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0583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docx

人教通用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热点题型四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

分离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

一、不完全显性遗传现象

在牵牛花的遗传实验中,用纯合红色牵牛花和纯合白色牵牛花杂交,F1全是粉红色牵牛花。

将F1自交后,F2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比例为1∶2∶1,如果取F2中的粉红色牵牛花和红色牵牛花进行自交,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应该为(  )

A.红色∶粉红色∶白色=1∶2∶1

B.红色∶粉红色∶白色=3∶2∶1

C.红色∶粉红色∶白色=1∶4∶1

D.红色∶粉红色∶白色=4∶4∶1

审题关键

(1)因F1粉红色牵牛花自交所得F2中红色∶粉红色∶白色=1∶2∶1,则可知粉红色牵牛花个体为杂合子,假设其基因型为Aa,则红色牵牛花个体基因型为AA(或aa),白色牵牛花个体基因型为aa(或AA)。

(2)F2中粉红色个体占2/3,红色个体占1/3,则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3∶2∶1。

答案 B

不完全显性:

如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在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3∶1,在不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花(AA)∶粉红花(Aa)∶白花(aa)=1∶2∶1。

1.安达卢西亚鸡的毛色有蓝色、黑色和白点三种,且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下表为相关遗传实验研究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P

F1

1

黑色×蓝色

黑色∶蓝色=1∶1

2

白点×蓝色

蓝色∶白点=1∶1

3

黑色×白点

全为蓝色

A.蓝色安达卢西亚鸡的基因型为Bb,黑色鸡和白点鸡都是纯合子

B.蓝色的安达卢西亚鸡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有三种表现型

C.黑色安达卢西亚鸡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约有

为白点鸡

D.一只蓝色安达卢西亚母鸡,如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则该鸡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毛色基因组成为BB或bb

答案 C

解析 根据第3组黑色鸡与白点鸡杂交后代都是蓝色鸡,说明蓝色安达卢西亚鸡的基因型为Bb,黑色鸡和白点鸡都是纯合子,A项正确;蓝色的安达卢西亚鸡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BB、Bb、bb,表现型也有黑色、蓝色和白点三种,B项正确;黑色安达卢西亚鸡都是纯合子,让其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只有黑色安达卢西亚鸡,C项错误;一只蓝色安达卢西亚母鸡的基因型为Bb,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毛色基因组成为BB或bb,D项正确。

2.萝卜的花有红色、紫色、白色三种,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现选用紫花萝卜分别与红花、白花、紫花萝卜杂交,F1中红花、白花、紫花的数量比例分别如下图中①②③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红花萝卜与红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红花萝卜

B.白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均为白花萝卜

C.红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后代既有红花萝卜,也有白花萝卜

D.可用紫花萝卜与白花萝卜杂交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图中的杂交结果可知,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为纯合子,紫花植株为杂合子。

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后代只有紫花植株。

二、从性遗传现象

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结合下表信息,下列相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项目

BB

Bb

bb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A.非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男孩可能为秃顶

B.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女孩可能为秃顶

C.非秃顶男与秃顶女婚配,生一个秃顶男孩的概率为1/2

D.秃顶男与非秃顶女婚配,生一个秃顶女孩的概率为0

审题关键

(1)由题干信息可知,非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非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或Bb,二者婚配,后代男孩的基因型为BB或Bb。

(2)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或bb,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二者婚配,后代女孩的基因型为Bb或bb。

(3)非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二者婚配,后代的基因型为Bb,若为男孩则表现为秃顶,若为女孩则正常,因此生一个秃顶男孩的概率为1/2。

(4)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或bb,非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或Bb,二者婚配,后代女孩有可能秃顶。

答案 D

从性遗传≠伴性遗传

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通过性激素起作用。

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现型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

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从性遗传的基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其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

从性遗传的本质为: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

3.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和a控制),但雌牛中的杂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现让多对纯合的有角雄牛和无角雌牛杂交,F1中雄牛全表现为有角,雌牛全表现为无角,再让F1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则下列有关F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2的有角牛中,雄牛∶雌牛=1∶1;F2的雌牛中,有角∶无角=3∶1

B.若用F2中的无角雄牛和无角雌牛自由交配,则F3中有角牛的概率为

C.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F2无角雌牛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推知,无角为隐性,F1基因型为Aa。

F1中的雌雄牛自由交配,F2的雄牛中有角∶无角=3∶1,雌牛中有角∶无角=1∶3,故有角牛中,雄牛∶雌牛=3∶1,A项错误;若用F2中的无角雄牛(aa)和无角雌牛(

Aa、

aa)自由交配,则F3中有角牛的概率为

×

×

,B项错误;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项错误;F2的雌牛中有角∶无角=1∶3,其中无角雌牛中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2∶1,所以无角雌牛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D项正确。

4.控制某种安哥拉兔长毛(HL)和短毛(HS)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雄兔中HL对HS为显性,雌兔中HS对HL为显性。

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长毛和短毛在安哥拉兔群的雄兔和雌兔中,显隐性关系刚好相反,但该相对性状的遗传不属于伴性遗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型为HLHS的雄兔的表现型是________。

现有一只长毛雌兔,所生的一窝后代中雌兔全为短毛,则子代雌兔的基因型为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用多对基因型杂合的亲本杂交,F1长毛兔与短毛兔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因为控制安哥拉兔长毛和短毛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长毛 HLHS 因为雌兔中短毛(HS)对长毛(HL)为显性,而子代雌兔全为短毛,所以必有一个HS基因;又因母本是长毛兔,基因型为HLHL,只能传HL给子代,所以子代雌兔的基因型为HLHS (3)1∶1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控制某种安哥拉兔长毛(HL)和短毛(HS)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相对性状的遗传不属于伴性遗传。

(2)根据题干信息“雄兔中HL对HS为显性”,基因型为HLHS的雄兔的表现型是长毛。

“雌兔中HS对HL为显性”,亲代长毛雌兔的基因型为HLHL,子代雌兔全为短毛,其必有一个HS基因,所以子代雌兔的基因型为HLHS。

(3)P:

HLHS♀×HLHS♂→F1:

1HLHL∶2HLHS∶1HSHS,由于HLHS在雌兔中表现为短毛,在雄兔中表现为长毛,所以子代中长毛∶短毛=1∶1。

三、复等位基因遗传

研究发现,豚鼠毛色由以下等位基因决定:

Cb-黑色、Cc-乳白色、Cs-银色、Cx-白化。

为确定这组基因间的关系,进行了部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亲代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

乳白

白化

1

黑×黑

22

0

0

7

2

黑×白化

10

9

0

0

3

乳白×乳白

0

0

30

11

4

银×乳白

0

23

11

12

A.两只白化豚鼠杂交,后代不会出现银色个体

B.该豚鼠群体中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6种

C.无法确定这组等位基因间的显性程度

D.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四种毛色

审题关键

(1)亲代黑×黑→子代出现黑和白化,说明黑(Cb)对白化(Cx)为显性;亲代乳白×乳白→子代出现乳白和白化,说明乳白(Cc)对白化(Cx)为显性;亲代黑×白化→子代出现黑和银,说明黑(Cb)对银(Cs)为显性;亲代银×乳白→子代出现银、乳白和白化,说明银(Cs)对白化(Cx)为显性且子代表现型银∶乳白≈2∶1,说明银对乳白为显性。

进而可推知,这组等位基因间的显性程度为Cb(黑色)>Cs(银色)>Cc(乳白色)>Cx(白化)。

(2)白化豚鼠的基因型为CxCx,白化豚鼠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只有白化;该豚鼠群体中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中纯合子有4种,杂合子有6种。

(3)若双亲杂交子代要出现白化豚鼠,必然要求两亲本基因型通式为_Cx×_Cx,又因等位基因间的显性程度为Cb(黑色)>Cs(银色)>Cc(乳白色)>Cx(白化),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三种毛色。

答案 A

复等位基因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有多个。

复等位基因尽管有多个,但遗传时仍符合分离定律,彼此之间有显隐性关系,表现特定的性状,最常见的如人类ABO血型的遗传,涉及三个基因——IA、IB、i,组成六种基因型:

IAIA、IAi、IBIB、IBi、IAIB、ii。

5.多瓦夫兔毛色有黑、灰、黄和白四种,分别由基因PA、PB、PC、PD控制,某兴趣小组为确定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取多只各色纯合个体分别与其他毛色纯合个体杂交,并形成6组杂交组合(不考虑正反交),子代毛色有3组为黑毛,2组为灰毛,1组为黄毛。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PA分别对PB、PC、PD为显性

B.该种群决定毛色的基因型有6种

C.PA、PB、PC、PD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

D.基因型为PAPB与PCPD的个体杂交,子代毛色有3种

答案 A

解析 由于杂交子代毛色有3组为黑毛,2组为灰毛,1组为黄毛,所以可判断PA分别对PB、PC、PD为显性,A项正确;该种群决定毛色的基因型有10种,B项错误;PA、PB、PC、PD在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属于复等位基因,C项错误;基因型为PAPB与PCPD个体杂交,子代毛色只有黑毛和灰毛共2种,D项错误。

6.某哺乳动物的背部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之间共显性(即A1、A2和A3任何两个组合在一起时,各基因均能正常表达),下图表示基因对背部皮毛颜色的控制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

B.背部的皮毛颜色的基因型有6种,其中纯合子有3种

C.背部的皮毛颜色为白色的个体一定为纯合子

D.某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雌性个体交配,后代有三种毛色,则其基因型为A2A3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可知,基因A1、A2和A3分别控制酶1、酶2和酶3的合成,进而控制该动物的毛色,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A项正确;纯合子有A1A1、A2A2、A3A33种,杂合子有A1A2、A1A3、A2A33种,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只要无基因A1就会缺乏酶1,毛色就为白色,所以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A3A3、A2A2和A2A3三种,而A2A3是杂合子,C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只能是A1A3,某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雌性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三种毛色,说明该白色个体必定为杂合子,其基因型只能是A2A3,D项正确。

四、分离定律中的致死问题

100年来,果蝇作为经典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备受重视。

假设某隐性致死突变基因有纯合致死效应(胚胎致死),无其他性状效应。

根据隐性纯合子的死亡率,隐性致死突变分为完全致死突变和不完全致死突变。

有一只雄果蝇偶然受到了X射线辐射,为了探究这只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上述隐性致死突变,请设计杂交实验并预测最终实验结果。

(1)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果预测: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完全致死突变;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不完全致死突变;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X染色体上没有发生隐性致死突变。

审题关键

(1)由题干可知,某隐性致死突变基因有纯合致死效应(胚胎致死),无其他性状效应。

(2)根据隐性纯合子的死亡率,隐性致死突变分为完全致死突变和不完全致死突变。

(3)实验目的是“探究受X射线辐射的雄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由此可知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4)假设该隐性基因用a表示,正常基因用A表示,绘出遗传图解如下。

若发生完全致死突变,则XaY个体全部死亡,F2中雄蝇所占比例为1/3;若发生的是不完全致死突变,则XaY个体部分死亡,F2中雄蝇所占比例介于1/3至1/2之间;若未发生隐性致死突变,则XaY个体全部存活,F2中雄蝇占1/2。

 P     XaY × XAXA

        ↓

 F1     XAXa   XAY

        ↓F1互相交配

 F2  XAXA XAXa  XAY  XaY

   1 ∶ 1 ∶ 1 ∶ 1

答案 

(1)实验步骤:

①让该只雄蝇与正常纯种雌蝇杂交得F1

②F1互相交配(或F1雌蝇与正常雄蝇交配)得F2

③统计F2中雄蝇所占比例(或统计F2中雌雄蝇比例)

(2)结果预测:

①F2中雄蝇占1/3(或F2中雌∶雄=2∶1)

②F2中雄蝇占的比例介于1/3至1/2之间(或F2中雌∶雄在1∶1~2∶1之间)

③F2中雄蝇占1/2(或F2中雌∶雄=1∶1)

分离定律中的致死问题

(1)隐性致死:

隐性基因存在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对个体有致死效应,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红细胞异常,使人死亡);植物中的白化基因,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从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2)显性致死:

显性基因具有致死效应,如人的神经胶质症(皮肤畸形生长,智力严重缺陷,出现多发性肿瘤等症状)。

显性致死又分为显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

(3)配子致死:

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4)合子致死:

指致死基因在胚胎时期或幼体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个体的现象。

7.一豌豆杂合子(Aa)植物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造成的

B.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1,可能是隐性个体有50%的死亡造成的

C.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的死亡造成的

D.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可能有50%的花粉死亡

答案 B

解析 该杂合子能产生A∶a=1∶1的雌配子,若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则其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2∶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1/2Aa、1/6aa,A项正确;若自交后代AA∶Aa∶aa=2∶2∶1,则可能是显性杂合子和隐性个体都有50%的死亡率造成的,B项错误;若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的死亡,则该杂合子产生雌雄配子的比例均为A∶a=2∶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C项正确;若花粉有50%的死亡,并不影响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所以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仍然是1∶2∶1,D项正确。

8.果蝇缺失1条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

Ⅱ号染色体上的翻翅对正常翅为显性。

缺失1条Ⅱ号染色体的翻翅果蝇与缺失1条Ⅱ号染色体的正常翅果蝇杂交,关于F1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数正常的果蝇占1/3

B.翻翅果蝇占2/3

C.染色体数正常的正常翅果蝇占2/9

D.染色体数正常的翻翅果蝇占1/3

答案 C

解析 假设翻翅基因用A表示,正常翅基因用a表示,缺失1条Ⅱ号染色体的翻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O,缺失1条Ⅱ号染色体的正常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O,则子代基因型为AO、aO、Aa、OO(致死)。

其中AO和Aa为翻翅果蝇,aO为正常翅果蝇,其比例为1∶1∶1,故染色体数正常的果蝇占1/3,翻翅果蝇占2/3,染色体数正常的翻翅果蝇占1/3,染色体数正常的正常翅果蝇为0,A、B、D项正确,C项错误。

五、表型模拟问题

果蝇的翅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决定,但是也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如表1),现用6只果蝇进行3组杂交实验(如表2),且雄性亲本均在室温20℃条件下饲喂。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表1

饲喂条件

AA

Aa

aa

室温(20℃)

正常翅

正常翅

残翅

低温(0℃)

残翅

残翅

残翅

表2

组别

雌性亲本

雄性亲本

子代饲喂条件

子代表现型及数量

①残翅

②残翅

低温(0℃)

全部残翅

③正常翅

④残翅

室温(20℃)

正常翅91、残翅89

⑤残翅

⑥正常翅

室温(20℃)

正常翅152、残翅49

A.雌性亲本果蝇中⑤一定是在低温(0℃)条件下饲喂的

B.亲本果蝇中③的基因型一定是Aa

C.若第Ⅱ组的子代只有两只果蝇存活,则子代果蝇中出现残翅果蝇的概率为

D.果蝇翅型的遗传说明了生物性状是由基因与环境共同调控的

审题关键

(1)果蝇的翅型受基因和环境(温度)两方面的影响,低温全为残翅,室温时残翅基因型为aa。

(2)⑤与⑥杂交后代在室温条件下,子代果蝇出现正常翅∶残翅≈3∶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

(3)③与④杂交后代在室温条件下,子代果蝇出现正常翅∶残翅≈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若其子代只有两只果蝇存活,则都为正常翅的概率为

×

,出现残翅的概率为1-

答案 C

表型模拟问题

(1)生物的表现型=基因型+环境,由于受环境影响,导致表现型与基因型不符合的现象。

例如果蝇长翅(V)和残翅(v)的遗传受温度的影响,其表现型、基因型与环境的关系如下表:

温度

表现型

基因型

25℃(正常温度)

35℃

VV、Vv

长翅

残翅

vv

残翅

(2)设计实验确认隐性个体是“aa”的纯合子还是“Aa”的表型模拟。

9.兔的毛色黑色(W)与白色(w)是一对相对性状,与性别无关。

如图所示两种交配中,亲代兔E、F、P、Q均为纯合子,子代兔在不同环境下成长,其毛色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兔G和H的基因型相同

B.兔G与兔R交配得到子代,若子代在30℃环境中成长,其毛色最可能全为黑色

C.兔G与兔R交配得到子代,若子代在-15℃环境中成长,最可能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白色=1∶1

D.兔H与兔R交配得到的子代,若子代在30℃环境中成长,其毛色最可能全为白色

答案 B

10.已知果蝇的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且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遗传学家在不同温度下培养长翅果蝇幼虫,得到不同的结果,如下表。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结果

长翅果蝇幼虫A

25℃条件培养

长翅果蝇

长翅果蝇幼虫B

35~37℃处理6~24h后培养

残翅果蝇

(1)这个实验说明基因与性状是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蝇B的残翅性状能否遗传?

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将果蝇B的残翅性状称为表型模拟,若现有一残翅果蝇,如何判断它是否是表型模拟?

请设计鉴定方案。

①方法步骤: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果分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2)不能遗传 这种残翅性状是单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其遗传物质(基因型)并没有发生改变 (3)①A.让这只残翅果蝇与在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成的异性残翅果蝇(基因型为vv)交配 B.使其后代在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 ②A.若后代均为残翅果蝇,则该果蝇基因型为vv B.若后代有长翅果蝇出现,则说明该果蝇属于表型模拟

解析 

(1)由于两组果蝇均为长翅果蝇幼虫,而所处的温度不同,导致表现型也不同,这个实验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2)由题意可知,果蝇B的残翅性状是由环境造成的,其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3)这只残翅果蝇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

表型模拟的V_和隐性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