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61468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坑漏水应急预案.doc

吉祥龙花园项目

基坑支护漏水应急预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深圳市冠磊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28日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1

第一节、编制依据 2

第二节、工程概况 2

第三节、工程地质条件 3

第四节、施工图设计情况介绍 6

第二章、支护结构漏水应急预案 8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4.《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

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6.《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03、J278-2003)

7.《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

8.《熙林华府花园项目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专项方案》

9.《建筑地基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

10.本工程施工的特点及环境条件

以及其它与本工程项目有关的国家现行规范、条例、法律条文及深圳市相关标准等。

第二节工程概况

一、基本情况

工程名称

吉祥龙花园项目基坑支护工程

工程地点

深圳市南山区后海深圳湾

建设单位

深圳市汉森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深圳市长勘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

深圳市长勘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深圳京圳建设监理公司

建设规模

拟建建筑共5栋,地上30~40层,地下2层,占地总面积约25204.48m2,设计基坑底标高为-3.3m,基坑开挖深度约7.8m。

二、项目概况

1、项目总体情况

拟建场地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后海深圳湾。

拟建建筑地上30~40层,地下2层,占地总面积约25204.48m2,基坑底标高为-3.3m,基坑开挖深度约7.8m。

基坑北侧邻市政规划路,南侧为工业七路,东侧为中心路,西侧为后海滨路,下有地铁2号线隧道,该侧基坑边距离地铁为19.00~28.30m。

2、项目场地交通情况

本项目场地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后海深圳湾,北侧邻市政规划路,南侧为工业七路,东侧为中心路,西侧为后海滨路,交通十分便利。

3、高压旋喷桩在人工填土层到第四系残积(Qel)砾质粘性土间。

第三节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场地原始地貌单元属海漫滩,勘察时原始地貌业已改变,场地平整,地面标高4.47~6.83m。

最大高差2.36m。

二、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人工填土层、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及残积层,下伏基岩为燕山晚期花岗岩。

其野外特征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Qml)

人工填土层(Qml)由人工填土①-1、人工填石①-2组成。

1.1人工填土层(Qml)①(“①”为地层编号,下同):

属杂填土,黄褐、褐红色,浅灰等杂色,主要由粘性土组成,不均匀混较多块石和碎砖等建筑垃圾,孔隙间不均匀充填粘性土及砂砾,稍湿~湿,呈松散~稍密状态。

场地内各钻孔均遇见此层,层厚0.60~10.20m。

1.2人工填石①-2:

青灰、灰白色,主要以微风化花岗岩为主,不均匀混粘性土,块石粒径20~50cm,大者达150~280cm。

不均匀混填在人工填土①-1中,厚度0.40~6.30m。

2、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mc)由淤泥质粘土②-1、淤泥质粘土②-2、粘土②-3、粗砾砂②-4、含有机质粗砾砂②-5组成。

由于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海漫滩,经填海造陆场地内软弱土已经堆载预压,堆载预压处理深度一般在10m左右,故场地内软弱土在上部淤泥质粘土②-1完成固结作用的一般呈可塑状态,下部淤泥质粘土②-2未完成固结作用的一般呈软塑状态。

2.1淤泥质粘土②-1:

褐灰、灰黑色,含有机质,见有贝壳,海螺等生物碎片及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骸,有腥臭味,不均匀混少量细中砂,饱和,呈可塑状态。

摇振无反应,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高。

其层顶面埋深为2.50~11.90m,标高介于-5.53~2.73m,层厚0.60~9.00m。

2.2淤泥质粘土②-2:

褐灰、灰黑色,含有机质,见有贝壳,海螺等生物碎片及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骸,有腥臭味,不均匀混少量中粗砂,饱和,呈软塑状态。

摇振无反应,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高。

其层顶面埋深为2.80~14.50m,标高介于-7.85~1.74m,层厚1.00~9.60m。

2.3粘土②-3:

灰黄、灰白、褐黄色,不均匀含10~35%石英颗粒,稍湿~湿,呈可塑~硬塑状态。

摇振无反应,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高。

其层顶面埋深为8.70~17.80m,标高介于-12.39~-2.34m,层厚0.50~6.20m。

2.4粗砾砂②-4:

褐黄色,主要成份为石英质,不均匀混10~20%粘性土,很湿~饱和,呈稍密~中密状态。

其层顶面埋深为10.80~17.30m,标高介于-11.77~-4.44m,层厚0.60~5.70m。

2.5含有机质粗砾砂②-5:

灰褐、灰黑色,主要成份为石英质,含有机质,不均匀混少量贝壳和10~40%的粘性土,饱和,呈稍密~中密状态。

其层顶面埋深为11.20~16.60m,标高介于-11.16~-5.57m,层厚0.60~3.60m。

3、第四系残积层

第四系残积(Qel)砾质粘性土③:

黄褐、灰黄、褐红色,系由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清晰可辨,不均匀含约20~30%石英颗粒,湿,呈可塑~硬塑状态。

摇振无反应,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较低。

除钻孔5、7号外,其余钻孔均遇见该层。

其顶面埋深10.00~20.30m,标高介于-14.70~-4.75m,层厚0.60~19.60m。

4、燕山晚期花岗岩

燕山晚期花岗岩(γ53-1):

肉红、灰白色,风化后呈褐红、灰黄等色,主要由长石、石英及云母等矿物组成,含少量其他暗色蚀变矿物。

粗粒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受构造影响,偶见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蚀变矿物。

本次勘察揭露其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四带,其中强风化按深圳市标准《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SJG01-2010)分为上层(γ3-3)、下层(γ3-2)两个亚层:

4.1全风化花岗岩④:

褐黄、褐红、灰黄、灰白色,绝大部分矿物风化变质,其中长石类矿物风化后呈粉末状,手捻有砂感,无塑性,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介于42~68击,合金钻具易钻进,岩芯呈土柱状。

场地内各钻孔均遇见该层,其顶面埋深为12.40~36.80m,标高介于-31.20~-6.51m,层厚0.80~12.00m。

4.2强风化花岗岩按标贯击数及外观划分为上层、下层两个亚层。

1)强风化花岗岩上层(γ3-3)⑤-1:

褐黄、灰黄、灰黑色,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其中石英及长石类矿物风化后呈颗粒状,风化裂隙极发育,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介于71~98击,合金钻具较难钻进,岩芯呈土柱状。

属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级。

各钻孔均遇见该层,其顶面埋深13.90~40.40m,标高介于-34.20~-8.01m,厚度0.80~11.10m。

2)强风化花岗岩下层(γ3-2)⑤-2:

褐黄、灰黄、灰黑色,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其中石英及长石类矿物风化后呈砂状,风化裂隙极发育,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介于102~132击,合金钻具较难钻进,岩芯呈砂砾状,局部夹少量碎块。

属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级。

其顶面埋深24.50~44.60m,标高介于-39.00~-18.67m,揭露厚度1.00~5.30m,层厚不详。

4.3中风化花岗岩⑥:

褐黄、灰白、暗褐色,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浸染暗褐色铁锰质氧化物,合金钻具难钻进,金刚石钻具方可钻进,岩芯呈块状及短柱状。

属较软岩~较硬岩,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Ⅳ级。

其顶面埋深17.80~48.00m,相当于标高-42.40~-11.91m,揭露厚度0.50~7.20m,层厚不详。

4.4微风化花岗岩⑦:

黄褐、灰白、肉红色,矿物成分基本未变,有少量风化裂隙,节理面有渲染或略有变色,金刚石钻具可钻进,岩芯呈柱状及长柱状。

属较硬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Ⅱ~Ⅲ级。

其顶面埋深19.40~50.10m,相当于标高-44.50~-13.54m,揭露厚度0.90~8.20m,层厚不详。

三、水文地质情况

本场地地下水类型以潜水为主,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各地层中,其中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粗砾砂②-4、含有机质粗砾砂②-5属强透水性地层,局部具有承压性,涌水量大,为主要含水层;又因本场地由填海造陆堆填而成,东侧和南侧邻近深圳湾,地下水易透过砂层入渗至本场地内联通。

地下水主要受海水、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水位变化因季节而已。

下伏燕山晚期花岗岩中赋存少量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及上层地下水补给,其涌水量大小及径流规律主要受节理裂隙控制,局部与潜水形成稳定的地下水水面。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除场地内分布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粗砾砂②-4、含有机质粗砾砂②-5层属强透水性地层外,其它各地层均为弱透水性地层。

地下水位埋深1.80~6.50m,标高介于-2.02~4.65m。

第四节施工图设计情况介绍

1、主要设计原则

根据基坑的规模、周边环境等条件,参照有关规范的规定,基坑工程安全等级西侧定为一级,其佘为二级,设计荷载按规范要求以水、土压力为主,设计计算时,基坑外侧取均布荷载10kPa。

2、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根据场地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地质条件差,其支护形式考虑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施工的便利性,本基坑支护形式采用支护桩加内支撑。

采用Φ1000支护桩,靠地铁侧采用咬合桩,其佘三侧采用支护桩加桩间旋喷桩的形式。

各段支护方案分述如下:

(1)基坑的南、北及东侧

采用支护桩加桩间旋喷桩的支护方案,平面上B1C、DE、EFG1段钻孔桩桩径1.0m,间距1.4m,桩长13.3m。

CD段钻孔桩桩径1.0m,间距1.2m,桩长15.3m。

桩间土采用挂φ8@200×200钢筋网喷射100mm厚C20混凝土防护。

(2)基坑西侧咬合桩支护方案

由于本段相邻地铁2号线,最近距离22.567m,必须严格控制变形,采用咬合桩支护方案。

平面上为ABB1、G1GH、HI、IA段。

咬合桩直径1.0m,间距0.8m,咬合0.2m,咬合桩分2序施工,一序桩为素砼桩,二序桩钢筋砼桩,桩长15.3m,IA段,桩长13.3m。

(3)支撑方案

设一道钢筋混凝土环形支撑,标高3.2m,内撑截面1000*1200mm立柱采用钢立柱。

3、基坑截水方案

1)基坑开挖范围大部分为残积土层,属于相对弱透水层。

基坑东侧、南北侧相邻市政路,对沉降要求不太严格,采用排桩+旋喷桩作为截水措施。

西侧相邻地铁隧道,一旦地铁运营对底层的沉降和变形比较敏感,采用咬合桩作为截水措施。

基坑的坡顶及坡脚设置400mm×400mm的砖砌排水沟,并在基坑角点位置设置集水井,共布置4口,及时排走基坑积水和雨水。

2)三重管旋喷桩

(1)旋喷桩桩径800mm,旋喷桩与支护桩咬合形成止水帷幕,旋喷桩与支护桩之间的搭接长度为200mm。

(2)灌浆材料为P.O.42.5R水泥,浆液水灰比0.8~1.2,每米水泥用量500~600kg。

(3)施工主要技术参数:

高压水压强:

30~40MPa,排量:

80~100l/min;

空压机压强:

0.6~0.8MPa,排量:

1.4~2.0m3/min;

水泥浆液压强:

0.8~1.5MPa,排量:

80~120l/min;

灌浆旋转速度:

9~11r/min,提升速度:

80~150mm/min;

(4)分段提升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0mm。

(5)误差要求:

钻孔偏差≤50mm,钻孔垂直度<1%。

第二章、支护结构漏水应急预案

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

1、现场抢修组

组长:

肖茂林

副组长:

董本志

组员:

陈志杰、王泽儒、刘元桂

现场抢修组接到事故通知后,在组长要求的时间之内组织救援人员和设备到达事故现场,确认设备损坏情况,上报机械设备单位,待设备管理单位人员到场后或经设备管理单位人员电话指示进行设备应急抢修,并尽快撤离相关人员,保证安全。

序号

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内部号码

1

肖茂林

总工程师

13760153678

2

董本志

组长

13534198858

3

刘元桂

安质部部长

18665969725

4

单直均

工程部部长

13924633747

5

陈志杰

技术负责

13590364578

6

王泽儒

技术兼资料

13823381365

一、支护结构位移

若插入坑底部分支护桩向内变形,支护桩下段位移较大,造成桩背土体沉陷,主要应设法控制支护支护桩嵌入部分的位移,着重加固坑底部位,具体措施有:

(1)回填好土、砂石或砂袋等,回填反压土高度至能保证基坑变形完全稳定为止。

(2)对坑底进行加固,如采用注浆、高压喷射注浆等提高被动区抗力。

(3)坡顶卸载:

坡顶一定范围内的土体挖除,减少坡顶荷载。

(4)对基坑挖土合理分段,每段土方挖到底后及时浇注垫层。

二、流砂、管涌

(1)如果流砂是在上部桩间的缝隙中出现的,可在桩间嵌补防水细石混凝土。

施工中应先在出现流砂的部位插入引流管,而后将该段墙幅间土清除,再将两面墙幅对应面凿毛,然后在外面支模,浇注防水细石混凝土。

(2)管涌十分严重时可在支护桩前打设一排钢板桩,在钢板桩和支护桩间进行注浆,钢板桩底应与支护墙底标高相同,顶面与坑底标高相同,钢板桩的打设宽度应比管涌范围宽3~5m。

三、支护结构渗水

(1)对渗水量较小,不影响施工也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情况下,可采用坑底设排水沟的方法。

(2)对渗水量较大,但没用流砂带出,造成施工困难,而对周围影响不大的情况,可采用“引流-修补”的方法:

在渗漏较严重的部位,先在支护结构水平(略向上)打入一根钢管,内径20~30mm,使其穿透支护结构内,由此将水从该管引出。

将管边支护结构的薄弱处用防水砼或砂浆修补封堵。

待修补封堵的砼或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将钢管出水口封住。

如封住管口后出现第二处渗漏时,按上述方法再进行“引流-修补”。

如果引流的水为清水,周边环境较简单或出水量不大,则不作修补也可,只需将引入基坑的水排出即可。

四、支护结构漏水

(1)如果漏水位置离地面不深处,可将支护结构背开挖至漏水位置下0.5~1.0m,在支护结构背后用密实砼进行封堵。

(2)如漏水位置埋深较大,则可在支护结构后采用压密注浆方法,注将封堵。

注浆浆液中应掺入适量水玻璃,使其能尽早凝结,也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方法。

采用压密注浆时,为防止施工对支护结构产生的压力生成支护结构较大的侧向位移,在施工前应对坑内局部反压回填土,待注浆达到止水效果后再重新开挖。

五、基坑周边地面出现裂缝

基坑周边出现裂缝原因一般是由于基坑开挖后,周边土体发生位移或沉降而导致的裂缝。

应急措施:

迅速用水泥浆灌缝,同时用薄膜等防雨物质将裂缝修补处覆盖,避免雨水流入。

六、基坑坍塌

1.深基坑、土方工程坍塌事故的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深基坑工程施工的有关规定;

2).做到有深基坑设计资质的设计,和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不少于7人的专家组对该设计与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提出书面论证审查报告后,施工企业根据论证审查报告进行完善,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才进行施工。

3).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安全专项方案施工。

4).严格按施工图纸及方案的规定进行施工,严禁违章施工,严禁基坑边堆放方案或计划外的材料和搭建物,严禁分包给无施工资质的队伍施工。

5).在施工过程中要求严格做好基坑边的沉降、位移观测和工地周边的房屋的变形观测。

6).派专职人员对基坑进行水平位移及沉降观察,发现基坑有位移或变形情况要求及时作出应急反应。

2.深基坑、土方工程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方法

1).控制维护好事故现场,密切监视和观察坍塌动态,防止事态扩大并立即组织就地抢险。

2).马上报告公司及有关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采取应急救援措施。

3).预备应急救援工具:

挖土机、起重机、切割机、药箱和担架等。

4).报120急救中心到现场抢救受伤人员。

5).跟踪清理事故现场,勘察隐患,清点人员,检查是否还有其他人员及财物的损失。

6).发现有人员在坍塌区内或失踪要及时组织人力、机械进行抢救,不计代价,尽一切可能地进行抢救,24小时连续进行,直找到所有人员。

7).报告相关部门,向政府及社会请求支援。

A、预案实施方案

根据实地拿出具体施工方案。

1、在开挖过程中如基坑边坡出现裂痕等易坍塌迹象,应暂停开挖做好支护后再继续开挖。

基坑开挖过程应全程有人监控,好对实际状况能做出准确判断,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2、基坑挖好后,应做相应都防护设施后施工人员再进入基坑施工,基坑边缘附近严禁摆放较重物品。

3、救援物资设备落实,救援责任明确,救援队伍要落实,一旦出现险情,做到随调随到,迅速投入抢险。

对危险区进行隔离,标出警示标志。

B、应急措施:

1、当险情发生时,第一发现人要及时通知应急救援组成员,并组织现有力量进行抢救。

应急救援组组长及时赶赴现场指挥并与上级联系组织抢险,并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拨打紧急电话。

2.救援组及时接通应急照明灯具,保证夜间抢险工作能顺利进行,现场指挥要掌握灾情状况,以便于正确指挥。

3、安全员立即承担疏散引导的责任,要首先对人员进行疏散,把需要疏散的人员立即疏散到事故现场以外的安全地带,要做到不丢下一人,确保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另外,还要组织对财物损失在最低限度。

4、应急救援组人员在接到报警命令之后,必须立即赶赴到事故现场,首先对事故现场被掩埋覆盖人员进行救援。

5、医疗救援小组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处于危险中的人员进行救护,在必要时拨打120急救中心,使伤员得到及时救护。

C、事故报告流程图

灾害事件发现人

现场负责人

作业队应急救援人员

作业队主要负责人

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项目部主管领导

项目部应急救援组织

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应急救援值班室

局项目部主

管领导

局项目部安质部

当地派出所

事件发生地公安局

集团公司

安质部

D、应急措施

1、当发现土基坑有裂纹或发出异常声音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通知、组织人员快速撤离到安全地点。

2、当土方或建筑物发生坍塌后,造成人员被埋、被压的情况下,立即拨打应急小组和急救电话。

在确认不会再次发生同类事故的前提下,立即进行抢救受伤人员。

3、当少部分土方坍塌时,抢救或救护人员要用铁锹进行撮土挖掘,并注意不要伤及被埋人员;当基坑大范围倒塌造成特大事故时,应在指挥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抢险工作,采用吊车、挖掘机进行抢救,现场要有指挥并监护,防止机械伤及被埋或被压人员。

4、被抢救出来的伤员,现场救护人员进行抢救,用担架把伤员抬到救护车上。

对伤势严重的人员要立即进行医护救援,并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E、应急救援演练

基坑坍塌救援要进行演练,演练过程要按预案要求进行过程演练,熟悉各类应急处理和整个应急行动和程序,明确自身的职责,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

同时,应对演练的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应急预案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进和完善。

7、其它

(1)基坑支护为临时性构筑物,按规范其安全和正常使用期限为1年,超过此期限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重新评价其安全性。

(2)在距基坑3m范围内不得堆载,3~5m范围内的堆载不得超过20kPa,不得有超载车辆通行。

(3)基坑施工前,须对图纸中的坐标、标高等与建筑设计的有关图纸进行核实,如有矛盾之处,以建筑设计的图纸为准。

(4)施工完成后,外墙与支护桩间的回填应符合以下要求:

在回填土前,应排除积水,清除虚土和建筑垃圾,填土分层夯实,对称进行。

(5)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即停工并通知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

a.基坑边缘位移较大或位移速率突然加大;

b.基坑顶部地表面出现连续裂缝或较宽的非连续裂缝;

c.周围建筑或道路出现裂缝或较大的不均匀沉降;

d.基坑边坡出现局部坍塌或其他异常现象;

(6)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或沉降值较大或移动速率突然加大。

(7)其它一切未尽事宜参照有关规程、规范执行。

深圳市冠磊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吉祥龙花园项目部

二零一二年十月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