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099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教版 2.docx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新人教版2

适考素能特训2-5-2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对应学生用书P143)

(时间:

45分钟,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孤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切断d后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B.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处的传导速度相同

C.正常机体内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

C

解析:

由图中神经节可知,e是感受器,d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切断d后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是神经中枢,其中具有突触结构,因此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处的传导速度不相同;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Ⅱ是突触后膜,因此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2.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中屈肌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以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C.a点受到有效刺激后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D.c处施加刺

激引起的伸肌收缩属于反射

答案:

B

解析:

该反射弧中伸肌是感受器,屈肌是效应器;膝跳反射神经

元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点受到刺激后膜内电位由负变正;反射是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完成的,c处施加刺激引起的伸肌收缩并没有神经中枢的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

3.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方式。

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兴奋的传递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C.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做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D.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兴奋在神经元内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答案:

D

解析:

兴奋传递时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B正确;如肾上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则此时肾上腺为效应器,C正确;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兴奋只能单向传导,D错误。

4.对如图所示坐标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如果横坐标代表一天的时间,纵坐标代表密闭温室中的CO2浓度,则温室中植物光合作用开始于B点

B.如果该曲线表示健康成人体内血糖浓度的动态变化,进食后血糖会从A升到B,此时体内胰岛素含量上升

C.如果该曲线表示健康成年人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动态变化,BC段下降是由于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D.如果该曲线表示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液泡体积的大小变化,则CD段上升表示该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答案:

B

解析:

A项,图中B点和C点温室内CO2的变化率为零,说明该时刻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故B点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光合作用,A错误;B项,AB段血糖升高是机体吸收葡萄糖所致,为了调节血糖恢复正常值,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胰岛素含量应上升,而升高血糖的相关激素含量应下降,B正确;C项,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C错误;D项,液泡体积变大,说明细胞液浓度在下降,其吸水能力应逐渐减弱,D错误。

5.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b点(b点为电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表②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通过检测①的电位变化和肌肉收缩,可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C.兴奋由b传导到c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若肌肉收缩但电表②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答案:

C

解析:

b点是电流表②两电极之间的中点,刺激b点,电流表②的两极会同时为正或负,故电流表②的指针将不发生偏转,A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无论是单向传导还是双向传导,电流表①都不会偏转,且肌肉都会收缩,B错误;b与c之间有突触,而突触位置信号的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正确;电流表②指针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6.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a为树突末梢,构成突触小体

B.1中物质通过协助扩散释放至2中

C.2中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在反射弧中信号传递方向是b→a

答案:

C

解析:

a为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1为突触小泡,其中的递质以胞吐(外排)的方式排入突触间隙;2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在反射弧中信号的传递方向是由a→b,因为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7.如图表示某反射弧,若在S处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则(  )

A.引起的肌肉收缩叫做反射

B.兴奋在该神经元内只向中枢单方向传导

C.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引起S处Na+外流

答案:

C

解析:

刺激传出神经,引起的兴奋没有经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不属于反射,A错;兴奋在该神经元内可向中枢方向和效应器方向双向传导,B错;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C正确;受到一定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Na+大量内流,D错。

8.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温度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D.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答案:

A

解析:

健康成年人的排尿反射是在大脑皮层控制下完成的,因此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W区受损患者不能书写,V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B错;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黏膜、内脏器官等部位,C错;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支配胰岛不同部位的细胞分泌不同激素,间接调节血糖浓度,D错。

9.

如图为动物的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激素X是促性腺激素,激素Y为雌性激素

B.激素Y到达靶细胞后,其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C.该生

理过程受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D.长期注射激素Y会导致性腺衰退

答案:

B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激素X是促性腺激素,激素Y为雌性激素;激素Y到达靶细胞后,其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长期注射激素Y(雌性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激素X含量减少,导致性腺衰退。

10.下列各项分别表示一组概念的从属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  )

答案:

C

解析:

物质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又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11.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

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

答案:

C

解析:

该反射弧中,肌肉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刺激肌肉,电流表发生两次偏转,A正确。

刺激M点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中,只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发挥了作用,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没有参与,不属于反射,B正确。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刺激N点,兴奋只能传到电流表的右极,指针只能发生1次偏转,D正确。

12.如图表示一种神经活动的结构,如果A处接受刺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引起细胞E收缩

B.兴奋在神经细胞B、D上

传播速度较在F处快

C.神经细胞B分布在皮肤中的部分和神经细胞D分布在E中的部分都是轴突

D.在F处,兴奋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传递具有单向性

答案:

C

解析:

图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故刺激A处可引起细胞E收缩。

F处形成了突触,通过神经递质扩散传递兴奋,速度较慢,且传递具有单向性;兴奋在神经细胞B、D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速度较快。

皮肤是感受器,其内分布有树突,而不是轴突。

13.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后对膜外电位的测量,图2表示神经纤维某

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在图示部位给予一刺激后,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

B.将图1电流计电极一个置于膜内,一个置于膜外,不给

予刺激时指针也能偏转

C.图1中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电流计测得的电位为图2中的A点所示的电位即-60毫伏

D.图2的C处为反极化状态,此时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这是Na+内流所致

答案:

C

解析:

图1中在图示部位给予刺激后,由于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处不同时兴奋,所以两个电极之间会出现两次电位变化,导致指针偏转2次;如果将两个电极置于膜两侧,由于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就存在电位差,所以也会导致指针偏转;图1电流计的两电极均位于膜外,在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电流计的两电极处都为正电位,指针不偏转,不能测到电位变化;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由于Na+内流,导致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此时为反极化状态。

14.如图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

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说明乙酰胆碱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肌细胞收缩或舒张

C.据图可推知,人体血钙低时出现抽搐的原因是突触间隙Ca2+减少,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

D.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在反射弧中称为效应器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乙酰胆碱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递质,所以当其与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时,只能引起肌细胞收缩;由题干可知,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

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当突触间隙Ca2+减少时,Ca2+内流减少,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引起抽搐;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5.以下关于动物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含碘的激素分子,在寒冷时分泌增多,是因为它直接参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使其产生大量的热量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该物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

C.激素分子都是高效、微量的有机物,可以在细胞内反复利用

D.沃泰默将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内,与斯他林将稀盐酸注入狗的静脉中是一组对照实验

答案:

B

解析:

激素分子不能直接参与新陈代谢;激素分子一旦被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将稀盐酸注入狗的静脉中的实验也是沃泰默做的。

二、简答题(共45分)

16.(8分)血糖浓度保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

胰岛素与________结合后,一方面促进________合成,另一方面使________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除此之外,胰岛素的作用还表现在能促进________,同时抑制非糖物质(脂肪、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

(2)某人因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

若给其注射胰岛素________(填“能”或“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其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此外也作用于胰岛组织中的神经末梢或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

因此血糖平衡受________调节。

答案:

(1)胰岛素受体'蛋白质、脂肪、糖原'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细胞膜载体蛋白)'葡萄糖的利用

(2)不能'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

(3)血糖浓度'神经和体液(激素)共同

解析:

(1)由图可知,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是通过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胰岛素还可以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同时抑制非糖物质(脂肪、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而降低血糖的浓度。

(2)某人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因为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来降低血糖浓度。

(3)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血糖浓度,血糖浓度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17.(9分)如图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过程示意图,a、b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变化时,通过②途径使b分泌量增加,b激素降低血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⑥⑦⑧过程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等________。

人体血糖能维持相对稳定与激素a、b之间具有________有关。

(2)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a能通过③途径促进b分泌的实验方案是:

第一步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第二步取第一步得到的适量滤液作为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b的含量。

请指出该实验方案的错误。

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Ⅰ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致病原因是胰岛B细胞中的谷氨酸脱羧酶的氨基酸序列与柯萨奇B病毒的________类似,柯萨奇B病毒感染可诱发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导致胰岛B细胞损伤,患者体内可检出抗________的抗体。

答案:

(1)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拮抗作用

(2)应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缺少对照组

(3)(某)抗原蛋白氨基酸序列'谷氨酸脱羧酶或柯萨奇B病毒

解析:

(1)肝细胞、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通过摄取葡萄糖并合成糖原、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与转化成其他非糖物质来降低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为拮抗作用。

(2)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与血糖浓度有直接关系,低糖可以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故应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用含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时,胰岛B细胞的分泌作用可能会受到培养液中其他成分的干扰,故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应设置一个只用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的对照组。

(3)细胞中的谷氨酸脱羧酶的氨基酸序列与柯萨奇B病毒的某抗原蛋白氨基酸序列有相似之处,被柯萨奇B病毒感染的患者体内会有抗柯萨奇B病毒或谷氨酸脱羧酶的抗体。

18.

(11分)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

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

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

请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甲、乙、丙中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的是________(写器官名称)。

(2)物质d是________。

由图可知,激素①主要通过影响________来调节生

命活动。

(3)若激素①表示雄性激素,其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

物质b是________。

若切除垂体,则物质a含量________(增加、不变、减少)。

个别男性运动员长期服用雄性激素,对其性腺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质受体、核受体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物质属性及功能相似,其化学成分都是________。

(5)若结构乙表示胰岛A细胞,结构甲的神经细胞通过释放“某化学物质”可直接影响激素②的形成与分泌,该化学物质是________。

激素②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肝细胞接受激素②后所发生的主要代谢变化是________。

答案:

(1)下丘脑

(2)mRNA基因的表达

(3)自由扩散促性腺激素增加性腺萎缩

(4)蛋白质

(5)神经递质肝糖原分解加快;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加快

解析:

(1)从激素①的分级调节可知,甲为下丘脑(具有神经传导功能,也具有分泌功能),a为促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激素。

(2)图中c为DNA,d为mRNA,e为蛋白质。

激素①与细胞质中受体结合,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3)如激素①为雄性激素,则b为促性腺激素,性激素为脂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切除垂体,促激素含量减少,致使激素①含量减少,再通过负反馈调节使a合成和分泌增多。

长期注射性激素会导致性腺功能降低进而出现性腺萎缩。

(4)各种受体的化学成分相同,均为蛋白质。

(5)下丘脑对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②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A细胞的信号分子应为神经递质。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②为胰高血糖素,其对肝细胞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19.(10分)如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中X、Y表示物质,①表示过程。

请回答: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为________g/L。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X]________,此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________;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经过程①使胰岛B细胞的活动减弱,这一调节方式称________调节。

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Y]________增加,提高血糖含量,维持血糖平衡。

(3)研究表明,Ⅰ型糖尿病的病因是免疫系统对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造成胰岛B细胞受损,此疾病属于免疫异常中的________病。

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患者体内X的含量________,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答案:

(1)0.8~1.2

(2)胰岛素神经效应器(负)反馈胰高血糖素

(3)自身免疫减少摄取、利用和储存

解析: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是80~120mg/dL,即0.8~1.2g/L。

(2)血糖浓度升高,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属于神经调节。

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

(3)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

岛B细胞受损,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20.(7分)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下图所示连接(甲图为神经纤维,乙图含有突触结构,甲、乙图中ab长度相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________,在这一电位状况时膜外的________浓度高于膜内的,膜内的________浓度高于膜外的。

(2)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现同时在甲、乙图中a处给予一个刺激,观察指针摆动,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________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是神经纤维上某点静息状态时的电位,请画出它受刺激以后的电位变化。

答案:

(1)外正内负Na+'K+

(2)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

(3)乙甲图中的神经冲动只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乙图中神经冲动的传导经过了突触间的化学信号转换,存在突触延搁,时间

稍长

(4)如图所示

解析:

(1)在静息状态下,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的,K+浓度刚好相反;此时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2)甲图中,灵敏电流计的两电极均插在膜外,这两处电位相同,故测不到静息电位,应将其中一个电极插入膜内侧,才能测到静息电位。

(3)兴奋在突触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内的扩散速度比电信号的传播速度慢得多,故乙图中指针偏转落后。

(4)静息状态时,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受到刺激后,膜外Na+内流,造成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随着兴奋的传导,受刺激部位又恢复静息状态。

故膜电位变化为先增大,后恢复为原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