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125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docx

200吨年茶叶精深加工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资质资金申请报告修

扶持方式:

有偿无偿相结合

项目类别:

加工项目(特种农产品:

优质茶叶)

项目编号:

522634201

 

200吨茶叶精深加工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录

一、附表:

附表1可研报告编写人员情况表

附表2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附表2-1土建工程投资明细表

附表2-2设备投资明细表

附表2-3无偿资金使用明细表

附表3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4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附表5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5-1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附表6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和递延资产摊销估算表

附表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7-1产品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附表8财务现金流量表(增量全部投资)

附表9借款(含财政有偿资金)还本付息计算表

附表10主要经济指标计算结果表

附表11盈亏平衡点计算表

附表12敏感性分析表

 

二、附图:

1、项目建设地点区位图

2、总平面布置图

3、工艺流程图

4、盈亏平衡分析图

5、敏感性分析图

 

三、附件

附件1、项目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附件2、2005年和2006年项目建设单位财务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附件3、认定公司为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即州农产办[2006]10号文件复印件

附件4、xx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批的精品银球茶、银球毛尖茶、银球茶企业标准

附件5、项目建设土地使用证

附件6、项目建设环境影响登记表

附件7、xx县银球茶叶公司获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

附件8、xx县供电局为项目建设供电承诺书

附件9、关于项目生产供水说明

附件10、银球茶获得xx省食品工业著名品牌荣誉证书

附件11、银球国际名茶评审委员会、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金奖证书

附件12、项目贷款抵押物资料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单位名称:

xx州xx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所有制形式:

有限责任

财务状况:

注册资金300万元人民币,单位总资产924万元人民币

1.1.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名称:

xx县200吨茶叶精深加工建设

建设地点:

xx县丹江镇排卡村

建设规模:

年产优质银球茶、银球毛尖茶、精品银球茶共200吨。

建设内容:

完成生产车间、成品库及检测室等约4600平方米的土建工程及有关附属设施的建设,完成加工设备的安装,使项目能正常投产。

1.1.3项目建设方案

该产品生产工艺独特,产品曾获得国际名茶评审委员会等单位的金奖。

项目批准立项后,24个月完成整个项目建设,并正式投产。

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其中精品银球茶主要面向国外市场。

项目的管理方案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运行。

1.1.4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1.1.4.1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81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89万元,流动资金220万元,建设期资金占用费3万元。

1.1.4.2资金来源

申请国家农发项目资金140万元,其中有偿资金105万元,无偿资金3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122万元,企业自筹550万元。

1.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1.5.1主要技术指标

银球茶符合Q/Ly01-2005;银球毛尖茶符合Q/Ly05-2005;精品银球茶符合Q/Ly06-2005(详见附件,企业标准)

1.1.5.2主要经济指标:

年产精品茶200吨;年销售收入3900万元;年总成本3219万元;年利润总额(平均)402万元;年销售税金及附加279万元;年缴纳所得税133万元;投资利润率49.5%;投资回收期5.6年;贷款偿还期3.5年;财务内部收益率27.4%;财务净现值1058万元。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省农发办《关于编制2007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黔农综[2006]64号文);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3、xx省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4、xx省茶叶产业化经营规划;

5、xx省茶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1.3综合评价

1.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为进一步促进xx县茶叶产业的发展,使项目区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同时为茶农建立一个稳定收入的平台,增强茶叶产业对当地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有着极大作用。

另一方面,对大力推进xx优势特色经济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分步增值,培植壮大龙头企业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1.3.2可行性

生产技术成熟、可靠:

产品经xx省xx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批的企业生产技术标准执行。

经营效益显著:

项目实施企业每年平均获402万元利润,每年上缴销售税金及附加279万元,交纳所得税133万元。

保护环境、绿化荒山:

茶叶精深加工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可进一步带动茶叶基地发展,绿化荒山,减少水土流失。

市场前景广阔:

xx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为高品质茶叶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茶叶具有多种保健及药理功能,随着人类健康意识与日俱增,茶将成为本世纪最具有市场前景的健康饮料。

1.3.3风险评估

项目总投资812万元,年销售收入3900万元,年均利润402万元,经财务分析,该项目盈亏平衡点为75%,即项目只要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即可实现保本,因此项目风险小。

带动作用:

可带动1600户农户茶园的种植,同时加工厂可提供160人的就业机会。

问题及解决方案:

资金投入和市场销售是本项目的主要问题,主要解决方案是:

健全茶业运行机制,多方增加投入,理顺管理体制,增强龙头企业实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树立品牌,进一步开拓市场。

1.4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立项原则及我省产业发展政策,能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

项目建设具有强有力的技术依托单位,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可提高项目区的农业综合发展能力,增加农户收入。

建议有关部门给予支持,使项目尽早组织实施。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茶业为我国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出口农产品。

21世纪以来,我国茶叶生产得到重视,各地都把茶叶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加以发展,其中名优绿茶和乌龙茶发展较快。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我国茶叶生产的重心逐步由东部向西部转移,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xx茶农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

近几年,xx的茶园栽培面积成两位数增长,平均增幅为14%左右,茶叶生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多,2005年,xx全省生产的名优茶6000吨,产值3.78亿元。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提升,使人们对茶与健康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人均消费量不断增加。

xx是绿茶生产大省,绿茶年产量占茶叶生产量的85%以上,茶叶消费的持续稳定增长,将给我省茶叶种植和加工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省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提升茶叶品质和茶叶效益,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先后颁布了《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xx省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xx省茶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全省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来指导茶叶加工项目实施。

xx县有种植茶树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茶树种植历史悠久。

到2006年9月份,全县茶园面积为1.8万亩,投产茶园6310亩,干茶产量98.6吨;现有茶叶企业及加工厂(点)35个,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且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能力300~500吨,但是生产名优高档茶的加工设备较少。

虽然以xx县银球茶与清明茶为代表的名优产品多次获得省部级和全国行业协会的金奖、优质奖、名牌产品称号,甚至成为中央有关部门的礼品茶和接待用菜,产品供不应求。

但是,由于成品茶加工技术不高、品位低、产量不成规模,导致在价格上还不能反应出本身具有的“优质”,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占有主动,不能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直接影响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和经济收入,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意见》、中共中央2006年“一号文件”和省、州“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指引下,xx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立足市场,找准优势,大力抓好茶叶、畜牧业、果品、中药材等为主体产业的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

于2010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6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800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茶叶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茶叶192元,茶产业的发展覆盖全县4镇5乡,受益群众6.5万人,切实实现茶产业成为富民兴县的农业支柱产业。

因此,充分开发利用xx县的自然资源优势实施本项目,建立优质有机绿茶加工基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将成为xx县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xx县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农业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且质量低下,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村经济总体落后,农民收入低且增收难度较大,全县尚有部分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是xx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县。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村产业及产品结构单一,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

过去农民“饱”靠农业,“温”靠林业。

“天保”工程实施后,木材生产已完全停止,断绝了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大多数农民难以找到其它的经济收入途径。

通过实施本项目,建立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和精加工基地,协调发展地方特色种植、加工业,使项目区走上种植、加工相结合的道路,项目各环节的合理配置,构建一个较为稳定高效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系统,从而达到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的。

2.2.2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6年“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实方的提高,“三农”问题已经被摆到各项工作的层面上,“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影响到千百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加快特色地方产业的发展步伐,通过实施本项目,切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的被动局面,使项目区茶叶种植和加工收入的增长由过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引导茶业生产向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之一。

2.2.3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培植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龙头企业肩负着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中共中央2006年“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以科技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为目标,在企业和协会的带动组织下,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传播给农民,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引导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增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项目的实施同时也可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对周边山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优化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巩固和提高企业效益。

通过产业化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充分利用市场前景好和项目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稳定的优质有机绿茶加工基地,是带动和发展优质茶叶产业,做强做大项目区茶叶产业经营的需要。

2.2.4是满足市场日益增长和实现企业服务社会能力的需要

茶为中国传统饮品,茶叶具有多种保健及药理功能,随着人类回归自然和健康意识与日俱增,茶将成为本世纪最具市场前景的健康饮料。

据统计,全球优质茶需求量达200万吨,目前仅能生产品质优异且达到安全饮用标准的合格优质茶40~50万吨,市场缺口大。

xx县是获得截至2004年末全省三县(湄潭、印江、xx县)茶园无公害产地认证和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县之一。

因此,实施本项目,企业利用项目区优质茶青,加工生产出品质好无公害菜产品,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消费日益增长和实现企业服务社会能力的需要。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xx县位于xx东南部,东邻台江、剑河、榕江,南抵黔南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联丹寨县,北与xx州府凯里接壤,距凯里仅43公里,离xx东出口大通道凯(里)玉(屏)高等级公路仅30公里,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

地处东经107°55′~108°22′和北纬26°02′~26°34′之间。

辖丹江、郎德、西江、永乐4个镇和望丰、大塘、方祥、桃江4个乡及1个达地水族乡,共157个行政村,1305个村民小组,人口总数为15.19万人,农村人口12.12万人。

3.1.2 自然资源状况

  xx县地处xx高原东南部苗岭山脉雷公山区,县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平均在1000-1800米,海拔最高峰为雷公山主峰2178.8米,与县内最低海拔484米相对高差1694.8米。

土壤可分为红黄壤、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和紫色土5个类型,土壤偏酸性。

全县土地面积1218.5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7.9%,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

全县境内气候垂直差异十分明显,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水热条件优越,年均气温在15.4℃左右,极端最高气温达35.6℃,最低气温为-8.9℃,年总积温在5100-5475℃之间,无霜期24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250-1500毫米,一般集中在夏季。

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有大小河流216条,流域面积1218平方公里,水力理论蕴藏量为6.8万瓦,现仅开发24.9%。

  项目实施地丹江镇年平均气温15.4℃,海拔837米。

耕地13581亩,其中田11022亩,旱地3559亩,人均耕地0.57亩;有林面积34770亩,森林覆盖率为47.9%。

3.1.3 社会经济状况

  xx县境内世居苗、汉、水、侗、瑶、彝等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数90.52%。

2005年全县有38611户家庭,总人数15.19万人,其中男性8.07万人,女性7.12万人,农业人口12.12万人,农村劳动力约为8.43万人,占总人数的55.5%。

xx县财政总收入2785万元,国民生产总值3.49亿元;农业总产值为2.04亿元,其中:

农业产值为10445万元,林业产值为1136万元,牧业产值为1867万元,渔业产值为919万元,服务业产值为10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

  全县耕地总面积102710亩,其中水田83566亩,旱地面积19144亩。

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2130公顷,粮食总产量50693吨,人均粮食产量335公斤。

油菜播种面积286公顷,总产量404吨。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4.4%。

项目实施地丹江镇辖区人口32825人,其中农业人中21783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11321人。

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25847亩,总产量7545吨,肉类总产量1588吨,水产品产量128吨,是全县经济、文化中心。

3.1.4项目关联产业的发展状况

xx县现有茶园总面积为1.8万亩。

现有茶叶企业及加工厂(点)35个,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且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9家。

主要分布在丹江、西江、望丰和达地等乡镇;年生产成品茶200吨,其中140吨由县内三家国营和民营企业加工完成,另有28家农户作坊加工完成60吨。

厂房设备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产物,整个茶业加工系统设施简陋、落后、规模小、加工分散、卫生条件差、技术含量低,与当今采用的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加工标准要求相差甚远。

3.1.5 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按照项目设计,xx县200吨茶叶精深加工基地建设选址在xx县丹江镇排卡村路口,该地点交通条件便利,周围有三股山泉水,终年不断,经检测,水质好,既可饮用,又能确保生产用水,供水供电都有保证,且周边无人居住,无任何污染,已经环保部门认可,完全符合环保要求,是建立有机茶叶加工厂的理想场所。

3.2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3.2.1 政策环境

  从省、州到xx县政府,都把发展优质茶叶生产加工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点来抓。

xx省政府办公厅结合我省茶叶加工业实际,先后制定和发布了《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和《xx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并在《xx省茶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建立一批无公害绿茶、名优茶、有机茶、特种茶优势加工基地,年产茶量4.8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30%以上。

在2006年xx州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全州茶叶发展步伐,“十一五”期间预计投资98403元,把年产1000吨xx县银球茶建设项目作为全州重点项目来抓。

xx县政府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xx县“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以茶叶等为重点的绿色经济,到2010年,茶叶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茶叶收入达到192元”的发展战略目标。

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2.2资源优势

xx县生态环境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60%,林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9.07%,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8%。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是地球上北伟26度为数不尽多的绿色宝库。

xx县素有茶乡之誉,全县已建成优质高产茶园1.38万亩,云雾山中生长的xx县茶叶,肉质肥厚鲜嫩,富含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素,其产品多次获省优、部优产奖,其中银球茶还被定为外交部馈赠礼品。

xx县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神奇,自然风光秀美。

其主要有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别具民族风情驰名中外的“西江千户苗寨”等。

2004年xx县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作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3.2.3科技开发能力

xx县已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共同开发研制xx县茶叶。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是国家级研究所,技术力量雄厚,能够为xx县茶叶发展除难解疑。

全县现有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管理的高、中、初级科技人员27人,获得茶叶技术职称的农民54人,还有1100多名农村青年种茶能力。

为全县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3.2.4基础设施条件

xx县距州府凯里仅43公里,离xx东出口大通道凯(里)到玉(屏)高等级公路仅30公里。

炉榕公路贯穿境内,全县9个乡(镇)及102个行政村通公路,对项目建设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xx县现有9个乡(镇)、76村开通了程控电话,7个乡(镇)已完成移动机站的安装和投入使用,8个乡(镇)开通了农村经济信息网。

通信和信息网络条件成熟。

电力资源丰厚,已建成110千伏变电站两座,以110千伏输变电线路为主干的电网已覆盖全县,全县基本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需求的供电网络,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和电力能源保障。

3.3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3.3.1主要障碍因素

1、品牌杂乱,银球茶品牌没有发挥品牌效应。

2、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3、茶业产业体制建设不完善,营销体系滞后。

3.3.2主要障碍因素的解决方案

1、树立品牌。

通过实施本项目,制定银球茶地方标志,并报省质监局审定并颁布实施,同时做好“银球茶”品牌商标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工作,争取完成扩大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和企业的QS认证工作。

进一步提升xx县“银球茶”品牌的含金量和知名度。

2、强龙头。

通过实施本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之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

帮助重点茶叶乡镇成立茶叶协会,按照茶叶产业化要求和市场准入标准,协助制定茶园管理、茶青收购、茶叶加工销售等制度,切实提高科技含量,为xx县茶产业走向市场,走出国门创造条件。

3、健全茶业运行机制,增加投入,推进科技创新。

建立统一的茶叶管理机构,协调原料与加工、加工与销售的关系,促进茶叶加工业的产业化进程。

提高茶叶加工业组织化程度,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和竞争力。

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支持茶叶加工关键技术攻关,鼓励企业研究、开发、引进一批茶叶加工关键技术、工艺和装备,全面提升茶叶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章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4.1建设单位概况

xx县200吨茶叶深加工项目由xx州xx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

公司前身原为xx州xx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8万元,后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于2006年9月,增加注册资金至300万元,更名为现在的公司,是一家以茶叶种植加工、农副土特产加工销售、林产品加工销售、畜牧养殖、房地产开发、水电开发为主的民营企业,现有职工20人,茶园管理合同工80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2人。

主要在xx县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和水电开发,现已投资467万元建成方祥一级电站,并已发电上网,陶尧电站正在建设中;投资在xx县丹江镇羊排和党高新开垦茶园3000亩,同时还征用土地30亩用于茶叶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场地已平整。

公司与茶叶种植联产户签订了茶青收购协议,从根本上保障了优质茶叶精深加工的原料供应和茶农的茶青销售。

公司被xx县政府列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4.2研发能力

xx州xx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拥有一批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生产与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除此之外,项目已聘请xx省茶叶研究所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可以胜任项目的科研与开发工作。

xx茶叶研究所是xx唯一的茶叶专业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84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25人。

以茶叶产业化技术研究为主攻方向,从事无公害茶叶配套栽培技术,制茶工艺及茶文化等研究。

其“茶树密植免耕快速高产”技术成果推广到全国16个省区,面积达14万公顷;红碎茶初制“揉切分”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和名优高档茶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在国内茶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茶树组织密植研究”于1993年获得联合国科技信息促进系统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并被《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品》收录。

为xx省茶叶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4.3企业财务状况

公司于2006年9月成立,注册资金300万元,注册号5226002200382(1-1)。

公司所开发的项目全部为自有资金投资。

公司具体经营财务状况如下:

项目单元总资产924万元,固定资产477万元,净资产804万元,实收资本300万元,所有者权益604万元,销售收入28万元,主营业务收入28万元,净利润-14万元,净资产利润率14%%,银行信用等级(至今未贷款无信用等级评定)。

4.4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公司法人吴位勤,男,侗族,现年48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xx天柱县人。

1976年12月~1979年12月,在陆军第11军32师炮兵团服兵役,任副班长;1979年12月~1984年10月,在xx州纺织品公司政工科工作,任政工干事;1984年10月~1987年7月,在凯里市司法局工作,任办公室主任;1987年7月~2005年6月,在中国银行凯里分行、毕节分行工作,任办公室主任、副行长、工会主席;2005年9月至今,在xx州xx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任总经理、董事长。

公司自成立经营至今,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令,重信用守合同,不存在信誉和合同执行方面的问题。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5.1 市场分析

5.1.1 项目产品市场供求现状

1995年以来,世界茶叶总产量增加了69.6万吨,增长27.5%,其中中国增加了37.6万吨,占世界增加量的50%以上;中国茶叶产量年均增长率8.2%,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为2.75%。

近10余年来,世界茶叶出口增加了34.3万吨,年增长率3.34%;中国出口量增加11.36万吨,年增长6.92%,世界出口量增加中有1/3来自中国。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