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1052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6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docx

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专题6第20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一、古代中国的商业

1.商业活动

(1)远古:

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

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

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

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

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

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

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

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2.“市”的发展

(1)秦代:

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

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

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

“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概念辨析]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3.商业城市

(1)战国:

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

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

①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

②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

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

①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②名镇有:

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图示总结]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③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④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4)影响

①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②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2.“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

①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注重“朝贡”贸易体制。

②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

③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3)影响: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精微点拨] “海禁”≠“闭关锁国”

(1)“海禁”政策不是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考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八个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的变化:

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

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7)交易范围:

由地区性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

(8)城市职能: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

2.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1)影响因素

①政治: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经济: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③政策:

政府(明清以前)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

④交通: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金融:

纸币的出现和应用的促进。

(2)作用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1.古代城市商业的时空观念变化

(1)唐代对“市”的经营时空限制

史料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结论 空间限制严格;时间限制明确,表明政府对商业活动管理严格。

(2)宋代对商业控制放松

史料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结论 城市商业功能凸显;商业活动时空限制被打破;对商业活动限制放宽。

东京有皇城(又称宫城、大内)、内城、外城三重城墙,皇城是皇帝的议事殿阁和寝宫所在地。

2.获取材料信息:

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材料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主要信息  

答案 特点:

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的五大原因、四大表现、两方面影响

(1)五大原因

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

③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

④“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⑤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⑥目的:

保证赋役,巩固统治。

(2)四大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管理制度,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政治上)限制商人政治权力,堵仕途之路;(经济上)“重租税以困辱之”,发展官营工商业;(生活上)对其穿衣、建房、乘车方面都有歧视性规定。

(3)两方面影响

①积极:

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

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2.闭关锁国政策的四大原因、两方面评价

(1)原因

①经济原因:

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对此最好的印证。

②政治原因:

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清朝统治。

③客观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④主观原因:

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2)评价

①积极影响:

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1.论从史出:

古代经济政策的时代性

(1)汉代:

为增加政府收入而抑商

史料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①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②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民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结论 ①目的是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②向商人征收重税,严惩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体现抑商政策的特点。

(2)明代:

为适应时代变化而经济立法

史料 (明初)①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②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结论 ①市场立法规范商业行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②“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史由证来:

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说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史料 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

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论证  

答案 

(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遮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

(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例题

 (2017·江苏卷,2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审题规范

设问

答题要求内容

关键点

答案来源

第1问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商品经济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第2问

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原因;背景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第3问

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法则

1.逐问作答,问什么答什么,不漏问题。

2.调动知识组织答案时,注意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3.注意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如商品经济。

4.注意常用历史术语的含义:

原因、背景、作用等。

答案 

(1)表现: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

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2017年

非选择题T21,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

2016年

非选择题T21,汉代商业政策调整

2015年

选择题T5,明末民风“尚利”的原因

2014年

选择题T2,唐代市场管理制度

2013年

选择题T4,清前期商业风气的兴盛

                 

1.命题点:

唐后期的设市制度

(2014·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可知,唐前期只有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能设市;依据唐后期的规定可知,唐政府放宽了对市的限制,故A项正确。

材料“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等说明允许设市,只是不满三千户的不设官员管理,故B项错误。

依据“要路须置”(交通要道设置市)可知D项错误。

“市令”等的设置表明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监管,故C项错误。

2.命题点:

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2013·江苏单科,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

侨寓扬州的大商人,在经营盐业和典当业获得巨额财富后,他们不仅购买豪华的园林,还捐钱买官,成为“仕而商”的官商,说明商业发展改变了社会风气。

由题干材料不能断定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也不能说明当时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排除A、C两项。

清朝仍然推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答案为B项。

3.命题点: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宋代市场特色

(2012·江苏单科,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清明上河图》(局部)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画面提供的场景入手,解题关键是熟知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

A项在规定区域内设置市,市和坊分开,与图片中打破市坊的界限不符,故排除。

B项草市和C项夜市都与图片中白天城市商业的繁荣没有关联,故排除。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说明了宋代商业的特点——市、坊混在一起,也与图片场景相吻合,故选D项。

1.命题点:

社会环境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2017·江苏省姜堰中学模拟预测一,27)据《晋书·食货志》记载:

“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

B.社会动荡,经济破坏

C.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

D.政府大力提倡实物交易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用谷帛代替铜钱进行商品交换,不能体现出商品经济不发达,故A项错误;从材料时间,可知是三国时期,当时战乱不断,社会动荡,金属货币价值不稳定,故商品交换以物易物,故B项正确;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导致五铢钱贬值,不适应商品交换需要,故五铢钱贬值不是导致材料中以谷帛进行交换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政府提倡实物交易也是迫于金属货币更新快,易贬值,故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2017·高邮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七,28)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答案 A

解析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虽然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故C项错误;农产品由农村流向城市是自古代城市产生以来就存在的经济现象,“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并不代表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明代社会结构的变化

(2017·邳州三模,26)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农民是居民的主体部分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 A

解析 按照图片所示自耕农和佃农占比达60%,是居民的主体部分,故A项正确。

4.命题点:

古代本末观念的冲突

(2018·南京高考模拟,25)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桑弘羊主张农商并重,宋以后主张工商皆本,这些商业思想与历代重农抑商的商业政策不一致,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便有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起阻碍作用,但不是古代经济迟滞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5.命题点:

对外贸易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冲击

(2017·扬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5)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

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材料表明(  )

A.清初注意防范抗清势力

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答案 B

解析 根据“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其目的是防内,故A项错误;根据“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可知国家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地调整政策,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明确数据说明收入的多少,故C项错误;根据“照粤关之便”可知能够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故不能否定既定的政策,故D项错误。

6.命题点:

春秋战国时期商贸经济发展的环境

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A

解析 从地图可以看出陶和曹鲁都位于山东,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故A项正确。

争霸战争往往不利于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交通条件可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而不可能“决定”,故C项错误;地图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启东模拟,25)《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关于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

2.(2018·苏锡常镇月考)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南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

在当代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

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②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 ③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 ④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

A.②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表明汉代商人经商受到空间的限制,①错误;“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表明汉代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②正确;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③错误;“九市开场,货别隧分”“金市在大城西,南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表明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④正确。

答案选A。

3.(2017·南京二模,26)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

“汉兴,海内为一。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

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对此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西汉货币经济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没有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C.西汉政府没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西汉统一为商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与西汉货币经济的发达与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政府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汉兴,海内为一。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

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可以看出西汉的统一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D项正确。

4.(2017·无锡二模,27)武后时,官员张衡在市场购买食品受到御史的弹劾。

唐德宗时,宰相刘宴入朝时在路旁购买胡饼吃,群僚对此毫不奇怪。

这反映出唐朝(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城市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C.前后期吏治有天壤之别

D.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答案 B

解析 唐朝时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张衡与刘宴均购买食物,但前者遭弹劾,后者群僚则不觉为怪,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人已接受到市场购买食物的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与吏治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不足以反映社会开放程度,故D项错误。

5.(2017·徐州高三第二次联考,26)唐代诗人杜牧《上李太尉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