发展优势与机遇

城市品牌知名度高;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中国两个最大客源输出地的交汇区域;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商务旅游的迅猛发展;长三角旅游发展一体化;浙江海洋时代的来临;“一港三城”战略的实施;休博会与世博会游憩需求。

l目标市场分析和界定

入境旅游市场:

近期以东南亚、港澳台、日韩市场,以及海外华侨华裔市场为重点目标市场;中远期以欧美市场和亚洲其他地区市场为重点目标市场。

以商务旅游、文化寻根、山水观光旅游和探亲怀旧作为市场撬动点,逐步扩大入境游市场。

国内旅游市场:

在近期内重点开拓长三角市场、华东市场和珠三角市场,环渤海都市圈市场作为中期重点目标市场,华中市场作为中远期重点目标市场,以与温州有较多经济贸易往来的其他省市市场作为机会目标市场。

区域旅游市场:

近期重点开拓温州本地及浙江本省休闲度假市场,积极开拓浙南闽北市场。

l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将温州建设成为独具山水情怀的国际商务旅游城市

l旅游发展战略目标

以“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为总体指导思想,塑造推广“温州:

流金海岸·忘情山水”的总体形象,以政府引导为方向、市场主导为主体,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海洋旅游、休闲度假、山水观光和瓯越文化五大品牌产品,积极拓展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将温州建设成为独具山水情怀的国际商务旅游城市。

以旅游促进温州城市面貌和城市品位的全面提升;以旅游促进瓯越文化传统的挖掘与保护;探索符合温州实际的旅游业开发模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的多赢格局。

保护旅游资源,坚持良性开发,打造山水生态城市,全面提高温州环境质量,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l旅游发展长期战略

包括六大战略:

1、城市品位提升战略。

2、商务旅游推动战略。

3、山江(雁荡山楠溪江)一体化战略。

4、二桥(岛桥廊桥)战略。

5、瓯越文化产品化战略。

6、目的地品牌构建战略。

提升温州城市形象和品位,以国际性的商务旅游品牌来推动温州整体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将温州具有巨大潜力的商务、山水、岛桥、廊桥、瓯越文化等旅游资源转化为品牌性旅游产品,打造国际商务旅游城市。

l旅游品牌形象

“温州:

流金海岸·忘情山水”

流金海岸:

以“海岸”为中心词彰显温州向东海时代的转变;“金”,风水中金融本身就是属金的,指代温州城市的商务中心性和资本聚合力;“流”,则体现着资金、信息、物流、人流都处于流动状态,价值创造力生生不息。

忘情山水:

“山水”是温州的城市格调和空间特征,“忘情”即尽情,意为深情投入,怡然陶醉。

“忘情山水”的组合则意蕴游客被温州的山水深情陶醉,怡然自得,身心放松。

l旅游发展空间动力机制

从大区域角度,对温州旅游发展进行空间动力学分析,建立旅游空间动力机制为:

“城市核心集聚,沿路沿海沿江纵横延伸,四大板块辐射增长”。

通过延伸、辐射、扩散、联合等一系列空间动力的共同作用,构建温州旅游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使温州成为带动浙南地区旅游发展的龙头和中心城市。

l旅游发展空间结构

一核——都市游憩商务核。

两带——飞云江•鳌江文化生态旅游带;温州滨海风景带。

四板块——以雁荡山-楠溪江为核心的山-江旅游板块;以洞头和南麂、北麂列岛为核心的岛桥海洋旅游板块;以泰顺廊桥为核心的廊桥山水遗产旅游板块;以苍南渔寮和玉苍山为核心的苍南滨海休闲度假板块。

l品牌旅游产品

形成“世界温州·商务家园”——商务旅游产品,“蓝色温州·自在畅游”——海洋旅游产品,“假日温州·闲适享受”——休闲度假产品,“山水温州·忘情感受”——自然山水观光旅游产品,“文化温州·古越东瓯”——瓯越文化旅游产品等五大类品牌旅游产品。

l大型旅游节庆

在深化提高“轻博会”的国际规模和档次,增强“世界温州人大会”等大型节事活动吸引力的同时,提升和丰富已经举办了七届的温州旅游节的内容和内涵,使其成为温州标志性的节庆活动。

l十大重点发展区

中央游憩商务区、温州生态园、“雁荡山—楠溪江”山江旅游区、温州国际游轮泊港、百丈漈—飞云湖滨水生态休闲度假区、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南麂北麂海洋生态休闲旅游区、廊桥山水遗产旅游区、温州滨海风景道、苍南滨海休闲度假区。

l旅游发展项目计划

本规划提出温州市旅游发展推荐项目、“十一五”规划优先发展项目和近期的重点建设项目,涉及中央商务区建设,商务、海洋、瓯越文化、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城市品位提升和景观营造,古城遗产保护,旅游交通和旅游接待服务建设等方面,将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项目群和品牌产品,成为带动温州旅游发展的龙头。

l旅游营销

近期(2005年-2010年)——以温州旅游整体品脾的树立为营销重点,利用媒体宣传和重大活动事件巩固并拓展东南亚市场、港澳台市场、日韩市场、华侨华裔市场、本地市场、周边市场、长三角市场和珠三角市场,并适度开拓其他市场,使温州成为国内著名的独具山水情怀的商务旅游城市。

中远期(2011年-2020年)——巩固并保持在传统重点目标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加大在入境的欧美市场、亚洲市场和国内环渤海市场、华中市场的营销力度,使温州成为独具山水情怀的国际商务旅游城市。

l旅游产业系统规划

包括旅游交通、旅游饭店与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旅行社、休闲娱乐、旅游商品等方面的规划设想。

l旅游发展支持与保障系统建设

内容包括总体规划的实施保障,旅游软环境建设,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温州旅游开发模式创新,人力资源的开发,旅游安全及危机管理等方面。

l旅游开发影响与资源保护

针对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社会、资源、经济可能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的措施。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目录

前言 1

第一篇情景分析

第一章宏观背景分析 3

一、区位背景分析 3

二、自然环境概况 5

三、温州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 7

第二章聚焦旅游业:

旅游重要性再认识 12

一、对温州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12

二、温州作为浙江旅游副中心的带动作用 15

第三章旅游业发展状况 17

一、旅游资源 17

二、旅游产业分析 22

三、旅游市场分析及目标市场界定 27

四、旅游业发展问题与挑战 36

五、旅游业发展优势与机遇 44

第二篇发展战略及旅游形象

第四章旅游发展目标、战略及形象定位 49

一、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49

二、旅游发展目标 50

三、长期发展战略 52

四、品牌形象定位 62

第三篇产品及项目概念性规划

第五章旅游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65

一、旅游空间发展动力机制 65

二、旅游空间结构布局 66

三、空间发展战略 66

第六章产品规划与线路包装 71

一、旅游产品谱系 71

二、旅游产品规划 71

三、大型旅游节庆策划 80

四、旅游线路设计 87

第七章重点发展区概念性规划 90

一、中央游憩商务区 90

二、温州生态园 98

三、“雁荡山-楠溪江”山江精品旅游区 101

四、百丈漈—飞云湖滨水生态休闲度假区 107

五、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 109

六、温州国际游轮泊港 110

七、南麂、北麂海洋生态休闲旅游区 114

八、泰顺廊桥山水遗产旅游区 116

九、温州滨海风景道 119

十、苍南滨海休闲度假区 121

第八章区县市旅游发展概念规划 123

一、鹿城区 123

二、瓯海区 125

三、龙湾区 127

四、瑞安市 129

五、乐清市 133

六、平阳县 135

七、苍南县 137

八、永嘉县 139

九、文成县 141

十、泰顺县 142

十一、洞头县 144

第九章旅游发展项目计划 146

一、旅游发展推荐项目 146

二、10项100亿优先发展项目 146

三、近期十大重点建设项目 152

第四篇目的地营销计划

第十章入境旅游市场营销计划 158

一、东方市场 158

二、华侨华裔市场 159

三、西方市场 162

第十一章国内旅游市场营销计划 164

一、长三角市场 164

二、珠三角市场 166

三、环渤海都市圈市场 168

四、华中市场 169

第十二章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计划 172

一、本地市场 172

二、周边市场 174

第五篇支持与保障系统建设

第十三章旅游产业系统规划 177

一、旅行社 177

二、旅游餐饮 181

三、休闲娱乐业 182

四、旅游商品 184

第十四章旅游交通与旅游接待系统规划 186

一、旅游交通规划 186

二、旅游饭店与旅游集散中心规划 193

三、旅游信息系统规划 198

第十五章规划的实施与旅游保障系统建设 201

一、总体规划的实施保障 201

二、旅游软环境建设 204

三、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207

四、温州旅游开发模式创新 210

五、人力资源的开发 213

六、旅游安全及危机管理 215

第十六章旅游开发影响与资源环境保护规划 216

一、旅游开发对目的地影响 216

二、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规划 217

第六篇专题研究

专题一:

温州城市品位提升与中央游憩商务区规划

一、城市品位提升的必要性 223

二、城市品位提升策略 223

专题二:

温州市申请世界遗产的初步评估报告

第一部分申请世界遗产的条件评估 237

一、2004年秋季温州申遗调查 237

二、温州申请世界遗产的三种组合 238

三、申请世界遗产的外部环境 240

四、申请世界遗产的机遇和温州内在优势 242

第二部分申请世界遗产的意义和分步实施 245

一、申请世界遗产的意义 245

二、申请世界遗产的分步实施 245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前言

世界温州·商务山水间

改革开放伊始,温州便乘风破浪立于中国经济大潮之巅,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温州模式”,这一中国东部滨海城市,成为了一个时代发展的里程碑。

这方土地自古“其货纤糜、其人多贾”。

资源贫乏,却物阜民殷,锦绣繁荣;地处偏远,却自成商埠,物畅其流。

内陆的阻隔和海洋的开放,孕育了温州人敢拼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

他们跨海千年,闯荡异国。

温州,从来就属于世界。

煊赫的商业文明植根于生生不息、千古传承的瓯越文化。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古老的瓯越文明。

温州自古便有“东南小邹鲁”、“温多士,为东南最”之美誉,自东晋以来形成的瓯越文化,积淀深厚。

永嘉之学,黜虚从实。

水心先生“义利并举、工商皆本”的思想开启实效之先风;及至明朝,刘伯温主张“以义取利”,为传统的事功文化注入一份诚信。

时至近代,“东瓯三先生”——陈虬、宋恕和陈黻宸主张“齐商力,捷商径,固商人,明商法”。

重商善贾文化被温州人一脉相承、世代相传。

商脉兴盛,还仰承山水华章的滋养。

东晋郭璞“卜建永嘉城”,自此城内山分九斗,水成阡陌,如画弈局。

一百年后,雁山云影、瓯海潮淙在谢灵运笔下化作中国最早的山水诗篇。

山川美哉,三顾雁荡,旅行家徐霞客掷笔而叹:

“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

向海而居,温州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气度。

唐,与日本始有民间商船贸易往来;宋,成为国家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海上丝绸之路将温州与世界相连,世界各地留下温州人坚实的脚印。

而今,“一港三城”蓝图的描绘,从“瓯江时代迈向东海时代”,这片热土上将崛起一座国际性轻工城和世界商务家园,温州将以崭新面貌令世界再度震惊。

“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建设独具山水情怀的国际商务旅游城市正是温州人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豪迈。

温州旅游以诗意的山水情怀拥抱金色未来!

70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流金海岸忘情山水

王强山水

第一篇情景分析

第一章宏观背景分析

区际间旅游要素赋存的不同,必然导致旅游经济活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在空间上表现为区际间的劳动分工与经济联系、旅游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地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样使得地区旅游特色的形成和旅游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必须从区际分工中寻找。

温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区位,决定了制定规划不能就温州而论温州,必须把温州旅游发展放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宏观格局中来综合考虑。

只有通过区际比较发现自身的优势,创建自己的特色,温州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优势,实现旅游业的腾飞。

本章主要阐述了温州所处的区域背景条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制定温州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提供宏观背景。

一、区位背景分析

温州地处中国东南黄金海岸线中段,位于太平洋西岸经济区的活力地带,以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的交汇区域。

温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也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它与杭州、宁波共同构筑了浙江省的“金三角”。

温州所处的区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一)地处太平洋西岸经济区活力地带

从全球化大背景来看,太平洋西岸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则是整个太平洋西岸中最具活力的地带。

太平洋西岸地区经济的强劲发展,必将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强劲的促进作用。

这为地处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其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融入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去。

同时,温州市地处台湾海峡北部,与台湾海峡相距180海里。

缘于特殊的人文和历史关系,温、台两地经贸往来源远流长。

待台湾局势趋缓,台湾与大陆全面直接通航后,温州港与基隆港必然开设航线,商贸往来将更加频繁。

福建省目前正在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按照其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

温州可积极利用泛海峡的区位优势,早做准备,吸引更多的台商到温州投资。

同时积极构筑区域性枢纽港,以加强与世界的联系。

因此,充分利用太平洋西岸与泛海峡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与联系,温州社会经济和旅游业会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位于极具增长性的两大经济圈交汇区域

2004年5月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上共同发表《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的长江三角洲区16个城市中没有温州。

而2004年6月签订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包括九省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其边界也正好从温州边缘滑过。

这即是温州所处的地理位置。

温州,远在长三角的“南陲”,珠三角的东北部,毗邻福建省。

根据地理学上的空间距离衰减原理:

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是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现减少的趋势。

温州正是处于两大经济圈的经济影响力的边缘地带。

诸多的实践研究证明,两大中心的边缘地带要么愈来愈边缘化,要么成长为新的区域中心或次级区域经济中心。

温州的发展显然只能选择后者。

历史上,温州在区位条件不好、国家投资很少的情况下,凭借着敢创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及制度优势,找到了自己发展道路,成为了极具活力与特色的、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南中心城市。

从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世界各国的竞争态势看,单一城市之间的单打独斗已越来越让位于都市经济圈或组合式城市群之间的整体较量,区域的联动发展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

温州经济必须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但同时又不完全依赖长三角,构筑开放性经济新格局。

温州处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的交汇区域,随着温州特大城市的确立,随着沿海高等级公路和温福铁路的建设,随着东海油气田的开发,极有可能成为两者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中心,促使各种要素资源加速在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有效配置,成为新的、不可替代的区域中心城市或次级区域中心城市。

(三)杭甬温金三角

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而在浙江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中,有杭州、宁波、温州“三架马车”之说,三地经济实力强大,GDP之和相当于浙江全省的二分之一,浙江省百强乡镇中,三市就占据了大约60%。

三大城市分处浙江北、东、南三方,特色相对鲜明,定位不同,分工明确,从整个浙江来看,杭州是省会和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也是国际化的旅游城市;宁波是外向型经济最活跃及人均综合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温州是开拓意识最强的城市,她的民营经济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凭借自身的奋发精神,异军突起,赢得了与杭、甬在同一个经济实力等量级上对话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三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并向周边辐射,形成了各自为中心的经济区,共同带动了全省的经济发展。

随着金丽温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甬台温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工建设及建成,将形成连接浙江内陆腹地、长三角都市群、各大沿海城市的交通大动脉,这将会极大地改变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格局,生产要素的流向有可能随着交通流向的改变而改变,从而带来区域经济的重新“洗牌”,为此,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会越来越紧密,竞争也将更趋激烈。

如何定位城市发展战略,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取得跨越式发展,是杭州、宁波、温州三大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

面对挑战,杭州、宁波、温州三大城市只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分工合作,凸现巨大的规模竞争优势,最终形成杭甬温金三角经济区,分享长三角经济的辐射效应,才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温州的腹地

按一般的腹地概念来说,温州自身的经济腹地有限。

其周边城市的向心力要么向上海和杭州,要么向福州,仅有少数闽北/闽东城市与温州的经济依存度随着同三、金丽温等高速的修建而逐渐增强。

但是,从“中心-腹地”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