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2084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docx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

金融安全的理论问题

 

  

     内容提要: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重视对金融安全的研究,目前尚在研究的起步阶段。

本文对国内外尚无定论的金融安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并以此为基础对金融安全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的相关性及重要区别、以及影响金融安全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

   一、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

   从现有资料来看,国外学者对金融安全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

这表明,对金融安全的概念进行具体和明确界定较为困难。

同时也表明,经济安全的内容涉及到与一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众多的要素的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安全中金融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外学者通常都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中来探讨。

我国学者对金融安全的研究和探讨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应当说相关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

我国学者对金融安全的界定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王元龙,1998)和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界定(梁勇,1999)。

   1.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

   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金融安全的观点认为,所谓金融安全,简而言之就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

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

   对金融安全概念的上述界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根据金融的实质对金融安全概念进行界定。

金融可以理解为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集合。

把金融安全的概念界定为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并强调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这实际上是根据金融的实质对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

   其次,反映了金融安全概念的广泛性。

要进行货币资金融通、从事信用活动,就需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由五个基本的要素所组成:

一是金融制度,具体包括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信用制度、银行制度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制度、利率制度、金融市场的种种制度,以及支付清算制度、金融监管制度和其他;二是金融机构,通常划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类;三是金融工具,是指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契约文书等,其包括的范围极为广泛,从传统的商业票据、银行票据,直到期货、期权和种种金融衍生工具的标准合约,金融工具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是金融活动的载体;四是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发行和流转的场所,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及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五是金融调控机制,是指政府进行政策性调节的机制,金融调控机制的内容包括决策执行机构、金融法规和货币政策。

既然金融安全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毫无疑问,在金融安全概念中理所当然包括了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运行的安全。

   再次,将金融安全的概念置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讨论。

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金融全球化在大大提高国际金融市场效率、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加大金融风险和引发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人们重视金融安全问题不断地敲响了警钟,也为人们在金融全球化潮流中维护金融安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经验教训。

正因如此,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金融安全概念时特别强调一国对外金融的安全,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都属于金融安全问题的范畴,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对外金融的安全,并不意味着忽略内部金融的安全,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

对目前的开放经济体而言,内外部经济往往是交织和融合在一起的。

过分强调外部均衡的能力和状态而忽略内部均衡的状态来谈金融安全可能有失偏颇。

其实,这种对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中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内外部金融安全,因为货币资金融通既可以是在国内金融市场进行,也可能是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

   2.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界定

   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界定金融安全的观点认为,从概念的源泉看,安全本来是国际关系学的概念,因此需要从国际关系学基本概念出发,结合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给金融安全下定义。

抽象地说,金融安全是对“核心金融价值”的维护,包括维护价值的实际能力与对此能力的信心这两个紧密相关的方面。

梁勇博士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核心金融价值”和该价值所维系的金融安全。

   首先,“核心金融价值”是金融本身的“核心价值”,主要表现为金融财富安全、金融制度的维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正常运行与发展。

这意味着金融安全是金融本身(当然包括王元龙所说的货币资金融通)的稳定和金融发展的安全,这也是对金融安全最普遍的理解和最常见的金融安全问题。

   其次,“核心金融价值”是受金融因素影响的国家的“核心价值”,表现为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的安全受金融因素影响(包括危害和维护两种情况)程度。

这意味着金融安全是金融领域对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的安全的维护,即把金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看成是对国家安全的支撑。

   第三,“核心金融价值”是国际金融运行中本国的“金融价值”,其内容除了避免金融财富外流、外来冲击危及国内金融制度与体系进而危及经济、政治和军事安全外,主要是“金融主权”。

这种“金融主权”是控制金融体系的力量,保持对国内金融运行和金融发展的控制。

这是前两个层次的自然延伸,既包括金融本身的安全,也包括金融对其他领域安全的影响。

之所以在前两个层次之外特别强调对金融体系的外来冲击,这是在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外部因素冲击国内金融体系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并且金融全球化赋予金融安全以更大的紧迫性。

   根据对“核心金融价值”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国家金融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抵御内外冲击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本国金融及经济不受重大损害,如金融财富没有大量流失、金融制度与金融体系基本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与能力和对这种状态与维护能力的信心与主观感觉,以及这种状态和能力所获得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安全。

   郑汉通博士和雷家骕博士对金融安全的概念也作了类似于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的界定。

郑汉通认为,所谓的金融安全,即一国金融利益不受侵犯,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不受破坏和威胁,金融体系能抵御各种金融危机对其的侵害。

反之,当一国金融利益受到侵犯,金融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面对各种各样的金融危机毫无抵抗能力,就是金融不安全。

   雷家骕认为,所谓金融安全,主要是指金融领域能够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抵御和消除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威胁和侵害,以确保正常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秩序。

   3.对金融安全概念的再认识

   从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概念已有的解释来看,要准确界定金融安全的概念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金融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金融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集合,金融运行需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则是由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调控机制所组成。

   二是安全的含义。

安全是指在宏观上不存在威胁,在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安全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行为,如安全措施与安全机构。

   三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对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始于冷战结束之后,而对金融安全的研究和探讨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金融安全观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可将金融安全的概念进一步界定为:

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二、金融安全概念的内涵

   为了准确理解金融安全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的相关性及重要区别。

   1.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

   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有密切的,但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失的危险性。

金融风险通常包括: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风险。

金融风险是金融行为的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是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

就金融风险的本质含义是指金融资产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伴随着一切金融活动之中。

只要存在银行业的资金交易活动、存在证券市场的融资和资产价格的变动、存在保险业务,或者说只要有金融活动,就必然存在金融风险。

显然,金融风险的存在是经济运行的常态状况。

   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密切相关,金融风险的产生构成对金融安全的威胁,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爆发造成对金融安全的损害,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是对金融安全的维护。

但是,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又相互区别。

金融风险主要从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的角度来探讨风险产生和防范问题,金融安全则主要从保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威胁与侵袭来自何方及如何消除。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安全就是没有金融风险的状态,其实,金融风险不一定会导致金融的不安全。

而现实的状况是如果对金融风险控制得好、运筹得好,那么在广泛金融风险中也有金融安全的态势。

金融不安全并不等于金融风险。

因为金融风险是与金融活动相伴生的。

只要从事金融活动,就存在着金融风险。

它的根源在于金融活动所必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因此,金融风险并不意味着金融不安全。

 

  

   一般来说,在国际经济活动中,金融风险的大小与该国对外依存度的高低是呈正比例变化的,即对外依存度越低,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小;反之,对外依存度越高,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大,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然而,由于金融安全的概念是相对的,只能将一国抗拒风险、抵御侵害的能力作为衡量金融安全程度的标准,也就是说,金融风险的大小、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该国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如何,即如果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越强,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小、金融安全程度就高;反之,如果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越弱,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金融安全程度就低。

显然,当一国的对外依存度提高、从中获得众多利益、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其防范金融风险、抵御外部冲击、维护金融安全的责任和压力的增加。

   2.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混乱和动荡。

主要表现为:

强制清理旧债;商业信用剧减;银行资金呆滞,存款者大量提取现钞,部分金融机构倒闭;有价证券行市低落,发行锐减;货币饥荒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猛烈提高,金融市场动荡不宁;本币币值下跌。

   金融危机,即发生在货币与信用领域的危机。

在西方经济学中,对金融危机的含义有多种表述,但最为代表性的是着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金融危机的定义:

“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一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一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将其换成货币。

这与金融繁荣或景气时的特征一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上涨而大量抛出货币,购置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一正好相反。

金融危机可包括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金融市场危机与银行危机等具体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大多都是经济危机的征兆,金融恐慌是经济危机的初始阶段。

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当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时,就会以危机爆发的形式来暂时强制性解决,使社会生产力受到巨大的破坏。

信用、货币和金融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

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

”“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

   当然,马克思也并不否认独立金融危机的存在,这是因为货币信用金融活动对于生产活动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信用的过度扩张、银行的迅速发展和投机活动的高涨,都可以导致危机的发生。

因此货币危机可以单独发生,金融领域也有自己的危机。

   金融安全的反义词是金融不安全,但决不是金融危机的爆发。

我国有些学者将金融安全的实质描述为金融风险状况,而金融不安全的表现主要是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实际上,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混乱和动荡,并在事实上对该国银行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它往往包括全国性的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金融机构危机等。

这说明金融危机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的爆发结果,它是金融风险的结果。

   3.金融安全是动态发展的安全

   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安全,安全与危险是相对而言的。

例如,对于市场基础良好、金融体系制度化、法律环境规范化且监管有效的一些国际金融中心来说,没有人担心金融工具创新会使银行处于不安全状态;而对于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十分脆弱的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新的金融工具带来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就比较高。

因此,金融安全应当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金融环境所具备的应对能力的状态。

   金融安全应当是动态发展的安全状态。

这是因为,经济运行的态势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金融运行往往处在一种连续的压迫力和惯性之中。

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银行会不断扩张信贷,其结果有可能导致不良资产增加;在经济衰退时期,银行经营环境的恶化迫使其收缩信贷,从而又使经济进一步衰退。

这种状况可用现代金融危机理论中的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长波解释。

因此,金融安全是基于信息完全和对称及其反馈机制良好的运行基础上的动态均衡,安全状态的获得是在不断调整中实现的。

   金融安全是特定意义上的金融稳定。

由于金融安全是一种动态均衡状态,而这种状态往往表现为金融稳定发展。

但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在内容上仍有不同:

金融稳定侧重于金融的稳定发展,不发生较大的金融动荡,强调的是静态概念;而金融安全侧重于强调一种动态的金融发展态势,包括对宏观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调整变化的动态适应。

国外的学者在研究有关金融危机的问题时,更多地运用金融稳定的概念而较少使用金融安全概念。

   4.金融安全问题是金融全球化的产物

   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金融全球化的产物,更确切地说,金融安全问题是应对金融全球化负面影响的产物。

尽管金融全球化具有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但不可否认,金融全球化也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金融全球化蕴藏着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伴的蔓延效应使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和放大效应,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

因此,金融安全问题被作为应对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战略而提出,它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安全状态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经济主权独立。

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受制于他国或其他经济主体,那么无论其如何快速发展,应当说金融安全隐患始终存在,也就无从谈起金融安全的维护。

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社会日益重视统一标准的制订与实施,由于发达国家掌握了金融全球化的主导权,按发达国家水平制订的规则必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使其难以获得所需的发展资金,从而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国际经济金融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客观现实,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关注金融安全。

   三、影响金融安全的内在与外在因素

   1.影响金融安全的内在因素

   一国金融安全状况如何、其金融安全程度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国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与市场的感觉与态度。

这种客观上的能力与主观上的感觉与态度是以用于减轻与处理危险的各种相关资源为后盾的.也就是说,金融安全问题的国别差异使各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与信心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各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也就有所不同。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一国维护其金融安全的能力至少受制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内在因素是指经济体系本身的原因引起的金融形势恶化,包括实质经济和金融体系本身。

   首先,国家的经济实力。

国际经验表明,如果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当局通常都是通过动用各种资源来控制局势、摆脱危机。

可动用的资源有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

行政资源如动员社会力量、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等,但更重要的是经济资源,而且要动用大量的经济资源来进行救助。

显然,救助能否顺利实施、信心缺失的弥补,都将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

   其次,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

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该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否与金融体系相协调,即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是否有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金融体系自身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如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状况、治理结构状况、内部控制制度状况等。

   2.影响金融安全的外在因素

   首先,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一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极大地影响着其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

如该国的货币是否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该国是否拥有制定国际金融规则的主导权。

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不仅拥有相当健全的金融体系,而且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对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都具有极强的控制操纵能力,维护金融安全的资源极为丰富。

在这些发达国家,即使金融安全发生了问题,通常也不会扩展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金融仍可以维持稳定发展。

与发达国家的状况相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处于劣势,无力改变甚至难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而且其发育程度低的内部金融市场和脆弱的金融体系往往受到来自于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的控制。

因此,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金融安全发生了问题,往往会危及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稳定,甚至还会危及经济社会安全。

   其次,国际游资的冲击。

来自一国经济外部的冲击,特别是国际游资的冲击将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体系不安全的直接原因。

从近年来爆发的金融危机来看,国际游资通常都是将已经出现明显内部缺陷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冲击的首选目标,特别是那些短期外债过多、本币汇率严重偏离实际汇率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首当其冲。

国际游资通常采用的手法是:

同时冲击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造成市场短期内的剧烈波动,实现其投机盈利。

在国际游资的冲击下,市场的剧烈波动必然影响投资者的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市场恐慌,出现资本大量外逃,其结果导致汇率和股票价格的全面大幅度下跌。

为了挽救局势、扞卫本币汇率,中央银行往往采用提高利率的方式吸引外资,从而进一步打击国内投资、恶化经济形势,使本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情况基本上符合这一过程。

   四、金融安全态势的监测与预警

   1.金融运行基本态势判断

   金融安全既包括金融体系的安全(例如金融机构的安全、金融资产的安全等),也包括金融发展的安全。

金融安全所要求的是一种宏观整体上的安全、金融安全是动态发展的安全状态。

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如果有几家金融机构在竞争中破产倒闭就认为金融不安全;是以偏概全;如果在某一时点上出现了暂时的金融困难,就认为是金融不安全,也同样是小题大做。

从金融运行来看,金融安全只是其中的一种客观状态和主观能力状态。

金融安全的对立面就是金融不安全,临界于金融安全与金融不安全之间的就是金融基本安全,而金融危机则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的爆发结果,参见表1。

   表1金融运行的四种基本态势

   金融安全

   无明显风险

   各项风险指标均在安全区内,金

  

融市场稳定,金融运行有序,金融监管有效,金融业稳健发展。

   金融基本安全

   轻度风险

   金融信号基本正常,部分指标接近预警值;不良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低于10%;有正常的金融机构倒闭,但所占比重很小;货币有贬值的压力;金融运行平稳。

   金融不安全

   严重风险

   大部分金融指标恶化;大多数金融机构有程度不同的不良资产问题,不良资产占

   总资产比重超过10%;有较多的金融机构倒闭;货币较大幅度贬值;金融动荡、经

   济衰退。

   金融危机

   风险总爆发

   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的结果,爆发严重的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货币大幅度贬值、大批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崩溃、经济倒退、社会动荡。

   金融运行的四种基本态势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是金融危机,在此期间印度尼西亚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动荡波及到了政治领域,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倒退和社会动荡。

二是金融不安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泰国、韩国和日本等国的金融运行状况就是典型的金融不安全。

三是金融基本安全,在此期间我国虽然面临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但经济金融状况基本良好。

四是金融安全,在此期间美国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失业率、消费物价指数处在低水平,金融体系稳定。

   2.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基本方法

   由于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有较大的难度,目前国内外尚无完整的、准确性较高的研究成果,初步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信号分析法。

该方法主要是以金融安全状态转化的机理为切入点,研究影响金融安全的各种因素,考察其变化规律,分析导致一国金融不安全或金融危机的因素,据此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

   信号分析法首创于1997年,其后经逐步完善,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重视的金融安全预警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选择一系列指标并根据其历史数据确定其临界值,当某个指标的临界值在某个时点或某段时间被突破,就意味着该指标发出了一个危机信号;危机信号发出越多,表示某一个国家在未来24个月内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e。

   在信号分析法这类方法中,典型的做法是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试图用模型将金融安全状态的转化解释为一组变量变化的结果,并且认为可以找到不同的安全状态和这些变量之间的量化关系。

典型的模型有Frankel等人的probit模型或logit模型,以及Sachs、Tornell和Velasco等人的横截面回归模型。

由于金融系统本身的复杂影响关系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得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在预测方面的作用变得十分有限。

就实际效果来看,这两套模型对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都没有做出任何预警。

目前理论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视,即用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预测金融危机的思路是无效的。

我们认为,信号分析法能够在事后判断对一国金融安全形成威胁的主要原因,从而有利于管理者制定相应的对策。

但是,由于信号分析不能给出量化的标准,就难以预测危机何时发生。

而且,市场信心在决定金融安全状态转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同样的金融事件,由于人们的市场预期的差异,在不同国家很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因此,信号分析法用于预测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2)概率分析法。

该方法有两种类型:

一是并不考虑促成金融安全状态转化的具体因素和机理,只是根据历史上各种安全状态下某些经济指标的表现,制定一套指标,并通过一定的方法构造出度量总体风险程度的综合指标;二是利用模糊类比的方法,通过与历史数据相比较,对现实经济及金融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预警。

前者的代表是卡明斯基(Kaminsky),后者的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