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61298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45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5页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5页
亲,该文档总共1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1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枣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1-2020)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特征

1、旅游产品日趋丰富

自“八五”以来,枣阳市委、市政府以及文化、园林、宗教等主管部门、乡镇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枣阳市的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在原有的文化观光旅游、森林旅游、宗教朝拜旅游等产品项目基础上,休闲度假旅游、水上体育运动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科考旅游、商务会议旅游、节事会展旅游等旅游产品也不断兴起、发展、壮大,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现已初步形成。

特别是白水寺的庙会会展旅游、唐梓山的宗教祭祀朝拜旅游、姚岗的桃花节会展旅游和青龙山熊河的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迅猛,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旅游热点。

诸如:

每年3月3日—3月10日的白水寺庙会都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每年3月7日—3月15日的唐子山道教文化祭祀活动吸引了鄂豫交界边区大批游客;每年5月初的姚岗桃花节也吸引了大批来自省内外乃至美、俄、法等国的游客。

2、游客规模与旅游收入稳定增长

随着枣阳市旅游产品的不断开发与宣传推广,枣阳市域内的游客规模与旅游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

据枣阳市旅游局提供的统计资料,1997—2000年间,游客规模年均增长11.4%,分别达到22万、25万、29万、32万人次;旅游收入平均增长36.8%。

分别达到440万、650万、899万、1088万元(见图1-1、图1-2)。

图1-11997—2000年枣阳市游客规模(万人次)

图1-21997—2000年枣阳市旅游收入(万元)

3、特色旅游购物品的产品形象日益鲜明

物华天宝,花果飘香。

随着近年来枣阳市果业产销的蓬勃发展与商务会展旅游活动的推展,以桃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商品在市场上的产品影响日益提升。

如:

享有“中国桃之乡”、“花果之乡”的姚岗,品种丰富、色鲜味美的优质桃已畅销湖北、湖南、四川、河南、广西、陕西、福建、江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8个省、自治区。

在2000年的桃花节暨贸易洽谈会上,国内水果客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多达60余份,订货量达10000吨,实现收入2000多万元。

4、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在枣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

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市政府与乡镇政府两级政府积极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有力地改善了景区内外交通条件。

如:

熊集镇政府投资200多万元硬化了熊集到青龙山熊河风景区5km的水泥路面,有力地改善了通往景区的交通条件。

在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方面,市政府与乡镇政府两级政府积极合作,利用重大节事事件扩大宣传,效果显著。

如:

1997—2000年间,由市政府为主导,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青龙山熊河之春旅游节,每次吸引各地旅游者达10多万人次。

5、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枣阳市目前已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在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实际问题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立于90年代中期的枣阳市旅游事业管理局在统筹全市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开拓以及旅游人才培训、旅游质量监督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行业管理作用和业务指导作用。

6、旅游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枣阳市新建大小宾馆、饭店60多家,目前全市有中等以上规模的宾馆、饭店18家,总床位数达2000多张,其中旅游涉及宾馆9家(含3家二星级宾馆);全市现有旅游运输服务公司2家,各种运输车辆200多台,年客运周转量可达210多万人次;全市现有旅行社1家,导游人员10人。

枣阳市现有的旅游服务设施及其接待能力可基本满足省内外乃至海外游客的需要。

二、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1高品位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在枣阳现有旅游资源系统中,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均显丰富。

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内含历史遗产(人类文化遗址、宗教建筑、陵墓、古代水利工程、历史纪念地、塔、碑、古井)和现代人文吸引物(产业旅游地、疗养度假地)两大景类:

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山地、岩溶、岛屿、洞穴)、水文景观(瀑布、泉)和气候生物景观(风景林、草甸)三大景类。

品种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枣阳市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提供了较为雄厚的资源依托基础。

枣阳市的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品位亦高。

如: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雕龙碑遗址,是一处典型的、保存完整的原始氏族部落遗址,该遗址处古代南北文化的接壤地带,所发掘出来的房屋基础、墓穴、婴儿翁棺葬等遗址文物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又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水寺,是被列为古代十大名君之一的汉光武帝刘秀“光武中兴”的发祥地,名播中原,蜚声海外。

2、区位条件极显优势

枣阳市地处鄂西北边缘,是鄂豫两省六县市的结合部,是南北交汇这处,地理区位条件极显优势。

依托便利的外部交通网络,可不断拓展周边县市乃至周边省区的客源市场。

枣阳市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是东部沿海向西部挺进发展的战略跳板和必经之地。

西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枣阳市“东引西拓”、扩大经济发展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枣阳地处三国旅游线上,东接闻名中外的“编钟”之乡——随州,西连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旅游区位条件也极显优越。

总之,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为枣阳拓展客源市场、推广旅游新产品提供了有利的优势条件;优越的旅游区位条件为枣阳市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协作提供了现实可能和有利条件。

3、基础设施条件完备

枣阳的交通设施条件完备,内外交通极为便利。

全市已形成了以316国道、寺(庄)沙(市)省道为主轴,以市区、乡镇公路为辐射的内畅外连的交通网络;汉丹铁路横贯市境,11对往返列车停靠枣阳火车站,可直达重庆、宜昌、十堰、丹江口、襄樊、武汉、郑州、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枣阳市的通讯设施条件也较为完备,全市现已实现了市话交换程控化、长话传输数字化,建成了移动通讯网络,开通了国际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已初具雏形。

总之,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枣阳市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4、旅游业发展基础良好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枣阳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文化观光旅游、山水观光旅游、宗教朝拜旅游、节事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水上体育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为进一步深度开发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枣阳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也为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理顺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5、湖北省、襄樊市两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枣阳市旅游业的发展

湖北省旅游局在2000年3月编制的《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对枣阳市旅游业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出:

将枣阳市旅游业的发展纳入鄂西北大岳武当文化旅游区的发展规划,有序开发枣阳刘秀故里及雕龙碑遗址,使之成为襄樊市文化旅游片区的重要特色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以枣阳农业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将枣阳市列入“湖北旅游强县市(区)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名单,力争把枣阳市建设成鄂西北旅游区内的旅游强市。

襄樊市旅游局受襄樊市市委、市政府的委托,在1999年8月编制的《发展我市大旅游大产业的思路和建议》中也对枣阳市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出:

盘活枣阳熊河库区的水文旅游景观资源,加大开发的力度;深度开发白水寺景点,把白水寺风景区建设成襄樊市10大精品名牌景区之一;近2—3年内在枣阳市建成1—2家二星级酒店;把枣阳水果基地、金银饰品生产基地建设成襄樊市10大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中的两大重点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将枣阳市旅行社建设成襄樊市11家骨干旅行社之一。

省、市两级政府部门对枣阳市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枣阳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条件。

三、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不协调

在枣阳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尽管已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模式,但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上仍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

旅游局职权有限,其它一些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部门往往从部门利益出发,不与其合作或协作,致使旅游局在开展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常常受阻或得不到相应的支持。

要促进枣阳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旅游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部门应相互协作,共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2、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

尽管枣阳市的果品之类的特色旅游商品已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其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开发的力度极显不够,从而制约了游客的旅游消费。

要提高旅游收入,必须要注意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重视发挥旅游商品在旅游创收创汇中的“重头戏”作用。

3、旅游产品促销推广力度极显不够

从枣阳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不论是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促销活动,还是旅游企业(旅行社、宾馆、饭店)主导型的旅游促销活动,其力度均显不够。

随着枣阳市各景区旅游产品进一步开发,必须重视旅游产品的促销推广和客源市场的开拓。

4、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从整体上而言,枣阳市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企业员工的素质普遍偏低,突出表现在:

主要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学历;目前全市仅有两名持证导游。

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企业员工素质偏低,不仅直接影响旅游经营管理的水平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的质量,而且还从各方面直接影响全市旅游业的整体形象。

要促进全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旅游人才资源的开发,从根本上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保障。

第二章旅游资源评析

一、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1、旅游资源的种类齐全

枣阳市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两大景系以及地文景观、水文景观、气候生物景观、历史遗产、现代人文吸引物等五大景类。

根据附表一的统计资料,枣阳全市现有旅游资源点64处,其中,地文景观景类23处,占35.94%;水文景观景类9处,占14.6%;气候生物景观景类8处,占12.5%;历史遗产景类22处,占34.38%;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2处,占3.1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枣阳市旅游资源种类齐全,为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依托基础。

枣阳市旅游资源分类系统统计表

表2—1

景系

景类

景型普查数

资源单体普查数

普查数

景型数

枣阳市拥有景型数

占枣阳市景型比重(%)

单体数

占单体总数

比重(%)

自然旅游资源景系

地文景观景类

16

4

19.05

23

35.94

水文景观景类

7

4

19.05

9

14.06

气候生物景观景类

13

2

9.52

8

12.50

小计

36

10

47.62

10

62.50

人文旅游资源景系

历史遗产景类

21

9

42.86

22

34.38

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

21

2

9.52

2

3.12

小计

42

11

52.38

24

37.50

2、旅游资源的内部结构特征显著

从全市21种旅游资源景型的构成比重来看,历史遗产景观居第一位,占42.86%,地文景观、水文景观次之,均占19.05%;气候生物景观、现代人文吸引物景观再次之,均占9.52%(见图2—1)。

图2—1枣阳市旅游资源类型构成比重

图2—2枣阳市旅游资源单体数构成比重

从全市64处旅游资源单体的构成比重来看,居首位的是地文景观,占35.38%;其次是历史遗产景观,占34.38%;两者合计高达70.32%。

而水文景观(14.06%)、气候生物景观(12.50%)和现代人文吸引物景观(3.12%)三者合计只占29.68%(见图2—2)。

从枣阳市旅游资源的内部结构特征来看,开发枣阳市的旅游资源应突出文化观光游览、山水风光游览、休闲度假旅游等产品项目。

3、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鲜明

从已调查的64处资源点来看,75.01%的资源集中分布在白竹园寺森林公园、青龙山熊河风景区和白水寺风景名胜区(见表2—2)。

这种资源空间分布特点表明:

枣阳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白竹园寺、熊河、白水寺的开发为重点。

依托白竹园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优势,重点开发森林旅游、宗教朝拜、科考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产品;依托青龙山熊河的自然景观资源优势,重点开发科考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产品;依托白水寺的人文景观资源优势,重点开发文化观光游览项目。

枣阳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统计

表2—2

区域数量

景类

白竹园森林公园

青龙山熊河风景区

白水寺风景名胜区

雕龙碑风景区

唐子山风景区

其它地区

地文景观

14

4

1

0

1

3

水文景观

3

2

1

0

0

3

气候生物景观

7

1

0

0

0

0

历史遗产

4

2

6

1

3

6

现代人文抽象

吸引物

1

1

0

0

0

0

合计

30

10

8

1

4

12

百分比(%)

46.88

15.63

12.50

1.56

6.25

18.75

4、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枣阳不仅历史悠久,有200多年建制历史,而且人杰地灵,是更始帝刘玄、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曾被汉代科学家张衡誉称为“龙飞白水、松子神陂”的宝地,其人文旅游资源极显丰富。

在枣阳境内22处历史遗产景观资源中,国家级文化瑰宝1处,省级文化瑰宝7处,(襄樊)市级文化瑰宝1处(见表2—3)。

距今6000年左右的雕龙碑遗址面积45000m2,发掘面积1200m2,是一处典型的、保存完整的原始氏族部落遗址,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现已出土的房屋基址21座、窖穴77个、氏族公共墓地1处,它向世人展示了先辈们生活、劳作的原始情调,其开发利用价值已被世人所瞩目。

为祭祀汉光武帝刘秀而建造的白水寺,其历史文化内涵也极其丰富,寺内的建筑、装饰绘画不仅展现了刘秀的成长发迹史与政绩功德,而且也从一定的侧面展现了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历史内容。

种类丰富、品位高的历史遗产旅游资源为枣阳市开发具有高吸引力的文化观光旅游产品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依托基础。

表2—3

等级

数量

名称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雕龙碑遗址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墓子岗遗址、毛狗洞遗址、跑马道遗址、翟家古城遗址、黉学大殿、白水寺、九连墩古墓群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白竹园寺

枣阳市境内的不少地文景观资源也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唐子山原为四周诸侯国——唐国的标志山,史书记载西周时期的唐子山曾是林茂泉涌,生灵和谐如一。

民间传说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开创者张三丰曾在此修行,并吟有《唐子山》诗一道:

“白石磷磷绕涧泉,苍松郁郁锁寒烟,碧桃花发朱英秀,别具人间一洞天。

5、旅游资源的游憩观赏价值突出

青龙山瀴水湖(熊河)风景区远牵大洪山脉,北倚青峰山麓,水环八万亩大山,拦截滚(河)瀴(水)之泾,广集万泉之水,是从事山水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游憩活动的理想场所。

景区内峰峦叠嶂,山壑纵横,山水相同,水山共存,尤具美学观赏之价值。

熊河之水,有万泉之水汇集一池的浩瀚之势,自古就有“万泉之水”之美称,极为适宜开展水上体育休闲活动。

白竹园寺森林公园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其景观资源不仅具有较高的游憩休闲价值,而且也极具美学观赏价值。

如园内的蝴蝶石状似一只蝴蝶落于山坡,鹰蛙石似一只矫健的雄鹰又如一只巨大的青蛙等等。

二、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一)环境条件评价

1、优越的区位条件

枣阳市具有旅游开发所必需的优势地理区位、经济区位和旅游区位条件。

枣阳市地处鄂西北,是鄂豫两省六县市的结合部,具有省际区域中心的地理区位优势。

枣阳市城区东距省会城市武汉市272km,西距襄樊市74km,距荆州、荆门、南阳、信阳等中等城市均在200km范围内,交通四通八达,可进入性极强。

枣阳市处在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是东部沿海向西部挺进发展的战略跳板和必经之地。

承东启西的经济区位条件使枣阳市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枣阳市争取国家和东部沿海更多的建设资金和技术提供了可能,也为枣阳市加强与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发展空间。

枣阳市周边200km范围内有襄樊古隆中风景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和道教圣地武当山、南阳卧龙岗等旅游景区,是三国旅游热线上的一个重要观光驿站。

2、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旅游环境的舒适性涉及到气温、相对湿度与风效指数等气候要素,如图2—3和图2—4所示。

一般认为,舒适指数在+1—-1之间的日期为适于旅游的季节,其中“0”区持续的日期为最佳旅游季节。

换言之,当气温为20—37.8℃、相对湿度为10—70%时,为适于旅游的季节。

从风效指数看,风效指数为—300——600的凉风和—50——200的暖风时,为较适于旅游的时节;风效指数为—200——300的舒适风时,为最佳旅游期。

总之,当气温为15—29℃左右、风速为5—20m/s时,即为适于旅游的季节。

图2—3舒适指数列线图

图2—4风效指数列线图

枣阳属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点为: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当,季风明显,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四季分明,冬干夏湿,无霜其长。

其中,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110.5千卡/cm2,年日照时数2107小时,日照率48%;年平均气温为15.2℃(见表2—4);年平均降水量为750—1000mm左右;年平均无霜期为269天;年平均风速为2.9m/s(见表2-5)。

枣阳市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统计表

表2—4

指区

枣阳全市

枣阳

东北部

枣阳中部(城区)

枣阳南部

玉皇顶(枣阳市境最高点)

瓦子岗(枣阳市境最低点)

年平均气温(℃)

15.2

14.9

15.4

15.3

12

15.5

资料来源:

《枣阳县志》、《白竹园寺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枣阳市年平均风速情况统计

表2—5

项目

年平均风速(m/s)

日均最大风速(m/s)

累年最大风速(m/s)

风速指数

2.9

3.4(3月、4月)

24

资料来源:

《枣阳县志》

从四季气候特征来看,春季(3—5月),枣阳处在冷暖气流交替往返地带,气温升降较为剧烈,元月份最冷,X东北为1.4℃,X南为2.2℃,X中为1.8℃—2.1℃;夏季(6—8月),盛夏(7月上旬—8月中旬)日均气温在28℃左右,其中X东北27.4℃,X南27.7℃,玉皇顶24.1℃;秋季(9—11月),天气凉爽;冬季(12月—次年2月),日均气温低于0℃的天气一般为15天左右,连续低于0℃的天数一般为4天。

从年均气温、风速以及四季特征等气候要素来看,枣阳市境内的春、夏、秋、冬四季都适宜于开展旅游活动,其中春、秋、冬三季为适于旅游的最佳季节。

3、稳定的生态系统

枣阳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森林植被兼有温带落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典型特征。

境内气候温湿多雨,均和协调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境内动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维管植物约130冬960属160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11种,野生动物多达150多种。

此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4%。

完整、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观光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科考旅游等旅游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1、开放度与社会承受力

南北交汇、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使枣阳市与外界联系广泛,人员往来、商贸交流历来均显活跃。

不少工农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许多省、市、自治区,而且还远销海外。

诸如:

果品畅销国内18个省市;8种产品远销34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境内还设有多家中外合资企业。

枣阳市现有的开放环境为吸引海外游客、推广地方特色旅游商品以及招商引资促进旅游开发,均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枣阳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省十强县市中名列前茅。

根据枣阳市现有的综合经济实力,财政基础较好,具有承担新建、扩建旅游基础设施的经济实力。

枣阳市14个民族中,汉族占99%以上,少数民族不到1%。

枣阳市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周边的襄樊、荆门、荆州、宜昌、武汉、黄石、岳阳、长沙、株旅洲、九江、南阳、信阳、郑州、安康、西安、汉中、万州等大中城市以及鄂、湘、赣、皖、豫、陕、川、渝等省、市的其他中小城市。

上述客源市场的居民与枣阳市域居民在文化背影、风俗习惯上无本质的区别。

这些客源市场的游客进入枣阳市域,不会引起当地社会的冲突或动荡。

换言之,枣阳市的社会承受力可以容纳大量域外游客。

2、区域物产丰阜。

食品、纺织、机械、化工、轻工、建材等工业产品的生产均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出现了金兰首饰、章陵面粉、君子卷烟等一批精品名牌产品。

枣阳是全国商品粮商品棉基地,水果生产基地也享誉省内外,粮油、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极为丰富。

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畅销于省内外,有的远销海外市场。

在旅游商品的供应上,枣阳市现已初步形成土特产品、干鲜果品、食品饮料、中草药、酒产品、水产品、工艺品等7大产品系列。

总之,枣阳市的物产富饶,品种多样,完全具备发展旅游业所需的区域物产及旅游物质供应条件。

3、基础设施条件

枣阳的效能设施条件完备,全市目前已形成了以316国道、寺沙省道为主轴,以市区、乡镇公路为辐射的纵横贯通、内畅外连的交通网络。

正兴建中的“汉十”高速公路建成后,必将扩大枣阳市对外交通能量。

汉丹铁路横贯全境,有11对往返列车停靠枣阳火车站,可直达十堰、丹江、重庆、汉中、宜昌、襄樊、武汉、洛阳、广州、福州、鹰潭等大中城市。

枣阳的通讯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全市目前实现了市话交换程控化、长话传输数字化、信息交流网络化,开通了国际互联网和枣阳热线,信息高速公路已初具雏形。

总之,枣阳市日趋完善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为枣阳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交通、通讯基础条件。

4、城镇依托条件

枣阳市是鄂西北一座重要的新兴城市,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城区环境优雅洁净,枣阳市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枣阳市城区是枣阳市发展旅游业可资依托的重点城镇,是市域内游客的集散地和中转站。

由于枣阳地处南北交汇、承东启西的独特地理区位,许多周边地区的城市或城镇既是枣阳市的一、二级客源市场,同时又是发展旅游业的依托对象。

在100km范围内可依托的城镇主要有湖北的随州市、钟祥市、宜城市城区以及保康县、南漳县城关镇;河南省邓州市城区、新野县城关镇。

在200km范围可依托的城镇主要有湖北的孝感市、荆门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河南的南阳市、平顶山市、信阳市。

在300km范围内可依托的城镇主要有湖北的武汉市、黄石市、咸宁市;河南的郑州市、洛阳市;湖南的岳阳市。

在400km范围内可依托的城镇主要有湖北的黄州市、黄石市、武穴市;河南的三门峡市、焦作市、新乡市、开封市、商丘市;安徽的阜阳市;江西的九江市;湖南的益阳市、常德市;四川的万州市;陕西的西安市等。

在500km范围内可依托的城镇主要有河南的安阳市;江苏的徐州市;安徽的合肥市、安庆市、蚌埠市;江西的南昌市、萍乡市;湖南的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四川的达川市;陕西的汉中市、咸阳市;山西的临汾市等。

5、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条件

枣阳市现有正规旅行社1家,全市导游工作人员10人;中等以上规模宾馆、饭店18家,总床位数2000余张,其中二星级宾馆3家,床位671张;餐饮网点近800家。

枣阳市现有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条件基本上能满足来访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

三、旅游资源综合定量评价

(一)旅游资源综合定量评价模型

本规划编制组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认为可从旅游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