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1257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7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docx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

第一章小儿人工耳蜗植入

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可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获得听觉。

人工耳蜗技术的发明给助听器补偿效果欠佳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带来了福音,使这部分人群,特别是聋儿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新获得听觉,经过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而回归主流社会。

第一节人工耳蜗历史

人类很早就发现体外电刺激听觉系统可以使人获得声音。

1790年意大利生理学家发现电流可使离体的蛙腿肌肉产生收缩效应,说明电刺激可以引起机体的反应,这是产生人工耳蜗最早的生理学基础。

1930年美国科学家把电极插入猫的听神经,同时给予声音刺激,可记录下听神经的反应。

1957年,法国人Djourno和Eyries用电极刺激人听神经,病人可以分辨某些音调和单词。

1964年美国人Simmons用电极刺激听神经和下丘脑,病人能分辨某些音调;两年后,其首次使用多导电极,把6个电极插入病人的蜗轴内,用不同的电极在不同的部位进行刺激时,病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音调变化。

六十年代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开始研制多导系统,1981Cochlear年公司成立,由公司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开发的22导、24导电极人工耳蜗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并首先通过美国FDA认证。

目前世界上有多个人工耳蜗产品,如美国生产的品牌的人工耳蜗,奥地利的COMBI40型多导人工耳蜗,澳大利亚的Uuclear22导、24导人工耳蜗,法国公司MTM生产的Digisonic多导人工耳蜗等。

我国人工耳蜗植入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北京协和医院首次为聋人植入单导插座式人工耳蜗装置,此后,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相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开始之初主要为单导人工耳蜗,由于效果不够显著已渐渐停用,一些研究单位也在不断研制多导人工耳蜗,据报上海已有产品并用于临床,但还未成规模生产。

目前在我国市场使用的多导人工耳蜗主要为澳大利亚、奥地利及美国产品。

从1995年第一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至今,已有数千余病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

第二节人工耳蜗装置和工作原理

当人的内耳损伤严重时,即使是特大功率的助听器也不能使声音达到足够的响度,满足聋儿或聋人听到或听懂语言的要求。

耳蜗植入可绕过损伤的内耳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将听觉信号送到大脑。

即人工耳蜗是一种把声音信号换成电信号的特殊声电换能装置,这种装置的植入,为重度或极重度聋的成人或儿童提供了听的感觉。

一、人工耳蜗组成

人工耳蜗的基本结构包括体外部分和植入部分,体外部分包括麦克风、言语处理器、发射线圈及连接导线。

植入部分包括接收线圈、刺激器和电极。

1、麦克风:

麦克风位于象耳背式助听器一样的外壳内或置于头片上,传统的麦克风多为全向性麦克风,现在方向性麦克风或多个麦克风系统也开始用于人工耳蜗。

2、言语处理器:

言语处理器如同一个微型电脑,体配式的由导线连接悬挂于身上,耳背式的与麦克风一起挂于耳后。

其作用主要是将传来的言语信息按一定的编码策略进行分析,并转换成电刺激形式刺激听神经。

3、发射线圈和体内的接收线圈:

二者分别带一个相对应的磁铁,使发射线圈保持在固定的位置上,接收线圈含磁铁与发射线圈相对应,为避免感染,现多为跨皮肤传递法传递信号。

植入体内的接收刺激器内含电子元件,外包钛合金或陶瓷制成的密封外壳,一端连着感应外部信号的接收线圈,另一端将传入的信息解码并向电极提供电流。

4、电极品种繁多,常见的三种不同的刺激耳蜗的方式,有双极(Bipolar),共用地极(CG)和单极刺激(Monopolar)。

双极刺激,一为刺激电极,另一为参考电极,这两个电极可是相邻的,也可隔1个或2个以上的电极;共用地极指多导中的一个电极为刺激电极,耳蜗内其它的所有电极为参考电极,以上二种刺激模式的优点是可在耳蜗内形成较大的电流回路。

单极刺激是指有一个耳蜗外的蜗外电极,此电极和耳蜗内的刺激电极形成回路,优点是需要电流量低,电池的使用寿命长。

澳大利亚Nuclear多导小儿人工耳蜗植入多为双极或CG模式,欧洲人工耳蜗MedEl多采用单极刺激。

单导(或单通道)指仅用单独一对电极,刺激耳蜗内或附近固定的部位,单导耳蜗只能提供声音的超音位信息,如时间信息,响度线索和节律。

多导(多通道)耳蜗是用一组电极刺激耳蜗的不同部位,处产生超音位信息外,还可提供音调,即声音的频率信息。

二、人工耳蜗工作原理

人工耳蜗基本工作原理为方向性麦克风接收声音后,将信号传到言语处理器,言语处理器将信号放大、过滤、数字化、并选择有用的信息按一定的言语处理策略进行编码,将编译后信号(语码)传至发射线圈,后者经皮肤以发射方式或插座式传输方式将信号输入体内,由接收器接收并把语码转换为电脉冲传送到耳蜗内的电极,电极直接刺激听神经纤维,最后大脑将电信号识别为声音而产生听觉。

三、人工耳蜗的维护

由于人工耳蜗是高科技产品,其科技含量及工艺要求均较高,目前又是以进口国外产品为主,因此非常昂贵,使用时应注意产品的保养和维护。

(一)人工耳蜗的保养:

1、储存:

当不使用系统时,将其储存于原盒中,松掉耳机和导线,如长期保存,将电池去处。

储存温度在5-50度。

2、清洁:

避免任何异物进入系统任何部件内,清洁外部器件时,可用柔软湿布擦拭。

3、干燥:

洗澡或游泳时请勿佩带外部器件,若环境潮湿或经常大量出汗可将言语处理器、耳机及干燥包一起放在附件中的袋子里或带有活性干燥剂的密封盒子里,经一夜干燥,湿气可去处。

(二)人工耳蜗使用注意事项:

1、人工耳蜗植入者头颈部不可接受电疗、透热疗法及离子放射治疗。

2、有些耳蜗植入部件被设计成可取出的磁铁和其他特性,可以耐受核磁共振检查,还有些植入部件属于不可取出的磁铁,不可以耐受核磁共振检查。

3、头部避免受伤。

对头部接收/刺激器位置的冲撞,可能造成内部部件的损伤,而出现故障。

4、静电放电会损坏植入系统的电子元件或扰乱言语处理器的程序。

因此日常生活中应注意:

●应将导线放在衣服里面紧贴皮肤,以减少带静电物体对导线的吸引和影响。

●在佩带耳机或言语处理器之前,请先触摸其表面,以使其与身体的带静电水平相平衡。

●在他人接触孩子的言语处理器或耳机之前,一定要先触摸孩子的手或手臂以平衡带静电水平

●在玩蹦床或或塑料游戏设施时,要先摘掉耳机或言语处理器,而只是把它们关掉是不够的。

游戏之后,先触摸他人的手、手臂或金属物体放掉静电,方可安全的佩带耳机和言语处理器。

●对衣物、地毯、汽车坐垫等使用衣物柔顺剂或抗静电喷雾剂处理。

●下汽车时,用手握住车框或车门把手直到脚接触到地为止,这样可以放掉静电。

●避免将耳机和言语处理器与电视屏幕或电脑显示屏接触,在调机时,调试人员应在电脑屏幕前使用防静电屏。

5、不要在传输线圈上缠绕诸如毛线之类的东西,以避免造成传输信号的中断。

6、更换电池时,一定要先关闭言语处理器,再开启电池仓。

7、帮助人工耳蜗使用者取下外部部件前,应先关机;相反,开机前,应先帮助人工耳蜗使用者佩戴好每一个外部部件。

四、言语编码方案

言语编码是指将言语声的某些特征经过一定的方式的处理,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特征的电信号的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正常听力及频率编码。

声音经过外耳的收集中耳的放大传入内耳的听觉器官-耳蜗,由于内耳基底膜的振动,位于毛细胞顶端的静纤毛摆动从而导致毛细胞内电压的变化,后者去极化释放化学物质,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化学反应,听神经末梢在神经递质的刺激下产生神经动作电位,后者经听觉神经通路传入听觉中枢。

听觉系统的主要功能即为频率分析及编码。

一种编码主要基于“位置学说”,即耳蜗基底膜将不同频率的声音分配到不同部位,低频声刺激位于蜗顶部位的毛细胞,高频声刺激位于蜗底部位的毛细胞,从而将复合频率的声音分解为各自的频率成分。

另一种编码方式基于“时间学说”,与内毛细胞神经递质的释放及随之产生的动作电位和声波的相位有关,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分析听神经放电的时间间隔便能解码出声刺激的周期,进一步解码出声刺激的频率,因此依赖听神经发放动作电位的时间也可编码声刺激频率。

目前人工耳蜗的言语编码策略原理也主要包括基于“位置学说”的位置编码和“时间学说”的速率编码。

位置编码是指刺激的位置提供了频率信息,它根据声音的频率组成,机动的选择耳蜗内多个位置的电极,利用多电导极分段刺激耳蜗的不同区域可感知不同的音调,这种音调的变化符合耳蜗的部位机制,即刺激耳蜗底转感受高频音调,刺激耳蜗顶转感受低频音调,从而丰富言语信息的表达。

速率编码是刺激和速率(每秒脉冲数)提供了时间信息。

基于速率的编码策略是通过部分(6-12个)固定位置的电极,对听神经纤维进行中至高强度速率的刺激,以表达声音的瞬时信息。

CIS编码策略是由美国Triangle研究所研制的基于速率的编码策略。

现把不同厂家的主要产品使用的言语处理方案(编码策略)作一介绍。

1、F0/F2方案:

言语信息中基频(F0)和第二共振峰(F2)的提取。

2、F0/F1/F2方案:

在F0/F2方案上啬第一共振峰(F1)的提取。

3、“多峰”方案(multipeak,MPEAK)在F0/F1/F2方案上添加三个高频段的信息,分别为2000-2800Hz、2800-4000Hz、4000-6000Hz。

更益于获得言语中的信息,特别是高频信息。

4、谱峰方案(spectralpeak,SPEAK)使用20个滤波器并将频率范围扩大,每运算周期其方案刺激达10个通道,刺激速率与所选最大值数目相互配合适当调整。

5、高级结合编码方案(advancedconfinedencoding,ACE):

与SPEAK接近,但更好的结合了高速率刺激的特点,使各频道刺激速率大幅度增加,能提供更丰富的言语信息。

6、连续相间采样方案(continuousinterleavedsampler,CIS):

特点是采用较高的频率刺激,更好地反映言语的时间信息。

7、多脉冲刺激方案(multiplepulsatilestimulation,MPS):

与CIS相近,但所有频道的电脉冲刺激均无重叠。

8、同时模拟刺激方案(simultaneousanalogstimulation,SAS):

麦克风收集的声信号经过自动增益控制后分别送往多外带通滤波器,输出直接送往电极以刺激听神经。

第二章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康复训练

一、概述

由于严重的听力障碍会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造成极大困难,所以会进一步影响到听障患者知识信息的获得、心理状态和人际交往,从而可能对其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家庭都产生负面作用。

因此,尽早帮助他们获得有声语言,能够和健全人群共同活动、交流,会大大改善其整体生活质量。

要使聋儿较好地获得有声语言,就要为其尽早佩带合适的助听设备,抓住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进行科学的听力语言训练。

科学的听力技术是聋儿学习语言的重要前提条件。

很多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不能通过助听器获得满意的听觉补偿,导致他们难于掌握有声语言,无法回归主流社会。

多导人工耳蜗的出现为这一群体提供了听觉重建的有效手段。

从20世纪80年代,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开始逐渐增加,并且由原来的只能用于成人扩展为可应用于语前聋的儿童。

手术的最小年龄界限也一再降低,现在已可以对10个月到1岁的聋儿进行手术了。

到目前为止已有几万名聋人接受了人工耳蜗手术。

我国于1995年开展了首例成人语后聋多导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

1996年进行了首例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自2000年开始,随着人工耳蜗在国内使用时间的延长和新型产品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和语言发展的效果。

并且由于价格的下调,从经济上更多的人可以接受。

因此,近几年人工耳员植入者的数量在迅速增加。

由2001年的数百名增至目前的近2000人。

而且3岁前的小儿植入者比例提高很快。

术后言语康复训练的需要变得越来越迫切。

随着新型助的设备的出现,一些传统的聋儿训练方法已经跟不上先进听力技术的发展了。

美国、澳大利亚等人工耳蜗发展较早的国家开始对原的康复方式加以改变,摸索更适应新技术的语训方法。

以和为首的听障康复人士于80-90年代开始倡导听觉口语训练法。

所谓听觉口语法是借助助听设备,将听觉、语言、认知依其自然发展之程序结合起来,在有意义的情境中透过会话式的互动,让听障儿童学习倾听说话。

它十分注重残余听力的运用与口语的表达能力。

听觉口语法必须在没有视觉线索的情形下先将听觉加以发展,否则听觉或视听并用的技巧不会建立起来。

但听觉口语法只适用于有适当残存听力的听障者。

由于国际上助听设备的发展,很多听障患者都能获得一定的听觉补偿。

因此,Ling认为听觉口语法应当是听障儿童家长们首先要试用的方法。

该法不仅适合于人工耳蜗术后患者,也适用于佩带助听器后听觉补偿比较理想的聋儿。

听觉口语法强调以语音而非周围环境的声音作为主要的听觉刺激,语言是为交流而存在的,交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

它认为聋儿在听觉、言语、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与正常儿童相似,只是在开始时发展速度较慢。

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有AV中心,以听觉口语法对聋儿进行训练。

我国开始人工耳蜗手术时,术后言语康复训练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有些地方对耳蜗术后聋儿仍沿用传统的训练方法;甚至有一些训练者错误地认为人工耳蜗可以为聋儿提供非常理想的听觉补偿,所以,不用再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术后训练。

导致一些孩子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而这种影响可能终生都不能弥补。

实际上,人工耳蜗的植入虽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听觉补偿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戴上耳蜗自然就可以能听会说,语训教师和家长都要做好思想准备给植入者进行刻苦的听力语言训练。

术前听力语言基础越差、年龄越大,术后训练的难度也就越大。

二、人工耳蜗术后训练原则

1、在听觉训练中尽量避免视觉辅助手段的介入

聋儿在接受耳蜗植入以后,需要一个听觉培建的过程。

要达到听觉培建的目的,就需要给他大量的听觉刺激。

如果让他们看口型和手势会影响其听觉能力的进步速度。

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地主都得到了证实。

同样是五岁做手术的孩子,术前听力和语言基础差不多,都是采用唇读和人交往。

术后一个强调通过“听”来康复学习;另一个则是一直采用“听看结合”的方法训练。

一年以后,两个孩子在听觉和语言水平上都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听觉能力。

2、每天坚持一对一的个别化听觉训练时间

无论在中心还是在家里,都要坚持一对一的个别化训练。

特别是在训练初期,这样有利于减少噪音和培养其听觉注意力。

3、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没有目标经常会造成孩子的发展不够全面系统。

目标制定过低或过高都会阻碍聋儿的进步。

一个四岁做手术、完全依赖唇读的孩子的家长在孩子刚刚开机时就要求他马上学会辨听,为此对孩子进行体罚,造成孩子惧怕聆听,不原做听力训练。

这就是目标设定不合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4、听力训练要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多采用活泼有趣的形式和丰富直观的玩教具。

这样能够使孩子乐于参与训练活动。

5、听力训练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不分先后。

每个孩子都有语言、智力、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期,而且都是在3岁左右。

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将听力、语言、智力等方面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分先后。

6、要给聋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教授的语言内容要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我们给聋儿提供的声音应该具有丰富的变化,首先要教给他们经常能看到和经常使用的语言内容。

7、在训练初期,要从聋儿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很多家长询问听觉训练初期应该采用那些词语。

其实没有统一的规定,我们要考虑每个聋儿的个体差异,从他们熟悉的词语内容入手。

如果孩子没有熟悉的语言内容,就从他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8、在训练初期要提供安静的训练环境。

当聋儿听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以开始进行噪音环境的听取训练。

在耳蜗初期的听觉训练中,要提供安静的训练环境,以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稳定的声音信号。

当聋儿听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要开始进行在噪音环境中的听取训练,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在噪音环境中抓取信号声的能力。

这种训练也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

信噪比应随聋儿听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

另外,开始训练时可以选择柔和的音乐,以后可以变成快节奏的音乐或歌曲,之后可以用一些人说话的背景音,这个干扰程度就大大提高了。

9、坚持鼓励的原则

在训练中,特别是初期阶段,训练者要坚持采用鼓励的态度。

在听觉培建的最初阶段,难度会很大。

这时训练者要有耐心,不能急噪。

经常的训斥会打击聋儿的自信心,容易造成他抵触康复训练。

10、定期评估

为了全面了解聋儿的康复情况,合理地制定下一步训练计划,我们要定期给他们进行能力评估。

另外,我们通过定期评估的结果比较可以发现孩子进步,这样会帮助我们有更多的信心。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通过录象进行评估记录。

没有录象条件的可以用日记、周记等形式记录下孩子每天语言等方面的表现。

也可以采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发行的“听力语言康复评估卡片”中的内容进行评估,通过对比每次评估的准确率和他的语言等级能发现孩子的阶段差异。

该评估的工具和方法非常简单。

三、人工耳蜗术后训练方法

很多家长部“人工耳蜗训练和助听器训练有什么不同?

”其实我们不应以助听设备的不同来区分训练方法。

听力训练方法要根据聋儿的听力补偿效果来选择。

鉴于人工耳蜗所提供的良好听觉效果,所以应以“听觉口语训练法”为首选训练方法。

这套方法不只用于耳蜗聋儿,对于佩带助听器、听力补偿效果较理想的聋儿也同样适用。

听觉发展过程包括:

听觉察觉阶段、听觉分辨阶段、听觉确认阶段、听觉理解阶段在给聋儿进行听觉训练时,训练者应清楚了解这个孩子处于听觉发展的哪个阶段水平,同时要清楚下一个发展阶段应该是什么,这样才能科学系统地制定每一个发展目标,使聋儿的听觉水平得到顺利提高。

(一)感知声音的有无

对于刚刚开机的聋儿,应首先进行感知声音有无的训练,这是所有听觉训练的基础。

术前听力和康复水平较好的聋儿可能很快就能完成该阶段训练任务,而术前听力基础较差或年龄很小的聋儿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此项训练。

感知声音有无的训练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自然声响的感知。

很多家长在聋儿术前就经常给他进行察觉声音的训练。

但那时由于聋儿听力损失非常严重,所以家长常常让他们听敲鼓、放炮或打雷的声音。

而只用这些响度大、频率低的声音对耳蜗聋儿进行声音的感知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耳蜗聋儿听哪些声音呢?

什么声音可以用来做听觉训练呢?

简单地说,我们正常人的耳朵能够听到的声音都要引导他去听。

例如:

流水声、电话铃声、风吹树叶的声音、甚至翻书和走路时鞋底的摩擦声都可以培养他去听。

这些声音他们是可以察觉得到的,但要经过相应的训练。

还应该让聋儿多感受和欣赏音乐,体会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

如果家长主观地认为聋儿听不到小的声音,所以从不引导他们听,而只是在有大的声响出现时,才提示聋儿去听,这样他们会形成习惯,只听大的声音,而忽略比较小的声音。

刚开机时,大多数孩子声音大一点就会难受,声音小一点就听不到。

如果在训练中注意培养他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聋儿听声音的效果会进步很快。

随着他对声音的适应,医生在调机时可以逐渐扩大阈值和最大舒适阈之间范围,从而让他能听到更广泛的声音。

如果只让聋儿听雷声、鼓声这种沉闷的低频音,他们会对中频、高频的声音不敏感。

而我们语言的频率范围是很广的,只能听到低频的声音是无法听清语言的。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听一些比较尖细的自然声响,如:

炒菜时葱放到油里的声音、鸟的叫声、婴儿的哭声等等。

2、语音的感知。

我们给聋儿进行听觉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听懂语言。

所以,从开机时起,家长就要给聋儿大量的语言刺激,让他们对语音有丰富的感受。

这时,不要管他是否能给你反馈,也许他此时什么都听不懂,但大量的语言听觉积累对他以后听觉和语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就象所有的父母对刚出生的婴儿会不停地说话,虽然他们明明知道这时孩子什么都不明白,而正是这些婴儿时期的语言刺激奠定了语言学习的基础。

从聋儿开机时起,我们就要把他当成刚出生的婴儿看待。

有的家长认为聋儿开机后应该先进行自然声响的听觉训练,以后再开始语言的听觉训练。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是3岁以前,所以我们要抓紧一切时间让聋儿尽快感受和学习语言。

自然声响和语音的感知训练应该同时进行。

家长从开始与聋儿沟通时,就要注意一些细节以免出现一些麻烦。

很多家长在聋儿开机后,经常会在他身后叫他的名字,观察他是否能听到。

当孩子回头时,家长就满意地离开了。

这样过一段时间后,家长发现叫他孩子的名字时,孩子又没有反应了。

于是家长非常着急,认为孩子或耳蜗出了问题。

其实,这种现象很可能是因为家长经常叫孩子的名字,而当孩子给出反馈时,又得不到后面的刺激。

逐渐他们会觉得别人叫他的名字很无聊而失去做出反应的兴趣。

所以,家长要注意跟孩子多进行有意义的互动交流。

当孩子对你的呼唤做出反应时,首先应给予鼓励的表示,并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或递给他一些东西,让体会通过听和语言进行交流对他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从而培养起与人沟通的兴趣。

在这里,我要给家长介绍几个音,我们称为林氏六音。

大家知道我们语言的频率范围非常广,包括低频、中频和高频。

只有能很好地听取这些频率段,才能听清语言内容。

我们要了解聋儿对各频率的听取情况,可以去医院测听。

但家长不可能经常去医院,而林氏六音是家长在家里对聋儿进行听力检测的最为简便、也是较为准确的方法。

因为这六个音包含了低频、中频和高频各个语言的频率段。

如果聋儿能听取这六个音,他们就能较好地听取语言的各种声音。

我们每天在给孩子进行训练之前,首先让他们听一遍林氏六音,以了解其耳蜗工作是否正常,程序调试是否适合,特别是比较小而且开机时间较短的聋儿,当耳蜗出现某些问题听不到声音时(比如导线接触不良,在显示屏上是看不出来的),他们不能主动告诉你,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林氏六音的检测观察其反应。

如果孩子反应良好,我们就可以放心去进行训练。

假如他平时能对这些声音给出反应,而有一天突然不反应了,说明设备或孩子出现了问题,要及时找出问题并尽快解决。

只有在耳蜗工作正常,能给聋儿提供良好的听觉补偿时,才能取得满意的听觉训练效果;相反,如果耳蜗出现问题,训练者没有发现,还在照常训练,那你的训练可能完全白费。

下面我就给家长详细介绍这六个音,它们由低频到高频的排列顺序是这样的:

muaishs,简单地说,其中m、u是低频音;a、i是中频音;sh、s是高频音。

这里要特别强调sh、s、m的发音。

sh、s要发成清音,声带不能震动。

假如发成shisi,声带震动了,频率就会大大降低,达不到测高频音的目的。

m音不要发成mo,mo的频率比m要高,所以发成mo就不能检测他对低频的察觉情况。

正常情况下,耳蜗能很好地察觉以上各频率段的声音。

如发现聋儿持续对某频率段的声音察觉困难,应找出原因,并可与调机师联系。

当然,这首先需要聋儿能配合对声音作出反应。

察觉声音的训练对年龄较大的病人是很容易的,他们很快会听到声音给出反馈:

举手或告诉你“听到了”。

但对年龄很小的孩子则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而且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采用一些游戏来帮助训练。

通常我们用听声音放玩具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

训练时让聋儿一手拿着玩具放在佩带耳蜗的耳旁,这个姿势主要是为了提醒他注意听。

训练者发音时,要注意时间间隔的调整。

有时很快给出声音刺激;有时等待一段时间再发音。

这样是为了避免他通过固定的时间间隔判断是否有声音,而不是通过听。

如果聋儿在间隔中稳定地等待,说明他的听觉察觉已完成的很好;如果在较长的间隔中他犹豫地把玩具放下去,说明察觉训练还要巩固。

在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到很小的细节,一个小的忽略都可能会影响训练的效果。

例如,训练者每次发音后都习惯性地把手放下来。

有的孩子在训练初期还是习惯借助视觉的帮助,他们通过余光可以看到训练者放下手的动作,从而判断该放玩具了。

我们要尽量排除聋儿视觉和猜想等方面的帮助。

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要选择不同的玩具。

3岁以下的聋儿可以选择套筒、套塔、乒砰玩具等容易操作的物品,只要听到声音放下或敲击玩具就可以了。

3-6岁的聋儿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