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047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x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docx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

  一、前言拉祜族属于古氐羌遗裔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市、临沧市、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2010年全国拉祜族总人口有475023人。

  云南的拉祜族大部分居住在远离城镇海拔较高的崇山峻岭之中,因此房屋建筑形成了其固有的特点。

  佐扩村隶属于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拉祜族乡,是一个佤族、拉祜族混居的行政村,地处力所拉祜族乡东南边,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县城36公里。

  东邻勐梭镇,南邻翁嘎科乡,西邻力所村,北邻王雅村,辖佐扩、南约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南约是佐扩村唯一一个拉祜族自然村,坐落在背山朝阳的山坡上,有80多户,373口人,其传统民居建筑因地就势,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形成了干栏式建筑风格。

  干栏式民居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干栏一词源于古代南蛮对其住房的自称,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是人类巢居的延伸,干栏又称干阑、杆栏、高栏、葛栏等。

  任何建筑,不论是原始的还是现代的,哪怕是一片土墙,一个简易的茅棚,都是对一定自然空间的人为占有、分割和改造利用。

  穴居和巢居的出现,作为最早的人为居住形式,确立了一种‘人工造作’的空间秩序。

  后来的建筑形式无论如何变化,皆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对空间复制、移植和创造的结果。

  据拉祜族老人讲,远古时候,拉祜族先民学鼠类动物安窝,住在穴洞里,后来又学鸟类安窝,安在树上,但是慢慢地发现,住在树上虽然很安全,但是活动不方便。

  由此可以证明,拉祜族先民有过穴居或巢居的历史。

  南约寨拉祜族民居建筑文化是典型的拉祜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其地理位置处于十分边远的农村山区,作为研究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变迁的调查点最适宜不过。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

  最近二十年来,由于拉祜族自身内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受外部建筑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建筑样式发生了急剧的变迁,这种变迁体现在建筑材质、建筑外型及内部结构、功能等方面。

  同时附在传统民居建筑上的一些习俗信仰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迁不仅仅是建筑文化的孤立变迁,其中包含着拉祜族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整个文化的变迁,因而很值得关注。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还不多,许多关于研究拉祜族的书中有写到,但是很零散,不够详细或者只停留在建筑型制的介绍上。

  本文运用文化解构与重构的方法来试图阐释南约寨拉祜族民居由传统干栏式建筑演变为现在几何形建筑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是一种解构的过程,也是一种重构的过程,拉祜族人们为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发生。

  文化解构与文化重构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解构是指打破秩序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重构是指不改变程序功能的前提下改变其结构。

  关于文化重构的研究,贵州民族学院教授杨昌儒在《民族文化结构试论》一文中写到民族文化的变迁取决于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民族文化在于外来文化的互动中,所作出的有选择创新与组合就是文化变迁。

  具体来说,将其中有用的内容有机地置入固有文化之中,导致了该种文化的结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这种文化适应性更替就是我们说的文化重构。

  简言之,文化变迁的过程就是文化重构的过程。

  二、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据当地老人讲,很久以前,拉祜族没有固定的寨子,每过三年搬一次家。

  后来发现傣族有固定的寨子,就与其争地盘而发生战争,结果旗鼓相当,双方以兄弟方式谈判决定凡是坝区归傣族,除坝区外,拉祜族可以在任意地方建寨。

  于是拉祜族来到山坡上,开始建寨。

  在拉祜族部落,寨子分为大寨、小寨、上寨、下寨、老寨、新寨等,寨与寨之间相隔不远,一般有500米至1000米之距。

  大寨有100户以上,有700至1000多人;小寨有30户以上,有70至100多人;一般的寨子有60至70户以上,有300至500多人。

  拉祜族寨子设有前门、后门、上门、下门等四道寨门。

  寨门有专人把守,未经同意,外人不得擅自入寨。

  传统拉祜族村寨具体布局为卡些头人住寨子中间,寨民分别居住在卡些的左右方和寨脚。

  在寨子的上方设立佛房或神房,搭建饮水槽引进寨子,让全寨人共享,最后挖寨沟、设立寨门。

  南约寨传统拉祜族民居建筑材料主要有竹、木、草等,砍伐竹木的时间一般选在每年的八九月份,据说这一时期天气变凉采集的竹木料不易滋生蛀虫。

  木料主要用来做房柱、房梁、主梁,竹料用来做墙板、压条、房床和篾条,草料盖屋顶之用。

  干栏式竹楼是拉祜族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顺地势建盖,布局错落有致。

  其基本特征是分上、下两层,上层供人居住,一般由竹笆铺垫,四周的墙壁皆由竹木编成,具有避暑、防潮、防兽的功能,同时竹木利于通风散热,非常适宜当地气候;下层关养家畜,堆放杂物、柴火、农具、舂米工具等,形成人与地面相脱离,居住不着地的居住习俗。

  其结构多采用人字木架,屋顶多为歇山式,利于倾泻雨水和增加散热面。

  这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的建筑,与亚热带的山野丛林环境相融合,风格古朴、粗犷,具有浓郁的原始韵味。

  拉祜族聚落中永久性居住的房屋,拉祜语称为页,即意为家,一般有三十二棵柱子,四十多棵横梁,六十多块木板,一百多棵竹床,两百多个压条,三百多根篾绳和四百多把干草。

  房屋的大小由家庭人口的多少而定。

  南约拉祜族除父母忌日忌讳建盖房屋外,还特别忌讳属龙、属猪、属马和属虎日建盖房屋,若这几日建盖房屋,认为会触犯水神。

  干栏式建筑的建筑程序大致是建房前,在选定的地基上用刀柄往同一个地方打三次,打出一个小洞,家里有几口人,洞内支几粒米,洞口用树叶遮挡。

  次日,如果发现米粒完整无缺,就认为地基好,可以建盖房屋,反之亦然。

  然后开始挖地基,挖平的地基上摆放横梁,以作测量,挖土洞栽种房柱,搭横梁,铺木板或竹板。

  同时设立火塘、并挖土填平。

  当铺好木板或竹板以后,就上主梁和房床,用压条捆紧。

  用茅草盖房顶,把茅草捆扎成排状,排排错开尺把相叠。

  围房墙、做房门和晒台,晒台供晾晒谷物和衣服,用木板或竹板隔墙做房间,最后搭睡床和独楼梯。

  一般而言,房子长有17.8米,宽8.9米。

  由于房屋结构简单,只要有足够的材料和人力,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建好。

  茅草易腐坏,所以最多可维持五年。

  室内分为内外两半,用竹笆隔之,内里是小孩的卧室;外面是堂屋兼厨房,中间设有火塘,火塘上方吊烤棚,可烘谷禾和腊肉,火塘后方置父母的床。

  火塘是世俗家庭生活和宗教活动的地方,……是火神、祖神栖身来往之地,是家庭成员与神灵相互沟通的地方,是人们生活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心。

  火塘不仅供煮饭取暖照明之用,而且是家庭的象征,维系着个人与家庭的命运,人们为求得平安和兴旺,形成了火塘崇拜,从而影响了火塘在房屋内的位置。

  传说,拉祜族祖先从燕子衔草做窝中得到启发后,才开始学会用茅草做屋顶。

  为了表示对燕子的感谢,所以允许燕子在房梁上做窝,并禁止掏燕子窝,驱赶燕子,更忌讳射杀燕子、吃燕子肉,据说,吃燕子肉的人会变成秃子。

  三、拉祜族传统民居的功能南约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炎热、高温多雨、湿度较大、植物茂密。

  其干栏式传统民居建筑不仅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最高形式。

  干栏式建筑随处可见,但拉祜族的竹楼具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上的某些不同,还表现在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适,即人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造就自己安居的乐土。

  那么,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呢?

第一,它可以就地取材,成本较低,其居住地附近森林茂密,植被丰富,竹木草等建筑材料随处可得。

  第二,它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自然环境对人的侵害。

  可以避免毒蛇、猛兽等对人的侵害,更重要的是底层架空,可以避免地面潮湿,有利于健康。

  第三,以竹笆和木板做墙,有利于通风散热。

  第四,村寨建在山坡上,竹楼正好可以修建在山坡上而地表环境不被破坏,并与当地的地理特征相适应。

  从其房屋的布局来看,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关养家畜,存放杂物,有效的节约了空间,防止了占用更大空间,破坏更多植物的可能。

  上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堂屋、卧室等,火塘是拉祜族的主要生活场所,一般设于门前右侧方向,用土填平,呈正方形状,中间置有铁三脚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

  火塘上方悬挂一长方形烤棚,用来烘烤谷物和腊肉。

  火塘的面积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来设计。

  堂屋也是家庭的重心,置于卧室和老人床中间,用竹笆隔之,堂屋内放有竹片编成的神龛,用于烧香,神龛前安放一个两层的木桌子,摆放蜂蜡、棉线、供水,点蜂蜡等之用。

  除了节日、遇到办喜事或办丧事时每天烧一次香外,平日里可以隔两三天烧一次,祈求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平安,六畜兴旺。

  四、拉祜族民居建筑的现代变迁由于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拉祜族建筑形式逐渐摆脱了地域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限制,民居由干栏式建筑发展到今天的几何型瓦房的过程是一种文化解构与重构的过程。

  其民居建筑的变迁主要表现在材质、结构和空间三个方面的变迁。

  从材质上看,现代民居建造材料主要有水泥、粗砂、细砂、钢筋、石灰、瓦片等,均为市场购买;只有木料、基础片、石砖等自造。

  而传统的建筑材料,无论是木料、茅草、竹料等均就地取材,建筑材料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这其实是拉祜族社会经济和技术还不够发展的原因所致。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交通运输条件的发达,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的引导,新型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粗砂、细砂、石灰等的普及,人们逐渐趋向于摆脱当地自然资源、历史条件的限制,解构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几何形建筑。

  从结构、空间上看,分上、下两层的干栏式建筑演变成了一层的几何形建筑,一般建有厨房和客房两个房子。

  厨房里设有火塘,摆有神龛,火塘主要用于烧火做饭,神龛用来祭拜祖先和家神;客房一般分为四间,中间的作为客厅,客厅右上方的一般为老人的卧室,客厅左上方和左下方的为小孩的卧室,客厅右下方的为储藏间。

  客房开几间不固定,根据各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地基面积的大小,也有开三间或五间的。

  房屋坐向一般靠山,门朝向没有山或没有树阻挡的开阔方向,谋求人丁兴旺。

  现在许多人选择交通便利的公路旁,其目的是为了运输方便,发展经济。

  五、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变迁的原因南约寨拉祜族传统民居的演变由各种原因所致。

  生活的发展对人而言是最根本的,生活转变了,文化也随之变化,转变出来的文化为生活服务,就如宋蜀华、白振生在《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所说文化是满足需要的手段。

  文化为人而设,就如拉祜族选择自己的文化或者融合其他的文化都是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的。

  今日的拉祜族文化,已经不是过去的历史文献、书籍中所描绘的那样,是一种纯粹的传统文化。

  事实上,任何文化本身都是一个变动的过程,纯粹的传统文化或完全的原生态只存在于人类的过去。

  文化的变迁是多方面的,民居建筑的变迁也不另外。

  那么,拉祜族的民居建筑变迁有哪些原因呢?

一社会经济发展拉祜族民居建筑文化发展水平由他们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一般来说经济水平越高文化水平也越高。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其追求的生活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如追求更安全、更舒适、更干净整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拉祜族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橡胶的成功种植,使人们的收入迅速增加,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生活水平的提高,集中体现在现在几何形瓦房的种种优点上。

  一是干净、卫生,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传统竹楼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牲畜关养的地方,苍蝇比较多,极不卫生,对人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此外,厨房和卧室在同一个房子内,室内烟熏火燎,烟气弥漫全室,室内四壁及各种东西都被熏得漆黑,导致光线极差。

  二是安全性增强。

  传统竹楼比起瓦房极不牢固,茅草容易腐蚀。

  三是住宅使用功能增加,与现代生活的变化相适应。

  现在厨房和客房是分开的,房间的功能专门化,而传统的竹楼承载不了现在大量的家用电器,也就是说传统民居再也无法承载现代生活的多样性。

  四是对人们心里需求的满足,对人的发展的尊重和关照。

  很多村民认为,住瓦房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住瓦房使他们的心里得到一种满足。

  总之,主要是经济实力的增长使南约寨拉祜族摆脱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为建造新的住房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对住房形式和风格的可能空间,选择了今天的民居建筑模式,是一个文化重构的过程。

  二政府的扶贫政策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综合扶贫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拉祜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拉祜族建盖瓦房的瓦片、钢筋、水泥,运费需要村民自己支付,但是这些材料的费用由国家补贴一半。

  另外,橡胶的种植也是国家政策的引导所致,国家免费给村民橡胶苗,让村民种植,管理橡胶的七八年间,每个月给每户村民补贴几百元钱的生活费,到可以割胶时,从胶水里扣除。

  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拉祜族的社会得以发展,国家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加强以前,南约寨交通极为不便,人们的出行基本上是步行,所以与世隔绝,与外界交往少,生产力水平低,加之建筑技术等条件限制,拉祜族人们就地取材,利用竹料、木料、茅草等材料建盖干栏式茅草房是极为可能的。

  现在相对来说,交通极为便利,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多,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南约拉祜族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的限制与阻隔逐渐被打破,对外界的了解和交往空前扩大。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现代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等的传入,拉祜族民居建筑朝现代钢筋混凝结构转变。

  这是拉祜族结合本民族的生活,借鉴其他民族先进的东西,对自己居室功能,室内环境和居住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四生态环境的变化随着拉祜族村寨、家庭和人口的增加,可供利用的森林植被不断减少,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加深。

  传统的拉祜族民居建筑为干栏式竹楼,由于经济、技术、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其建筑材料均来源于其赖于生存的地域环境资源,如木料、竹料、草料等都可以就地取材,即使当地没有这些材料,也可以用人力到离村不远的地方去取。

  现在大片的土地被用来种植橡胶,而家庭和人口的增加无疑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当地人告诉笔者,以前他们那个地方有很多森林,房子都是木架茅草顶房,现在由于橡胶的广泛种植,要建房就没有那么多的木料了。

  过去该寨只有40多户,发展到现在有80多户。

  在这种情况下,建造房屋又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建筑材料必须变化,由此,建筑技术和构筑行为也需要随之变化。

  因此,对南约拉祜族来说,几何形建筑的出现是必然的结果。

  以上四个方面只是南约寨拉祜族传统民居演变的最主要原因,事实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影响因素,这里不再累赘。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文化现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如果经济没有发展,科技没有进步,现代工业技术没有发展,人类仍处于原始的社会状态,建造瓦房的钢筋、水泥、砖头、玻璃等各种建造材料也就不可能生产出来,这样,所谓的传统竹楼解构,现代瓦房的重构也就无从谈起。

  从传统竹楼到现代瓦房的重构,也需要经济基础作支撑,建筑材料需要购买,人工服务费需要支付,这些都需要钱。

  此外,拉祜族文化生态环境资源的解构,既包括自然环境的解构,也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的解构。

  自然环境的解构主要是传统建筑资源的缺乏,比如橡胶的种植,森林植被的减少,木料变得很缺乏。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政府政策、交通通讯等各种客观因素,也包括拉祜族价值观的转变,如,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拉祜族了解到更多外面世界的知识,与各民族之间有更多的经济与文化互动。

  总之,拉祜族现代民居建筑习俗,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也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拉祜族民居建筑文化总会在不断的解构、重构的过程中整合、过滤自己的民族建筑文化特色。

  六、结语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变迁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传统民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今天的拉祜族新民居中,传统文化已经部分消失。

  拉祜族民居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必然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迁。

  今天的南约寨,虽然自然环境总体上没有改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地理的阻隔和自然的封闭被打破,人们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科技的进步等导致了人对自然依赖度的减弱。

  总之,随着拉祜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建筑材料的缺失,现代建筑材料的普及化,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拉祜族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原因,使就地取材的传统民居建筑逐渐失去了它生存的根基和土壤。

  种种因素促使拉祜族民居建筑文化不得不进行文化的解构与重构。

  现代人追求原汁原味,追求原生态,但是民居建筑文化的发展进步总有一个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特征。

  因此,民居建筑文化的演变即文化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虽然充满着各种矛盾,但是用以人为本的角度去思考其演变就可以理解。

  本文作者金悦工作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