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114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篇 外周神经系统2.docx

第三篇外周神经系统2

新乡医学院成人教育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孙彭利职称:

讲师

课程名称

药物化学

授课题目

第三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第四节H1受体拮抗剂第五节局部麻醉药

授课对象

成人药学

时间分配

H1受体拮抗剂60min

局部麻醉药60min

课时目标

1掌握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赛庚啶、盐酸西替利嗪、咪唑斯汀、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的结构与化学名、理化性质及用途。

2掌握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局部麻醉药的基本结构类型及其构效关系。

授课重点

1、组胺H1受体拮抗剂基本结构类型。

2、马来酸氯苯那敏、普鲁卡因的结构与化学名、理化性质及用途。

授课难点

组胺H1受体拮抗剂基本结构类型。

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

授课形式

讲授法为主、讨论为辅

授课方法

PPT结合板书

参考文献

1.郑虎主编《药物化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仉文生,李安良主编《药物化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考题

1、写出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赛庚啶的结构与化学名。

2、简述组胺H1受体拮抗剂基本结构类型。

3、写出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的化学结构并命名。

教研室主任及课程负责人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课程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第四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HistamineH1ReceptorAntagonists

一、概述

组胺Histamine:

一种重要的化学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

存在于肥大细胞中,当机体受到如毒素、水解酶、食物及化学物品的刺激引发抗原-抗体反应时,组胺释放进入细胞间液。

Histamine的生物合成:

组胺受体的生理效应和拮抗剂:

亚型

H1受体

H2受体

H3受体

生理效应

引起肠道、子宫、支气管等器官的平滑肌收缩

引起毛细血管舒张

参与变态反应

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作用尚不明确

拮抗剂

马来酸氯苯那敏

盐酸西替利嗪

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

抗组胺药物分类:

依作用环节不同分为:

组胺酸脱羧酶抑制剂、阻断组胺释放的抗组胺药、受体拮抗剂。

组胺受体拮抗剂又可分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

根据化学结构类型又可分为:

①乙二胺类。

②哌嗪类。

③氨基醚类。

④丙胺类。

⑤哌啶类。

⑥三环类。

根据组胺受体拮抗剂的发展历史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分为三代:

①经典H1受体拮抗剂——第一代抗组胺药:

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

缺点:

脂溶性较高,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

一般都有中枢抑制和镇静的副作用。

②非镇静性H1受体拮抗剂——第二代抗组胺药:

西替利嗪、阿司咪唑等。

特点:

引入亲水性基团(氨基醚类,哌嗪类),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

克服了镇静作用。

对外周H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避免中枢副作用(丙胺类,三环类)

缺点:

心脏毒性。

③第三代H1受体拮抗剂:

非索那定、左旋卡巴司汀等。

特点:

对H1受体的选择性更高,无镇静作用,无肝脏的首过效应。

治疗过敏性鼻炎和慢性荨麻疹。

二、典型药物

(一)马来酸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Maleate

1.结构与命名

N,N-二甲基-γ-(4-氯苯基)

-2-吡啶丙胺顺丁烯二酸盐

结构特点:

丙胺类:

将乙二胺类中的N-换成-C。

结构中有一个手性中心,S-构型(右旋)的活性比消旋体约强二倍,急性毒性也较小。

R-构型(左旋)为消旋体的1/90

扑尔敏为消旋体。

2.性质:

①呈叔胺类显色反应:

与枸橼酸醋酐在水浴上加热,显红紫色。

②可使高锰酸钾褪色:

在稀硫酸中,马来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红色消失。

3.代谢:

吸收迅速而完全,排泄缓慢,作用持久。

主要以N-去一甲基、N-去二甲基、N-氧化物、及未知的极性代谢物随尿排出。

4.临床应用:

作用较强,用量少,副作用小,适用于小儿。

用于过敏性疾病、鼻炎,皮肤粘膜的过敏、荨麻疹,血管舒张性鼻炎枯草热、接触性皮炎、药物和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等。

副作用:

嗜睡、口渴、多尿等。

5.合成

6.结构改造:

丙烯类似药物

阿伐斯汀(Acrivastine)

选择性阻断H1受体,亲水性强,难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故无镇静作用。

适用于过敏性鼻炎、花粉病、荨麻疹等。

活性:

E型体>Z型体。

(二)盐酸赛庚啶CyproheptadineHydrochloride

1.结构与命名

1-甲基-4-(5H-二苯并[a,d]环庚三烯-5-亚基)

哌啶盐酸盐倍半水合物。

三环类抗组胺药:

将两个芳环的邻位相互连结,

形成三环类H1受体拮抗剂。

2.作用与用途

较强的H1受体拮抗作用,并具有轻、中度的抗5-羟色胺及抗胆碱作用。

适用于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及其它

因可抑制下丘脑饱觉中枢,有刺激食欲的作用,服用一定时间后可见体重增加。

3.相关药物:

吩噻嗪类

氯雷他定:

强效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

无抗胆碱活性和中枢抑制作用,口服起效快,作用持久。

适用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三)盐酸西替利嗪CertirizineHydrochloride

·2HCl

1.结构与命名

2-[4-[(4-氯苯基)苯基甲基]-1-哌嗪基]乙氧基乙酸二盐酸盐

2.结构特点

哌嗪类抗组胺药,氮原子上带二苯甲基,有时苯环对位有氯取代,另一氮原子上取代基的变换较多。

3.合成

4.作用与用途

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对M胆碱受体和5-HT受体的作用极小。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属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临床用作抗过敏药,作用强而持久。

吸收快而好,绝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消除。

5.其它哌嗪类抗组胺药

去氯羟嗪、赛克利嗪、氯环利嗪、美克利嗪、布克利嗪、奥沙米特。

(四)咪唑斯汀Mizolastine

 

1.结构与命名

2-[[1-[1-[(4-氟苯基)甲基-1H-苯并咪唑-2-基]哌啶基-4-基]甲基氨基]嘧啶-4(3H)-酮

2.结构特点与性质

结构上属哌啶类。

由一个芳环、三个含氮杂环,以碳-氮键的方式连接,两个胍基掺入在杂环中。

氮原子都处于季胺、酰胺及芳香性环中。

有很弱的碱性,整体分子相对稳定。

3.吸收和排泄

生物利用度为90%,口服1.5h达到血浆药物峰浓度。

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游离药物约占血药浓度的1.6%。

具较高的分布值(98-234L)。

皮肤疱液与血浆药物浓度之比为50%。

消除半衰期6.1—25h,平均13.7h。

代谢途径主要为在肝中的葡萄糖醛酸化,很少经P450代谢,且代谢物无抗组胺活性。

4.临床应用

对H1受体有高度特异性和选择性,起效快,作用时间长,还有抗炎作用。

5.哌啶类相关药物

阿司咪唑(息斯敏)(Astemizole)

 

强效H1受体拮抗剂。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而不具中枢抑制作用。

不具抗胆碱和局麻作用。

适用于过敏性鼻炎、结膜炎、慢性荨麻疹和其他过敏症。

代谢产物去甲阿司咪唑也具有抗组胺活性。

第五节 局部麻醉药

LocalAnesthetics

一、概述

(一)局部麻醉药的作用

局部麻醉药是指在身体的限定范围内,能可逆、暂时阻断神经传导,使失去感觉,以便进行口腔、眼科、妇科和外科小手术。

它是通过作用于神经膜上Na+通道,减少Na+通过,影响膜电位,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导。

(二)局部麻醉药的结构类型

1.对氨基苯甲酸酯类:

普鲁卡因、苯佐卡因、丁卡因

2.酰胺类:

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

3.氨基酮类:

达克罗宁

4.氨基醚类:

奎尼卡因

5.氨基甲酸酯类:

地哌冬(狄奥散)

6.脒类:

非那卡因

二、典型药物

·HCl

(一)盐酸普鲁卡因

1.结构与命名:

4-氨基苯甲酸-2-(二乙氨基)乙酯盐酸盐

4-Aminobenzoicacid2-(diethylamino)ethylestermonohydrochloride

2.历史发展

早期麻醉药的替代方法:

物理方法:

绞索捆绑、木棒击头等。

植物有效成分或中药制剂:

16世纪:

南美古柯树叶可止痛。

1860年,提取得到可卡因,有局麻作用。

1884年用于临床。

但由于其成瘾性及其它一些毒副反应,如致变态反应性、组织刺激性、水溶液不稳定等,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激发人们对可卡因的结构进行研究和改造,以寻找更好的局麻药。

可卡因的结构简化:

将可卡因水解得到爱康宁、苯甲酸和甲醇,均无局麻作用。

用其它羧酸代替苯甲酸与爱康宁成酯,局麻作用消失,说明苯甲酸酯是主要药效结构。

进一步研究发现,爱康宁结构中的双环结构并非药效必需结构。

1890年,证实了对氨基苯甲酸乙酯(苯佐卡因)有局麻作用。

1904年得到普鲁卡因Procaine。

3.理化性质

⑴还原性

结构中有芳伯氨基:

易被氧化变色,pH、温度、紫外线、氧、重金属离子可加速氧化。

制剂时,须控制pH、温度,通入惰性气体,加入抗氧剂、金属离子掩蔽剂等。

贮存时须避光。

⑵水解性

结构中含有酯键,酸、碱和体内酯酶均能促使其水解。

pH和温度均是其影响因素。

pH3~3.5最稳定,温度升高,水解加速。

⑶鉴别反应

Procaine显芳伯胺的反应

在稀盐酸中与亚硝酸钠生成重氮盐,加碱性β-萘酚试液,生成猩红色偶氮颜料,可用作鉴别。

4.Procaine临床应用

具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

用于浸润麻醉、阻滞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和局部封闭疗法。

毒性低,无成瘾性。

至今仍为广泛使用的局部麻醉药。

5.体内代谢

主要水解成对氨基苯甲酸和二乙氨基乙醇。

前者80%可随尿排出,或形成结合物后排出,后者30%随尿排出。

其余可继续脱氨、脱羟和氧化后排出。

6.合成

6.Procaine的结构改造

缺点:

易水解失效,作用持续时间短,不稳定。

改造:

氨基侧链

苯环上

碳链上

(1)苯环上的改造

目的:

增加位阻,以使酯基的水解减慢,局部麻醉作用增强。

如:

羟普鲁卡因,氨布卡因,

美布卡因,丙美卡因

(2)碳链的改造

碳链上引入甲基,因立体障碍使酯键不易水解,麻醉作用延长。

(3)氨基侧链的改造

(二)盐酸利多卡因LidocaineHydrochloride

1.结构与命名

·HCl·H2O

N-(2,6-二甲苯基)-2-(二乙氨基)乙酰胺盐酸盐一水合物

2.结构特点

结构中的酰胺键:

较酯键稳定。

两个邻位均有甲基,具空间位阻,使Lidocaine不易水解,体内酶解的速度比较慢。

3.作用特点

局部麻醉作用比Procaine强2~9倍,维持时间延长一倍,毒性相应较大。

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静脉给药):

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室性早搏

4.代谢途经

Lidocaine在体内大部分由肝脏代谢

1.合成

 

(三)盐酸达克罗宁DyclonineHydrochloride

1.结构与命名

·HCl

1-(4-丁氧苯基)-3-(1-哌啶基)-1-丙酮盐酸盐

以电子等排体-CH2-代替-O-,成酮类化合物。

2.作用特点

有很强的表面麻醉作用,对粘膜穿透力强,见效快,作用较持久。

毒性较Procaine低。

只作表面麻醉药。

由于刺激性较大,不宜作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

三、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

结构骨架

构效关系:

1、亲酯部分:

可为芳烃、芳杂环,这部分修饰对理化性质变化大,影响作用强度为:

>

>

>

环上给电子基取代有利于两性离子形成,活性增加;吸电子基取代活性下降。

2、亲水部分:

一般为仲胺、叔胺或吡咯烷、哌啶、吗啉等,以叔胺最常见。

3、中间部分:

决定药物稳定性。

影响作用时间次序:

>

>

>

影响作用强度次序:

>

>

>

在苯环与羰基之间插入如-CH2-、-O-等基团,破坏两性离子的形成,活性下降。

若插入共轭基团如-CH=CH-等则活性保持。

酰胺类也可形成两性离子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