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2049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docx

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第一章  总  论

【总结1】法律主体与会计主体的区分。

【回答】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应当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以是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法律主体:

只能是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法人企业。

例如,企业的生产车间时一个单独核算的会计主体,但生产车间不属于法律主体。

企业集团由若干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各个企业是独立的会计主体,但为了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还应编制该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

而这里的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但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

【提示1】法律主体等同于法人,法人与法律主体是一个概念。

【提示2】会计主体:

包括集团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销售部门、生产车间等。

【总结2】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理解(会计记账基础)

【回答】

权责发生制,也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关键点),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利和责任的实际发生时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

即收入归属期是创造收入的会计期间;费用的归属期应是费用所服务的会计期间。

例如:

①对于企业本期已向客户发货而尚未收到货款的交易,应作为本期的收入,不应作为收到货款期间的收入。

②对于本期已经发生的费用,虽然本期没有支付款项,仍然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而不能作为支付款项期间的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也称为现金制或现收现付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

①对于企业本期已向客户发货而尚未收到货款的交易,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应作为收到货款期间的收入。

②对于本期已经发生的费用,如果本期没有支付款项,则不能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而应作为支付款项期间的费用处理。

【相关链接】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单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

【提示1】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指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点不同。

【提示2】权责发生制以收入和费用的权利和义务发生的时点进行确认,收付实现制以现金实际收入和支付作为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点。

【总结3】实质重于形式

【回答】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解释】掌握实质重于形式的具体情形:

  

(1)如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作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处理;

(2)具有融资性质的售后回购协议,不能确认为销售收入;

(3)商品售后租回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总结4】资产的特征与确认条件

【回答】

资产的特征

资产的确认条件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总结5】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区别

【回答】

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关键点)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3)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例如:

企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均属于日常活动的收入。

2.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关键点)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费用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3)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例如:

企业日常活动发生的水电费等属于费用。

【解释1】利得和损失包括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另一种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是营业外收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是营业外支出。

【解释2】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实收资本是所有者直接投入的,资本部分(一部分是所有者投入、另一部分属于利得或损失构成的。

【解释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实际上是针对的直接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的部分;直接计入到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指可供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等,可供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到资本公积(所有者权益)的。

注意:

利得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超过所占份额应当记入到资本公积,但该情况不属于利得。

【解释3】利得和损失可能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也可能先计入当期损益(利润表中的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最终影响所有者权益(因为利润表最终会影响到未分配利润)。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要结转到本年利润,然后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是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从而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了变化。

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如下

账务处理

影响

利得和损失

(1)直接计入(资本公积)

所有者权益

(2)计入利润表(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相关链接】收入和利得最终都会增加所有者权益,费用和损失最终都会减少所有者权益。

3.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营业外收入(熟记)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捐赠利得、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等。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利得和无形资产利得。

  

盘盈利得,主要指对于现金等清查盘点中盘盈的现金等,报经批准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捐赠利得,指企业接受捐赠产生的利得。

【相关链接】企业取得按照权益法核算的某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的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

4.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资本公积(熟记)

(1)可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

(2)将存货或自用房产转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房地产。

(3)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不属于利得。

4.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营业外支出(熟记)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包括固定资产处置损失和无形资产损失。

  

盘亏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通常是针对固定资产的盘亏损失,流动资产(存货)的盘亏损失通常不计入营业外支出。

公益性捐赠支出,指企业对外进行公益性捐赠发生的支出。

  

非常损失,指企业对于因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在扣除保险公司赔偿后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净损失。

【提示1】企业支付的税款滞纳金或罚款支出计入营业外支出。

  

【提示2】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处理前应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亏的固定资产,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处理时,按扣除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的净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

固定资产盘盈:

借:

固定资产

贷: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提示3】固定资产清理(包括、毁损)净损益的处理是:

当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后,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理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科目;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如为处理收益,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

4.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资本公积(熟记)

(1)可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

(2)将存货或自用房产转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房地产。

【总结6】账面价值、账面净值、账面余额(账户余额)的区别

【回答】

提示:

典型的案例

固定资产:

账面余额=账户余额

账面净值=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累计折旧

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计提的累计折旧-计提的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

账面余额(账户余额)=入账价值=无形资产的账面原价

账面净值=账面余额-累计摊销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累计摊销-计提的减值准备

以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账面余额=账面原价

账面净值=账面余额-累计折旧(摊销)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累计折旧(摊销)-减值准备

其他资产:

只涉及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账户余额)的概念,账面价值都是账面余额减去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账面余额都是各自账户结余的金额。

交易性金融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余额=账面价值。

【总结7】盈余公积的核算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从净利润(减以前年度亏损)中提取的积累资金。

公司制企业的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

盈余公积

核算

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提取盈余公积

借:

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贷:

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不影响所有者权益的总额变动

补亏

借:

盈余公积

贷:

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同时,

借:

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贷: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不影响所有者权益的总额变动

转增资本

借:

盈余公积

贷:

股本(或实收资本)

不影响所有者权益的总额变动

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

盈余公积

贷:

应付股利

使所有者权益减少、负债增加

【提示】所有者权益核心内容总结-所有者权益总额影响(非常重要)

项目

账务处理

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1)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增加所有者权益

增加所有者权益    

(2)提取盈余公积不影响所有者权益

借:

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贷:

盈余公积

不影响总额变动

(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借:

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

贷:

应付股利

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负债

(4)资本公积/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借: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

贷:

股本/实收资本

不影响总额变动

(5)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借:

盈余公积

贷:

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不影响总额变动

(6)税后利润弥补亏损

利润分配科目的贷方直接冲减借方

 

不影响总额变动

【提示】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项目

账务处理

是否引起留存收益总额发生增减变动

(1)资本公积/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借: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

贷:

实收资本/股本

影响(减少)留存收益总额变动

(2)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借:

盈余公积

贷:

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不影响留存收益总额变动

(3)税后利润弥补亏损

利润分配科目贷方和借方相抵

不影响留存收益总额变动

(4)计提法定盈余公积

借:

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贷:

盈余公积

不影响留存收益总额变动

(5)发放股票股利

借:

利润分配——应付股票股利

贷:

股本

影响(减少)留存收益总额变动

【提示】注意哪些事项增加所有者权益,哪些事项减少所有者权益,哪些事项不影响。

                              第二章  金融资产

【总结1】如何计算不同情况下某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的损益。

【解答】

注意区分不同情况下收益的计算:

(1)计算处置时某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的投资收益?

处置价款—购买成本

(2)计算持有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整个持有期间对当期损益(利润)的影响?

初始确认时计入投资收益借方的金额+持有期间收到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处置时投资收益的金额。

【例题·计算分析题】甲公司2009年7月1日购入乙公司2009年1月1日发行的股票200股,每股市值10元,支付价款为2000元,另支付交易费用150元。

2009年12月31日,该股票市价为12元。

2010年3月收到现金股利500元,2010年5月1日甲公司以每股15元的价格将该股票。

要求:

(1)账务处理:

借:

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2000

投资收益150

贷:

银行存款2150

2009年12月31日

借: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00

贷: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00

2010年3月

借:

应收股利500

贷:

投资收益500

2010年5月1日

借:

银行存款3000

贷:

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2000

—公允价值变动400

投资收益600

借: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00

贷:

投资收益400

(1)计算处置时某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的投资收益?

处置价款—购买成本=(15-10)*200=1000元=600元+400元。

(2)计算持有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整个持有期间对当期损益(利润)的影响?

初始确认时计入投资收益借方的金额+持有期间收到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处置时投资收益的金额。

-150+500+1000=1350元。

【总结2】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为什么要将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解答】

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将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主要是将账面上未实现的收益转为已实现的收益。

【例题·计算题】2008年12月10日购入的股票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为1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为110万元,2009年1月10日将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实得款项115万元存入银行。

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从购入到形成的投资收益为15万元(115-100)。

时售价115万元与账面价值110万元的差额只有5万元,所以要将原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万元转入投资收益。

借:

交易性金融资产100

贷:

银行存款100

借:

交易性金融资产10

贷: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

借:

银行存款115

贷:

交易性金融资产110

投资收益5

借: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

贷:

投资收益10

【总结3】企业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购买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解答】

从投资的目的的角度来看,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赚短期利润,所以将购买支付的费用作为收益的减少。

购买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取短期收益,而是为了长期持有某公司股票,主要目的是获取长期收益,所以针对为取得该项长期资产而支付的费用应当资本化计入该项资产成本。

【总结4】可供金融资产减值时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要转入“资产减值损失”,那如果是减值前的公允价值上升即累计收益怎么处理?

【解答】如果减值前可供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产生收益,也就是说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金额为贷方余额,那么也应同时转销“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金额,同时冲减“资产减值损失”。

【总结5】对于购入的金融资产如何判断其购买价款包含还是不包含已到付息期尚未发放的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

【解答】对于股票投资来说,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购入时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那么视为购买价款中不包含。

对于购入的债券投资来说,如果投资企业2007年1月2日购入甲企业2006年发行的3年期债券,且该债券每年年末计算利息次年1月5日发放上年度的利息,那么购买时支付的价款中包含上年度的利息;如果投资企业2007年1月2日购入甲企业2006年发行的3年期债券,该债券每年年末支付利息,那么购买时支付的价款中不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如果投资企业2007年1月2日购入甲企业2007年1月1日发行的3年期债券,该债券年末计提利息次年1月5日支付上年度的利息,那么购入时支付的价款中不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总结6】关于可供金融资产摊余成本、公允价值、账面价值等之间的关系。

解答:

针对可供金融资产—债券投资:

1.摊余成本按照初始确认金额和实际利率计算的。

在账户上体现为可供金融资产—成本和可供金融—利息调整;两个明细金额的合计。

2.可供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所以该金融资产期末的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

3.公允价值(账面价值)与摊余成本之间的差为可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某期末:

可供金融资产(摊余成本)+可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余额)=期末公允价值(账面价值)

某期末:

根据期末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差额。

属于可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应当保持的余额。

近而确定发生额。

【例题】购买某债券作为可供金融资产核算:

2010年1月1日,该债券的面值1000元,购买价款是900元。

5年期。

2010年1月1日,该债券的摊余成本为900元。

2010年12月31日,假设根据实际利率计算的摊余成本930元,期末公允价值为1100元;

可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余额=1100-930=170(贷方)

借:

可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70

贷: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70

2010年12月31日,该资产的账面价值=930+170=1100元。

2011年12月31日,假设根据实际利率计算的摊余成本950元,期末公允价值为900元;

可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余额=900-950=50(贷方)(保持的金额)

可供金融——公允价值变动

        

借: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20

贷:

可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20

2011年12月31日,该资产的账面价值=950-50=900元。

2012年12月31日,假设根据实际利率计算的摊余成本980元,期末公允价值为700元;(减值)

可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余额=700-980=280(贷方)(保持的金额)

借:

资产减值损失280

贷:

可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3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0

2012年12月31日,该资产的账面价值=980-280=700元。

之后的摊余成本还是按照980继续计算。

【总结7】可供金融资产—股票投资的减值

某期末的公允价值与最初取得成本进行比较

借:

资产减值损失(某期末的公允价值与最初取得成本进行比较)

  贷: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最初在借方)(注意不管借方还是贷方均需要转)

      可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倒挤)

【总结8】针对继续涉入的理解:

(2月25日进行了更新)

我们不要把继续涉入资产和负债理解成我们平时见到的那种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或资源。

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将该项交易在账簿上反映一下而已,实际上达到的目的是不对所有者权益造成影响,仅仅是为了将该项交易在账簿上体现又不具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仅仅是让报表使用人见到说这个公司还有这档子事没弄清楚。

就类似于我们之前见到的。

委托代销

借:

委托代销商品(代理业务资产)

贷:

代销商品款(代理业务负债)意思差不多。

继续涉入负债多一块是说收取的担保费。

想一下我们的预收账款,

收到钱的时候是不是:

借:

银行存款

贷:

预收账款(负债)

跟这个差不多,本来是企业的一项收入,而现在不能确认收入,而又先收到了钱,那只能根据收入的确认原则来说,成本不能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先收到的钱先确认为一项负债(继续涉入负债)。

第三讲  存货

【总结1】存货的概念和确认条件需要关注的问题

1.企业接受外来原材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和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制造和修理完成验收入库后,应视同企业的产成品。

(说明:

注意计入存货部分的金额,比如企业接受外来原材料100元,加工成桌子的人工成本为50元;总价值为150元。

那么计入企业存货部分的金额是50元(仅仅是加工费和制造费用等,不包括原材料部分的金额)(2009年新制度考题)

2.根据销售合同已经售出,所有权已经转移的存货,因其所含经济利益已经那不能流入企业,因而不能作为企业的存货进行核算,即使该存货尚未运离企业(2009年新制度考题)

【总结2】存货采购成本的确定

学习关键点:

注意小规模纳税人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税额计入存货采购成本,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税额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借方。

1、存货的采购成本

(1)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

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

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当期销售费用)。

【提示1】针对商品流通企业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的处理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计入到存货成本;第二种情况是先将这些费用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第三种情况是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

【提示2】针对商品流通企业发生的进货费用可以先进行归集(在“进货费用”科目下归集),期末应将归集的进货费用按照商品的存销比例进行分摊;对于已销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

(2)购买价款,是指企业购入材料或商品的发票账单上列明的价款,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额。

【提示】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存在抵扣的问题,不能将其计入到存货成本,税法规定小规模纳税人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所以针对小规模纳税人需要将增值税计入存货成本,而一般纳税人可以抵扣进项税额,所以不能计入存货成本。

(3)相关税费,是指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进口关税和消费税等,不包括可以抵扣的增值税;

(4)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包括:

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

【应用举例】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只是增加单位成本的金额,无须在会计处理上进行任何体现,如购买存货1000斤,支出1000元,合理损耗是50斤,则账务处理仍然是:

借:

原材料1000

贷:

银行存款1000

只是单位成本从原来的1元增加到1000\950元。

但是,下列费用不应计入存货成本,而应在其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1)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应计

入存货成本。

如由于自然灾害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由于这些费用的发生无助于使该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不应计入存货成本,而应确认为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

(2)仓储费用,指企业在存货采购入库后发生的储存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当期管理费用)。

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仓储费用应计入存货成本。

如某种酒类产品生产企业为使生产的酒达到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而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