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1103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7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x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及2020年农业产业发展纲要

(征求意见稿)

 

富阳市农业局

二○一一年二月

 

第一章概述

一、规划背景

(一)宏观态势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现代农业形式。

欧美国家早在五十多年前已基本实现农业产业化,而我国正在加速推进的过程中。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富阳市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河谷丘陵地区,紧靠杭州市区,随着杭州市城乡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富阳市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富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发展的转型时期。

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建立与杭州市后花园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将成为富阳市农业工作的核心,农业的任务更为艰巨。

根据《富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规划的要求,特编制《富阳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二)现实环境

富阳市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东接萧山区,南连诸暨市,西依桐庐县,北与临安市、余杭区接壤,东北与西湖区毗邻。

全境“两山夹江”,富春江斜贯中部,属浙西山地丘陵区。

全市占地面积达1831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占75.5%,平原占18.7%,水面占5.6%,俗称“八山半水分半田”,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都市生态型县(市)。

富阳市辖25个乡镇(街道),287个行政村(农村社区),总人口64.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38万人,占总人口的79.45%。

近年来,富阳市以接轨杭州大都市,融入杭州生活品质之城和打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运动休闲之城”目标,打山水牌,建山水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6.4亿元,规模工业销售产值883亿元、农业总产值36.3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6.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0.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57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51元。

富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年均温度16.3℃,年均降水量1479.3毫米,年日照时数1759.2小时,无霜期约238天,是最适宜于人类工作、生活、运动休闲的城市之一。

盛产茶叶、蚕茧、芦笋、豆腐皮、食用菌、竹笋、银杏、草莓等土特产。

富阳地处沪杭甬“金三角”交汇点上,地理位置优越。

市区距杭州31公里、上海180公里、宁波160公里。

杭千高速、320国道横贯全境,水运直达上海、宁波等港口,富阳距杭州国际航空港仅1小时车程,至杭州火车站30分钟。

富阳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2007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23位,《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74位。

富阳是浙江省教育强市、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富阳拥有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一五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国家科研机构,并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杭州电子工学院等多所高等学府建立了协作关系;富阳市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富阳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地表水质为国家二类。

二、规划的必要性

(一)适应农业新形势,提高农业综合水平的需要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发展必然由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阶段。

我国现在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现代农业在各地蓬勃兴起。

富阳市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农业资源与区位条件优越,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随着杭州大都市建设的发展及钱塘江时代的到来,富阳农业进入以都市服务为重点的新的发展时期。

建设以产业化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富阳的山水资源优势,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进一步调整农业布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富阳市的河谷平原农业空间正在不断缩小。

今后,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必然还要影响河谷平原的农业。

这就迫切要求富阳市的农业在空间布局上有所突破,在进一步提高河谷农业集约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充分挖掘城乡交错地带“寸土寸金”优势的同时,加强丘陵农业的综合开发。

通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进一步调整农业空间布局和优化农业结构,以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三)加大农业投入,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随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出现了重大变化,对富阳市农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业的着力点发生了变化;二是农业从单一生产型向综合开发型转变,农业的基本功能发生了变化;三是农业生产从田头经济向餐桌经济转变,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四是农业生产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农业与外界的关联度发生了变化;五是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

因此,富阳市的现代农业不但要加强生产设施、设备、技术、管理等建设,而且要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直接服务于城市的多功能农业,在更高层次上建设现代农业。

(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需要

近些年来,富阳市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沿江、沿路城市化率迅速提高。

加速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这种工农互动、城乡融合的态势,非常适合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因此,加强以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观光休闲、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和谐新农村。

(五)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的需要

长期以来,农民为追求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最大化,重施化肥、农药,以高投入、高消耗来获取高产出。

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由于化肥大量使用已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反过来又极大影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反过来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提高。

因此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农业,采用“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农)药、节油”等循环农业模式,不但可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十一五”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基础

近年来,富阳市农业坚持以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以农业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为主线,主动对接杭州都市农业,围绕粮油、蔬菜、茶叶、水果、蚕桑、畜禽、水产等七大主导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推动、项目拉动、龙头带动、品牌趋动”,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布局结构明显优化,推进了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集聚、资源化利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多功能拓展。

农业持续发展,并在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科技应用、信息化服务、农业功能拓展及品牌建设与质量安全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一)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通过畜牧业的区域布局调整,林业的加速推进,林牧渔比重不断上升,农林牧渔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茶、桑、果、菜等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比重不断上升,其中蔬菜加速发展,2009年产值达6.51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0%以上,种植业结构更趋合理。

到2009年底,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97万亩,总产16.40万吨,其中水稻20.54万亩,总产10.48万吨;油菜籽11.18万亩,总产1.74万吨;蔬菜14.05万亩,总产42.09万吨;桑园1.71万亩,产茧2080吨;茶园5.07万亩,总产4983吨;水果3.43万亩,总产12.00万吨;生猪存栏16.55万头,出栏43.30万头;淡水产品1.61万吨。

据统计,粮油、蔬、茶、桑、果的种植面积与产量比“十五”时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蔬菜、水果、茶叶、蚕桑等经济作物总产量增长50%以上(表1-1)。

表1-1“十一五”期间种植业发展情况

单位:

面积万亩;产量:

万吨

01-05年平均

06-09年平均

“十一五”比“十五”增减

面积

总产

面积

总产

面积

%

总产

%

1、粮食

37.48

15.03

38.35

15.84

0.87

2.32

0.81

5.39

2、油料

11.40

1.44

12.10

1.85

0.70

6.14

0.41

28.47

其中:

油菜籽

10.65

1.30

11.06

1.64

0.41

3.85

0.34

26.15

3、蔬菜

13.03

24.97

15.38

38.36

2.35

18.04

13.39

53.62

4、蚕桑

1.16

0.11

1.58

0.17

0.42

36.21

0.06

54.55

5、茶叶

2.97

0.25

4.68

0.43

1.71

57.58

0.18

72.00

6、水果

2.49

2.08

3.16

3.99

0.67

26.91

1.91

91.83

7、果用瓜

1.94

4.34

2.66

6.32

0.72

37.11

1.98

45.62

畜牧业在经受“禽流感”、“生猪蓝耳病”等疫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通过政策扶持和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设,实现了由恢复发展向稳定发展的跨越。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生猪年均饲养量达56.70万头,比“十五”平均有所减少,但由于生产水平提高,出栏量明显增加,年均出栏量达40.41万头,增加7.42%。

家禽年均饲养量1065.68万羽,出栏量869.80万羽,分别比“十五”增加31.59%和43.56%。

畜牧年均总产值达到7.33亿元,增加37.43%。

淡水渔业在面积趋稳的情况下,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年均渔业总产值达到1.78亿元,比“十五”年均增加37.98%。

(二)农业产业化跨上新的台阶

伴随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营销和品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09年,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1家,其中省级3家,杭州市级27家,实现销售收入34.5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良好,据产业集聚情况调查,服务农业产业建设的贮藏、加工、流通企业和市场达27家,出口加工蔬菜加工率达19%,蚕茧、茶叶加工率分分别达100%,粮油、肉禽加工率分别为5%,年销售额达3.79亿元。

累计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60余家,农民专业协会26家,民间科技服务组织1家,培育具资质农村经纪人(企业)44名。

全市各级累计注册农民信箱用户28549户,建立新农村网站271家。

农业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三)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

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218件;截止2009年底通过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74个、产品77只、面积10.8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基地14个、绿色食品17只、面积1.93万亩;有机食品基地7个、有机食品10只、认证面积0.38万亩。

三品认证,促进了品牌建设,全市创建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杭州市级10余个,获富阳市级以上知名商标30余件,其中杭州市级6件。

(四)农业功能不断拓展

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功能的拓展,全市各地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作用,打山水牌,建生态市,积极挖掘农业产业文化内涵,以推介农产品、运动休闲为目标,举办半山桃花节、拔山高峰茶文化节、安顶云雾茶开茶节、新沙岛果桑节、白鹤火柿节等大型农事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旅游业和观光休闲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村和农家乐企业。

(五)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据调查,2007-2009年全市累计推广新品种90余个,推广面积30多万亩,推广饲养畜禽良种72万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推广应用各类农业适用技术45项,年推广面积达23万余亩,制订和推广各类农业标准14项,年推广面积14万余亩;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达122185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40多万千瓦;发展设施大棚6878亩,其中钢架大棚3254亩,推广喷滴灌面积4646亩,建造畜禽粪便污水处理沼气治达9800余立方米,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池18660立方米,设施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

但是,随着富阳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的不断融合,新农村建设的加速推进,农业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主要面临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结构调整余地和发展空间偏小、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偏低、品牌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监管缺乏手段、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不够健全、农业功能拓展缺乏抓手。

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建设,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决策部署,紧扣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活富裕、生命阳光和打造运动休闲之城”主题,以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为方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切实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为前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经营主体、服务机制和管理方式等的提升与发展,达到主导优势特色产业空间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要素集约化、利用资源化、设施现代化、管理科学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产能低碳化,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以2009年为基年,规划年限为2011年-2020年。

其中:

2011年-2015年为近期;2016-2020年为中远期。

重点对近期进行规划,适当兼顾中远期规划。

三、规划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4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1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1号文件)。

(二)地方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

《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2年);

《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1999);

《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2005);

《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2010);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1994);

《杭州市土地管理规定》(2003);

《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2010);

《浙江省沼气开发利用促进办法》(2005);

《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2010);

《杭州市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办法》(2000);

《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浙江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浙江省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

《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布局规划》(2006)。

(三)富阳市相关规划及文件

《富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富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富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

《关于建设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发[2010]1号);

《富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

《富阳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

《富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富阳市统计年鉴》;

富阳市级相关规划及文件。

四、规划原则

1、市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

富阳是个地貌类型多样,农业资源丰富、适宜特色农业发展的区域。

规划要根据富阳市山水资源,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和观光休闲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2、区域分工,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全省农业功能区规划和杭州市都市农业产业带规划要求,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进一步明确农业产业的布局和发展目标,在严格保护耕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基础上,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分工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3、整体推进,协调产业发展。

立足特色产业和区域优势基础,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促使区域优势资源与基础、优势、特色产业的布局相匹配,优势区域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相衔接,主导产业与农村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相协调,加快特色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4、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实施。

规划要围绕进一步强化富阳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于都市农业的农业产业基地、特色精品园、观光休闲园区等。

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条件,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5、科技创新,高起点高标准。

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城市化而出现的一种“城市农业”。

因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技术等环境的特殊性,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投入。

同时结合城市与“三农”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科技的先进性、科学性,又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的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6、统筹协调,综合配套发展。

现代农业是富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必须与富阳的主要规划,如富阳市域规划、富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富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并与有关专业规划,如环境建设规划、旅游规划等相协调,以促进富阳市经济建设全面健康发展。

五、功能定位

根据当前富阳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及资源条件,富阳市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应具备以下五大功能:

1、生产功能。

富阳是杭州市粮、油、菜、畜、果、茶、茧、渔等主要农产品的重点产区,特别是富阳市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可为都市提供大量的优质农产品。

因此,富阳市现代都市农业产业要充分发挥优势农产品的功能,进一步满足市场的需要。

2、经济功能。

通过农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加速一、二、三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实行基地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开发,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既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同时,对农业的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进行综合开发,增加农民就业,提高总体效益,形成都市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3、生态功能。

通过富春江生态渔业和稻田湿地建设、发展避灾农业、推广循环农业模式、控制农业污染源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生态平衡与物质循环;同时,借助严格的规划管理,切实利用、保护好城郊的河流、湖泊、水库、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使富阳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美。

4、生活功能。

根据富阳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富阳的山水资源、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农业人文景观,以及休闲山庄、休闲农舍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结合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让市民在宁静、清新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中观光、休闲,享受农家乐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致,提高生活品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文化功能。

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及青少年了解农业知识的要求为目标,赋予现代农业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担起相应的文化科普功能。

建设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基地和农业庄园,为学生和市民亲近自然、接触农业文化、了解农艺知识等提供基地和平台。

六、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更为合理,功能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产业优势突出、设施设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末,全市力争农业产值年均增长4%以上,达到**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达到2万元。

表2-1“十二五”主要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09年

2015年

年均增长率

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总产量

万吨

肉类总产量

万吨

高效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设施规模养殖比重

%

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产业化水平

 

“三品”认证基地面积

万亩

精品园面积

万亩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

%

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

%

科技与信息化

 

主导品种覆盖率

%

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

农民信箱注册率

%

农民科技培训率

%

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

化肥利用率

%

农药利用率

%

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

%

农民人均纯收入

(二)具体目标

(1)粮油。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总产粮食12万吨以上;油菜面积基本稳定在11万亩左右,总产油菜籽1.8万吨,“双低”油菜达到90%以上。

(2)蔬菜。

蔬菜复种面积增加到16万亩次,亩产增加5%以上,总产蔬菜45万吨。

(3)畜禽。

出栏优质瘦肉型猪48万头左右、家禽1100万羽、羊7万只、肉兔8万只、牛3200头;全市年生产肉类总产量达到6万吨、禽蛋产量1.2万吨、牛奶产量0.7万吨;牧业总产值达到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

(4)茶叶。

茶园面积基本稳定在5.2万亩左右,总产量5000吨以上,其中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比例达90%。

(5)水果。

水果总面积增加到6.5万亩,总产量12.5万吨,总产值2.45亿元,果园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优质果率达70%以上。

(6)水产。

改造低产鱼塘1万亩,渔业总产值年增幅8%,水产品总量年增幅5%。

(7)蚕桑。

桑园面积增加1000亩左右,亩产提高15%以上,优质茧率达到75%以上。

(8)观光休闲农业。

围绕“四条”精品线路创建,培育发展高效生态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产值1亿元以上。

七、基本布局

按照“稳定基础、发挥优势、创新创业”的要求,立足富阳的区位、资源和社会经济优势,改造提升粮油、蔬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