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0309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9 大小:3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9页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9页
亲,该文档总共1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1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docx

环境污染与控制讲义

第一章大气污染与控制

第一章包括六节内容:

§1-1环境与环境问题、§1-2大气污染与分类、§1-3大气成分与结构、§1-4大气污染物、§1-5大气污染控制指标、§1-6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输送

§1-1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

这一节包括四个问题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一、环境

环境和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这是因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将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因此,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环境概念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1.环境概念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客观世界的总体,(以人类为中心的所有外界事物(外界物质要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

我们所说的环境一般是指自然环境,是非人类创造的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环境,是地球的表层,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等。

自然环境由四个圈组成:

大气圈

水圈

自然环境岩石圈

生物圈

这四个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所以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将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

生态资源(恒定资源):

光、热、水、风力、潮汐等

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资源和可更新资源):

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等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天然气、煤炭、石油等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环境问题的实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但是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污染和破坏,导致了人们常说的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分类

原生或第一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问题(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

环境问题

次生或第二环境问题:

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成为人为环境问题)

导致人为环境问题的原因:

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受能力,使生态环境恶化或自然资源趋向枯竭;

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2.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地球上一诞生人类就出现了环境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发展与变化,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

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之前)

工业革命以前的很长时期,即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人类主要以生活活动、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利用环境(资源)。

那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及盲目的采伐和捕猎。

当人类进入农业和畜牧业时代后,即封建社会以后,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如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盲目开垦,造成区域性的环境破坏。

较突出的例子是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都变成了荒芜不毛之地。

中国黄河流域曾以其茂密的森林、茂盛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母亲河,曾是人类的发源地,人口密度非常大。

),自西汉末年和东汉时期起,由于进行了大规模开垦,森林和草原遭到了破坏,引起严重土壤侵蚀,水旱灾害频繁,致使地域内土地沟壑纵横交错,沙漠化程度日益严重。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生产史上出现了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为提高,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的结构,因而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环境问题。

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排出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如19世纪70—90年代,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可怕的毒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在逆温条件下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使几千人发病,60人死亡;19世纪后期,日本足尾铜矿区排出的废水污染了大片农田等。

由于工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三废”为人类不熟悉,无法处理,因此,随着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且日趋恶化。

(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于是现代工业、农业排出的“三废’量也猛增,致使许多国家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

如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

伦敦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大城市,处于泰晤士河的开阔河谷中。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地面无风。

当时正直寒冬季节,气温很低,潮湿而沉重的空气压在伦敦上空,使伦敦一连数天沉浸在浓雾之中,而成千上万个烟囱依然向空中喷吐大量黑烟,尘粒浓度为平时的10倍,SO2的年度为平时的6倍。

烟雾中的Fe2O3使SO2氧化产生H2SO4泡沫,形成酸雾。

四天中死亡4000余人,后来又陆续有8000人死亡,当时弄不清原因,不能采取防治措施,导致伦敦在1957年和1962年又发生两起这样的烟雾事件。

1962年才弄清烟雾发生的原因。

原因是燃煤产生的污染物含有CO、SO2、NOX、颗粒物。

因伦敦以烟雾最为著名,所以称为“伦敦烟雾事件”。

日本1953年~1956年的水俣病事件:

1951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弯附近的小渔村的事件,猫发疯,跳海自杀,1953年也是在水俣弯,有一个人起初口齿不清,面部痴呆,后来耳朵聋了,眼睛瞎了全身麻木,最后发疯而死。

当时人们不知道是什么病,到了1956年,又有96人的了同样的病,其中18人死亡,后来经研究得知这是人和猫吃了富含在鱼类和贝类中的甲基汞而引起的中枢神经性疾病。

原来,在水俣弯附近建了一家氮肥厂,当时是采用汞催化剂,大量含有甲基汞的废水和废渣排到水俣弯。

甲基汞进入水体后,靠水体自净难以消除,就使鱼和贝类体内富含了甲基汞,人和猫吃了这些鱼和贝类就得了这种病。

日本前后三次发生水俣弯,患者900人,受威胁达2万人以上,水俣弯以它的严重后遗症震惊全世界,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大都死亡或残疾。

镉米中毒与骨痛病事件:

1955年~1972年发生在日本中部神通川两岸的骨痛病,当时日本在神通川上游建立一个铅锌冶炼厂,将没有处理的含镉废水排入神通川,造成河水污染。

两岸农民引河水灌溉稻田,镉污染了土壤。

大米中含有大量的镉,农民吃了这种米就会中毒,患者一咳嗽就会震裂胸骨,病态十分凄惨。

当时,工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已达到严重程度,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4)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性的大气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大范围生态环境破坏

严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环境问题高潮主要表现为三类:

一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二是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破坏,如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三是严重环境污染事件迭起,直接危害人群健康甚至死亡。

1984年12月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

世界上发生的最严重的毒物泄露事件,是印度的“博帕尔惨案”,1984年12月3日凌晨,在印度博帕尔市郊的一家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地下储气罐内的45吨剧毒液体三四个小时内全部漏掉,受害面积达40km2,死亡人数在0.6万~1.0万人,受害人数在20万人。

在事故发生后,博帕尔市降生许多畸形婴儿,博帕尔市也被称为死亡之城。

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发生强烈爆炸,现场火焰高达30多米,这次事故,是核电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事故,这次事故造成31人死亡,13万人被迫撤离,大量放射形物质外泄,造成严重污染,波及到芬兰、瑞典、挪威、丹麦、波兰以及欧洲南部许多国家。

我国自1980年起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

如大量水体(淮河、太湖等)污染,生态环境恶化,水上流失加剧,黄河断流,长江泥沙量激增,至1997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高达国土面积的26.3%。

由此可见,当今的环境问题已发展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是人类对环境的价值认识不足,盲目的发展(包括人口增长),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破坏、枯竭。

三、环境污染

概念

环境污染

环境自净能力

1.环境污染概念

自然环境受到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声、工业“三废”等污染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超出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2.环境自净能力

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对污染物有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作用。

通过这些作用,降低了污染物的浓度,减小甚至消除了污染物的毒性,这种能力就叫环境自净能力。

不过,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当超过这个限度,环境就被破坏了。

四、环境保护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对人类认识环境问题是一个里程碑。

发达国家把环境问题摆上了国家议事日程,包括制定法律、建立机构、加强管理及研究采用环境治理新技术等。

《人类环境宣言》预测到2010年,全球会有50-100万种动植物灭绝,地质灾害频发,如地震、火山、泥石流、洪水、海啸、地下水污染、核废料污染等。

1992年6月3-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了联合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影响深远的一次国际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人类理智地选择了持续发展,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2大气污染与分类

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与分类

大气污染的分类

一、大气污染的概念

在诸多的环境问题中,大气污染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

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的活动或自然的作用,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空气,当这些物质在空气中达到足够的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超过空气自净能力,就会危害人类、生物界及环境。

二、大气污染的分类

还原型(煤烟型或伦敦烟雾型)

大气污染

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或光化学烟雾型)

1.还原型

常发生在使用煤炭为燃料的地区,主要污染物是SO2、CO、NOX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风速很小,一次性污染物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伦敦烟雾”事件发生时的大气污染类型,所以人们也称之为伦敦烟雾型。

SO2、NOX是形成酸雨的最主要的气体污染物,我国是世界上空气污染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空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颗粒物和酸雨危害最大。

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其中华中地区酸雨污染尤为严重。

2.氧化型

这种类型大多发展在使用石油为燃料的地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排放、燃油锅炉以及化工生产。

主要的一次污染物是CO、NOX、HC。

这些污染物在强光照射下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并生成二次污染物—臭氧、醛、酮类等物质。

由于这些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对人眼等黏膜组织能引起强烈刺激。

如1943年美国洛杉机发生的光化学烟雾:

美国洛杉机是工业城市,临海依山,处在50公里长的盆地中。

上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洛杉机就出现一种浅兰色的烟雾,直到1951年才知道这种烟雾是汽车尾气造成的。

因为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NOX、HC,这些物质在强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使眼睛红肿、喉咙疼痛、呼吸困难、视力减退、手足痉挛。

§1-3大气的成分与结构

大气成分

大气成分与结构

大气圈的主要气象要素

一、大气的成分

恒定成分

大气的组成成分可变成分

不定成分

1.恒定成分

主要包括体积分数为78.09%N2、20.95%O2、0.93%的惰性气体。

这一组分的比例在大气圈中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2.可变成分

主要是体积分数为0.02~0.04%的CO2和4%的H2O。

它们是随着季节、气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3.不定成分

自然灾害形成的污染物:

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地震、海啸造成的尘埃、SO2、NOX等。

不定成分

人为因素形成的污染物:

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布局不合理、环境管理不善导致的煤烟、

粉尘、臭氧、氮氧化物增多。

二、大气圈的主要气象要素

对大气状态和大气物理现象,给予定量或定性描述的物理量称为气象要素。

与道路交通空气污染物扩散有关的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气湿、风向、风速、云况、云量、能见度及太阳辐射等。

1.气温

气象上讲的气温,一般是指离地面1.5m高处,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

气温一般用摄氏温度(℃)表示,理论计算常用热力学温度(K)表示。

2.气压

气压是大气作用到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气压的单位为帕斯卡(Pa)。

3.气湿

空气湿度简称气湿,它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和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汽分压力、相对湿度等。

其中相对湿度应用较普遍,它是空气中的水汽分压力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4.风

气象上把空气质点的水平运动称为风。

空气质点的垂直运动称为升、降气流。

风是矢量,用风向和风速描述其特征。

风向

风速

风向指风的来向。

例如,风从东方吹来称东风,风向南边吹去称北风。

风向的表示方法有方位表示法和角度表示法两种。

风速是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单位用m/s表示。

气象站给出的通常是地面风速,地面风速是指距地面10m高处的风速。

5.云

云是由飘浮在空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小冰晶或两者的混合物构成。

云的生成、外形特怔、量的多少、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状态,而且预示着天气演变的趋势。

云状

云描述

云量

云状是指云的形状。

根据1932年国际云学委员会出版的国际云图,按云的高度及其形状将云分为三族十属几十种。

具体分类可查有关资料。

云量(亦称总云量)是指云的多少。

我国将视野能见的天空分为10等分,被云遮蔽的分数称为云量。

例如,碧空蓝天,云量为零;云遮蔽了4分,云量为4;满天乌云,云为10。

低云量是指低云遮蔽天空的分数,低云是指云底高度在2500m以下的云。

我国云量记录以分数表示,分子为总云量,分母为低云量。

低云量不应大于总云量,如总云量为8,低云量为3,记作8/3。

6.能见度

正常人的眼睛能见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称为能见度(水平能见度)。

所谓“能见”,就是能把目标物的轮廓从它们的天空背景中分辨出来。

能见度的大小反映了大气的混浊程度,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1-4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主要大气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

1.天然污染源

自然界中某些自然现象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是大气污染物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有:

火山爆发、森林着火、自然尘埃等。

2.人为污染源

固定污染源:

火电厂、水泥厂、冶炼厂、炼油厂、化工厂、锅炉供暖。

人为污染源

移动污染源:

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

二、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按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分类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按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分类

(一)按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分类

比较重要的污染物有CHX、CO、NOX(NO、NO2)、SO2、颗粒物、O3等。

这些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与正常的空气成分混合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并有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污染物,所以:

一次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从各种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

反应性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非反应性污染物

(1)反应性污染物

反应性污染物的性质不稳定,在大气中常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作为催化剂促使其他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

一次污染物之间化学反应常见的有三种:

①气体污染物在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如:

空气中具有一定浓度的HC和NOX在太阳光作用下进行光化学反应形成一种毒性较大的浅兰色烟雾。

②气体污染物在常温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反应。

如:

H2S+SO2→S+H2O

③颗粒污染物表面上的化学物质与气体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

如:

MgO+SO2→MgSO4+MgS

(2)非反应性污染物

非反应性污染物的性质较稳定,它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反应速度非常缓慢。

2.二次污染物

反应性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

O3、过氧化乙酰硝酸脂(PAN)、硫酸及硫酸盐、硝酸及硝酸盐、过氧化氢基、氧原子。

(二)按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分类

颗粒物

按污染物的存在状态

气态物

1.颗粒物

颗粒物是指除了水以外的任何一种在正常状态下,以液体或固体形式存在于大气中的物质。

2.气态物

气态物主要指以SO2为主的硫化物、以NO、NO2为主的NOX、HC、CO、CO2。

三、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影响

主要大气污染物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影响

对人体及环境的影响

1.主要大气污染物

主要污染物有:

CO、HC(包括笨、笨并芘(B[a]P))、NOx(NO、NO2)、SO2、CO2、颗粒物(铅、碳烟、油雾)及O3物质。

目前,全球一年排放的CO近2×108t,铅40×104t。

它们大部分是有害有毒物质,有些还带有强烈刺激性,甚至有致癌作用。

2.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及公共环境的影响

(1.)悬浮颗粒物

悬浮颗粒物是由多种排放源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混合物,通常分为两大类:

粗颗粒:

硫酸盐、硝酸盐、硝酸盐粒子、黑烟

悬浮颗粒物

细颗粒:

土壤颗粒、道路扬尘、工业扬尘

机动车排气中的颗粒物主要是柴油车排放的包括有铅化物微粒和燃料不完全燃烧而生成的碳烟粒等。

(2)氮氧化物(NOx)

机动车排出的NOx主要是NO和NO2。

它们主要是在高温燃烧过程中由空气中的氧和氮化合而成。

汽车尾气中直接排放的氮氧化物基本是NO,之后在大气中被氧化成NO2,这一过程一般需要几个小时,当空气中有强氧化济如O3等存在时,氧化过程非常快。

NO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

NO2是棕色气体,有刺激性臭味很强的污染物。

空气中NOx和HC同时存在时,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生成光化学烟雾。

(3)一氧化碳(CO)

CO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

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城市大气中的CO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排放。

高浓度CO一般都出现在道路两侧区域,离道路距离较远时,浓度值下降较快,其污染范围相对有限。

道路边CO浓度水平与气象条件和交通状况有关,因而随时间和地点变化很大。

CO峰值浓度常出现在交通高峰时段,特别是冬天,汽车发动机燃烧状况相对较差,风速又较低不利于扩散。

起初在冷启动和怠速状态时,排出的CO最多,所以,交叉口浓度较高。

(4)二氧化硫(SO2)

SO2是一种无色有毒气体。

空气中SO2主要来自于含硫石化燃料的燃烧过程,如煤和石油中较重组分(柴油、重油等)的燃烧。

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也是影响城市能见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空气中SO2浓度达1~3mg/m3时,大多数人都会有感觉,当浓度再高一些时便感觉有刺鼻的气味。

由于SO2的高度可溶性,大部分可被鼻腔和上呼吸道吸收,很少达到肺部。

(5)臭氧(O3)

城市臭氧污染也常叫做对流层臭氧问题,(对流层是从地面到距离地面12km左右的高度,是大气圈最低的一层,低界是地面。

对流层内具有很强的对流作用,所以称为对流层。

)对流层臭氧是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经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是刺激性很强的污染物,同时又是光化学烟雾的代表性污染物。

不能把对流层臭氧与我们要保护的平流层臭氧相混淆。

平流层的臭氧位于离地面高度12km以上的平流大气层内,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生长,对地面的生物起到保护作用。

相反,当臭氧出现在近地面动植物活动的对流层大气时,就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6)碳氢化合物(HC)

机动车辆排气中所含的碳氢化合物有百余种,其中大部分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但它是发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

排气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碳氢化合物主要是醛类(甲醛、丙稀醛)和多环芳烃(苯并[a]芘等)。

甲醛和丙稀醛对鼻、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结膜炎、鼻炎、支气管炎等症状,它们还有难闻的臭味。

甲醛刺激阈的主观指标为2.4mg/m3,当空气中甲醛浓度为5mg/m2时,接触的人立即出现血压降低倾向。

甲醛还有致敏作用,使人发生变态反应疾病。

苯并[a]芘是一种强致癌物质。

(7)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是空气中具有一定浓度的HC和NOx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进行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形成一种毒性较大的浅蓝色烟雾。

光化学烟雾是臭氧(O3)、NO、过氧化酰基硝酸盐(PAN)、硫酸盐、颗粒物及还原剂等的混合物。

§1-5大气质量控制指标

为控制和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环境,我国在1982年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996年又颁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区域分类

大气质量控制指标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1.区域分类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按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分为三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动植物保护区、敦煌壁画、古代的建筑);

二类区为城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如化工厂、炼油厂、铝厂、药厂)。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1-6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水平不仅与距离污染物的远近有关。

又与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有关,一般来说,当空气处于接近静止的状态时,污染物浓度达到最大。

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风的影响

温度层结的影响

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大气稳定度的影响

大气混合层与日照的影响

1.风的影响

风是指气流运动的平均状况,具有风速和方向,平均风速是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它决定着污染物稀释的速度,平均风速越大,污染物在单位时间内就扩散到较大的空气空间里,则污染物浓度就小。

风向决定污染物的输送方向。

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地面粗糙度的影响,平均风速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通常用指数函数表示:

UZ=U10(Z/10)m

UZ—Zm高度处的风速(m/s)

U10—10m高度处的风速(m/s)

m—指数,它是地面粗糙度和大气稳定度的函数,通过实测确定,无实测值时,在150m高度以下,按表1-21选取,在150m高度以上时为常数,等于150m处的风速.

 

2.温度层结的影响

相关概念

温度层结的影响

温度层结的分类及影响

(1)相关概念

大气边界层

温度层结

相关概念气温递减率

气温的干绝热递减率

1大气边界层

距离地面1~2km的大气层称为大气边界层或行星边界层。

2温度层结的概念

在大气边界层中,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分布的状况称为温度层结。

③气温递减率

气温随高度变化的快慢用称为气温递减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